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第2页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一共有三位同学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只能显示一个人不好意思啦23333)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反例,它体现了我最害怕的青年哲学爱好者会陷入的误区,即以哲学家人名的报菜名,以及以不加解释的术语的堆砌为荣。而更可怕的地方在于,这样的一个文章能拿满分,对于浙江省的其他考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

首先,我可以打包票说,一篇文章里面出现了那么多的人名,其思想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够完全掌握的了的。别说是高中生了,哪怕是哲学专业的博士,教授也不可能。其次,里面的关于专业概念的引用基本上都是错的,至少以我比较了解的方向来说,文中关于麦金太尔的引用以及对维特根斯坦的那句“无法言说之物应保持沉默”的应用可以说完全错误。

当然,如果这只是某个业余哲学爱好者随便写着玩儿的文章的话,那也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用那么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和批评。然而关键问题就是,这不是一个自己在自己日记本或者空间里随便写的文章,而是高考的应试作文,而且是被打了满分。这就直接涉及到语文作文评分标准乃至高考公平的严肃问题了。因为我们知道,任何满分作文对于之后的学生应试是有示范性的,之后的老师会将各种满分作文给未来的考生看和学习的。而这样一篇文章被判了满分,几乎就是明着让考生以后玩儿报菜名的歪门邪道了。

最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专家点评。我实在是不知道点评老师从哪里看出来“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的。并且如果把这篇文章真的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的话,那真的是给全体浙江高三考生抹黑了。而如果官方没有对于这个打分给出合理的解释的话,那么就是对于其他同期的考生的严重不公了,因为这相当于让一个考生多得了本不该得到的20多分,从而挤掉了其他学生的位置。

综上,个人认为,评价这篇范文本身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想怎么写文章是个人自由。关键在于我们必须防止类似的“满分作文”在高考中出现,因为它第一开创了一个坏的写作方式,容易误导高中生,第二是对于其他考生直接的不公。对于高考作文打分来说,公平性相较于文学性和思想性要重要得多。与其拔高各种奇葩,看似文笔极好实则不知所云的文章,不如用更加公正公开的方式公布作文的评分标准。

PS:顺便对中学哲学爱好者说一句心里话,课外有哲学这个爱好挺好的。但是别特么一上来就看海德格尔 尼采 维特根斯坦这些“网红爆款”,那是毒药。老老实实去看导论书,《苏菲的世界》也行呀。。。。


user avatar   magic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海德格尔平安。卡尔维诺平安。维特根斯坦平安。黑格尔平安。尼采平安。康德平安。《诗意的栖居》平安。《树上的男爵》平安。《存在与时间》平安。


user avatar   at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他妈还以为这是有人用那个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来搞笑的……


user avatar   hese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一直觉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想要写好文章需要两种东西,分别是知识和勇气。


我在博物馆讲解岗位工作多年,接触过大量讲词,自己也写了不少,以实践经验来看,最受公众认可的讲词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充分承载了可证伪的信息。


比如说,当我介绍一件青铜器时,我对观众说“这件青铜器气质端庄”,这就是句无谓的讲解,因为不同的人会对气质有着不同认识,有些人认为此物端庄,而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可能觉得此物猥琐,对于“端庄”来说,没有所有人一致认可的客观标准,所以“气质端庄”不是一个可证伪的信息,属于永远都不可能错的废话,对于讲解员来说,这就属于水词,讲多了很招人反感。


同样还是介绍青铜器,我说“这件青铜器中锡含量比例明显高于同类器皿的平均水平”,这就是一句有价值的讲解,因为无论这句话的信息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它都是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验证的,我们完全有方法有手段对这句话的真伪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因此,这句讲词就承载了可证伪的信息,以讲解员的行话来说,这就叫干货。


一个讲解员多说干货,少讲水词,即所谓言之有物,是得到观众认可的基本前提。


然而,言之有物不仅对于讲解很重要,对于所有的表达都很重要,写文章也是同理。


人们在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时,言之有物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因为“你至少要说了些什么”才没有浪费读者的时间和感情。


可是,贯彻言之有物这一基本原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困难的,他们之所以会说出一大堆“气质端庄”、“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水词,主要原因有两个:


