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京东、陆金所等多个平台下架存款业务,反映了怎样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应当如何监管? 第1页

  

user avatar   yuan-hao-6-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几届管理层三令五申要求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银行为什么扭扭捏捏?

中国的银行大多是国有银行,银行负责人都是国资委任命。国资委任命的银行行长为什么还不立刻执行国务院的指令?

原因很简单,银行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贷款给小微企业风险太大了!

金融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垄断的金融牌照?雄厚的资金实力?完善的网点布局?

以上都不是!

是风险控制能力(简称风控)!

风控是金融企业生存的基础,是金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经营不稳定,又缺乏可以抵押的资产,银行如果盲目放款给小微企业那么就会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数量太大就可能导致银行出现系统金融风险。

所以,银行出于风控的限制无法大量贷款给小微企业属于事出有因,而管理层对银行的指令也是要求银行在满足风控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多挖掘优质小微企业给予支持。

按:金融系统怎样才能给小微企业足够的支持,这不仅是中国的老大难问题,也同样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过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未来可能首先被中国解决掉。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是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内几个互联网头部企业已经逐渐建立了庞大的大数据库,未来互联网头部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风控,就能挖掘出优质的小微企业给予金融支持——这个话题我们在文章最后来谈。

现在大家对金融企业核心基础是风控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宏观问题——

为什么我们老是说中国企业融资成本高?

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与两个因素有关系,其一是货币供应量,这个与货币政策有关;另一个就是与我们金融系统的风控能力有关——银行风控能力强,不良贷款率低,那么存贷差的空间就可以压缩,如果存款利率不变(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那么,贷款利率就可以降下来。反之,如果银行风控能力较差,不良贷款率高,那么存贷差的空间就降不下来,同样即使存款利率不变,贷款利率也降不下来。

以上两个因素中,后者远比前者重要——也就是说,银行风控能力对贷款利率的影响远远高于短期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列几组数据,大家就明白这个道理。

假如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银行运营成本是2%(网点租金、人工工资、办公费等等)、不良贷款率是3%,那么银行资金成本就是6%,贷款利率低于6%银行就得亏本。

假如银行的利润率是1%,那么最后社会平均贷款利率就是7%。这个时候即使央行把基准利率降0.25%——0.5%,对于最后的贷款利率的影响也只是0.25%——0.5%,社会平均贷款利率也是6.5%——6.75%。

假如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银行运营成本是2%(网点租金、人工工资、办公费等等)、不良贷款率是1.5%,那么银行资金成本就是4.5%,假如银行的利润率同样是1%,那么最后社会平均贷款利率就是5.5%。这个时候即使央行没有降息,社会平均贷款利率也要比前面的低。

所以,我们国有银行风控能力是决定社会融资成本的关键,即使央行大规模放水降息——央行真这么做,金融系统反而会提高风险偏好——其实就是变相提高实际贷款利率来对冲大规模放贷导致的不良贷款率上升。

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核心支柱,银行平均贷款利率就是一个标杆,这个标杆决定了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利率。

那么,我们国有银行风控能力怎么样?

过去很差,现在很优秀。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银行不良贷款率是15%以上,21世纪之前,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利率也在10%以上——银行不良贷款率如此之高与经济体制转型有关,所以,中国入世谈得很艰苦不是没有原因的。

如此高的不良贷款率代表着当时中国金融系统很差的风控能力,这样的金融企业一旦开放,绝对要被外资银行干得渣都不剩。所以,当时入世什么都可以让步开放,金融系统绝对不能让步开放。

21世纪后中国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近几年达到1.5%左右——在全世界1000家主要银行排名在7——20之间,妥妥的第一梯队。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就代表着银行的风控能力提高,就代表着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这是中国去年能够扩大对外开放,包括扩大金融业的开放的底气所在。

呃,随便吐槽一句,管理层依靠数据决策;而我们有些人靠意淫阴谋论来猜测管理层意图——所以阴谋论者所谓推测的“真相”往往与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全球主要银行不良贷款率排名

