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老播音员吐槽说,「苏幕遮」的遮,有专家建议读成「渣」,他们这么读了之後,又有别的专家批评他们,让改回「遮」。各有道理,搞得播音员很为难。
对此,我的建议是按字典老老实实读,协韵是没有出路的。
所谓「协韵」,就是为了押韵临时改变某字的读音。比如把「斜」读成「狭」就是典型的协韵,却经常被误认为是在读「古音」。
在极小范围内协韵走得通,比如在杜牧《山行》中,把斜读成「狭」,和後面的「家」、「花」押韵,很和谐。
然而假如你读过大量诗词,就会发现协韵会使汉字读音体系混乱,背离了和谐的初衷。
举两个例子:
题李德邵檗庵
宋·仲并
绮繻不复尚骄奢,经始菟裘谢物华。
户外韦衣真隐者,屏间孔雀尚豪家。
几年汗简编梼杌,晚岁薰炉负辟邪。
谁谓吾庐还有幸,卜邻归路不相赊。
这首诗奢、华、家、邪、赊押韵,协韵需要改奢、邪、赊三个韵脚字。
庐山双剑峰
宋·朱熹
山神呵护宝云遮,
俨若腾空两镆铘。
光彩飞名镇千古,
望中肝胆落奸邪。
上首诗中的「邪」需要改读。那么这首诗中的「邪」是不是也要改?三个韵脚字是不是都要改?
其实,这两首诗的韵脚字,在平水韵中属于「下平声」的「六麻」韵,在诗中都是押韵的。由于古今音演变,这里的很多字都不押韵了,比如麻、花、华、沙、家等现在押「阿」韵,车、遮、蛇、赊、奢等现在押「呃」韵,还有斜、邪、铘、嗟、耶这种现代押「噎」韵的字。因此,古代押「麻」韵的诗有很大概率需要改读。
中小学古诗词基本绕开了这些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诗,只偶尔出现「斜」、「奢」几个例外,于是有人建议将它们改读为「狭」、「沙」,这样一来读起来就很和谐了。然而在课本之外,有成千上万首诗需要改读(仅搜韵网就有上千首诗需要改读),有些改一处韵脚即可,有些要改一大半,读诗越多,越会觉得混乱。
当然我不是说一定不能协韵,读诗是很私人的事,为了读着高兴你可以用普通话读、用方言读、用外国汉字音读,也可以用构拟的中古音、上古音读,那么用协韵读也未尝不可。但到处兜售协韵理论,将其说成是「古音」,甚至以此批判起按标准音读书的人,这就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