1.知识有限,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但迫于实际情况又不得不说,所以只能拿这类可以随便套用的万能描述来堆砌篇幅。


2.没有勇气,他们不敢写出具有可证伪性的内容,因为一段信息如果具有可证伪性,那就有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但他们不敢承担可能犯错的风险,所以就会说一大堆诸如“气质端庄、造型优美”这类永远不可能被挑出错的废话。


作者缺乏知识和勇气,是一篇文章言之无物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一篇上乘文章,特别是议论文,应该涉及到充足的可证伪信息,这些信息要全面可靠,同时串联这些信息的逻辑要通顺严谨,只有这样写就的文章才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如果通篇都是不可证伪的信息和永不会错的废话,那就谈不上任何意义上的好文章。


这两日,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被大家热议,很多人表达了对此文的否定,主要原因是觉得作者用词生僻,行文晦涩。我觉得这或许是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生僻晦涩也并不应当成为降低一篇文章评价的充分理由。


但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我同样不会给此文满分,因为大家可以看看,文章中到底涉及到了多少可以证伪的信息?又有哪些话的真伪人们能够做出公正客观的判断?很少,甚至没有。


生僻晦涩并不是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言之无物才是,“作者至少应该说了些什么”,然而,作者说的很少,甚至什么都没说。


这篇文章没有彰显出与其满分相匹配的知识和勇气。


我并没有阅卷经验,关于给分一事,我愿意相信评卷老师的自由心证,我也祝福此文作者可以有个美好未来,但愿网上此时的热议在很多年后可以成为作者本人一个一笑了之的回忆。


就我自己来说,这篇满分文章带给我的收获是再一次让我想起了那句睿智的告诫,“你能说清楚的,你说清楚,你说不清楚的,将之留给沉默。”


那怎么才能把事说清楚呢?


你需要知识和勇气。


user avatar   chenbai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懂的问题。文章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传统,我们要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


我们逐段解释一下这文章说了什么吧:

原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但我却不想过早选择,我想先学习“树上的男爵”的生活方式,坚守某种原则。


原文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性给予了人们批判传统的工具,人们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这使得现代社会难以建立共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说人话的翻译:人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但我们却把社会和家庭看做是与我无关的客体,把“社会”和“家庭”把握成浅薄的符号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在实践中塑造了「自我」,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被定义了「自我」。假如我们不断批判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有足够好的参照物来定义自我,那么,在不断为自己「赋魅」的过程中,我们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说人话的翻译: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定义一个人有些狭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它的狭隘,而不是对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人话的翻译: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原文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

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

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

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还不算错。

说学生「阅读面广」,我也同意。

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

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让这位学生走歪路的,恰恰是高考作文的规则~

比如第一段中,你需要先了解「树上的男爵」这本书,你才能理解作者想说的是「我不想过早的选择,我想先确立自己的原则」。作者在这里其实人为抬高了理解门槛,他筛选掉了大部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

这样人为抬高门槛的案例在这篇作文里还有很多,意味着高考阅卷组赞同这种人为「抬高理解门槛」的玩法。这其实非一朝一夕之功,十几年前从高考作文鼓励用典,鼓励生僻用典开始,就注定了今日越来越难理解的满分作文。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高考阅卷组把这种丧失准确性和清晰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加剧了这种恶性循环。这篇作文再次强化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高考作文要的高分,只能这样写,之后所有的考生都会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这对能够清晰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是一种不公平。现代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好好说话的文字工作者。把文字搞得复杂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情,唐宋为什么有古文运动?因为骈文把文字变成了一种高门槛的游戏。民国为什么有白话文运动?因为文言文门槛过高,无法负担起传播信息的需求。

诚然,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底下有留言的朋友认为,这篇文章为了增加文学性,才引用了这么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会导致削落准确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语意模糊化。

我认为不是的。增加文学性色彩并不等同于增加阅读难度。文学理论中有两个词汇,一个叫做「陌生化」,一个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质上是通过把熟悉的事物/思想变得陌生,从而让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视角中找到美感。这种文学修辞方法没有丧失语言的准确性,也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而「含混」则是通过降低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使文本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会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会提高文字的阅读难度。

