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中国的环境来说,搞素质教育就是在玩火。
其实这事看看美国、欧洲就知道了。他们搞所谓“素质教育”的历史比中国悠久得多,但上层人搞素质教育进个好大学,进的是金融、律师、医生等“上流”行当,而国外留学生和移民一代、二代,大多只能是去学理工类专业,出来后苦哈哈的坐办公室、进工厂。
而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他们的精英阶层更热衷于在金融、医疗等等领域挣钱,而对于工程技术这群精英的后代是没多少兴趣的——放在中国也是一样,哪怕是大部分靠工业起家的富豪,他们的孩子兴趣也不在理工科。
虽然目前很多人都说计算机专业过热,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不管怎么说,计算机对社会产生的实际价值、其背后代表的科技实力,也要比金融这些领域好得多。而很多中产的孩子愿意去读计算机专业,至少在当下来看也不能说完全是一件坏事。而如果真的搞起来素质教育,估计很多人连代码都不愿去写了。
所以,不管你如何诟病应试教育,但至少对目前的中国来说,应试教育可以选拔出在科技领域最有潜力的学生——会骑马、会弹钢琴跟搞好科研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吧?无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每个人未来的成长,应试教育是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
当然,这也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能搞,但强行把一些技能等同于素质,那可以说是相当搞笑了。比如说,有些人觉得学习骑马可以代表素质教育,可放到几十年前,内蒙牧民个个会骑马。你要说会乐器代表有素质,可以前农村里大字不识一个却能拉得一手好二胡的人比比皆是。说到底,这些所谓的“素质”跟语文、英语、物理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是一些砸钱并且花费一点时间就可以学会的普通技能而已。
基于当下的国情,如果真要搞素质教育,那不如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在大学里搞好通识教育,减少一下文科生缺乏科学素养,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不屑一顾的情况。那些虚头巴脑的弹钢琴、骑马,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素质教育就是升学率+全面发展,考不上好学校,都是伪素质教育。
“一刀切”搞“素质教育”,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一方面,他们无法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应有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撑校外的教育。这样一来,就会和美国一样,让教育沦为有钱人的游戏。
搞素质教育是不是在玩火,可以参考一下日本的例子。
日语中有个词叫“宽松世代”,指的是1987年4月2日到1996年4月1日之间出生的日本人。日本看待“宽松世代”,就和中国的80后曾经看待90后一样,认为他们自由散漫、不愿奋斗、只图享乐。
二战结束后,昭和一代的日本人处于“重建国家经济”的重压之下,接受着严苛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在这批人的努力下,日本创造了经济神话,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高压的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率居高不下、校园霸凌严重、犯罪率增高……
于是在1992年,日本开始引入“宽松教育”,并于1998年正式推行。具体措施包括:降低考试和成绩的重要性,不公布成绩,不对学生进行排名,学习内容减少三成,上课时间缩减一成等等。着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应用及统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虽然日本政府在公立学校的教学学习中降低考试和成绩的重要性、不以成绩“排座次”,但在重视名校出身的社会氛围中,学生们竞争升入名校的“暗战”却始终存在。对于想要进入更好大学出人头地的学生及家长来说,“宽松教育”并不轻松,日本的补习班“塾”成为重视教育的家庭的课外战场。
伴随着“宽松教育”而来的,是日本学生学习能力的快速下降。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日本2000年第一次参加时的成绩是:数学第一、科学第二、阅读第八。到了2006年,成绩已经下降到:数学第十、科学第六、阅读第十五。好在2007年,日本进入脱离“宽松教育”时期后,名次开始逐渐回升。
在日本,“宽松世代”还有一个难听的名字——“平成废物”。反映到职场中,日本人普遍觉得这批人抗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能力,对日本经济缺乏信心。
日本教育学会会长广田照幸就用一句话指出了“宽松教育”的问题:宽松教育急切地追求创造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造力产生的前提——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
对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中国学生来说,现阶段应试教育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的确,应试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相对比较狭隘;考试内容枯燥僵化;“填鸭式教育”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等等。
可是,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之下,要想实施大规模的公共教育,让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只能以这这种大规模、低成本的方式进行,虽然考试内容的确枯燥了点,但现有的对学生的量化考核是最有效率的选择。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枯燥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适当的“填鸭式教育”的好处远远要大于坏处。
行行行,数据不准的锅我背了,南京一中不是10个400分以上,而是20个400分以上,都怪家长不理智,南京一中第一份喜报里面没有披露400分以上人数,家长们就开始瞎猜瞎传播了,只要他们耐心点,不就看到了嘛?
为啥南京一中第一份喜报里面只写本科率,不写高分人数?
