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 第1页

     

user avatar   lei-wen-xio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年11月楼大爷率先放炮(应该退出特殊时期救助政策),今年大会开幕前一天郭大爷一槌定音(应该退出特殊时期救助政策),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对美国金融泡沫的担忧。两位巴山轮会议最年轻的参与者,一唱一和,五个月时间把事情给办了……两位老同志一如既往地挡人财路。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尝试性的翻译翻译一下,对于投机者来说什么叫做“惊喜”!

“惊喜”就是房地产作为财富再分配的工具,不管是投资者还是刚需,其储蓄和银行的贷款以及被地方财政、金融机构以及开发商等中间环节所分配走了,逻辑上来说,不管称为投资者还是投机者,都是期待未来有人负更多的债将自己置换出来,只要现在还没变现,持有的都是房子而不是货币。既然主席说有泡沫,而泡沫投资的特征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过程中不在乎有多高,关键自己绝对不能是最后一棒,而现在很多人在信贷收紧以后就是最后一棒,期待后来者负更多的债来置换自己变得越来越难,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房地产作为挖掘居民储蓄用于资源再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工具,表象上是投资者购买的房子赚了,实际上超过自己居住需求的投资都是在给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打工,关键是只要处于泡沫的膨胀过程,投机者会义无反顾的负债接盘,很多人在去杠杆周期中用6%的资金成本获得2%的资产价格涨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最后一棒了,但只要未来房价永远涨的信心在,就不会觉得亏损。第二个“惊喜”就来了,财富再分配中真正得利的是地方财政和金融机构,反而本次发言中,是将近十几年房价暴涨的黑锅丢给投机者,他们有责任,但把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全部归结到这些人身上是足够带来“惊喜”的。

我们不妨预测下,既然投机者在官方发言中被定义为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的罪魁祸首,银行房贷红线已经是在收紧后来者负更多债置换前面投机者的路子,预计后续还有更多政策按实,确保这些投机者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不仅如此,预计最后的推高房地产金融化的帽子也会扣得更死,总有人要为资产泡沫的壮大负责,公众大概率也会喜欢这个交代。这与此前的文章结尾的预测有些相似,二手房投机者负债被年轻人口负债接盘了,那么新房相关的土地转让金就会受到影响,二手房持有者在未来想替代地方财政来收取年轻人的进城税,很可能让自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而这一切预计也不会太远了。

最后我们补一个资产泡沫在双重杠杆下撬动的形成过程图,刚需加杠杆推高成交价,流量部分与存量杠杆撬动整个社会纸上财富增加,如果哪一天这个杠杆过程的一些环节失控,空中楼阁便会不稳固,以前人们投机加杠杆的玩法就是期待后来者加更高的杠杆接盘,假设这个环节被抑制,谁现阶段杠杆加的多谁的风险越大: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房地产领域有没有泡沫还两说,怎么就成核心问题了?

一般来说,金融泡沫大小就是市价对基本面的偏离程度。泡沫大的时候,往往是「不该有的人也有了」。典型的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很多人的收入稳定度其实不足以供养大房子,或者说不应该给他们那么高的杠杆去贷款,而次级贷款让这些人进入了金融体系,从而也导入了风险的源头。

也就是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因为很多人不该买,但是银行家们不停的开发各种衍生品,给这些次级贷款分割打包,让这些人的风险变得「看起来可以接受」了,从而有了更加宽松的贷款政策,导致本来不是有效需求的人群成为了需求方,导致了市价对基本面的偏离。

但是中国的情况完全相反。政府变着法的出台政策限购,玩命的设置障碍,降低杠杆。尤其是中国的房屋贷款,无论是利息率,灵活程度还是和银行绑定的程度,和英美比起来令人发指的苛刻,然而这样依然无法浇灭人们的购房热情。

这些需求并不是由杠杆,或者宽松的政策促成的,那么在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我看不到证据说明房价高涨是泡沫。