但这篇文章相反,不仅没有美感,还增加了阅读难度。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既可以保留相同的思想表达,也可以兼具文学性,我改写了这篇作文的前两段,放在评论区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能够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的。是作者用生僻词和厚重的概念把这么简单的思想变得复杂了。

脱离高考的层面另外说一句,哲学从来不是靠堆砌术语和人为提高阅读门槛来实现的。看看北大张世英教授的《新哲学讲演录》,看看邓晓芒对康德哲学的解析和讲解,看看金观涛著的《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中国思想史十讲》。这些做哲学研究,做思想研究的学者,哪个不是试图把真正难懂的东西变得异常好读?


再跳回高考层面。

同样是带着枷锁跳舞,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车辆与时代变迁」。下面这篇《车的诗学》,也在炫耀,也在八股文,但就没有这篇《生活在树上》这么强烈的油腻感,甚至看完有一种强烈被洗脑的感觉。多看几遍,甚至会击节赞叹。

比如开头第一段,作者把车和诗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了巨大的矛盾,也呈现了文字的张力。

后面几段,先讲古代中车是「抽象性的力量」,转换到了现代中车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工业化的象征」,这与诗学相对立。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时间转换、空间转换、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手法,显得车无所不在,但又在诗学中缺席。作者点出了车中的缺席,读者惊醒。惊醒后,读者回想车的存在,沿着刚刚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时间到空间,从局部到整体,读着从多个角度增加了对车的认知,车的诗意在多个角度的认知中显露出来,也按扣了高考题中「时代的变迁」。

而且这篇《车的诗学》不是套路文(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车的意象在这篇文章中无法替换,一旦替换成其他的意象,整篇文章也就崩塌了。

明明也是炫耀,明明也是应试作文,却让人读着惊叹。这才是难以模仿的文字功底。一个年长10岁的文字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模仿出这样的文字。

而《生活在树上》,模仿起来并不难。因为它的思想性不难;它的文笔,更不难。


user avatar   liu-mu-zhi-31-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模仿着那篇文章的感觉,写了一段话

这篇钩章棘句的文章读毕真是刿目怵心。这样闳大不经的文章于我恰似鸿爪雪泥,让我回忆起了令我永矢弗谖的备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经历,在我心中掀起了龘之赫,霆之砉。于是便准备摛笔为文,铺陈瀚藻地写一篇傍人篱壁的文章。

“汉听”已然是踏入了自己的生桑之梦了,然而曾经也是一个让我为之跋胡疐尾,席不暇暖地准备过的比赛;曾经它也是个有着黼国黻家梦想的,在书写电子化时代让人想起曾经怀觚握椠岁月的比赛,然而很快这个比赛就被人发现了套路。不少选手开始宵衣旰食,焚膏继晷地背诵词典,只记字形不求甚解,比赛题目也变得越发佶屈聱牙,令我心余力绌,疾首蹙额,最终也是果不其然地被淘汰了。

然而一个“汉听”倒下,还有更多形式的“汉听”前仆后继;这样一知半解的繁文缛节,却一直有人长而不悛地奉为圭臬。于这篇作文而言,虽然我并不太懂那一时期的地方哲学,不该在他人率尔操觚时管窥蠡测地鹤短凫长,但以我对于这一领域以及学术写作的一孔之见,大抵与曾经的“汉听”也没什么两样了。学生挥舞着高深莫测的如椽大笔,不知其中含义的阅卷老师恐也在学生构建的幽阒辽敻,不可具状的哲学文字中茫然若失,畏葸不前。虽说每一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不可能做到尽美尽善,但让徒有其表的知识储备蒙混过关也切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希望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不要对于这一趋势餔其糟而歠其醨:无论是在获取未知的知识,或者是写作,或者乃至大学之后论文写作,所求都不过是八字“陟遐自迩,斲雕为朴”而已,切不可因为有一些知识就浞訾栗斯,跅弢不羁,否则,就会在学术的边界走上鼪鼯之径,在自己构造的知识荒原中萍飘蓬转。


是不是感觉好像很多?

