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陈佩斯、赵丽蓉、赵本山那些小品全程笑不停,现在很多喜剧笑一下都难得? 第3页

                    

user avatar   jack-bauer-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演至后半段——

白云:想过去,论今朝,我词起笔伏,于是乎,我冒出个想法。

小崔:啥想法呀?

白云:我想写本书!

小崔:大妈您这想法,那可真是yyds啊!

白云:那当然,别看大妈71了,那在俺们村里,都说我是小仙女呢!

黑土:绷不住了,你看书还看不下去呢,写啥书?

小崔:现在出书热,写一本也行!

白云(瞪黑土):你知道个啥?我这本书啊,也不是给你写,我是为别人写的。

黑土:你拉倒吧!你要写给谁啊?写给赵忠祥啊?

白云:人家倪萍都写本书叫《日子》么,我这本书,就叫《抗疫人员绝绝子》,是写给前线抗疫人员的。

——催泪音乐开始——

白云:小崔呀,俺们这次一路过来,看到前线这些抗疫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大过年的,还要为了俺们在岗位上工作。我和你大爷都想好了,今年过年呀,俺们不回东北了,给他们减少点麻烦,就在中央电视台,就地过年,给他们写书!

观众席:好!!!!(掌声响起,镜头切到一个观众现场边鼓掌边抹眼泪)

小崔(鼓掌):好!大爷大妈,今年这个年呀,我陪你们一起过,咱们啊,一起去包!饺!子!

白云&黑土:哎呀那可太好了!

(三人对观众):我们给大家,拜!年!了!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喜剧小品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笑点,当然不好笑了。

我们可以看看最近三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也就是往年那些经典诞生的舞台现在都在上演什么东西

2021年的:

小品《阳台》带观众回顾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阳台故事”,带来守望相助的感动;小品《大扫除》通过讽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观众在笑声中为正风肃纪点赞;小品《每逢佳节被催婚》在啼笑因缘的爱情与代际观念交锋中同时展现脱贫攻坚战中的青春力量。
此外,还有《一波三折》《开往春天的幸福》等小品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力求让百姓喜闻乐道。
相声作品为近几年数量之最,《年三十的歌》《如此家长》《叫卖》等作品妙语连珠,演员阵容更是新人新气象。

2020年的:

今年语言类节目达到八个,创下历年之最。《生活趣谈》《婆婆妈妈》《机场姐妹花》《快乐其实很简单》《喜欢你,喜欢我》等作品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力求喜闻乐见;《风雪饺子情》《父母爱情》等作品情感浓度与思想深度并重,不仅以情动人,力求与观众心弦同频共振,更有人生哲理,让人收获启迪;《走过场》通过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老百姓在笑声中为正风肃纪点赞。

2019年的

2019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共有8个,其中相声1个,小品7个,按照演出出场顺序,分别是岳云鹏、孙越的相声《妙言趣语》,尚大庆、杨紫、佟大为等人的小品《站台》,闫妮和周一围等人的小品《办公室的故事》,葛优、蔡明、潘长江等人的小品《“儿子”来了》,沈腾、马丽、艾伦、常远等人的小品《占位子》,孙涛、林永健等人的小品《演戏给你看》,贾玲、张小斐和许君聪的小品《啼笑皆非》,郭冬临和邵峰的小品《爱的代驾》。
总体而言,2019年春晚语言类节目短小、简练、精巧、幽默,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人物,可看性和趣味性十足;尤为关键的是,这次的语言类节目“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跟时代脉搏,根植于社会基层,它表现出一年来观众密切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焦点新闻,反映社会变迁,追踪民众的思想轨迹,是时代立场、社会立场和民众心声的“传声筒”和“扬声器”。

请把大写的“换汤不换药”打在公频上!

我们甚至都可以预测一波2022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

大概率:

一个鼓励打疫苗的小品

一个鼓励就地过年的小品

一个催婚催生的小品

一个反对家长鸡娃孩子补课的小品

一个反对年轻人躺平的小品

中等概率:

一个鼓励扶贫的小品

一个关于直播带货的相声

一个反对未成年人游戏的小品

一个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小品

……

恭喜你,你都会抢答了!

“紧跟时代脉搏,根植于社会基层”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这根本不是喜剧,这就是办公室里流水账一样的官僚文章啊!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是什么样的?一定要辛辣的讽刺么?我看未必吧?《打扑克》、《扶不扶》讽刺了一些现实,但并不是因此而好笑,一定要拿嘲笑残疾人,嘲笑弱势群体为乐么?《卖拐》、《换大米》、《超生游击队》、《英雄母亲的一天》是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底层人民的苦乐,但也不是靠他们开涮吧?

