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国「十四五」将发力「卡脖子」工程?你有哪些期待? 第1页

     

user avatar   zhou-ming-5-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全支持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历来讨厌“发达国家粉碎机”说法的人,今年真心被PC芯片产业链恶心到了,显卡N卡部分型号价格翻三倍A卡直接没有不多说,牙膏厂11代CPU也开始倒吸牙膏了,我忍不住地憧憬要是中国自己能设计制造PC芯片,到时候有你们老黄苏妈牙膏厂好果子吃嗷。

如果中国能够在芯片领域有所发展,就能为世界其他相关需求芯片的产业提供更多选择,有利全球消费者。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认识了一位朋友,他在长三角地区某个芯片产业发展的不错的城市,从事芯片产业发展协调工作。听他讲这些年的经历,我要是洗稿发到知乎,大概能进入工科劝退答主前三名。

“卡脖子”这事吧,从实验室里做出来样品的难度是一,打通产业化大生产的流程设计、全产业链供应的难度是一百。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院所“学院派”创新机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制造的麻烦难以量化。朋友最爱讲的段子是我们培养的博士要跟台湾老师傅学十年才能出徒,出徒后因为修不好零件禁运的设备急得心梗。然后掐掉一段博士心梗后的劳动待遇情况。(入行三十多年的台湾老师傅最早是偏体力劳动的技术员,根本没读过博士。)

朋友所在的城市为了支持芯片产业,已经从各种渠道融资十一位数了,至今看不到回头钱。当地政府和企业艰难维持现金流,说实话还能走多远都是未知数。基本上想致富只能指望拜登把特朗普打过的嘴炮兑现。面对天文数字的亏损和国外巨头们飞涨的报价,该市山东来的芯片产业负责同志盘算了半天,说“我们迟一轮涨价,下游的企业就可以少一点资金压力,就能多定一些货。”于是,又等了两个月,该市企业涨价15%,而国外巨头同期已经涨价超过35%了,国货因此扩大了些许的市场份额。芯片产业更多是这种经济上说不通的政治账。

芯片属于比较成熟的产业,回报路径很清晰,发展芯片产业尚且如此艰难。“卡脖子”工程投入极大、回报周期极长,必须由中央政府出面垫资并监督扶持措施的效果,将其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惠及社会。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优先级:

  1. 主要农作物和牲畜品种自主化,这个比芯片还重要。
  2. 芯片依靠市场企业追赶,国家层面重点进行下一代计算芯片技术研发。两条腿走路才稳当。
  3. 在雄安与苏州附近建设精密加工设备生产基地,入驻工人解决户口教育住房,安心精工一辈子。

user avatar   yehong-d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这个事情,其实我内心更多的是忧虑,超过了期待。

从去年开始,国家战略就已经决定要发力卡脖子技术。今年是十四五开局,各行各业都在着手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最近俩月我参加了好几个口径的座谈会或讨论会,包括政府机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卡脖子”这三个字成为了热门词汇,有主官明确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卡脖子技术提炼清楚,我们将围绕卡脖子技术来布局立项!

是不是有种热火朝天的感觉?

换一个词,是不是有种蜂拥而上的感觉?

我们这种在行业中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提炼点卡脖子技术真是信手拈来的事,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但是要攻克卡脖子技术,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卡脖子技术之所以能卡住,原因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原因,都有它不能迅速攻克的理由,否则早就被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给搞定了。

但是现在的搞法,有种“立个项,出点钱,卡脖子技术迎刃而解”的感觉,也不知道这些科技线的主官能不能真正认识到攻克卡脖子技术需要的战略资源。很担心演变成“你出钱,我立项,风风光光干一场”,变成一场科技界的盛宴,最后论文出一堆,样机出一堆,真正的技术却没攻克几个。

大部分卡脖子技术都不是“大力出奇迹”型,而是“小火煨牛肉”型。不需要大干快上,而需要耐心,恒心,信心,数十年如一日,点滴积累,步步为营。我们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适合于大力型科研,一年立项,三年出成果,五年上产业,迅速吹气球。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的,主官一看你这三五年了还没个显性成果,把你这条线的资助慢慢停掉吧;学校或单位一看,你这三五年也没发啥论文没有啥业绩,职称先不评了吧;再过两年,要不转岗要不扫地出门,凄凄惨惨戚戚。

所以说要攻克卡脖子技术,首要的应该是我们思想的转变。当我们处在追赶期时,大干快上是对的,有国外现成的资源可用,那就用起来迅速追赶。但当我们进入赶超期时,我们应该允许一部分科学家十年不出成果,但是这部分科学家的功课又如何去评价,这需要我们的管理智慧了。

科研评价这事,总理也提过好几次。国家层面上是有指导思想的,要允许犯错,允许长时间的沉淀。但是落实到我们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上,掉头却没那么容易。

十四五期间,国家已经真正认识到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性了。虽然我在这个回答的开头写道“忧虑大于期待”,其实期待还是很高的。如果在十四五期间,真正能解决我们的科技管理、科研评价、经费制度上的沉疴,我们的技术突破还是很有希望的,这远远比抄一个卡脖子技术清单,在中间选几个来立项,凑几笔经费投下去,要有价值得多。