但每段其实就只有一句话,只不过是被这些意义叠加的生僻词语撑长了。

概括一下这段话: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曾经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备赛。这个比赛曾经想要复兴书写文化,但被选手摸到了套路。好好学的打不过背字典的;背字典的难道就真正比好好学的明白吗?

选手(学生)对于套路的使用,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配合的评委(老师)是这一趋势浮现的原因。但用这种方法于未来的学术写作,以及对知识的了解都有害无益。希望大家不要学习。


user avatar   zhouyedi-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呐呐呐呐呐呐呐!!!!!


疯子都不敢这么写。。。。。什么东西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在开篇一看到“海德格尔”四个字就知道要遭中,因为我估计阅卷老师都不懂。


所以我不打算批判这个孩子,应该批判阅卷的老师和写评语的老师。

毕竟孩子只是在显摆而已,用一大堆自己都不懂的人名和术语来显得自己很厉害。我当他不懂事。(其实十八九岁也该懂点儿事了


而这些老师,明显是在无脑吹,还给后续学生开了个很坏的头。我看到的不是合理、公平的判卷、给分,而是充斥着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无耻行径。

(噗~~~捂着胸口~~~一口老血喷墙上~~~)

这作风。。。太过于胡扯。。。疯子都憋出内伤了。。。2333


user avatar   YangQue-LiShangr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这位老师。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可以没有满分作文,但不可以没有审美正常、坚持正确阅卷标准的好老师。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在树上》

《关门再撸管》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南怀瑾说这社会病了,

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

过去三纲五常已经不通用了。

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

但比起面对现代社会秩序的改变,

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还是选择听莫言的“日子越久就越旧,越旧就越舍不得扔掉”,老老实实苟着。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

虽然积极向上的年轻人都有点儿想法,

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

但你不能为了反对而反对。

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

反对到最后,肯定啥也干不成,

便值得警惕了。

所以我们还是别反对了。

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

社会规则不好,不等于就要打破社会规则,

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

即便我们有点儿想法,

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仍然万万不能乱了规矩。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

“一个人世上什么亲人都不要,不要师父、师兄弟、徒弟、连亲生女儿也不顾,有了价值连城的大宝藏,又有什么快活?”

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

金庸这句话说的可真是太好了。

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

我们就是社会的一份子,

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

无论我们想干点儿啥,都离不开社会规则。

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

我们年轻人总会把社会和家庭看的很简单很片面,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

因为我们图样图森破,还需要学习一个。

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宁可做无知的良民,也不要做有想法的傻子。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

我们活一辈子吧,

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

这一辈子都是家庭和社会塑造的。

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

认识不同,我们每个人也就不同。

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

古龙《欢乐英雄》里面的王动,躺在富贵山庄的床上一动不动,又有高超的武功,又收获传奇般的友情。

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

他的人生观多屌。

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

假如我们像刘慈欣一样不迷信过去了,

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

又不停的犯中二病自恋。

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

那么身边的其他人必然会diss你,

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你自己也活成了一个自恋的傻逼。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

虽然你说社会秩序决定个人吧,的确有点儿偏激。

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

但是我们反对的当然不是对社会秩序的批判,而是对社会秩序的瞎几把批判。

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

就像芜湖大司马的千层饼理论,如果你的高度想到第二层或第三层,

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

而你却不正视你现在的逼格就在第一层,

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那必然老千层饼了。

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

江南弃了《九州》的坑,选择模仿哈利·波特写《龙族》恰烂钱,

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

用各种奢侈品和高逼格,来取代年轻气盛时的文采飞扬。

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我们也不能说啥。要恰饭的嘛。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

所以你们这群键盘政治局的,也就仅限于日常打嘴炮,

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

出了网络,回到社会,还不是一个个的秩序舔狗。

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

我再说的中二点儿,假如我身边真有白盔白甲,叫我“同去同去”了。

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

那我到底是秩序派,还是反秩序派?

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那碗鸡汤说得好嘛,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生活。

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

反正你都长这么大了,没办法否定之前的自己吧?