既然是一个短时间内在舞台上表演的节目,那就一定要有密集的笑点,尖锐的戏剧冲突才能戳中观众们的笑点啊!2021年底大火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正是用“sketch comedy”(素描喜剧)的概念告诉我们喜剧编剧喜剧演员们到底是如何把大家逗乐的啊。

短时间内

密集的笑料爆点,反差萌,无厘头,这些才是那些年那些喜剧那么好笑的根本原因啊

同样的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反应年轻人的生活,我们不需要那些尬出天际的催婚,小两口吵架,我们平时的样子是《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偶像服务生》、《互联网体检》,这不正是我们当年看赵丽蓉老师,陈佩斯老师单纯的快乐么

《父亲的葬礼》来自日式漫才的套路,可就是野马脱缰的思路,完全无厘头的单纯好笑,难道我们看《主角和配角》,看《打工奇遇》还要考虑其中的教育意义么?

现在的喜剧,观众看的痛苦,喜剧从业者也痛苦,是观众朋友们不喜欢喜剧了么?并不是,《你好,李焕英》就是一部从喜剧小品扩展而来豪取50亿票房的电影,也许很多人看不上《你好,李焕英》,但是它确实成为了能引起很多人共鸣,又哭又笑的好作品。

喜剧依然有广阔的市场,哪怕电影大家依然还等着开心麻花的下部惊艳之作,等待下一步《泰囧》、《唐人街探案》

但是在春晚这个舞台上的喜剧,却在重复不好笑的悲剧。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最受业界瞩目奖最后花落作品《笑吧,皮奥莱维奇!》,这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在观众眼里,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这部喜剧略显另类。

这个喜剧讲述了一个荒诞的不准笑的故事,极致的压迫,甚至在作品的结尾,编剧决绝的让演员毅然“死去”,被反派“枪杀”,没留下任何反转。

恐怕,这就是喜剧业界把他们遭受到的煎熬,用喜剧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吧。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杨笠上天,喜剧落地。

1、为什么我认为艺人杨笠涉嫌侮辱英烈,是典型的失德劣迹艺人。

2、杨笠涉嫌公开侮辱英烈可以成为喜剧以后,真正的中国喜剧就被杨笠搞死了。

下面是原文:

致杨笠:我是普通中国人,我就这么自信,不行吗?

不关心娱乐新闻,但是最近有一个段子越来越火,火到了公知们在借此机会全网狂欢,那就是脱口秀演员杨笠说的一句话: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这个段子起源是杨笠讲的一段脱口秀,吐槽中国很多普通人连资产都没有,居然敢自信?她认为这种情况实在是很搞笑,于是被她编成段子嘲讽。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个公知聚集的平台,最近因为侮辱英烈被刑拘的:辣笔小球、潘瑞等等,这些恨国党全部都是长期活跃于微博之上,微博从来不封号的。

最开始辣笔小球被刑拘之前,微博只是禁言他一年,你就看看这处理力度有多“大”,不知道的还以为微博是印度公司,反正不是“中国心”的公司。

杨笠的言论句式,自然很快就成为了微博公知们热爱的经典句式:“你中国人怎么普通,你凭什么像美国人一样自信?”用来疯狂嘲讽爱国人士。

不仅仅是批判普通人没资格自信,随后杨笠在之后的节目更是直言:中国男人就是垃圾。

这句话并没有前提,也就是说甚至包括了在边境捍卫主权中牺牲的英烈们...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是上纲上线。

我一句话反驳,艺人、公共人物就应该被高要求:

我说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你杨笠没有加前提。而英烈、解放军、警察、基层防疫人员都有男性,这就是你杨笠自己的失职、失德!

你作为公众人物具有重大影响力,自然得被高要求。

如果你不想被艺人高要求,你杨笠可以去电子厂上班。

当时杨笠言论出格以后,被部分爱国网友抵制,不过大公知姚晨却发微博力挺杨笠。

姚晨是什么人?她可不仅仅是一个演员,微博介绍写的是联合国难民大使,曾经在欧盟难民潮爆发的时候,公开支持中国引进难民。

更过分的是,在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惨案的时候,姚晨不仅不哀悼,还阴阳怪气的指责中国是罪恶的土地——她就是最早的古墓派公知。

——就是这种人,在力挺杨笠。

在杨笠与姚晨的热度孵化下,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为全网热梗,无数公知、极端恨国党借此疯狂的调侃:中国人居然敢自信?