当然,这个问题也有人发现了,于是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做「刚性泡沫」

完美和谐的噪声,聪慧过人的傻子,力能伏虎的婴儿,悔创阿里的马云,我琢磨着这样创造新词挺来劲,但是似乎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当一个概念上面加一个相反的名词的时候,我不知道要表述什么想法。

之所以发明泡沫这个词,就是用来形容可以短时间内吹的很大,然而一个契机之下就闪崩的特点。如果一个东西是由非常夯实的需求所堆起来的价格,为什么这不是基本面本身,而是所谓的「刚性泡沫」呢?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房价可能反映的是房屋的正常价值,只不过这个正常价值是被供应链扭曲了,怪不到投资者身上。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有两个:

一来是房地产绑定了教育和户口,二来是土地产权的垄断和土地财政。

高价购买学区房的想法是,把学区房当理财,小孩读完书之后就卖出去赚一笔。但是这一点是人人都知道的——这个时候对未来的高预期会带来当下的慷慨,人们不吝于竭尽全力的去购入自己能承担最大限度的学区房,当人人都这么做的时候,学区房的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了。

房价里面绑定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凝结着对下一代教育的焦虑。

如果仅仅只有第一点,也还好。致命的是第二点,土地垄断和土地财政。

如果土地产权是分散的,你一小块我一小块。那么在土地转让方面就会形成竞争——因为开发商可以和业主进行博弈,讨价还价。但是中国土地的所有者只有一个,那就是地方政府。

单独垄断也还好,只要垄断者从中不得利,那么也可以卖出公允的价格。然而地方政府不但是土地的事实垄断者,还是一个讨价还价能力非常强的供应商,没有任何地产开发商能够拥有和政府对等的谈判能力。而政府恰恰有动机去把土地卖一个高价来填充财政预算。

比较一下香港和新加坡就行了。都是很小的地方,香港卖地,钱入财政;新加坡卖地,钱入国库。两者的住房拥有率和房价就有显著差异。

上游的垄断造成了下游的稀缺性,而人们都敏锐的发现了这种稀缺性,投机只是对此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已。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房屋是为数不多的可靠的接水容器罢了。

左手垄断,右手限购,身体在默默的创造稀缺性,嘴里喊着你们不要在意这个稀缺性。这要是能限住才是奇迹。限购本身就传递出一个非常负面的信号——因为太稀缺了,所以必须要限制了。想一想当初口罩限购的时候,口罩的价格比现在翻了多少倍?

中国人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并不足以成为房价高昂的理由,像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5倍还多,住房依然是可以管理的。上房产税、解绑户口、解绑土地财政,让房屋回到其本来的目的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投机来自于稀缺,投机者对房屋的信心,有多少来自于「未来经济发展的期待」,有多少来自于「对当下垄断性保持下去的信心」,是个值得调查的有趣问题。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全国税收收入13万亿元。

2020年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6万亿元。够直观吧?



当然了,土地出让金不能简单的和税收比较。但至少给大家一个观感,那就是房地产对地方zf有多么的重要。

我说过很多很多次了,房地产是地方zf发展的核心抓手之一,甚至是某些地方唯一的抓手。房地产的本质是zf可以低成本、批量制造、可循环的能够兑换劳动剩余的工具,除了房地产,谁还能找到一个其他的工具?



很多问题,你深挖一步会发现,说到底就是钱的问题。不搞房地产可以吗,当然可以,给钱就行,国家从其他地方把这6万亿的财政收入补上,要求地方zf不搞房地产不是不行啊,但问题是,请问上哪里去把这几万亿弄出来?

没钱,你试试干事儿好使吗?房地产根本和什么金融系统风险,什么银行体系风险没有那么大关系,只要zf信用还在银行根本没有核心风险。房地产真正的要害在于地方zf的重要预算构成以及核心抓手地位,谈房地产不谈这个关键的,都只是隔靴搔痒。



很多对房地产管得严的地方这样那样限购限贷的,往往是二手房限制很严,而新房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口子,道理很简单,要不然地方zf吃什么?