全球1000家银行前50强,中国银行目前占据12个席位,占比达到24%,所以中国金融业的实力远比大家想象中更强大。

因为我们银行风控能力逐年增强(不良贷款利率逐年下降),所以,社会平均融资成本一直在下降。



近年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利率

2015年12月全国金融平均利率降到了5.5%以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据。这个数据同样也是2015年年底启动供给侧改革的决策依据——另一个依据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降到非常低。

银行风控能力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银行不良贷款率没有降到一个很低的数字,大家想一想去杠杆会是什么结果?那绝对会爆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因为去杠杆收缩流动性,金融机构平均利率开始缓慢上升,去年达到了6.6%左右。你看看,在2014年之前,我们的货币供应——m2增长都是在14%以上,去年m2增速才8%,但是金融机构平均利率反而相比2014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所以,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是多么重要啊!

去年金融机构平均利率6.6%,但是不同的行业又有所不同,比如去年房贷平均利率就只有5.5%——这是因为房贷是最优质的贷款业务,不良贷款率非常低,所以银行才会下调这个行业的贷款利率。

按:现在大家买房能享受这么低的房贷利率,首先就得感谢我们银行风控能力的提升,在21世纪初,我们买房的时候贷款利率就没低过8%。

同样,为什么国有企业贷款利率低?因为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优质客户,国有企业拿到贷款都是实实在在做事的,而部分民企拿到贷款就乱来——买房买车给儿子做生意甚至转移到境外,所以民企贷款利率高主要就是这些不可控的风险因素。

决定贷款利率的主要就是银行对不同行业的风控标准,与啥国有民企真没多大关系。比如,前几年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要在银行贷款,没有合适的抵押物,地方政府财政就会出一个担保函——担保如果平台公司无法及时归还贷款就由地方财政负责。后来地方债务急剧增长,然后所有的银行就提高风控标准,将大部分地方财政的担保函视为无效。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几个基本的结论:

1、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也是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实力最强的机构。

2、银行吸纳资金的成本最低(定期、活期综合成本不超过2%),风控能力也最强(几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在1.5%左右),所以最后贷款利率也最低。

3、因为银行贷款利率最低,所以银行基本垄断了中国最优质的客户群(包括个人与企业)。


1 信托、基金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银行之下,就是信托、基金等等这些机构。

这些金融机构与银行相比就属于全面的劣势:包括吸纳资金的成本很高、风控能力不如银行,所以贷款利率也远远高于银行。

首先,信托、基金无法象银行一样直接吸收存款,只能吸引投资人群,为了跟银行争夺客户,所以只能通过高额收益来吸引客户,这就导致这些机构吸纳资金的成本很高,一般都要在10%以上。

其次,这些机构面对的贷款客户群相对银行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优质客户都被银行垄断,只能做银行不做的客户,而且一般只能做企业客户,不能做个人客户。所以这些机构很难做大规模来摊低成本,不良贷款率也降不下来。

最后就是由于吸纳的资金成本高,所以最后放出去的资金价格也很高,信托、基金一般都是在17——18%左右,这么高的资金利率必然会导致高风险,但是这些机构的毛利率也没有几个点,所以只要1个项目贷款出问题,往往做10个项目都填不上这个亏空。

所以,信托、基金这些机构为了控制风险,风控标准比银行还高。

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例(信托也差不多),一般投资项目基本要求就是“双覆盖”——资产覆盖、股权覆盖

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某企业需要1个亿的资金,那么基金就要求这个企业至少有3个亿以上的净资产——这就是资产覆盖;同时还要求企业股东把90%的股权过户给基金——别急,基金不是要吞掉这个企业,这只是一种风控要求,在企业把股权过户之前,基金与企业还得签订一个股权赎回协议,在约定时间以约定价格(基金投资+约定的投资收益)基金将股权再过户还给企业股东——这就是股权覆盖。

这种“双覆盖”模式其实是一种非常苛刻的对赌风控模式,假如企业无法在规定时间按照约定价格拿出足够的现金去赎回股权,那么企业就是别人的了。也就是说基金投资1个亿的现金,如果企业无法及时赎回,那么,企业至少3个亿的资产就归基金所有了。

在双覆盖之后,基金投资后一般还会监管企业的财务部门,防止企业拿到资金转移出去。

大家觉得这种双覆盖风控模式如何?

