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楚国是怎么崛起的?是周天子作死?还是楚人水到渠成? 第1页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站在周天子的角度来看,是分封制度不断发展而周朝中央却没有及时调整,最终导致了诸侯国不断坐大。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充分利用了此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了。楚国的崛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写几百万字根本就说不清楚,我在这里就简单罗列一下楚国崛起的过程吧。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熊渠生子三年。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熊渠时期的楚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恰逢此时周王室衰微,楚国本身也对其子爵的政治地位不满,于是找了个无厘头的借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一口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为王。

后来到了周厉王时期,周厉王很暴躁,他强化国家机器,垄断国家资源,对周边“荒服”地区,不断攻伐,荆楚亦不例外。 熊渠看到周厉王确实有些”厉害“,于是主动认怂去其王位,取消对儿子的分封,继续臣服于周。熊渠的这一方针,对后来楚国国君影响很大,奠定了后来楚国立足于江汉、争霸中原的战略基础。熊渠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成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长期以来师夏师夷、以夏变夷,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荆楚文明,与这一战略思想是分不开的。熊渠不愧是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楚武王时期,中原大地一片混乱,楚国乘机在江汉间不断坐大,并且要求通过汉阳诸姬姓诸侯国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在公元前704年自称为王。

 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彊,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十二年,伐邓,灭之。

楚文王时期,楚国已然是江汉地区的霸主了,在这一地区想打谁就打谁,更有甚者直接灭国。

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十六年,齐桓公以兵侵楚,至陉山。”楚成王使将军屈完以兵御之,与桓公盟。桓公数以周之赋不入王室,楚许之,乃去。十八年,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二十二年,伐黄。二十六年,灭英。三十三年,宋襄公欲为盟会,召楚。楚王怒曰:“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遂行,至盂,遂执辱宋公,已而归之。三十四年,郑文公南朝楚。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过楚,成王以诸侯客礼飨,而厚送之於秦。三十九年,鲁僖公来请兵以伐齐,楚使申侯将兵伐齐,取穀,”置齐桓公子雍焉。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上大夫。灭夔,夔不祀祝融、鬻熊故也。夏,伐宋,宋告急於晋,晋救宋,成王罢归。将军子玉请战,成王曰:“重耳亡居外久,卒得反国,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固请,乃与之少师而去。晋果败子玉於城濮。成王怒,诛子玉。

楚成王时期是楚国崛起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机遇期,此时周天子面对日益强大的南方巨兽,也只能对其好言相劝以做安抚。

楚成王一生中硬刚过两位毫无争议的霸主,用实力生吃过一位有争议的霸主,但他本人却没有被评为霸主。

先来聊聊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

春秋初年,楚国发展起来,向中原挺进,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 此时竖起“尊王攘夷”大旗的齐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决定发兵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6年,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不过这一波冲突的原因,还得从一个女人说起。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这段文字记录了齐桓公跟自己的爱姬在私家园林里泛舟于爱河之上,正当双方你侬我侬时,肤白、貌美、胸大但无脑的蔡姬却想玩点情趣,她就把船摇来晃去。但是齐桓公是个水性不太好的人,他很害怕,于是就立即制止蔡姬的“情趣”行为。没想到蔡姬却越玩越起劲,把船摇晃得更厉害了。齐桓公被吓得发怒了,于是等船靠岸以后立即把蔡姬给赶回娘家去了,但是并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没想到,蔡国的国君也是个二愣子,觉得蔡国受到了齐国的羞辱,直接把蔡姬嫁给别人了。

齐桓公听到自己的女人被嫁给别人了,勃然大怒。于是以盟主的身份立即召开北方联盟大会,集合鲁、宋、陈、卫、郑、许、曹这七国一起组成了一只讨蔡的多国部队。蔡国的军队确实是一群菜逼,战争还没开始,蔡国军队就已经自行瓦解崩溃了。蔡国君主一看大事不妙,连夜南逃楚国避难去了(蔡国是楚国的保护国)。

