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更多的赞美应该送给奋斗了许多年的中科院团队以及所有为人类发展奋斗的科研人员。
====================================
本科的毕设和中科院合作做了一篇论文,内容是给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做一个等离子体光学重建的课题,那时我应该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这个课题的人,也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东西,anyway最后勉强算是做出来了,虽然现在看上去挺low的。之后两年,中科院优秀的科研人员重现并改进我的论文,我想时至今日我的论文里的方法怕是早已面目全非了,而且我做完这篇论文之后就跟中科院的人说了我的方法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实际应用上应该是行不通,并给了一点建议,所以我做的东西我自己最明白是没用的。
就在前不久,这个浩大的工程终于上了新闻联播头
以及东西都做出来了却迟迟还在in press的论文
如果有朝一日可控核聚变成为现实,怕是这世上没有一人知道曾经有一个叫罗浩的人做了一点没什么用的贡献
作为一名博士,即使百年之后身归黄土,但是我的文字、我的代码会永存于世,证明我曾经存在过并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证据
我常说,人这一世要经历如此多痛苦,如果不留下点什么就去见马克思了实在太不划算,而这些看上去没什么用的研究就是博士们留下来的东西啊
我也是只是好奇的问问:
而同样是博士生,如果你专业选得好的话,例如cs,神经网络什么的,你的成就就可以在大圈子里得到承认,例如在musk和zuck 的圈子里。
这个想多了吧?在Musk/Zuck/Page的公司里面,大把来自顶尖学科的CS/IS的博士生,做的是普通的螺丝钉的工作,没有觉得他们的成就怎么就容易得到承认了……
因此,如果你要打击一个博士生,是不是“你做的东西有什么用”就够了呢?
我觉得如果你不是审稿人的话,用这句话打击他/她还是挺难的。或者泛化的说,跨行业的打击总是很难的,因为每个行业对“有用”的评价标准可能就不同,你觉得没用,可能对方觉得有用呢?所以还不如用通用的大杀器:挣钱/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无差别的降维打击。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大的打击呢?还是博士生往往都有其他的爱好,例如听古典乐,画水墨画,写博客文章什么的,所以抗打击能力很强?
发展业余爱好的目的是提高抗打击能力么?可能有点作用吧,不过感觉用“我虽然研究搞的不好,但是我还会跳舞/唱歌/画画/写博客”来安慰自己是不是有点自嘲的感觉?就像《三国演义》电视剧里,曹爽丢了大将军的权柄被软禁,然后沾沾自喜于找司马懿要粮食,然后司马懿答应了。
做的东西能用来创业和赚钱,就是对他最大的承认吗?
一般来说,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改变一些世界,总是很欣慰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的拿来转变成工程项目。
玩过推钱机吗?就是这个:
(图片:
http:// tunabagel.net/photo/P70 88074.JPG)
如果你站在一排推钱机前面,手握着一把游戏币,那你可能会先寻找一个机器来进行投币。你可能关心哪个机器海底的硬币最多;哪个机器硬币堆积的形状最有利于中奖;如果我们规定不同机器的大奖是不同的奖品的话,你可能还关心哪个奖品最合你的意。然后你仔细斟酌,找到了一台你觉得最满意的机器,把一个游戏币塞进了投币口。
在硬币落盘之前,你是不是知道,你投下去的这枚硬币可能和海底的其他所有硬币一样,只会安静地躺在那里?
我想你是知道的。
对于我,以及和我谈论过这一问题的一些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同行来说,我们面对研究工作时的心态正是如此。如果我们把一个议题视为一台推钱机,一个个投币的玩家所组成的群体就是学术共同体。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机会上去投币,也都清楚地知道投下的这枚游戏币——也许就是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可能不会让他中上大奖。同时,那个中上大奖的玩家也明白,他所中的这份大奖并不能仅仅归功于自己的一己之力。正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投币」,把海底的硬币垒成了一个一触即发的形状,才有了最后一枚的奠定胜局——这当然不是说,学术工作者的成功考虑的只是历史的进程,而不靠个人奋斗。总有一些学术工作者问题意识更强,方法论更先进,论证技术更精密,思路更犀利,更努力,学术生涯更长,等等等等。他们相当于有机会一次投下更多的游戏币,成功的几率无疑也更高——但最终,当一个突破性的成果出现时,获奖的并不仅仅是那个投下最后一枚硬币的玩家,也是整个玩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本身。
甚至有的时候,不仅是某个学者自己做的研究「没有用」。如果议题提问的方式错了,可能关于这个议题的研究全都「没有用」。举一个相关学科的例子:1991年亨廷顿出版《第三波》之后,有无数学者跟随他的脚步,探索「威权国家的大规模民主化转型」这个议题。直到本世纪初,终于有学者开始认为,这批被视为过渡阶段的威权国家很可能根本不在民主化,而是在自我巩固。在今天,我们也许会认为这是非常直白的现象,但切莫低估了历史的后视角所给予我们的便利。在《第三波》出版的二十余年后,一大批学者开始倾向于「自我巩固」的观点,不再坚持民主化的立场。假设有朝一日,第三波(乃至第四波)民主化的理论尝试被证明是失败的,这整个问题域是无效的,那么所有的第三波/第四波民主化学者,他们做的研究就因此没有用吗?或者,他们会因为这个可能的失败,而在当初放弃投入自己的游戏币吗?