“X国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句式逐渐成为微博热梗。

1、中国人有资格自信吗?

之所以过去会产生这么多公知、恨国党,其实就是我们社会常见的一个问题:有太多中国人总认为“自信”需要理由,发展成为甚至很多人认为“爱国”也需要理由。

为什么也是海外华人往往喜欢对外国人卑躬屈膝?看见西方强国比自己好,就忍不住的自卑、哆嗦?甚至最后开始恨国。

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和杨笠脱口秀段子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按照“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的逻辑,也就是说:一个人自信的前提是必须有资本,否则你就没资格自信。

这句话放在爱国主义逻辑上面就是,如果国家还没有发展起来,还不如西方富强,我凭什么爱国?

“明明X国那么普通,那么穷,却要我去自信爱国?”——开什么玩笑!

是不是一模一样的逻辑?

但是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没有资格成为强国的,能成为发展中国家,不用天天打仗,已经是烧高香了,能成为强国的绝对是极少数。

比如从全世界的片区看:

1、苏联解体以后,大量的东欧国家女性沦为妓女,乌克兰更是成为代孕霸权,东欧经济就一直不行。

2、东南亚什么泰国、缅甸、柬埔寨等等,更是被欧美人视为一个“大妓院”,如果你去东南亚旅游,你会发现很多白人老头来这里养老,往往很低的价格就可以租一个妻子.

3、在印度,全国连厕所都没有普及,甚至连人人平等都没有,如果你是低种姓,高种姓不高兴把你杀了,也就这样。警察是不会管的,更别提印度令人发指的强奸率,很多印度女性被强奸以后去报警,结果在警察局又被二次强奸。

4、中东,天天打仗,从二战前干到今天,反正就是不停的打,至于国家制度?基本都是酋长部落模式,连标准的帝制在中东都算进步,因为人家主流还是部落。

5、拉丁美洲呢?除了智利还行,都是一堆失败国家,毒贩遍地,没有基础设施,也没有任何产业。

6、非洲呢?除了大草原还有什么?

这才是全世界的真实情况,全世界能看的国家真没几个,如果中国人没资格自信,整个地球就只能毁灭了!因为全球大部分国家连中国的一根毛都比不上,中国都发展这么好了,还觉得自己不行,其他民族怎么活?

这种的逻辑的问题是什么?是典型的做题思维,做什么都要有推算过程,要有来由,所以才会出现:

如果你太普通,你自信就是没道理的。
(没钱,凭啥自信?)

如果我们比不上西方强国,我们就不应该爱国。
(很多公知思想就是这样起源的)

我今天只是想说一个道理:“如果是做题,你得出一个结论,确实是需要列清楚过程的,得有根有据。”

但是问题是自信也好,爱国也好,这不是做题,如果用做题思维去想这些事,就很容易进入误区。

如果说,只要感觉中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只要中国比不上美国,就自卑,就在外的时候卑躬屈膝,那全世界真的大部分国家都应该只能天天自卑了。

那请问凭什么?如果按照这种思维,非洲整个大陆都只能恨国了,因为非洲国家都是烂的不行。但是非洲人也有很多反抗殖民的爱国人士,难道这些人民人不配拥有自尊?

是不是小国,就不能有尊严了?就只能自卑?只能被列强践踏?这是何等谬论的思维方式?是典型还没有脱离精神殖民的跪族啊!

民族自信也好,个人自信也好,对祖国的热爱也好,都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人天生的本能!难道需要理由?如果一个人连爱国都需要理由,请问你把祖国当什么了?是给钱才爱?发达才爱?爱国是嫖娼关系吗?

如果普通人连自信的资格都没有了,那是不是只有资本家才有资格自信?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就是人民第一,人人平等,不搞阶级特权,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不发达国家。

新中国刚建国的时候,难道不穷吗?难道那时候我们的领导人就没有自信,对洋人会唯唯诺诺?从来没有。

中国是战胜国啊,可我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人,自信心确实还不如非洲人,为什么?根源就是有部分人,认为爱国是需要理由的,需要有“条件”的爱国。

2、自信、爱国都不需要理由

中国好与不好都是我的家,中国好,我们都好。中国不好,发展遇见坑了,我会陪着中国一起走出来的。中国就好像我们的老母亲一样,子不嫌母丑,儿子对母亲的感情是不需要讲利益的。