29中
南师附中
金陵中学
我就不说今年江苏大放水了,400分都上不了南大,勉强上个辣鸡武大(我自黑总可以了吧?),南京一中的喜报里面居然还强调400分以上人数创新高,这文字艺术,可以!
===========================
我真的笑了,本乡下土鳖每次说到南京的教育,总有些权贵教育我说南京的好学生都出国,不高考,今年疫情一来没得留学,南京400分以上学生占比果然达到了历史新高,高达全省第四还是第五。
我也不知道南京一中的学生家长算不算南京人,我看他们好像对高考成绩并不满意,也许他们不是真正的南京人吧。
我以前以为的素质教育: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训练流程,高效学习
我后来看到的素质教育:分数关我什么事,我课上完我回家睡觉,家长自己会找人补课
真的,没有别人的生源师资、教学组织、管理艺术就不要学这种东西,不要天天看知乎年薪百万就觉得自己也年薪百万,正如不要光看南外健美操进清华就觉得我也能清北华五,该醒醒了。
现在南京一中已经不是高分段行不行的问题了
10个400分以上什么概念?
县中都打不过。
你没听错,南京录取分第三的高中三年后打不过江苏的县中,而且是相当打不过,稍微好点的县中都是南京一中的两三倍,我最后附了个图,全省400分人数排名。就拿我熟悉的镇江市来说,6所老重点中学,有5所把南京一种吊起来打。。。。。。。
一个30万人口的县,养起来的一所县中能把省会的一流中学吊起来锤,我想你们都没见过吧?
很多话我真的是不想说了,以前知乎教育家谈起素质教育,那都是拿着顶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来糊我一脸,如今素质教育到高分段崩塌,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吹的。
1.首先不要看高考引入素质教育,那都是假把式,最终还是看高考总分来论英雄,这个总原则是牵涉到国本的,不会随便动的。
2.现在问题是在初升高的阶段,用素质教育之类来进行制度性分流,明面上1:1 让一半人上普高,剩下有职高上,但是算上自然流失和劝退,很可能只有3-4成上普高,这样卡在中间一批学生可能要不拼私立,要不在素质评分上搞点花出来。这才是实打实的影响。
杭州TOP1高中本届毕业生来为缺席群体发声
南京一中这件事在知乎上的回答大多数人都没达到点子上
文章有点长,一定要看完
与多数答主不同,我将从学生这一声音缺失的群体角度来给各位提供思考的角度。
本校以自由开放的校风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文明全省,应试教育方面,清北人数的比例:11人中有1个清北。不论在是学科竞赛,高考成绩,还是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方面,都有耀眼的成绩。在杭州人眼里,对我校学生的印象多半是“会学又会玩”。
我非常怀念在二中三年的美好时光,我的生活中不只是做题,还有发展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学会更好地与人交往。
可谓是素质教育的典范
与我不同,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被做题充斥。以我老家(某乡下小县城)的重点高中为例,每日刷题,连上厕所也要扣准时间。从高一刚入学开始,双休与寒暑假以与他们无缘,陪伴他们的是无尽的做题。
我到回家,看着他们的精神状态,我看到了呆滞,看到了对考高分单纯而炽热的渴望眼神。
省教育局下发文件,禁止课外时间补课。
杭州主城区,学校严格遵守,我高三没有双休的周,屈指可数。而别的地区(包括杭州的余杭,淳安等)的做题家正在不断地刷题,刷题,刷题…
我也担心二中是否会被打败,我觉得他们在做题方面,至少在做题的时间与数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我。但回想曾经的战绩,我想:我们2020届一定能再续二中辉煌!
2020.1月首考,我校以及杭州地区成绩不容乐观。老师同学都有些迷惑,但看整个杭州地区都是如此,便没太在意,调整心态再出发。
高考后,浙大三一面试场上。
我曾以为以我校的素质教育,面试什么的一定能甩出他们一大截。
我自信满满走进面试场,却被旁边五位一同面试的同学的发挥给惊到了。
但看素质教育,原来我也没那么厉害
虽说她们都回答有明显工厂化应试化培训的痕迹,虽说最后我的面试成绩还是比入围线高了18分(满分100)
但我确实被她们面试的表现惊讶到了,被她们面试也能“做题化”给惊讶到,被她们表现没那么呆板所惊讶到。
三一面试后,高考出分后
浙江省前十,无一人来自杭州主城区,杭城主城区最高似乎为我校的同学,省25名。
被碾压
被做题家碾压
VX公众号出现大量反思素质教育的文章,矛头直指杭城“减负”“素质教育”
家长心生不满
我的成绩不好不坏,省前1%
素质教育大失败?
