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的科研人才总是留不住,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普通人你屁都不用做,长点脑子就行。

你要是问个搞科研的——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问他们什么是概率,什么是统计,他们可以跟你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一放到现实里,说来说去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例子,今天这个团队内斗不干事,明天那个教授受不了官僚主义离职,反正就是中国科研烂透了。

要是中国的教授去国外,能说明中国科研烂,那日本教授到中国大学入职,能说明什么?日本科研更烂?

如果科研人员自忖还有点理性和逻辑的话,那么要说中国能不能留得住科研人才,最起码应该定几个客观指标。比如,留学博士归国率、本土博士出境率、高校科研人员离职率、企业科研人员增长率等等。在这个标准下,看一看到底哪些数字涨了,哪些数字降了,然后再说原因在哪儿,都比你随便找个什么团队内斗、官僚主义、外行领导之类的破理由靠谱得多。

早几年的知乎,遇到这种问题时,好歹还能找点数据,看点论文。现在倒好,当年的河殇派直接回潮,反正什么锅都往文化身上甩就对了。反正文化这东西,你怎么说怎么有理,谁现实中还没遇到过几个恶心人憋屈事?

你看现在很多人叨逼叨什么国内科研环境差,国外科研环境好,结果一看,人家眼里的国外就是美日英法德,阿富汗、伊拉克、尼日利亚在人家眼里就外星球国家。你要说,中国的科研环境跟发达国家比的确还有差距,但整体上看,在世界范围内也还不算太差,人家直接甩你一句——呵呵,又开始比烂了。

还有人会拿什么中国科研人员待遇与国外比差得多来说事,甚至还有天才直接用美元、欧元按汇率换算人民币——当然,阿富汗、伊拉克、印度在这里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算“外国”。然而,目前的中国就是一个人均GDP刚刚达到世界平均线的国家,一个人均1.2万美元GDP的国家,要给科研人员开出5倍于自身GDP的经济体的待遇,我睡得最死的时候都不敢做这梦。

我这也不是说国内的科研体系就没问题。但至少把锅直接甩给文化,这样的人是没什么资格谈科研的。

中国的科研体系到底怎么样,我的标准其实也简单,就是跟同等水平的国家对比。1990年的时候,这个对比的对象是印度;2000年的时候,是菲律宾、印尼;2010年代时候,是泰国、伊朗;2020年的时候,是俄罗斯、智利、罗马尼亚。大家的经济水平差不多,人均GDP差不多,自然是可以比的。你非得拿1.2万人均GDP的国家跟6万、8万美元的人均GDP的国家比,然后得出结论,前者的科技比后者差得远,我也不知道这废话说这有什么用。

而作为普通人能干什么?不需要干什么。自己想出去就出去,见一见国外的世面,想留下就留下,不想留下就回来。只要你有能力移民,中国移民管理局也不会不让你走。

与其在这里总是拿文化说事,倒不如干脆换个文化环境,好歹也能给人类文明做点贡献。


user avatar   mr-hu-9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某型号雷达的设计师算不算科研人员,我想科研人员遇到的问题跟我们差不多,暂且描述一下大家分析:

我觉得任何高精尖产品能达到什么指标,决定因素其实是外围人员决定的。

拿到项目开始就有二十几个人评审,其实都是打酱油的最后还是落到几个人身上,做方案、仿真、详细设计一步一步劳心费力,全部都设计完成,那问题就来了。

要提采购,做这个行业久了,你知道市场上哪个公司做的产品好,质量可靠,芯片采购肯定是直接在厂家或者厂家的直属代理最靠谱。采购审批你就一级一级走流程吧,你永远也买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真正那些好的供应商和外协公司永远进不来,根本通过不了采购部分的审核,反正从账期、资质各方面卡着,人家好的供应商订单很多,几回不通过人家就不跟你聊了。

我们在采购部门反馈回来供应商都是关系户,基本就是上边的关系和采购部门的关系。只能在这里边选,没办法那就选吧,最后选定外协厂和供应商,这就是恶梦的开始,供应商拿过来的芯片那叫一个业余,乱七八糟的东西,你还要自己去甄别哪些合格哪些不合格,天天加班做这些本来就不是你工作的事。

外协厂那才是神奇,一次一次延期,几个月都拖下去,实在等不了了,把东西寄过来,指标完全不行,退回去再修再改又几个月过去,等不了就去现场看,一看才知道,外协厂又转包了几层,在一个完全没有条件的小屋里边调试呢,在那种环境下能把指标调出来才是见鬼呢,几百万外协的东西就这么个作坊在做,完全没办法,除了叹气只能回去了。