在多国部队的打击下,蔡国可以说是国破家亡,蔡国的百姓也是死走逃亡伤。按理说“蔡女”事件,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南下真正目的并不是教训蔡国,而是要抑制南方的那个庞然大物——楚国。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上面两段文字完整地记录了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交锋过程。楚成王先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齐国大臣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齐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不进贡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为此而来问罪。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齐桓公不听,仍然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东)。

楚成王十六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带兵到八国联军的驻地。八国联军撤退,驻扎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齐桓公听到这样有底气的话之后,觉得劳师远征进行一场大战的胜算也不大。于是就与屈完连同七国诸侯一起订立了盟约。

齐国责问楚国用的是两个不痛不痒的事情:其一,N多年前的周昭王南征未归;其二,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给周天子。反而对楚国僭越称王、征伐兼并姬姓诸侯国,搞大南方共荣圈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只字不提。这并不是齐国不想过问,而是在摸清对手实力之后所做出的外交妥协。楚人听到这样的问责后,立即心领神会。立刻表示关于周昭王的事情,他们不负有任何责任,请国际联军自己去水边问问。关于包茅的事情,楚国确实有错在先,并且保证今后周天子的贡品绝对不会中断供应。于是南北双方在这友好而祥和的气氛中,就区域安全问以及大周发展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取得建设性成果——昭陵会盟。

齐楚这个南北两个最大国家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声势极壮时齐桓公的威风凛凛;也让我们看到了从容应对、不卑不亢的楚成王。这一局齐桓公以微弱优势略压楚成王一头,毕竟楚国被迫承认了齐国的老大地位,楚国的北上势头也稍被抑制。但是楚国也没有实质性的损失,王号继续使用,楚国的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其实力在江淮地区不断坐大。

再来聊聊楚成王羞辱宋襄公。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并于同年去世,齐国五公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争位。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尽管当时宋国十分弱小,但因齐桓公死前曾委托他照顾太子,宋襄公全力帮助太子昭回齐国即位。


齐国的霸业经过内乱之后迅速衰落,此时拥有拥立之功的宋襄公有些飘飘然了。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二十有一年春,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

别看这段原文的字数非常少,但是信息量是很大的。这段话表明当时的宋襄公是请来了齐、楚两大国参加会盟的,并且在这次会盟中宋襄公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会盟。于是乎,宋襄公就更加飘飘然了,他居然以盟主架子要求楚国及其仆从国都承认其霸主地位,出人意料的是楚成王很爽快地答应了。



宋襄公沉醉于鹿上会盟的霸主荣光之中,他已经有些得意忘形了,当然不会去想齐国和楚国为什么会那么给他面子。齐国之所以来参加,那是因为齐国新君是在宋襄公全力支持下才得以上位的,他这次来完全是为了还宋襄公一个人情。楚成王来的目的就很阴险了,他是来观察后齐桓公时代中原诸侯国的实力,以及称霸的可能性。结果,宋襄公干了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他自己没能力号召其他诸侯会盟,居然厚颜无耻地要求楚成王号召楚国的小弟跟楚国一起承认宋国的霸权。这一切都让实力雄厚的楚成王看在了眼里,他心里十分鄙视。但是楚成王打算玩一把大的,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的称霸大戏在《春秋左传》中有完整的记载,请看一段原文:

夏,大旱。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执宋公以伐宋。十有二月癸丑,公会诸侯盟于薄。释宋公。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当着众多诸侯的面抓了宋襄公,并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要知道不久前,宋襄公在鹿上之盟时还是个“霸主”,现在居然成为了囚犯,而且是被关在囚车里一路公开展览般地拖到楚国去当囚犯。这一次,楚成王把“伪霸主”的脸面彻底撕破并踩在地上,还吐了一口口水。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


