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只是和艺术与心理学有关的问题,这两样可能都不重要,甚至有没有爱与美都无所谓。因为不涉及爱与美的艺术作品多如牛毛(唯创作过程可能真正需要爱),心理学也可以完全不论及爱与美(比如相关著作中很少单列章节)。
有关爱与美的艺术与心理学话题同样无数,但它们很少会比较爱与美的重要性,更不会一以贯之地强调爱或者高看美。
无爱而美好的艺术故事很多,博爱却不美妙的心理学传说也不少。
爱与美的双修可能是部分艺术的追求之一,但心理学从来不太在意这俩玩意儿。
不过后人有生造《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学》者,倒是把这俩东西当主角儿收进来了,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二)
如果问题与个人修养有关,那就说不好了。因为大家对爱与美的理解差别巨大,很少存在共识,且求同存异的期许向来不大。
比如有人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感、一种标签、一种本能、一种冲动、一种永恒、一种关怀依赖、一种执着排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统一、兼容或者排斥的必要,几乎没有人可以兼而有之或一定排列出等级座次,也就无从谈起爱为什么重要了。
再比如有人认为美是容貌、是心灵、是身材、是肤色、是神情、是衣冠、是才华、是言谈举止、是毅力品格等等,它们之间也没有什么必然的冲突,但同样没有人诸美齐备,也很少人特别看中其一而将就其余。单列出来重要性倒是都很高,但缺一样就可能非常不美,于是也就不好意思强调美的重要性。
做人还是做个具体人吧,也就是在每天一举一动中慢慢成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人:展示不同于他人的美,施予不同于他人的爱。毕竟从来没有人活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包括过去的奴隶和今天的工具人。
如果按标签概念做人,比较容易进入抑郁或者痴迷的境界,他们同样形态各异。
(三)
如果爱是一种社会属性,美是一种环境变量,那么二者都十分重要。这就要涉及伦理学和社会学了,好像没什么人感兴趣吧,有时间打量打量周围的真实世界就能明白不少。不过可以指出一点:它们之间没有排斥关系,没有高下之别,没有不可得兼。
遗憾的是,局部的美容易实现,整体的美遥遥无期;整体的爱由来已久,局部的爱总是姗姗来迟。
(四)
爱很具体,泛爱即是无爱;美很琐屑,大美无疑美盲。
爱会遗失,美会衰退;爱喜多变,美贵特别。
谈爱的人很多,会爱的人很少;论美的人很多,发现美的人很少。
(五)
最尴尬的可能是爱美之心了:它们多半既不理解爱,又经常误解美。
例如,当爱与美成为一种纯粹思辨对象,则既无爱亦不美,虽然思辨很重要。
插图:Richard Diebenk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