感觉是不是风控标准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银行?

那么,基金、信托投资是不是比银行安全?

未必!

大家想一想,一般能接受如此苛刻的双覆盖模式的企业是个啥情况?那就是资金压力很大,银行贷款做不了,又没有其它的融资渠道(高利贷不愿意)才可能接受这样的对赌资金协议。

这类企业是存在较大的风险的。

即使对赌失败,企业无法在规定时间拿出现金来赎回股份,理论上企业以及所有的资产就属于基金所有,但是企业老板怎么会甘心如此就出局,那一定会搞出各种事情来让基金也不得安宁——以前重庆就有过这样的案例,企业老板对赌失败出局后,发出公开信控诉某金融机构“设局”吞并他的企业,然后各种上访控告折腾了好几年,搞得双方都声名狼藉精疲力尽。

就算是基金顺利拿到远超过投资的资产,但是大宗的资产不是跳楼打折就可以随便出售的,如果资产卖不掉,基金同样会面临现金流的考验。

2012年私募股权基金才兴起的时候,内地遍地开花出现了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向主要就是房地产,只有房地产行业才可能承受私募基金较高的资金价格。

几年时间,很多私募都陆续投了几十个项目投资规模动辄几十个亿,我的一个朋友也做了一个私募基金,但是他的性格偏保守,看了很多项目,最后都放弃了,所以成为那几年业绩最差的私募基金。

2015年——2016年房地产寒冬来临,很多地产公司现金流都出了问题,直接把那些风光一时的私募基金、小贷公司带进沟里(同期也有很多信托项目暴雷,不过信托实力很强,大致还撑得住),无数基金、小贷倒闭,老板跑路。反而是我那个朋友几乎没做什么项目的私募基金活了下来。

你看看,只要贷款利率做高,你怎么设计风控措施都无法规避风险。

2、现在我们可以来讲讲p2p网贷平台了。

如果我们将银行设定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流金融机构,那么基金、信托就是二流;p2p最多算三流,大致与小贷公司、典当行是一个层次,连基金、信托也比不上。

p2p平台吸纳资金的成本很高,这些p2p平台通常以高额回报来吸纳客户——承诺年回报要达到12%——16%,加上拓客成本(给拉资金的业务员提成)、企业的运营成本,吸纳资金综合成本一般达到接近20%,企业如果再有几个点的利润,那么最后放出去的资金价格至少也要达到25%以上。

我们假设p2p平台资金的综合成本是20%,如果放出去的资金利息是25%,这就是5%的空间,理论上就只能忍受5%的不良资产贷款率;如果放出去的资金利息是30%,这就是10%的空间,理论上就只能忍受10%的不良资产贷款率。

大家明白上述描述的含义吗?

按照前面梳理的金融体系:银行是一流的金融机构,做一流客户;信托、基金是二流金融机构,所以做二流客户,p2p算是三流的金融机构,做三流客户——好吧,现在p2p假如能够生存那就必然得有这样的逻辑——p2p做100个银行、信托、基金都不做的三流客户,在贷款利率达到25%——30%的情况下,能让90%以上的客户按时还本付息。

这TM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p2p的模式完全就是一个伪逻辑!

不但基本模式有致命的缺陷,很多网贷平台风控就是一个渣。

不是我看不起这些网贷平台,很多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网贷平台其风控能力真的惨不忍睹。

玩金融没有强悍的风控能力就是找死!