在国际调停之下,宋襄公好歹被楚成王放了回去。不过每当这个“霸主”想起囚笼生活就怒火中烧,但是又不敢直接报复楚国。没过多久,郑国国君到楚国去朝拜,表示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宋襄公听说此事,立即勃然大怒,表示郑国这个不要脸的中原正牌诸侯国居然去舔南蛮子的屁股,简直是太可耻了,于是兴兵伐郑。其实以郑国的实力单独抗宋完全没问题,但是想到新爸爸楚国的实力更加强大,不用白不用,于是就立刻向楚国求援。于是,春秋时代最具“仁义”精神的战争——泓水之战就此打响。

泓水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军进抵泓水南岸时,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彼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从而使楚军得以全部顺利渡过泓水。楚军渡河后开始布列阵势,这时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可是,这时一切都已经晚了,弱小的宋军哪里是强大楚师的对手,一阵厮杀后,宋军受到重创,宋襄公本人的大腿也受了重伤,其精锐的禁卫军(门官)悉为楚军所歼灭。只是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就这样以楚胜宋败降下帷幕。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伤重而死。



从诸侯会盟到泓水战场,楚成王把宋襄公虐得体无完肤,拿捏得死死的。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为何宋襄公在某些书籍里能排进春秋五霸。莫非是宋襄公的“仁义”感动了那些腐儒,成为了腐儒们的偶像?

最后,得说说楚成王与晋文公的交手了。

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重耳)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馀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健,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这是两位雄主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见面。在我看来,这段面对面的交流,已经展现出那个时代最杰出两位君主的风采。楚成王开口第一句你将来回到晋国,会怎么报答我呢?这句话首先表明,楚成王对重耳将来上位晋国国君有着非常乐观的判断,哪怕现在的重耳处于流亡状态。然后楚成王站在国际政治的角度询问重耳,将来会用何种方式报答楚国(如何亲楚)。重耳听到后回答:“金银财宝、山珍稀奇之类的东西,你们楚国自己就有,其实我还真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您。”重耳的回答非常有技巧,他首先夸赞了楚国的地大物博,同时也表明了在国家利益的层面上他无法退让但不直说。紧接着,楚成王又开口:即便这样,我还是想知道你回到晋国后会如何对待楚国?面对楚王的进一步逼问,重耳非常沉作地回答道:如果托国君的福,我将来能够回到晋国,一旦两国交战,我晋国的军队将“退避三舍”。如果这样还得不到您的谅解,贵国的军队还不撤退,那也只能一战了。”面对雄心勃勃的一国之君,重耳的回答没有花言巧语,而是不卑不亢,底气十足但又礼节得当,楚成王听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每当我看到《春秋左传》的这段对话,我都能感受到春秋时这两位人杰的共同点——大气、质朴、厚重、有底蕴。


事后,楚国的二号人物子玉对重耳这种不卑不亢的表现感到愤怒,在他看来重耳作为一个流亡之人居然还这么傲气,于是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但楚成王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楚成王说到:“晋国公子志向远大。所作所为很合乎周礼,跟随他的人都是既忠诚又能干。反观现在晋国的国君,简直是不值一提。这看来是上天要晋国兴起,我们不能干违背天意的事情,否则必将遭殃。”



楚成王之所以不想杀重耳除了敬畏“上天”之外,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楚成王正在努力的“中原化”。他希望楚国的内政与外交应当与中原国家一样“周礼化”,他正在带领楚国积极地与国际接轨。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是在于他想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原霸主”。

当“辱宋”事件发生后,中原大部分国家对楚国表示了臣服,但是楚国也把其野蛮的一面暴露得毫无遮掩。此后的每次会盟中,楚成王感觉这些中原国家的君主看他的目光都有些奇怪,他们的目光里有害怕有恐惧,甚至有时候还会有鄙视,但就是没有敬佩。这让楚成王认识到,他和齐桓公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可是这差距在哪里呢?是楚国的兵锋不够犀利吗?是楚国的物产不够丰盛吗?是楚国的版图不够广大吗?楚成王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直到楚国与中原诸国交流不断深化后,楚成王终于知道了答案。那就是楚国的文治与德化落后于中原,楚国对国际秩序——周礼的理解太浅薄,以至于在中原诸国看来,楚国的内政与外交简直就是处于半野蛮状态。善于反思的楚成王,终于找到了答案,于是他带领楚国全面开启了中原化的进程。