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

反正理想终归是脑子里想出来的,还是闭上嘴好好干活吧。

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

当个不驯服的兔子,去寻思寻思郑渊洁《训兔记》里面可怜的皮皮鲁,

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并且学学曹丰泽的懂论;你不懂,我不懂,上面自有大人物懂。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

所以当个不发表意见的小布尔乔亚多好,

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

哦对了,我自己关门撸管,那叫文人傲骨;你讽刺我宅家自慰,那叫刻板印象。

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

古龙《欢乐英雄》就这么写的,王动一动不动,躺在床上边吃烧鸡边结交朋友。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这就叫关门再撸管——始终夹尾巴做人——最终高潮。

————————————————

如果说这个作文让答主来评分的话,可能不会很高。

这篇作文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立意太歪;如果不是一堆云里雾里的外国高逼格名词把人唬住,这个作文的立意和那些所谓“高考负能量作文”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篇作文的核心观点说白了就八个字:夹起尾巴,老实做人。这个立意不仅是非常庸俗的精致利己主义,而且人类历史上也产生过相当坏的结果。这篇作文的立意,直接否定了过往的一切革命的精神;按作者的观点,既然现实存在本身可以自证正确,那么一切反侵略反压迫的行为都是不成立的。欧洲人民没必要反抗纳粹德国暴行,中国人民也没必要反抗日本侵略。

第二个问题是逻辑谬误,这个作文里面用了非常多的逻辑谬误,来强行论证自身结论正确性。最典型的就是假两难推理,或者说的更明白点儿就是非黑即白。这篇作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论证质疑社会现行秩序的错误性,但基本还是“你拿不出更好的方案。你既便拿出好的方案,也只是想象而已,未来也可能会出现问题;还不如现在使用的这个方案”,或者是“我们不反对质疑,我们只是反对幼稚的质疑;我觉得你现在的言论非常幼稚,所以你可以不用质疑了”这种保守派经常惯用的话术体系。


一方面立意太歪,另一方面逻辑谬误,答主个人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对这篇作文打高分的必要性。最后还是学学这篇作文的套路,用一句名人名言做结尾吧:

——如果一个国家的孩子说大人话办大人事,这个国家的大人准说孩子话办孩子事。

郑渊洁《郑渊洁童话全集》


user avatar   fu-luo-8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世纪有些作家轻率从事,在他们毫无价值的作品中,常常整段抄袭古代的作家来往自己脸上贴金,可效果适得其反,因为抄来的和他们自己的不啻寸木岑楼,高下悬殊,反使得他们自己的东西显得苍白无力,相形见绌,以致于得不偿失。


我发现有些人把别人的甲胄穿在自己身上,连手指头都不让嚣出来,就像相同学科的人很容易做到的那样,将古人的思想修修补补,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意图。那些人想把古人的思想掩饰成自己的思想,自己产生不了有价值的东西,便用别人有价值的思想来标榜自己,这首先是不公正、不道德的做法;而且,极为愚蠢的是,他们只满足于用欺世盗名的方式来赢得平庸之辈无知的赞同,却在识别力强的人面前斯文扫地,这些人对借他人的东西装饰自己嗤之以鼻,可是惟有他们的赞扬才举足轻重。对我来说,没有比这种抄袭更不愿做的事了。我不引用别人,除非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这里不涉及编著,这些作品本来就是为把别人的东西汇编起来出版的。除古人外,当今也有人这样做,有些人做得很巧妙,其中一位名叫卡皮鲁普斯。这是些有思想的人,例如利普修斯编著的《政治》就是部博学而艰巨的作品。



——《蒙田随笔•论儿童教育》




                          

相关话题

  「苏格拉底会死」的三段论是不是循环论证? 
  有哪些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题目? 
  怎样背诵高中政治? 
  如何看待今年高考作弊现象猖狂? 
  有什么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解释吗? 
  为何时至今天还有人会报考天坑专业,而非人人都报考金融和计算机呢? 
  hifi和中医两者理论是否有重合之处? 
  “你不体验我的痛苦,怎么和我感同身受”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围城最经典的“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在任何地方都受用吗? 
  如何用一句话让我努力学习? 

前一个讨论
律师很忙吗?为什么很多律师都说没时间做自媒体?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陕西两智残人结婚登记遭拒,民政局称「女方无法表明结婚意愿」?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