但是,没有人是傻子,如果二手房的市场维持不住,那么一手房也不可能长期顶得住。



泡沫?没有这些所谓泡沫,土地出让金能收到6万亿?没有现行市场把房价撑起来,土地出让金的价格能起得来?假设6万亿变成3万亿,对全国各地的zf运营会产生什么影响?

单纯的房价砍一半,全社会照样正常运转,但各地zf的收入和预算砍掉三分之一。我都不敢想那个场面。

就现在的地产泡沫状态下,全国除了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地方zf根本就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如果土地财政收入砍一半...

要知道,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18万亿,支出约24.7万亿,已经是赤字接近7万亿的状态。



哪哪不要花钱?哪哪不是大钱?

乡村振兴要不要花钱?高新技术攻坚要不要花钱?筹备国家统一要不要花钱?教育医疗要不要花钱?养老要不要花钱,这不最近讨论延迟退休么?

这种情况下,你说咱们努力下,从哪里扣扣攒攒把土地出让金这几万亿给替了?

替了?想啥呢



至于住房贷款?

我还是那句话,等中国的银行什么时候有能力做规模化的没有房产抵押信贷业务的时候,再来谈住房贷款和泡沫的关系。现在,无非是换个名字而已,叫做企业贷款,公司贷款,但是最终的抵押物,还是房产。



泡沫不泡沫的,不是关键。

20年前房价多少,工资多少,物价多少,现在呢?比以前泡沫了多少倍了,又咋了呢?



房产的问题,不是要压,不是要打。

相反,应该要想办法帮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买不起房的要帮助他们能买得起,房子太多的要想办法让他们吐出来。

房价有泡沫根本不是问题,只要人人都在泡沫中,照样稳稳当当。但是如果只有一部分人能享受到资产膨胀的好处,另一部分人眼巴巴看着,那问题可就大了。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思是金融口对地产企业,以及二套以后房的贷款能不给就不给。

但这并不意味着房价会降,房地产企业也开始摆脱对金融机构依赖,转向与地方政府合作,走产业发展故事下拿钱那地的办法,一样可以快周转增效益。

房价真的要降了,看生态银行啥时候出台就行。


user avatar   wu-yu-35-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要知道,在这种场合,能公开讨论的风险都不算风险。

就像你去大领导面前做年度总结汇报,通常是就轻避重。如果当着全体股东的面说自己部门管辖范围的问题多么严重,那这个官还当不当了?这是职场的基本规矩。

大家都知道,能当众拎出来讲的,通常都不是痛点,又不是检讨会。能拿出来的,通常都是已经有解决方案的。

因此,房地产泡沫大不大?

当然很大,2004-2005年就开始拿出来讲了。

说了有没有用?

当然没用,能拎出来的说明不是事。

郭主席还说今年贷款利率要涨呢!

等贷款利率涨上来了,地产贷款是唯一一个能满足银行利润和体量的业务,你说怎么办?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考量美联储政策的调整只是一个因素,这一届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很弱势,但是财政部长很强势,刚好财政部长耶仑又是前美联储主席。

从逻辑上看,这一届的美国政府,美联储要配合财政部,这一届美国政府是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

对了,还有谁再说央行独立的,站出来,走两步。

但是考量美国的因素只是一部分,看这个新闻不要单独拿着郭树清的态度出来看。

再配合去年11月央行研究周小川的那篇文章《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来看,结论是很显然的:要打压资产价格。

周小川就点名了房产问题,而且主张把资产纳入通货膨胀。而中国的资产,最大头就是房产。

所以房产问题本质上还是国内问题。

从郭树清的表态来看,有几个点:

第一,杠杆下降,影子银行拆解,金融地雷有序引爆,中国金融风险下降。

根据最近一段时间FT以及外媒金融媒体报道,已经不再提这些问题,这和几年前的态度截然不同,说明这个问题确实得到解决。

第二,防止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郭树清用了积极稳妥处理这几个字。

根据之前处理杠杆问题,影子银行问题,金融地雷引爆的经验来看, 处理手法应该大致相似:在不引发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下,降低杠杆,处理影子银行以及有序引爆某些地方房价。