我们再回头去看看他与重耳的那段对话,前后两人的表现都有礼有节。子玉劝楚王杀掉重耳,楚王拒绝了。因为周礼已经成为他心中的准绳,他不可能随意杀掉一个中原诸侯国的公子,他认为随心所欲的杀戮与侮辱只能代表野蛮与落后,更重要的是这不符合周礼。

没过多久,重耳等人回到晋国。果然不出成王所料,重耳很快就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第二霸——晋文公。在晋文公流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晋国很快从混乱中恢复了国力,成为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

自从泓水之战楚国大胜宋国后,楚国北进的势头无可阻挡。楚国势力在中原疯狂扩张,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

此时已经强盛起来的晋国,也一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晋文公也绝不允许楚国继续在中原地区肆虐下去了。如此一来南北两个超级大国的正面碰撞将不可避免,于是城濮之战爆发了。

城濮之战的简要过程如下: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军援宋。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主动率军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国大胜,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惨败,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楚成王称霸中原的梦想再次破碎。

楚成王时代的楚国,是一个跛腿的强国,几代楚人疯狂的武力扩张成果丰硕,从而让楚国从上到下过于迷信武力,忽略了政治文明建设。即便楚成王后期有所醒悟,但是整个楚国的迷信武力的势头并没有被有效遏制,即便是君王也对此无能为力。如果你不信请看一段《春秋左传》原文:

楚子(楚成王)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以上对话完整地说明了楚成王告诫子玉不要与晋国人正面硬刚,但是子玉迫于楚国人疯狂迷信武力的压力,为了平息乱七八糟的舆论,他也是不得不战。

在我看来,称霸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想成为霸主,军事实力强盛是必要的条件,不过只有强大的军力而缺乏文化底蕴则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霸主。强盛的军力只能逼人臣服,但不能长久。当先进的文化与强盛的军力相结合时,则人人心向往之。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楚成王争霸历程。楚成王面对声势极盛时的齐桓公时,他能屈能伸,在外交层面主动认怂,尊齐国为老大,从而避免了齐楚大战。但是在国家实质利益上丝毫不退让,其扩张方向由北转东。在极力避免与齐国的正面碰撞的同时,充分发展了其在江淮地区的势力。这一波操作体现了他的隐忍与智慧。

楚成王在面对实力不强的宋襄公时,他放长线钓大鱼,在鹿上之盟先尊宋襄公为盟主以骄其志,然后在孟地会盟时当众羞辱宋襄公,让其沦为阶下囚,最后在泓水之战大败宋军。这一次他很好地展示了楚国的实力但也暴露了楚国的野蛮。楚成王所羞辱的不仅仅是宋襄公,更是对周礼,对中原文化的嗤之以鼻。所以此时的楚成王虽有霸主之实力,但距离霸主之位仍差一步。

最后,他用完美的周节接待重耳,在城濮之战前告诫子玉不要主动招惹晋国军队。这展现了他的反思能力,面对中原文化,面对周礼已经张开了怀抱。可惜这一动作来得太晚,整个楚国还未来得及中原化时就在城濮之战中惨败了。已经军国主义化的楚国,最终葬送了楚成王的霸主之梦。

如果不是遇到了自带主角光环的晋文公,再给楚成王一点时间,让楚国完成中原化。他将会是春秋毫无争议的第二位霸主,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楚成王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也能虚心学习。他带领这个南方的蛮夷之国不断进步,楚国也在强国之路上不断前行。心平气和地说一句,楚成王所具有的智慧、大气和霸气不输于齐桓公与晋文公。