现在市场上有一条黑吃黑的产业链,就是专门剪这些网贷平台的羊毛,详情见历史文章《黑吃黑产业链:谁在剪高利贷的羊毛》。沿海地区很多网贷平台就是被这些黑色产业链搞死的。

3 下面讲讲高利贷能够生存的逻辑。

任何金融机构能够生存一定要建立在一个基本逻辑公式上:存贷差>不良贷款率。高利贷也不例外。

现在市场做高利贷主要有小贷公司、典当行等等,这些年几轮经济周期让一茬一茬的做高利贷的机构倒下,但是总有一些打不死的“小强”顽强地生存下来。

能生存的高利贷机构一般都有几个特点。

其一,吸纳资金的成本不高,一般是银行贷款,利率7——8%左右;这个很关键。因为资金成本不高,那么放出去的资金就不用做太高的利率,3、4分就可以做(年利率36%——48%)。这其中就有30%——40%的空间来覆盖不良贷款。

以前有很多小贷、典当行高息吸纳资金,比如吸纳资金成本一般是2分(年利率24%),这么高的资金成本最后放出去的贷款至少要做到5分(年利率60%)以上,我甚至见过以3分息(年利率36%)吸纳资金最后放出去的资金做8分(年利率108%)、1毛2(年利率144%)的高利贷。

最后这些高息吸纳资金的高利贷机构时间一长基本都会死掉。原因很简单,利率越高,不良贷款的比例就越高,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利率超过5分的贷款基本上不良贷款率会超过50%——两笔贷款至少有一笔会出问题,至于5分以上的贷款基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走钢丝,即使你技艺高超,一阵风吹来就足以让你万劫不复。

其二,规模不能做大。请记住,高利贷行业是无法做大规模的,因为高利贷风控除了资产抵押,最主要的还是靠对贷款人与家庭情况的掌握,这种模式是无法复制扩大的。所以高利贷规模一大风控跟不上基本就是不归路。

想一想,那些p2p网贷平台,本质上就是上网的高利贷,其风控能力比县城的典当行还不如,一边拼命的高息吸纳资金,同时还得拼命扩大贷款规模——高利贷行业基本生存的两条红线都踩过了,不是找死是什么?

4 最后讲一讲金融创新。

任何金融创新一定要建立在风控标准提高的基础上,这是一条铁一样的规律。凡是降低风控标准的金融创新最后一定要受到市场的惩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最初是银行给最底层的人群发放住房贷款,首付1成,按揭9成——如此高的资产抵押率又面对收入低而且不稳定的底层人群实在是一个高风险业务。房价如果出现波动,或者贷款人收入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贷款出现问题。

本来美国两房银行发放这类贷款是很谨慎的,风控很严(贷款人资格审查)、投入资金也很有限,即使出现坏账影响也不大。后来华尔街搞金融创新,将这些贷款包装成债券拿到金融市场去出售——最后面向公众的基本就是一个完美的金融产品——有资产抵押、回报稳定,不良贷款率只有1%(华尔街金融创新者偷换了一个概念,将房贷总体的不良贷款率默认为给底层人群发放房贷的不良贷款率),这种金融产品立刻引起投资者的疯抢。

呃,前些年中国很多卖不掉的商铺资产也是学习这种先进模式,以分零小块资产为抵押,承诺年回报7%等等,一样引发公众疯抢,最后基本都是一地鸡毛。

债券卖完了,市场还有需求怎么办?那就再做一批!有钱不赚就是王八蛋!于是银行拼命给底层人群发放住房贷款,风控也不管了,反正这些贷款最后包装成债券金融市场都会买单。

最后,这些按揭贷款出现大面积断供潮,投资者这才发现,这些金融产品底层逻辑是一个伪逻辑,所以这些债券如同废纸一样被投资者雪崩般抛售,然后引发金融市场恐慌,然后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08年之后,中国银行将房贷提高了一成首发,首套房是三成(过去是两成),二套房是四成(后来增加到五成)。原因就是吸取了美国的教训,银行系统性的提高了房贷的风控标准。

看到上述案例有何感觉?