曾经我在读方志敏烈士的遗属的时候,我瞬间看哭了,方志敏烈士当年北上抗日,结果在掩护大部队的时候,被蒋介石给抓获了,最终被杀害。

在被杀害之前,方志敏在狱中写到:

当年的中国是多么绝望的情况?是多么的积贫积弱?不仅没有任何工业,还是被日本打的快亡国了,农村还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如果按照爱国需要理由,需要“资本”的逻辑来看,这种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

但是中国是我们的家啊,这是不讲利益的,我们对中国有感情,希望中国好起来,哪怕从零开始也无所谓,再苦再累也无所谓,甚至即将被处死的方志敏烈士,也能自信的预言: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在方志敏就义之前,回忆自己曾经遇见一位瘦弱的先生,他们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先生:“咳!中国真是危急极了!”

方志敏:“是的,危急已极,再如此下去,难免要亡国了。”

先生悲哀的说:“唔,亡国,是的,中国迟早是要亡掉的。中国不会有办法,我想是无办法的。”
方志敏质问:“先生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那里就会无办法?”

先生:“中国无力量呀!你想帝国主义多么厉害呵!几百几千架飞机,炸弹和人一样高;还有毒瓦斯,一放起来,无论多少人,都要死光。你想中国拿什么东西去抵抗它?”

方志敏反驳:“帝国主义固然厉害,但全中国民众团结起来的斗争力量也是不可侮的啦!并且,还有……”

方志敏还没有说完,先生就抢着说:“不行不行,民众的力量,抵不住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中国不行,无办法,无办法的啦。”

方志敏愤怒的回怼:“那照先生所说,我们只有坐在这里等着做亡国奴了!你不觉得那是可耻的懦夫思想吗?”

最后在就义前方志敏写到,这位先生,这种人,他们只看到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忘却自己民族伟大的斗争力量。

而历史最终证明,方志敏是对的。

当时的中国是那么的普通,革命先烈们却是那么的自信。

也许正是这种在绝境依旧不抛弃不放心,相信、乃至“迷信”中国一定会复兴的方志敏们,才有了今天这样的中国。

正如华春莹女士说的那样,咄咄逼人不是我们的传统,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

是的,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普通的中国人,我就是这么的自信,是自信战狼,又何妨?有罪吗?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的喜剧老想着教育你一顿,你怎么还能笑出来?


user avatar   zai-wa-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这么认为的大致分为三类人。

1,远古吹。

这种一说话就是以前什么都比现在好,有首歌叫《从前慢》的,是这类人群的圣歌,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小偷就懂了(偷笑)。

其实这类人挺可悲的,对新事物已经没有学习能力和接受动力了,因此把得不到的东西归结为不好,垃圾……

为了区分能客观看待比较优劣的人,我提供一个区分远古吹的方法,就是当ta说以前什么什么好的时候,假如身边有人说我也知道以后,远古吹往往表现很沮丧,仿佛魔术被破解了一样,于是马上又会说一个其他话题,直到说出一个古老到在场没人知道以后,ta才心满意足。

举个小例子,周星驰的无厘头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的很多年轻人喜欢,但是安利给上岁数的人是很难的,他们会怎么说,周星驰?他演的算什么东西,他跟卓别林怎么比?你们懂搞笑么?你看过几部喜剧?就他还喜剧之王……

十几年以后,沈腾?开心麻花那个?他跟周星驰怎么比?你看过几部周星驰电影?懂什么叫无厘头么?人周星驰那才是喜剧之王……

2,情怀控。

这类人群很难跳出“情怀”凭“优劣”,我就是(偷笑)

有好多事物,不光是小品,相声,还有歌曲,影视……等等,这些并不是以时间来论证优劣的,而是情怀作祟。

同样一首周杰伦的《晴天》,年轻人感觉节奏太单一不够劲爆,老年人感觉听不清歌词不够专业,我听了却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那么是究竟这首歌好不好呢?谁的认知是对的呢?其实大家都对。

我沉醉其中陷入美好回忆,是因为我用这首歌唱给过我初恋,听这首歌我就想起初恋的美好,这个加持,是以后几十年上百年,只要老夫还活着,其他任何歌曲也取代不了的,因为青春只有一次。

