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家在逐渐意识到,
身体健康比所谓的梦想更重要,
生活舒坦比所谓的奋斗更重要;
自己加班赚的钱给老板换了车,
早早完成的任务却被不断加码;
画下的大饼在现实中逐渐现形,
不能九九六的你面临着三十五。
永远有人会比你年轻,
永远有人学历不比你差,
永远有人比你愿意九九六,
而你最后将变成被榨干的柴,
在风中,拖着近乎破碎的身体,
飘摇、茫然、无望。
这说明在具有特色的秘鲁教育模式、社会结构之下,秘鲁名校生的利他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发展,名校生越来越倾向于用自己学会的知识来服务于人们,而秘鲁体制就是坚定不移地为人民服务的体制。
秘鲁名校生与秘鲁体制的价值观趋同,是四分之三秘鲁名校生选择进入秘鲁体制的最重要原因。
近年来,秘鲁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贫富差距越来越小、社会越来越公平、体制外就业情况越来越乐观,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秘鲁名校生没有选择到体制外享受时代的红利、享受美好的个人生活,而是努力进入体制内,服务于他人,艰苦而又坚决地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这也就使得秘鲁体制内变得越来越清廉,越来越能够承担责任,越来越依法办事,越来越切实地提升了社会总体福利——在秘鲁,你会看到官员、企业家住在老式公寓楼里,而他们的儿女都到质量普通的小镇学校念书,这是因为他们要把更好的资源留给人们,这是因为他们贯彻落实了荣辱观: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据我观察,公务员/老师/富裕家庭的小孩,择业更倾向公务员。
越来越多名校生选择进入体制,也许只是因为名校的生源变化了。(农村人口净流出也是原因之一)
比照这两条新闻的时间:
因为现在的毕业生都比较聪明,已经清楚了私营企业的种种问题。特别是人到中年,私营企业的保障特别差。可预期的是会发生很严重的中年危机。
讲几个现实问题吧。一个是劳动法规定,和用人单位签订过十年以上劳动合同后,再签订劳动合同就需要签订终生合同。但私营企业都有很多骚操作。例如会有很多个合同主体。这份合同和你签下一份合同和另外一个主体,你永远都满足不了签订十年合同的要求,所以你永远也没有办法和劳动单位签订终身合同。这就意味着哪怕不裁员,私营企业只要不和你续约了,你立马就失业了。
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很多私营单位都不太愿意和35岁以上的劳动者续约了。这就是35岁危机的来源。
中国私营企业的职场年龄歧视非常严重。你35岁失业之后出去就业也会很困难。在设计工作岗位的时候也尽量要使得每一个员工都变成螺丝钉,保证大多数员工并没有什么不可替换性。
由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大学生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对于中国的私营企业,永远都不缺年轻有干劲而且便宜的应届毕业生。
所以35岁之后公司更情愿用便宜的价格雇佣年轻有干劲的还便宜的毕业生,而不愿意雇佣已经35岁,精力,体力都不如人,还有家庭的负担,家庭的责任,要工资还高的中年人。有句话说的好,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
有人会说35岁之前拼一拼。转到领导岗,坐上领导不就好了嘛。前些年行业快速增长,是一个增量时代,很多人都赶上这个风口,没有努力几年就做上领导了,但这几年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时代。毕业生已进入公司就会发现领导往往只大三五岁,领导不走或者不升,后面的人基本遥遥无期。只能干瞪着眼等着35岁的优化到来。
表面上私营企业收入可能会比体制内高一些。但实际上要付出的工作量和劳动量非常巨大,远远超过体制内。就是大家熟悉的996。年轻的时候996还能熬的动,上一定岁数就会发现身体各方面都跟不上,因为过度的劳累也使得身体开始方方面面出问题。通俗点说就是被资本家榨干了。
所以可以想想如果应届生选择了私营企业,35岁之后,一方面身体一生病,一方面失业中年危机,那该是怎样一个绝望的情景,所以不如现在就进体制内,求一个安稳,求一个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ʘᴗʘ我记得去年还有喷我说我吹公务员吹太过了,985 211末流毕业生才去体制内,清北毕业生不屑于体制内的,今年数据告诉我三分之二北大毕业生都去了体制内……
这可真打脸……
有说数据不对的,我专门去下载了PDF报告。
党政机关17.08%、事业单位32.71%,国企27.14%,部队0.57%,
狭义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49.79%,再加上广义体制内的国企和部队,77.5%。
确实是超过四分之三......
一方面,确实此次疫情影响了整体就业择业观,以前清北学生看不起的岗位,现在也开始内卷严重。
以山东清北选调生为例,往年清北硕士博士都是去省直随便选,2021清北选调卷的程度让人瞠目结舌,别说济南青岛,连菏泽、济宁这种鲁西穷困地级市都爆满了(当然,考上又后悔想跑路的咨询化肥哥前一段也接了几个)。本科C9硕士北大的简历连山东国开行初审都过不了......