我不知道他们如何思考,但我想我是不会的。作为一个从事着衰退中的领域的研究的博士生,我们有时会考虑的不仅是自己所做的研究有没有用,甚至还要面对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术领域的全盘质疑。然而实际上,对于不少学术工作者而言,「做的东西有用吗」整个问题,问得最多的人,是他自己。在进入学术工作之前,在选择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在准备答辩的是,在job talk的时候,在数年博士生涯的时时刻刻,这个问题都悬挂在他的脑海里。所以如果你问,「你做的东西没有用」是对博士生最大的打击吗?那可能真的并不是,因为这种可能性从来没有被忽视过。而参与了这场投币游戏的玩家们,是在知晓这个可能性的前提下,投下他们的学术生涯的。
这学期我借了一本书:
Philosophy of Labor (豆瓣)。我从来没听其他人提起过这本书及它的作者。它没有豆瓣页面(很正常),纸色昏黄,排版和字体都陈旧不堪。我很清楚自己未来的成果,如果能像这样,在几十年间偶尔被几个人捡起,就已是万幸了。这是玩推钱游戏之前,我为自己想好过的。
需要澄清的是,如果深究,这篇回答会粗糙地涉及到关于「学科发展」的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问题。但这篇回答代表不了任何其他领域甚至同领域内任何其他学术工作者的想法,它不假设任何普遍性,因此在这里并不作能为一种学科发展理论的implication。
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打击,我还是比较喜欢做真正有用的东西。
不过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在乎。
比如我老板之一。
他就是觉得做计算理论很好玩,很有趣。能把兴趣当做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我曾经跟不少计算理论界的人聊过,然后确认了自己不适合去那个圈子工作。
根据中华民国空军军史馆记载,在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期间(1946-1949年),国军空军出动66,259架次,取得了辉煌战果,击毙共军2,282,578人,并曾多次空袭中共领导人驻扎的延安根据地。
图片见下,来自网络。
这份珍贵的文字介绍,完美诠释了中华民国空军的精确打击力度和作战能力,不仅给解放军造成重大杀伤,而且能够做到在歼敌人数上世界首创性的精确到了个人。
国军空军还整理出来了历次战役的战果,虽然有点模糊,但依然可以识别。例如在徐蚌会战中,仅仅国军空军出动3828架次,击毙匪军272850人,击毁车辆2266辆,重挫匪军。各项战果依然可以精确到个位数。历次战果累计歼敌2282578人(228万多人)。
上图讲述了国军空军一起空战的战损比例:1:31!
就是说,在八二三炮战(金门炮战)期间,国军仅仅损失1架战机,就可击落共军米格战机31架,可见全歼共军空军并非难事,不过吹灰之力。
但国军不仅仅是威武之师,同时也是仁义之师。在给共军造成巨大杀伤,并创造了1比31的压倒性优势,打的共军空军溃不成军之后,国军的飞行员内心大彻大悟、立地成佛,不忍心给敌军造成巨大杀伤,不忍心生灵涂炭,所以功成身退,退出大陆东南沿海空域,主动退守到海峡中间线以东。
对此,有人赞曰:
援美十年捍卫民主,
歼兔一亿虎据台湾!
掌控药企的大资本家,还有官。
其实大家都明白。
希望仇医者不要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拿基层医生出气。看到卫计委的大官了吗?您敢动吗?
你要是问我神舟坑毕业生的行径对不对,那肯定是不对。但你要问我为什么这种公司还能活下来,不涉及道德评判的说,就pc这种夕阳产业,越是黑心,越是不把员工当人的公司,才越有可能活下来不是吗。现在战神系列算是站稳了脚跟,神舟也算是个1.5线游戏本厂商了,再顺带压榨员工开源节流,有什么理由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