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不希望有任何胜利者。
从就业的角度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习惯于「雇两个人,给三个人的钱,干四个人的活」,普遍关注「人效比」,也就是一个人能创造多少的营收。外卖平台用游戏化的登记激励机制、基于海量数据得出的送达时间限制来尽可能提升骑手配送效率,就是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然而,社区生鲜、日用品零售,对社会的重大价值之一就是创造就业。从下岗潮后的早点摊,到疫情中的「地摊经济」,在社会的毛细血管中创造岗位,不单是为了税收,更多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诚然,地摊的效率远不如社区生鲜团购,但这种经济上的低效率,未必不是全局最优解。
社区团购业务模式中的「团长」,大多是便利店店主、有闲暇时间的家庭主妇,他们对互联网思维模式并不陌生,经过培训很容易掌握社群运营和社群营销技巧,而被他们所替代的,则是数字时代的难民们,他们怎么办?
从消费者福利的角度来说,更加需要警惕通过「掠夺性定价」登上王位的胜利者。
掠夺性定价,通俗来说就是先忍受一时亏本,用低价、高补贴来击垮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然后回过头来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弥补之前的投入。从滴滴到共享充电宝,这样的故事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
对于电商平台寡头来说,涨价可能会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大数据杀熟」,对养成使用习惯、黏性较强的老用户收高价,同时继续用低价吸引新用户上船;再例如和寡头垄断局面下的竞争者进行共谋,同步调价,让消费者不知不觉被温水煮青蛙。(对这两种行为,新出炉的《互联网平台反垄断指南》都明确加以禁止,不过,这不也正说明「缺啥补啥」这个道理嘛)。
至于胜利者是谁、模式是否可持续,个人觉得需要关注几个点:
首先,当然要看烧钱能力。不少互联网巨头似乎都指望取得速胜,例如美团号称要在三个月之内覆盖 20 省(相比之下,社区团购模式的先行者兴盛优选,花了三四年时间才真正吃下湖南市场),想要速胜,就得靠低价和补贴(新闻报道一分钱一袋盐、一分钱一个橙子,都是烧出来的),得靠重人力投入的地推工作,这都需要家底。
然后要看对产业链整合的能力。社区团购,无非就是让几个带头大哥大姐收集需求,将需求反馈给供应商,然后通过仓储、物流体系的支持来完成配送。不同的玩家,各自有比较优势,比如拼多多会玩社群,美团擅长地推,京东有生鲜物流。但一些明显瘸了一条腿,在某一方面能力欠缺,跟风进来玩的企业,可能会先退赛(比如滴滴)。。
至于是否可以持续,我悲观地认为,是可以的,不是因为商业模式本身多高明,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丧失逛菜场的奢侈。
社区团购模式对 996 社畜们挺友好的,利用工作划水时间和通勤时间完成购物,高效获取生活必需品,拎了就上楼,便利,但没有乐趣,安排得明明白白。
只要还有人再被这样安排,社区团购的模式就可以持续。
鲍威尔终于承认了通胀可能不是暂时状况,但紧接着拜登又抛出了一个新提法:通胀已经见顶了。那么参照历史,接下来的话术我们都可以猜到了:
1,房价没涨。
2,房价确实涨了,但是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降下去。
3,房价上涨不是暂时的,但房价的涨幅应该正在见顶。(we are here)
4,房价虽然还在上涨,但涨幅的增加速度正在减慢。
5,虽然房价上涨的越来越快,但房价上涨的势头正在被遏制。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商场运营方的本质是物业公司,
想各种办法吸引人流过来,接着招商,目的是收取租金,然后涨租金。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来福士想要吸引的大批顾客群体,他们是不是在意棒棒入内。
如果他们其实希望棒棒不入内,那么来福士不过是个手套防火墙而已,抵挡了来自网络和外界的骂名。
如果他们反对禁止棒棒不入内,那么就算没有这个报道一段时间后来福士自己也会被用脚投票的顾客教做人。
商场是否以为棒棒影响了形象不重要,最终用户怎么想的才重要,想想谁掏钱?
所以,到底是顾客有这样的需求而商场才这么去干?还是商场自以为是的猜测了顾客的需求呢?这只有顾客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