凡是降低风控标准的金融创新最后一定要受到市场的惩罚!

这是一条铁一样的规律!

大家想一想,过去一两年随便一个成年人拿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在几十个网贷平台贷出几十万的现金出来,这些平台的风控是个啥水准?

最后这些平台不暴雷真的没天理了。

我认为中国最后能够生存下来的网贷平台只有几个互联网头部企业做的平台,原因很简单,它们做的才是不降低风控标准的互联网金融创新。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啥样?

一定是依托大数据来做风控。

以企鹅的微x贷为例。

这个产品的风控是建立在海量的大数据+严密的算法逻辑上的。因为企鹅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是移动支付使用最多的平台,所以企鹅积累了海量的社交数据+消费数据。企鹅会根据你的社交活跃度+移动支付的频次与额度给予一个信用授信,这个额度是风险很低的。

比如猫哥每年通过微信支付有几十万,微信转账上百万,企鹅给我的信用额度还不到十万,这个额度能有啥风险?

然后企鹅资金成本也低,80%的信用贷款是通过商业银行做的,这个资金成本不会超过8%,然后信用贷款的利率是万5,也就是年利率18%,这个空间至少有10个点,也就是可以覆盖10%的不良贷款。

但是企鹅的每笔信用贷款80%都是一万以下的小额度。通过大数据风控,最后不良贷款已经控制到一个非常低的程度。

大家知道是企鹅的网贷不良贷款率是多少吗?不到0.5%!简直相当于全球最顶尖银行的水平,比我们国有银行还低1个百分点。所以现在商业银行争相给企鹅的信用贷款提供资金,企鹅的xx银行现在是中国最赚钱的银行。

同样,因为企鹅的大数据比阿里还强大(阿里没有社交数据),所以阿里网商贷的不良贷款率比企鹅要高,达到1%——也算是非常优秀了。

请注意一个细节,企鹅与阿里都是做的没有抵押物的信用贷款,居然能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甚至以下,仅此一点就足以秒杀全球任何银行。

所以,大数据风控做好了,远远比传统金融风控还厉害,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未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这个世界性难题只能靠中国。因为中国互联网经济最发达,移动支付也冠绝全球——只有中国才能积累海量的大数据。大数据是中国未来与美国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最大的优势。

没有大数据的网贷平台比小贷公司、典当行还不如。

好了,猫哥的金融课也该结束了。

这堂金融课就是让大家对金融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这个脉络就是风控,重复无数次的风控,也是无以伦比重要的风控。


原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原创 | 改革历史上惨痛的挫折:88年物价闯关始末

原创 | 全球性经济危机下的生存策略:房产、股市与现金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现象? 
  如何看待教育部通报湖北某考生考中作弊,将手机夹在衣服中带入考场,系考中个人作弊,不存在考前泄题? 
  央行 2018 年 4 月 27 日发布资管新规,对金融业具体有什么影响? 
  近期(18 年 5 月底)意大利、西班牙的政局会对欧元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多大可能性波及整个欧洲? 
  如何评价网友爆料中科图灵领导年龄歧视,见不得男人做饭带娃? 
  为什么说房价跌,中国经济就会垮? 
  在古代如果丈夫想杀妻子妻子能否正当防卫反杀丈夫? 
  这个伦理故事里有几次犯罪行为? 
  男子 1500 元卖掉自家野生桢楠树,涉危害重点保护植物罪被公诉,如何评价该男子这一行为? 
  如何看待电视剧女主睡在我家床案一审判决:电视剧出品方赔业主 40 余万? 

前一个讨论
本人追求爱情的第一标准是女生颜值,并且这个思想根深蒂固,是否太过肤浅?
下一个讨论
都 2020 年了,为什么笔记本厂商还保留 DC 充电,换 Type-C 成本会高很多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