外协商塞红包我也不能要,要了我这个项目就彻底砸手里。

经过漫长的反复过程,终于把这一堆不尽人意的东西归置起来,把整机功能调出来,用这堆垃圾调出好的指标我自己都明白不可能。马马虎虎连吹带骗就给交付了,我自己知道,这个整机支持不了多久就要维修,那就是其他部门的工作了,反正我是心力憔悴,熬的头发都白了好多,最终项目又是延期又是指标不行……

交付后庆功宴,突然冒出来一百多项目相关人员,领导受到嘉奖在台上激昂慷慨,我在下边坐着傻笑鼓掌……

祖国又一高精尖技术打破美日垄断,欢庆……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整个国家普及学校研究所,普及到一半的时候,总是会有微操失误,没填上新建出来的槽,一开始一个槽里的科研占总科研的比例很高,一个槽没填上总是会扼腕叹息。

等到全普及了,瓶子从一百多变成两千多,就没人在乎槽有没有填上了。一个槽也就10点科研,说难听点,一回合两千多科研,这10点够干啥的?


user avatar   jiao-zhu-ai-mo-g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写几个行业里的真事。

写出来肯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不可避免得罪一些人。

但我本来也没打算给他们留面子。

因为有些话,如果再不说,可能就晚了。


事件一

我在意大利Top2理工大学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本地的中国企业实习。

该企业是中国某大型企业的分公司,管理层是中国人,里面大多都是外籍雇员。

这个很好理解,海外公司嘛。

当时一起去的中国实习生都是Top2。但我们被告知,实习期6个月,没有任何实习工资。

不过我们想,实习考察嘛,毕竟是咱们中国企业,相信领导。

直到进去以后,认识了一个水货大学的意大利实习生,得知他的实习工资是800€/月。

问老板,答:因为他是意大利人,总公司给预算。


事件二

还是这个中国公司

里面的意大利工程师月薪3000-5000€。

后来又从很多在海外中国企业工作的朋友们那里了解到,基本上给外籍雇员都开这个价,只多不低。

哪怕有些最后发现就是混子或者骗子。

总之,比意大利全国工程师平均工资高了近一倍多。


有次我问一个意大利同事:拿这么多工资,你在这公司一定待得很开心吧?

答:“我不喜欢这个公司,因为是中国公司,中国老板也是SB,但毕竟给的钱多,所以干到现在。”

忘了说,这家伙还只是个高中文凭持有者。


其他对公司的评价就不说了,反正实习期没干完我就走了。

一个月后去了菲亚特集团实习,实习工资1000€/月。

意大利人、中国人、印度人,一视同仁。

再后来毕业,和两个同期的意大利同学去了一家意大利公司面试。

两周培训,一起签了5级工程师终身合同,一个月后第一笔工资到手。

为啥这么顺?因为这家公司只要Top2毕业生。

至于你是哪里人,不在乎。


事件三

意大利公司,我和一个意大利同事去中国出差,参加某地一个科创论坛。

顺带想帮总公司跟国内一些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项目。

不管到哪,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见了我同事就满脸堆笑、点头哈腰。

见了我,仿佛就是见了个翻译和拎包的。

哪怕名片递过去了,该啥样还啥样。


去某企业谈技术需求时,我刚提出方案就被对方老总打断,说:

“你要的资料我们没有,你可能不专业,我们想听听意大利专家的意见。”

翻译给同事,同事把我们的方案又原话讲了一遍,我翻译回去,对方说:

“好的,我们马上把资料调出来。”

忘了说,其实我才是工程师,我同事是市场部经理。


后来有个当地朋友跟我说:

你就应该跟你同事说好,一开始就让他来讲方案,你翻译。

我:为啥?

他:因为他长了张老外的脸啊。

我:……

他:你不知道,我们这企业之前雇佣外籍工程师,年薪百万、吃住都是五星级酒店全报销,三陪小姐都帮着找好的。

我:花这么多钱就不心疼?

他:心疼?雇一个外籍人才,光政府奖励就几百万,还不算贷款补贴什么的。

我: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我说这些,你肯定觉得,应该都只是个例。

那是因为你没在这个行业里待过。

这些年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道听途说、行业调研,

信息越多越毁三观。

假如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感兴趣多了解了解,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我本人或许还称不上是“科研人才”,

但我觉得,有些事既然能发生在我身上,必然也会发生在大量“科研人才”们身上。

如果一个所谓人才,在自己祖国所受到的尊重甚至都比不上待在异国他乡。

换你,你会怎么选?