2020年8月,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2020年深圳多所中学公布的招聘名单也几乎是清一色“清北”毕业生,甚至开始哈耶牛剑都有了。
这种后疫情时代对稳定过度追捧的恐慌情绪,在顶级名校生圈子的传播,比我们想的更严重。
另一方面,我想说:名校生也不是傻子,大家都倾向于体制内是有原因的。
1.资本家的主要任务是剥削你,不是开善堂。
一旦你没有剥削价值了,分分钟开了你。当然,开了你的你都要心存感激,这是大善人,坏点的都是直接逼走你,连开除补偿都省了。
2.无论搞创业和打工,都没那么稳定。
中国每年约有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企业倒闭!中国4000多万中小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10年以上的不到2%!
换言之,中国超过98%的创业企业最终都会走向死亡。想想十年前火爆的企业,现在还有几家活着?
3.稳定的价值,有人23就懂,有人32还闹不明白。
二十郎当岁,体力精力什么都好,没有家庭负担,自然一身轻,三十多的时候,上有老下有下,房贷车贷身上背着,你就知道稳定的好处了。体制内工资虽然普遍不高,但是让你小康还是没问题的。
4.体制内并不合适每一个人。
如果你是吃技术饭的,去华为、大疆、字节跳动之类企业更能发挥你的价值。体制外也不是什么阿鼻地狱,如果你能拿到体制内三倍以上的收入,基本上进不进体制内无所谓(当然,还要考虑持续性)。你家要是净资产千万以上,那也可以随性而为。
【扩展阅读】你到底合适不合适进体制内?“三倍定律”你必须要知道
重要的话说三遍。
这样你心不甘情不愿地进了体制内,过着早九晚五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拿着不高不低的一份工资,早晚要心生不满:
要么觉得自己的空有一身本事发挥不出来,要么埋怨爹妈耽误了自己,要么自不量力辞职出来追梦……
这是三门干部(家门——校门——公门)的典型心态。
只有你经历了社会的毒打,在社会上碰的头破血流,被职场勾心斗角折磨的欲仙欲死,被资本家压榨的奄奄一息的时候。
你才会真心觉得:体制内,真香!
你才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认真真在体制内,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虽然化肥哥经常劝人考公务员,但是你说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我肯定是第一个出来反对的!
如果你家里有几千万上亿资产, 是家族企业唯一继承人,那肯定不建议你当公务员,因为公务员不得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不得经营开办企业,你一当上公务员那家族企业就面临无人继承,这是严重问题。公务员肯定不是你最好的出路。
如果你喜欢奇装异服、纹身、蹦迪、泡吧、嗑药、一夜情、多人运动、大保健什么的,那肯定不建议你当公务员,这都是这个行业不允许的,被责令辞职或者开除了,面子上也挂不住,对吧?公务员肯定不是你最好的出路。
如果你直系亲属有正在蹲大牢的或者重刑犯出狱的,或者三代以内直系旁系血亲有邪教、叛国、反华头目什么的,那也就算了,白白浪费时间备考。
如果你幻想升官发财,灰色收入,作威作福,公务员肯定不是你最好的出路。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贪生怕死行往他处。更何况你真这么玩,没多久就被纪委监察委的老哥们收人头了,进来也是反误了尔卿卿性命,不值不值。
如果你是高精尖理工科人才,我个人也是不建议你考公务员,去央企或者科研院所是你更好的出路,学得一身本领,当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应该把能力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如果你是幻想进来走仕途、当大官或者什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麻烦先看一眼自己毕业证,是不是清北硕博?摸摸档案,是不是党员,看看简历是不是学生会主席、部长。
都不是?千万别乱做梦,求之不得,抑郁成疾,最后得了精神病那也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公务员就是一份体面、稳定的普通工作,这份工作需要的不是你的贪心、也不是你的野心,只需要你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平常心,国家自然给你下半辈子的安心。
以上,来自于一名省、市、县三级公务员工作经验老哥的掏心窝子话,切记!切记!
我是化肥哥,一个靠谱的 考公/考研 类答主,欢迎关注我~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记得点个赞哟~喵喵~
如果需要个性化建议和指导,可以走 付费咨询, 2400+次五星好评,职场类排名第四的答主哟~
在北京工作的话,只有进入有落户指标+人事档案保管资质的工作单位,学校才会给三方协议,其余的档案户口回老家,在学校统计的口径里这些人的去向是生源地人才中心。
中国仍然是,而且实际上也的确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任何控制着国家命脉的产业和行业都必须,而且实际上也确实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国家的手里。
不论四分之三这个比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个数字本身只能算偏低,而绝不是偏高。
首先,我挺赞同这个问题下面的一些观点的。但是,这篇新闻是典型的标题党。
为了还原真实数据,我们先去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官网,下载图中的北京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首先计算2019年北京大学的总就业人数。
三方签约就业2822人+灵活就业2413人=合计5235人
你们看到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指的是三方就业的2822人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用总就业人数5235人重新来计算百分比。
然后新闻标题中的“体制内”,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部队。
修正后的比例为(482+923+766+16)/5235=41.78%
这个比例和我们往年印象中差不多,远没有75%这么夸张。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是“灵活就业”呢?