而跳出这种情怀加持是很难的。

以前的小品也是如此,全家人在一起快快乐乐的,转眼物是人非,老人不在了,爹妈也老了,忙碌的工作使得过年都像受累一样,没有专心看个小品的心情了。

与其说以前的节目好看,不如说怀念失去的过往。

3,不懂得“幸存者偏差”的人。

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基本都被玩坏了,可是很多人遇到事情往往不能对号入座。

一个50年代水壶用到现在,是因为以前的东西质量好么?当然不是,因为质量不好的早坏了。

小品更是如此,我们所说的经典也无非就那么几个而已,我指的是能够被公认为经典的,当然了,公认也是大体上,不是绝对的。好多小品当年也被骂的不成样子,只是通过时间的加持使之成为经典而已。

过去的东西有好的地方,但是那是经典的部分,不是全部,现在的东西迟早也会凝聚经典传到以后,然后以后的人来感慨,哎呀!现在的东西赶不上以前了……

————————————————————————

一般有回复价值的我都在下面回复了,很少挂着回复,但是这个回复让我心里挺难受的,所以,把我想的放到这说一说。

首先,我不是10后,我是87年生人,但是我认为在对小品的认识上,我没有资格用10后来讽刺他人没有见识。

10后出生的孩子,现在最大的也12岁了,我12岁的时候是1999年,那年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老师表演了一个精彩的小品叫《昨天今天明天》,我们一家人围在电视前笑的前仰后合。

第二天,我在电视前等着重播又看了一遍,还是很开心,当时没有一个长辈讽刺我,你是87年出生的,看过以前的小品么?你懂什么叫小品么?你会乐么……

我们这几代人很多特别反感那种比我们岁数大点的人倚老卖老,来彰显他们的阅历,来无视我们的观点,只因为人家比我们大几岁。本以为我们长大了,就不会有人这么对待小孩子了,但是看看这种留言,哎,又一个轮回。

学术上,10几岁孩子或许不成熟,难道娱乐上,笑一下也分个层次高低么?10后就等于没见过世面,所以没资格评价小品?是这样么?

这个评论留言让我非常寒心,但同时,如果将来有10后看到我写的这个,我想对你们说,你们10几岁的笑声是最纯洁的,最单纯的,你们有你们的经典,你们心中的经典不比任何一代人的经典差。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有另一个角度:

以前的时代,社会结构单一,大家都是工农,所谓的往上三代都是农民,大家都在类似的成长环境中长大,所以用同一套逻辑就能取悦所有人。

现在社会分化程度高了,阶层多了,人和文化都更多元,所以,同一套逻辑只能取悦一小部分人了。

也不能怪文艺工作者不行,是我们的世界变多元了

其实在现代你还是总能找到你喜欢的娱乐,现在产生的很多段子和喜剧作品不一定没有当年的搞笑,只不过在现在的快节奏多元化社会里,再优秀的作品也很难再形成当年的国民性了,成不了经典


以前说「一样米养百种人」

现在嘛一百个人里有的要吃白米饭有的要吃糙米饭,有的说我不吃主食,有的要吃素,有的要吃炸鸡,有的要吃牛排,有的要吃意大利面……


user avatar   xu-hao-mi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剧本创作人员不给力,我觉得并不是这几代人搞笑能力差,毕竟网上那么多段子手,我不太清楚之前写剧本得都是什么人什么背景。可能创作体制有问题了?

二,喜剧演员水平高,作为一个80后,在我记忆中,90年代春晚里赵本山真的很一般,好像除了养王八挨个放血,好像没啥,世纪之交高水平演员都不上春晚了,他才开始一枝独秀。而且跟宋丹丹有巨大关系,加上范伟那些年演技突然爆棚,一改范乡长姿态,给了他极大衬托。看过马大帅的都知道,范伟那会简直是神仙附体!

现在郭德纲成祖师爷了,但是就作品上限来说,他真的不如姜昆。郭的所有作品都赶不上姜的一个虎口遐想。

三,跟群众审美没关系。你现在电视拨到曾经的相声小品,也会看一段,即便看过80遍也会笑一下。现在的作品你看过10遍以后还能笑吗?


user avatar   rain-l-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说以前是春晚造哏,现在是网络语言堆砌?比如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队长别开枪是我等等,都是情节推动出这些话的,让这些话成为包袱,好笑的一直都是人物塑造和剧情。单独拿出来说其实一点也不好笑,现在笑料包袱都是直接说网络语言,什么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人们会觉得很尴尬,而演员还觉得我真是了解年轻人呢。

还有就是正能量,喊口号的演讲稿,自我感动的,赵本山都说这玩意太累了,要不是我们俩就砸了,这都啥破玩意。何况其他人?