看过曹大佐的相关暴论
我觉得
家长不应声讨学校,学校没必要为此道歉
看到南京这所中学的遭遇,我有感而发写下这段文字。
评论区的同志说得好
最后附赠我校同学的自嘲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素质教育,,,不是玩,更不是学点演艺圈技能体育圈技能装逼。
是自学能力。是自我提高的能力。
卷是僧多粥少局面之下的必然,垫脚是个体的最优解,是全社会大灾难,解决卷的问题,非扩大基数不可。
高考实际上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小农分浮财式的分配主义的愚蠢,在制度设计层面,高考已经做到了一般实践层面在分配公平性上的接近极致,但结果是所有人都不满意,所有人都很累,所有人都苦大仇深,根子在于优质高等教育教育资源总体不足,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原因是全社会智力财富有限,全社会智力财富有限是因为全社会发展权的不足,中国的发展权受到了哪些限制,看看当下一系列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不言自明。
一碗米,你分出花来也喂不饱50个人。
全社会发展权利受到的总体限制,最终会一层又一层的回馈到每一个社会个体身上,具体表现在个人命运的身上,就是必要的货币政策代价必须用房地产承担,就是人均摄入蛋白质的严重不足,就是个体在平均劳动效率占优的情况依旧收入微薄,就是垫脚垫上去的做题家生活水平远远逊于不学无术的红脖子。
全社会的发展权利不受限或少受限,也同样会回馈到每一个社会个体身上,具体表现为一无是处的洋垃圾也能在其它国家横行无忌,食品券基本上消灭了饥饿问题,不仅能吃饱,而且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来说还能吃好,贫穷主要表现为还不起贷款而非衣食有忧,吃菜只吃菜心,逃荒开着拖拉机逃,不了解动物内脏的滋味,不用垫脚正常做题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资源。
解决内卷困局,至少在目前情况下看,总量才是主要矛盾,比例是次要矛盾,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不以情绪和信条为转移。
厨房辩论已经过去了61年,胜负早已分晓,胜利者固然谈不上正确,但它的方法至少是实践证明有效的。
记得之前有个事,说是美国有个程序员,年薪几十万美元,但他从来不写代码,每天上班就在那儿看猫咪视频,公司派的活计他就用自己薪水的十分之一外包给一家中国团队,他就这样工作了好几年,直到远程操作协助处理技术问题时才露出马脚,而讽刺的是,他上班的公司主要以中国客户为主要销售对象。
出现这种闹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你我心知肚明。
有人知道数学孙流波老师吗?
我想问一下,他教课除了讲例题,
会归纳知识点吗?
总结过常见的因式分解吗?
讲概率统计讲的清楚吗?
会改作业吗?
不吹牛逼,150的卷子他自己去考,能稳到135吗?
我想起了学车的时候,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
我练科目二的时候,来了个新学员,是个退伍军人,听说,他在部队的时候就会开车,但一直没有驾照(别问我为什么,反正他是这么说的......),那时候,我们是“移库”和其他的几项是分开考的.......
这个人刚来就给我们表演了“移库”,根本不用像我们一样停车看点,直接单手控制方向盘就把移库完成了,非常完美!所以,教练教他什么,他根本就不听,因为他觉得自己很会开!考试前,教练发火了,对他说:“我知道你会开车,但是,考试和你平时开车是不一样的,你不听我的,到了考试肯定吃亏.........”
结果,那次科目二考试,只有他不及格,原因是半坡起步的时候,没有按照教练教的方法“看点”,结果,压线了,不及格!
后来,他第二次考试完全按照教练的方法去做,就顺利通过了........
我这个根据教练教的顺利考过的学员,到现在都不敢自己开车,而人家那个退伍军人,早就开着车飞奔了........
其实,个人认为,这就是所谓“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
就像我们去驾校一样,目的是什么?学开车吗?不是!其实就是为了拿个驾照.........
所以,当你选驾校的时候,一个保证你能拿到驾照,但不一定会开车!另一个保证你能学会开车,但不一定能拿到驾照。请问你会选哪一个?
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我想从销售的角度来评价一下问题里提到的事件:
学校就像是“工厂”,学生家长相当于“客户”,而学生相当于“客户委托工厂加工的产品!”
学生家长的需求是让学生经过学校这个工厂加工后可以在高考中有个好成绩!
而“工厂”认为,他们可以把学生“加工”的更好!
实际上是,“工厂”并没有按照客户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加工”!
虽然,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不会像我们做销售一样和客户签订合同,但是,“客户需求”,学校不会不知道!
应该说,这次的事件是“学校没有按照家长的要求来加工学生”造成的问题!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无关!
如果非要争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孰是孰非!恐怕单单讨论一个学校,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怎么能改变“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呢?必须要在大环境下,融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优缺点,让“素质教育应试化”或者让“应试教育素质化”!
所以,南京一中的事情,只能作为一个“个案”,只是没有按照家长的需求去培养学生而已,与“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无关!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