因为清北许多院系规定,只有解决户口的单位才能领取三方协议。比如张三博士去华为拿了16级offer,承诺解决北京户口,就可以签三方协议;李四拿了快手sp级别的offer,无法解决户口,所以只要提交就业推荐表,和快手签订两方就业协议,被归为“灵活就业”一栏,不参与就业单位性质的统计。
三方就业里面,民营企业只有334人,其中华为就有133人,你觉得北大(信科+软微+转行)一年去互联网公司的只有201人么?
写干货不易,大家点个赞支持一下。
既然题目所谓的“体制内”也包括了事业单位和国企,有的人是不是忘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虽然,民营经济,尤其是规模以下的经济业态提供了庞大的就业岗位。但从规模上、产业结构上,国有经济才是我国的中流砥柱,如同主干支撑着国家的基础。
事业编中,教师和医生占了大多数,这二者同样是各种社会服务业态中的支撑性、基础性领域。
既然如此,我国最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广义的“体制内”,有什么奇怪的呢。
好多我以为是常识的东西没想到引起了争论。
技术的进步,带来效率的提高,但由于需求和生产往往并不是同步匹配的增长,因此需要的劳动力就可能更少,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就可能更多。
比如原本需要1亿吨钢,低效率下可能要1000万人来生产。现在假定效率提高10倍,需求提高5倍,那么就只需要500万人生产了。有500万人就失业了。
不要看到高效率就无条件觉得是好的,你有考虑过自己会不会是因为提高效率被优化掉的人么?一个自动化辅助财务软件,可以让一个30人的公司财务部裁员到5个人,剩下25人怎么活?如果连干体力活都上了自动化设备,这25个曾经的白领除了领救济还能怎么办。
至于为什么需求增长和生产增长不匹配——什么叫做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啊(战术后仰)
同时,过去的技术革命,消灭旧岗位同时创造新岗位。但现在是一个新情况,即技术进步创造的新岗位,很可能比消灭的旧岗位要少,甚至少的多。
如果任何一个国家对此没有妥善安排,都会被愤怒的失业人群所撕裂。美国铁锈带怎么回事?他们就是被国际分工中东亚的高效率所淘汰的人群,所以他们撕裂了美国社会。
人这种存在,不是你给他衣食无忧就行了的。且不说衣食无忧已经是巨大的财政压力了,更重要的是,闲易生乱。
人必须要有事做,这个事要能够维持生存生活,最好还能有持续的上升预期,甚至还得有心理上的获得感。这很难——比单纯按照经济规律简单的做事要难得多。
民营经济,不止是那些提供了几百万高级岗位,能够参与国际搏杀的头部企业;还有提供几亿岗位的小微企业。
其实一般也不指望小微企业能创造多大效益和税收,统计工业增加值,新闻里一般都只是说“规模以上工业xxx”,小微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就很ok了。
人们对于国企低效率的传统印象,恰恰是由于某个时期,国企承担了解决就业率的任务;那时民营还不够发达,还不足以承担这一功能。
如今,民营小微企业承担了最大的创造就业,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给小微企业金融支持。
我们可以吐槽小作坊里都是什么破机床,什么破设备,工人水平太低,代码都是屎山,但没有它们,很多人就要失业。
如果头部不给力,只是产业升级不顺畅,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而如果小微制造业和小规模服务业非常凋敝,失业率高企,你猜社会治安会怎么样?
疫情应该导致私营企业整体收缩或谨慎。非互联网企业恐怕都不是那么好过。体制内,特别是国企估计有保就业的任务。
另外出国这条道儿受多大影响不确定,尽管国外许多高校通知书在春节前就发了,疫情中是否成行,是否保留不确定。这批人有多少进入就业市场,是否选择国企也不确定。
另外,大家的分歧恐怕是国企算不算体制内的问题。有多香不太确定。
再另外,高等教育单位难道现在也收本科生了?占比18%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无非想要个结论体制内真香。
不妨对比一下前十年的数据看看有啥变化。
是我搞错了,数据是2019年的,没有受疫情影响。该出国的都出国了。
另外,毕业生里包括硕士博士,所以18%进高等教育机构不奇怪。但把三堆数据拢一块儿就有污染了,读博的本来就为了进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不同。等于是跨年度数据混合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