写在最后:

我本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回国,

因为我相信,有些事情必须被改变、也必将被改变。

中国发展得太快了。

在上一代人的世界观里,外国人才就是牛逼、牛逼到基因里、天选民族的那种。

所以那些老总也好、舆论也好,有经验主义、思维惯性、自卑偏见,不可避免。

再加上产业天花板、内卷严重,蛋糕不够分所以互相排挤,也可以理解。

但是,

我们这代人,迟早也会成为国家社会的主导者。

我们相信科学、学贯中西,知道“人种论”就是既得利益者的洗脑术罢了,

我们知道亚裔人才一贯在西方被视为多么大的竞争威胁,

也知道隔壁邻居日本、韩国,啪啪啪打了西方人多少次脸,哪怕是踢球。

我们一穷二白的时候,不照样搞出来核武器核潜艇么?

为啥现在有钱了,反而退化到“以当买办为荣”?


作为普通人,学习知识、开拓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就是最有效、最根本的可以留住科研人才、甚至实现复兴民族的方式。

因为只有你自己改变了,才能去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去改变,进而改变社会风气、改变学术氛围。


我相信总有一天,随着中国的国力真正强大起来,我们会找回那份遗失已久的民族自信。

而有生之年,我辈定要为之燃烧热血,奋斗不息。


欢迎关注公众号:亚平宁城市日记

我的其他回答:


user avatar   xiao-xiao-yi-98-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常非常简单。

少宣传一些“科研工作者一生安贫乐道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例子。

每次看到电视台播这种“感人事迹”,我都觉得中国科技留不住人才,这帮(贬义词)媒体人和宣传人,多多少少是要承担责任的。

作为一个正常人,我能想象到的最有良知/有常识的宣传应该是这样的:

“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兼CEOxxx,认真科研发明了xx技术,并且并申请了专利,从此过上了荣华富贵、改变世界的伟大生活,向他致敬!年轻人,只要你有梦想,你也可以!”

多么激动人心,多让年轻人崇拜,大家会争相怀揣着梦想和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看看美国的爱迪生、福特,再到今天的比尔盖茨、埃龙.马斯克,哪一个不是通过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他们过得惨吗?他们幸福死了吧?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好嘛!通过造福人类过上富豪生活,还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人生嘛?


我们老是拿圣人的标准去宣传科学家,宣传他们清贫无私、工作到几点、得了“什么病”(真是企业级逻辑)。

正常人的标准去宣传资本家,宣传他们住什么房子、开什么豪车、有多少钱。

搞破鞋的标准去宣传艺人/网红,宣传他们又搞了什么对象、又和谁出轨了、又生了第几胎。

可是,可是啊,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圣人多还是正常人多?智商高的圣人又有多少?

这个世界上大多的人还是正常人,道德感没那么高,这种宣传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梦想都是变成资本家、喜欢搞对象的甚至还会想变成艺人和网红,只有智商高,道德高的少数“圣人”留在了中国。

你也谈高尚,我也谈道德,他也谈奉献,公共话语体系里仿佛大家都要活成圣人一样,但实际上不就是把人的欲望给堵住了嘛?存天理灭人欲呗。

什么,你问我?那些智商高但是又爱钱的普通人都去哪里了?

这不是废话么,

他们都去美国了! North America!


user avatar   mao-mao-56-1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决定了这个东西有没有发展前途。

也就是说,一般人怎么花钱,花了多少钱,决定了这个产品的市场规模是什么,有没有发展前途。

同样是买东西。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人愿意在什么地方花钱,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是什么行业。

大家有了闲钱都愿意买房子,房子就涨,建筑业就发展,需要的建造工人就多。你就更可能去从事建筑行业。

大家有了闲钱都愿意买奢侈品,奢侈品行业就发展,就是鼓励卖衣服和包的企业继续生产这种产品,增加的工作就是做衣服的工作,和雇佣明星推销。也就是你们家孩子要么去做车衣工,要么去当明星。

大家有了钱,愿意买个车,买个好点的手机,买个好点的电脑,贵一点也无所谓。那你家孩子就更有可能去造车,造手机,造电脑。

就是那么简单的事。

让你和你们家人多了解高科技产品,总比让他们多了解奢侈品强吧?平时多了解一下高科技产品,并且和你朋友家人多聊这个方面的。利人利己。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少去粉那些个明星什么的,像爽妹子这种一部剧1.7亿,要是用来招博士生,一年30万可以招566.6个,你觉得哪个有用?