楚成王竭尽一生图霸的失败,让沉浸在军国主义狂欢中的楚国人冷静下来,他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个世界。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称霸中原的梦想。通览《春秋左传》我发现楚人的性格特点中有两点最为突出,那就是倔强与霸蛮的。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轻易为外力所改变;他们对称霸中原的欲望永远不会磨灭,面对称霸之路的困难他们的态度就是:“不服就干”;他们永远都“不服周”;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梦想,一代人没有完成的事情可以交给下一代,还不行就交给第三代直到完成为止。最终楚成王没有实现的梦想,由他的孙子完成了。

四十六年,初,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後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羋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商臣代立,是为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潘崇,使为太师,掌国事。穆王三年,灭江。四年,灭六、蓼。六、蓼,皋陶之後。

一代雄主楚成王晚年时期,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定,打算废掉已立太子商臣,转立子职。结果太子商臣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行动绞杀楚成王,是为楚穆王。楚穆王在位期间是楚国称霸中原承上启下的一个时代。

楚穆王九年(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楚穆王和陈国国君陈恭公、郑国国君郑穆公在息地会见。同年冬天,楚穆王、陈恭公、郑穆公和蔡国国君蔡庄侯一起领兵驻扎在厥貉(今河南项城境),准备攻打宋国。宋国国君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在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打猎。 宋、郑、陈等中原国家转而依附楚国。

楚穆王十年(鲁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春天,楚穆王因在厥貉会见时,麇国(今湖北西北部)中途逃走回国 ,于是兴兵攻打麇国。楚将成大心在防渚(今湖北房县)打败麇军。后潘崇再次率军攻打麇国,兵锋直抵锡穴(麇国都城,今陕西白河东南)。


楚穆王十一年(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春天,楚国令尹大孙伯去世,楚穆王任命成嘉(子孔)担任令尹。同年夏天,楚穆王因群舒(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背叛楚国,于是派成嘉率军镇压,俘虏舒国国君、宗国国君,进而攻打巢国,使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今安徽中、西部)发展。

楚国虽经城濮之战惨败于晋国,但是楚穆王却励精图治,抓住机遇在外交和军事上发动攻势。厥貉之会和孟诸打猎,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楚穆王已经将楚国国力恢复至城濮之战前了。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锺鼓之间。伍举曰:“原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居数月,淫益甚。大夫苏从乃入谏。王曰:“若不闻令乎?”对曰:“杀身以明君,臣之原也。”於是乃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任伍举、苏从以政,国人大说。是岁灭庸。六年,伐宋,获五百乘。

  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於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於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

  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王击灭若敖氏之族。十三年,灭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徵舒。徵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於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後。

  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原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许。”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质。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楚穆王卒,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 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实力;另一方面也意识到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左传中描写当时晋军渡河逃跑的惨状:“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此战后,潘党建议将晋军的尸体堆积在黄河边,筑成“京观”,用以彰显自己的武功(军功),但楚庄王认为,战争是为了平息祸乱,这就是为什么“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组成的 。这便是成语“止戈为武”的由来。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

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中原。由此楚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中原的愿望。

老铁们,写作不易,有需求的就请支持一下哈:




  

相关话题

  孔子周游列国一年多,为什么不敢在路上做一件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你觉得有趣的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秦庄襄王灭了东周,为什么《过秦论》中贾谊要用“国家无事”一笔带过? 
  大一统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更加有活力和战斗力? 
  为什么齐桓公不能一统天下? 
  为什么东周五百年没有一任周天子能拨乱反正结束诸侯混战实现中兴?也没有名臣辅助? 
  如果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历史看些什么书? 
  秦伐燕时,为何燕国要与秦国野战,而不是据城而守? 
  乐毅伐齐为何攻不下最后两座城池? 
  周天子是什么时候失去天下共主的权威的? 

前一个讨论
吕蒙是熟读孙子兵法吗?
下一个讨论
你最喜欢《史记》中的哪一篇,为什么?





© 2024-1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