因此各位在看到某地房价出现较大的跌幅的时候,请不要过于奇怪。

我觉得美国方面可能情况比我们这边糟糕,纳斯达克和道琼斯指数多少了,自己去看,美股泡沫多大,我也不想重复了。

这是美国房产的价格变动情况


美国现在出现资产价格遏制不住的情况,一方面股市连续上涨多年,泡沫化已经非常明显了,另外一方面,多余的资金又涌进房市。

根据鲍威尔2月的说法,货币政策不会在2年内收紧,无论是资产负债表扩表,还是利率政策都是如此,政策还是优先就业率,联储不认为通胀问题是构成提前紧缩的理由。

这就意味着未来2年内,美联储依然处于宽松货币状态,但是美联储没有考虑资产价格问题

我觉得未来这是一个地雷。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说点啥好呢…

给各位老板拜个晚年吧,祝各位老板 一飞冲天,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牛年发财~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用租售比,横向比较发达市场横向比较,这个结论过去N年一直成立。

显然这个评论的时间点就非常有意思了。

大家可以观察这么几个数据:

  • 美元指数;
  • 美债;
  • 我们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差异。

美元指数企稳了,显然美元指数不可能无限制的往下掉,否则美元信用会影响“货币税”的效率。

那么问题就是什么时候反弹和反弹多高的问题。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背后是对经济恢复的预期。

强美元和强美债(经济)的组合将直接导致美元回流。

过去2年美国释放流动性极大,过去一年就更大。在目前的美债美元数据组合下,顺利回流就又是一次美元收割周期开始。

之前我一直觉得我们的货币政策会跟进释放流动性。

然而我脸被打了,显然我们一直没有跟进释放流动性。

说明我们对美元收割周期有很强的防范。

美元收割周期不多说了:放水—>美元外流新兴市场—>推高资产价格—>美元收紧—>美元回流—>新兴市场被收割。

2018年以来的这一次,我们对推高资产价格非常重视。

在股市中是很重视的,即使这样抱团股也涨成这样子。

大家观察北向资金就能看出来。

地产中的这类跟着美元周期走的资金也不少。

如果说股市抱团股解体是散户自己在家哭,地产因为美元回流导致下跌——金融机构的风险就来了。

所以这次发言,再次提醒市场,不能放松,不能因为别的问题放松对房价的管理。

经济不好靠地产是很多人的自然反应,但是目前的美元周期阶段,不能靠地产。

这次,我们还提到了对海外金融泡沫的关注。

这是很鹰派的发言了。

如果按照市场预期2023年加息,我们要关注的就是别让美元收割就好。

如果不按套路出牌,超预期放水,风险继续积累。

那就是一场更绚烂的烟火秀。


这个发言不是说给普通人听的。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shengjingj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喜欢烘焙,刚开始,偶尔做做蛋糕,面包。我的建议准备如下就好,其他东西可以根据喜好慢慢添制。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




     

相关话题

  印钞量超过经济增量就是通货膨胀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丁克? 
  如何看待 2016 年 7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全部为房贷,而非金融企业贷款不增反减? 
  能否预测一下未来五年(2022—2026)的房价走势? 
  央视纪录片《种子种子》提到「种子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根基」,如何理解种子是农业「芯片」这一说法? 
  塔利班全面禁止在阿富汗使用外币,这对阿富汗经济形势有什么影响? 
  日本狭长的国土对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怀表看时间是什么样的体验? 
  制鞋产业向东南亚迁徙,中国出口损失 4300 亿,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香港经济衰落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对内地有什么警示作用? 

前一个讨论
中国为什么拒绝加入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美国抛出三边军控谈判倡议有何用意?
下一个讨论
什么时候意识到西方某些观念观点是错误的?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