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月的时候,我讨伐过青年大院。
那时候让我最害怕的,是矩阵式的围剿
青年大院及其系列矩阵号在价值取向上各不相同,其中“青年大院”主打爱国青年视角,“野火青年”着重理性客观中立的科普视角,“地球上所有的夜晚”走批判公知风格,这种相差千里的价值观集中在一家媒体上,印证了青年大院已经进化为“韭菜联合收割机”
你以为自己思想独立,结果看得是一家;
你以为自己兼听则明,结果看的是一家。
商业上有个说法,叫围标:你以为公开招标,来十几家公司,就可以互相比较则其善者,结果背后全是一个老板。
两家包子铺对着开,两个老板每天打架,今天我打折,明天我酬宾,站在街口互相骂娘,惹得方圆几公里没其他包子铺。
结果是两兄弟开的,白天打架,晚上一起数钱。
你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我喂给你的。
我想夸孙杨,就让爱国青年视角的公众号“占上风”,批判公知风格的公众号“发挥失常”。
我想毁孙杨,就让爱国青年视角的公众号“吹过头”,理性客观中立的公众号来“正视听”。
一个咪蒙倒下了,当年的咪蒙成员变得更聪明更隐蔽了。
以前的咪蒙就是埃博拉,毒性猛,口味重,易发觉。
现在的“矩阵系列号”就是新冠病毒,传染力仍在,覆盖面更广,潜伏期更长,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尸横遍野了。
到了现在十二月,我觉得其实矩阵式的模式都已经是小儿科了,我发现信息茧房有更多的存在形式了。
其实现在的时代,资讯已经不能用发达来形容了,每个人都被AI和大数据构建起来的算法囊括 其中,每个人都是在别人或有意或无意打造的信息茧房里面成长。
咱们聊的梗,都一模一样:就这,有那味儿了,你在教我做事,你不对劲,我大意了没有闪。
玩的都是选择性投喂的信息。
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气的捧着手里这本插图版金瓶梅半天看不下去,脑子里面飘过的都是乌合之众、奶头乐主义、回音室效应、网络巴尔干化。我以为我遗世独立,其实这些听上去霸气十足专业满满的词,依然是B乎、B站、B众号塞给我的。
所以,其实蛮丧的。
顺便抽打一下知乎最近的改版,想要用AI推荐和编辑推荐,其实也是在构建回音壁,手动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