当然你要是觉得娱乐至死不错,那当我放了个P。


user avatar   mcbi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普通人,有这么很简单的几条可以做:

1)少买或者不买国产盗版,多买正版。

2)对原创产品积极给予使用反馈,学会如何准确的做出高质量的bug报告——这个绝对价值千金。

3)积极提供你会为之买单的衍生需求线索。

4)如果你使用过国外竞品并有有价值的体会,尽量反馈。

5)少用或不用免费版,多用收费版。(如果预算允许,一般不推荐使用完全不收费的工具)

6)对免费开源作品,凡使用皆捐赠。

7)帮助维持用户社区的友好气氛。

8)如果你是企业经营者,多考虑合作或者分享资源。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现在在待遇方面做得工作已经够多了,重点应该是针对传承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这个改革方向不能是英美式的落后体制,否则永远不会有出路。

最近看了一些博士写的书,这工程那工程资助的。读了以后感觉是如果不是为了支持青年学者,这书根本出不来。

从结构上来说,这些书都是尽量按照严格的结构来写的,大小标题,序言总结,写得非常清楚。但是读了以后就会发现,全是资料堆砌,只能做资料集来使用,而且还得是粗浅的资料集。二三十万字读下来,还不如一篇几百字的文章。放到眼前一看,就是:“嗯,这块儿他也写了。”

你派了个人去锯树,他拿着搓澡巾把树捋了一遍。

你说他什么也没干吧,树皮渣渣了掉了不少,整个树看着都精神了。

你说他干了什么吧,你锯的树呢?

这东西你说是博士写的,我还以为是本科生在考研。

国家对科研人才有点太宽松才是真的了。

科研人才留住留不住的关键,始终是产业需求。产业需求足够,则人才留得住。产业需求不够,则人才留不住。

不是说我国科研人才没有存在欠缺的问题。我国科研人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欠缺。

我国当前的情况,是初级科研人才供应过剩,顶级科研人才尚未进入丰收期。育人就像种树。小树苗种得非常多,但是整个人工林的年限都还不够,还没有到砍伐期。所以看着林场挺大,就是不出木材。

很多人着急就着急在小树砍不了。

至于说流失人才,其实主要针对的还是中青年学者。而这恰恰就是供应过剩的领域。

供应过剩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降低供应,一种是扩大需求。降低供应的事情我国已经在做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在有意控制比例。扩大需求的事情也不是没做。一带一路扩大国际贸易市场,就是在扩大需求。而且,随着美国霸权衰退,全球各地出现权力真空,非英美系高端人才的发挥空间也在急速增加。所以整体需求都在扩大。考虑到发展周期,现在的一些中老年学者是必然要填补这个空白、大有可为的。

这个所谓科研人才留不住的观点,其实焦虑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科研环境不够好。这个其实是比较虚的东西。因为这个科研环境终究还是要取决于社会需求。二是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很多人就只能去境外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市场扩张,特别是全链条扩张,我国的市场正在向高端攀升,那么科研人才的高端需求也处于不断扩大的趋势之中。只不过大部分叫嚷需求问题的人目前都接触不到这个领域。三是供应过剩。供应过剩也会导致大量科研人才外流。

这个人才外流的问题,前些年原本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市场需求太小而人才供应增加过快,自身的科研人才年龄结构也严重不完善,所以问题比较严重。现在说实在的,重心应该变了。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一场旷古烁今的疫情,科研人员迅速分离出毒株,迅速研发出检测试剂,院士迅速拿出防治方案,中医院士开出药方,西医院士拿出体液平衡仪,部队院士拿出疫苗,信息领域的专家迅速推出健康码,这些科研人员不是中国人?

最近国外已经通过检测往年的废水,发现了更早的病毒样品。而我们也反复地从冷链海鲜检测出阳性样本。现在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我们的病毒来自于境外。而偏偏是我们最早发现病毒。这不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功劳?

你对比一下,国外的科研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有什么成就?发明了“群体免疫”?发明了羟氯喹神药?看看日本的检测试剂弄了多久!美国的检测试剂弄了多久!

今天加拿大有个小组用一种新药治好了一个重症病例,就在〈柳叶刀〉发表了论文。当初,我国钟南山院士包含大量数据的论文被拒稿。这说明什么啊?

什么叫中国留不住科研人员?

中国没有科研人员,这些成就怎么取得的?

歼20怎么上天的?055怎么下水的?北斗怎么全球覆盖的?5G怎么领先的?

普通人能做什么?别信那些公知的鬼话就行了。




                 

相关话题

  你所见过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是哪本? 
  中科院监审局道德委侯兴宇处长发文称「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你认同吗? 
  既然国外先进科技都是保密的,那为什么还有好多所谓的发表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都是有价值的么? 
  如何读懂很长的fortran代码? 
  2016 年有哪些学术丑闻? 
  如何评价杨振宁先生在国科大现场交流中与年轻研究生的讨论? 
  研究生期间如何成为科研大佬? 
  中国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知识分子是否待遇过低? 
  博士毕业教职选择,是去中末流 985 还是普通一本? 
  你们是如何踏上凝聚态物理这条路的? 

前一个讨论
网络文学终将压倒传统文学吗?
下一个讨论
00后的身高是不是被吹过头了?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