还有就是一群人喊着喜剧内核是悲剧,然后各个都是悲剧结尾强行升华。喜剧内核是悲剧,难道不应该是人物的某些缺陷,或是整件事情的荒唐么??结果现在都是啥???全是自我感动的。

其实这些陈佩斯也好,赵本山也好,都明白,但是又不能明说。


user avatar   xie-fan-4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08年有个小品叫开锁,黄宏回家想给媳妇过周年纪念,结果钥匙丢了,叫了个开锁的,开锁的按规定要证件,结果证件都被锁箱子里了,于是黄宏叫来了物业想证明自己的身份,结果物业也要证件才能证明,最后黄宏忍无可忍用锤子砸开了锁头,拿出证件问能不能证明身份。开锁的说现在能开了,物业也说可以证明了,然后黄宏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汽车撞墙你知道拐了,股票涨起来你知道买了,犯错误判刑了你知道悔改了,大鼻涕流嘴里你知道甩了,晚了!你以为那是酸奶呢?”这时候物业的反应是说好话赔罪,开锁的却去给他换了个门锁。这小品故事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最后也升华了主题。

今年也有个开锁的小品,开的是车锁,我现在只记得剧情推进全靠开锁小哥装疯卖傻,这故事从女主把钥匙给代驾之后就难以往下圆了,开锁小哥变代驾硬去抢单,老邵这个代驾会扔下自己谋生的小电瓶直接让单,最离谱的是女主的老公看着两个男人在自己家的车前来回转悠,自己媳妇醉的不省人事,居然第一反应是躲旁边看半天猴戏???难怪两口子吵架。


user avatar   kitty-73-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没有好本子了,

为啥没有好本子,因为资源枯竭了,

为啥资源枯竭了,因为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跟不上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了。


不光现在的小品不好笑,

我觉得赵本山后期的春晚小品也不好笑,

比如不差钱、火炬手之类,挺尬的,和挠胳肢窝也差不多,相比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差得很远。

(再往前的小品就没印象了)


总体上来说,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如何变化,其能输出的文化内容总是有限的。


就好像下棋,排列组合总会到上限。


学历史的时候,总说,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为啥写诗的高峰在唐朝?

难道说唐朝以后的人类,都比唐朝人笨,都不会写诗吗?


恐怕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诗的内涵被挖得差不多了。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低枝的好果子都被摘掉了,剩下的,要么不好吃,要么很难摘到。


当果子越来越少,人们可能就不喜欢摘果子,改去挖笋了,

这样,人们吃到的果子就更少了,摘果子食不果腹,就更不愿意去摘了。

进入恶性循环。

也就是负反馈,

在没有放大器的情况下,这必将导致输出越来越弱。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小品越来越难看。


但换过来想,一个没有了好演员、好编剧、好题材的艺术形式,变得不好看,也挺正常的。


艺术史上,不缺这样的例子。


京剧、

相声、

武侠小说、

西部片、

古典乐、

科幻、

电影………

谁都逃不开这个宿命。


有人也说,流行歌曲为啥就不会衰落。


因为它叫“流行”音乐,什么流行,什么就叫流行音乐。

究极换皮术!


爷爷辈的,听不来周杰伦;

爸爸辈的,听不来pgone&gai;

我这辈的,听不来蔡徐坤;

下一辈的,也不知道他们会听不来什么;


你看,这流行和流行的区别,比相声和小品的区别还大。


所以流行音乐还挺养活人的,只是,皮都换了好几遍了。


但流行音乐,也会有衰落的一天,

比如知乎每天都有人抱怨流行音乐大不如前了。


小品的衰落,也是正常的。它的生态,已经在崩溃的边缘。


我们大可以去b站回味那些好笑的小品,目送它,一步一步,远离时代。


如果不能抗拒死亡,那么体面地离去,也算是一种幸福。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九期? 
  赵本山究竟是发扬了东北文化,还是毁了东北人的形象? 
  有没有啥挺简单演的小品? 
  春晚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能预测到今年春晚的小品主题了吗? 
  如何评价气球哥? 
  现在为什么小品喜剧什么的都得加上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煽情的东西呢?单纯搞笑不好吗? 
  怎样评价《欢乐喜剧人》第二季第四期? 
  怎样评价《欢乐喜剧人》第二季第四期? 
  如何评价电视剧《医是医,二是二》? 
  为什么马丽和沈腾现在合作少了许多?还有可能再合作主演电影和更多小品吗? 

前一个讨论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把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得再大一些,避免信贷塌方」,释放了什么信号?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莉莉丝副总裁称「不要用人力资源的过度使用,来掩盖真正的业务问题」?这是目前大厂的通病吗?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