=========================================================

随便举个例子吧:我们这行业需要做设备的动力学分析,分析用的专业软件只有一两款商业化的能用。其中一款在国内商业化做得最好,占了90%以上份额,它家的欧洲工程师过来做技术支持,费用按小时算,从他在欧洲那边上飞机开始计时。这个软件还有个狠,每年都必须交服务费。当然你也可以不交,OK,每两三年更新一个版本,你需要升级服务?把之前欠的服务费都交清了再说。你要是不升级,就等着国内同行比你算得快算得准吧。吃得死死的。

类似这样的卡脖子点数不胜数。没办法,欧洲是这个行业最早的先驱,设计工具、分析工具、检验标准,来源都在欧洲。从产业化角度,这个行业国内已经做到了全球最大,国内市场也是国产设备的天下,进口设备已经几乎全部赶出去了。但是从业者都知道,这行当离了欧洲就转不开。当我们市场到一定程度之后问题就暴露出来。首要问题就是产品出口举步维艰,只能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这种发展中国家,要出口到日韩就已经难上加难,出口到欧美基本没戏。

类似这样的卡脖子技术全行业都知道,大家也不是没想过破局。行业的头部企业也一直在试图开发替代软件,一些高校也在发力,但是很难成功。欧洲的先驱地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国内这个行业还是一片蛮荒之地时,欧洲的企业、高校、研究所已经布局了大量的研发能力,从部件级到系统级,再到在场测试,做了大量实验,积累了大量数据。国内行业起来后,使用的这些软件,本质上是在使用欧洲积累的这些实验数据,实际上也确实省了我们自己探索的时间和金钱,为我国的行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来说,确实可以说国内行业能有现在的规模,是站在欧洲肩膀上的。

但是软件别人能给,数据却不可能给。当我们想要破冰时,就必不可少地要把别人已经走的路再走一遍。借助国内产业规模庞大的优势,想方设法地积累自己的运行数据(为了获得国外软件方的技术支持,很多时候国内的厂商需要把自己的运行数据提供给国外软件方,结果别人用我们的数据去迭代他们的软件,回头又卖给了我们),培养自己的软件人才,还需要针对不同参数,不同工况去做大量的实验,一节一节地把课补回来,永远不能想着毕其功于一役。

我在这个例子中,没有讲我是哪个行业,因为这并不重要。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美国人卡一个Matlab,大家就无比难受。卡脖子技术,任重道远!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参考消息 的邀请。

临床医学中,卡脖子的地方倒真是不少,但国内的公司也正在奋起直追。

过去,麻醉及手术室设备一直被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电气、德尔格等品牌垄断,现在国内的迈瑞已经跻身第一梯队,产品质量已经非常好了,但在一些精密仪器上,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

例如最近神经外科引进的一台蔡司显微镜,400万的价格,分辨率和清晰度,国内还没有能替代的。

实际上,蔡司在精密外科的显微镜上,几乎全球垄断。眼科飞秒激光这种手术,显微镜是按次收费,每开机一次,做一次手术,显微镜都有计数,这也是激光手术昂贵的原因。

2.

再例如,风靡全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上千万的价格,现在几乎是大型三甲医院的标配。一次手术的开机费高达5万元以上。

但实际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最初受到美国国防部的关注,目的是想通过手术机器人,让中东受伤的美军战士,能够接受美国本土优秀外科医生的手术治疗,减少转运过程中士兵的死亡。但后来,因为通讯延迟的问题,这一技术没能实现原本的目标,但却成就了达芬奇精密外科操作的本领,让原本一台需要三四人的手术,只需要主刀医生在边上操作机器就可完成。

好在国内公司也在跟进,好像也有正在临床验证的机型,但这一领域,国内仍是被卡脖子的。

3.

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例如可吸收的外科缝线、脑外科用于颅骨修补的钛板及定制型PEEK板、人工血管、高级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等等,这些国内都有类似的产品,但往往使用下来的临床效果不如进口产品,而一些国外尖端品牌的主打产品国内很多也无法复制,因此大量的医疗经费还是进了外国人的口袋。

4.

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国内生物制品产业。

例如科研中需要用到的试剂、材料、基因工程产品等。这些基本都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

我去年写国自然基金,最大的经费安排是材料费,这其中,主要都是用来购买国外几个大品牌的抗体、蛋白质、质粒DNA、胎牛血清、特殊培养基等等。

总计24万的经费里,我安排了17万的材料费。

这17万,大概率会流向ABCAM、CST、MERCK、Sigma、Thermo等国外公司。

这个领域,国内并不是没有,老牌的全式金、天根、生工、达科为、华美、碧云天等等。但这些公司,核心产品不多,在一些蛋白制品、基因工程产品上,纯度和使用效果都不及国外品牌。

这一领域,还需要国内公司加把劲。

与此相对应的就还有基因测序机器(华大这方面在追赶)、单细胞研究、组学质谱等机器,仍依赖国外品牌。


总的来说,

尽管在很多主要领域,我们的国家已经跻身全球前列甚至超过国际同行,但在很多不那么吸引人眼球的方面,我们仍然和国外有很多差距。

尽管道路曲折,好在前途光明。

一起努力吧!


user avatar   nolan-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需要再次认清一个现实: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谁都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追上美国。

1、美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为科创融资护航,能够承受相当比例的“科创诈骗”。

我国的金融市场承受不起“科创诈骗”,负担不了长期只烧钱不盈利的战略创新项目。

2、美国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国家恐怖主义”加持的人才纳入优势。

从金融制裁到人身威胁,甚至通过战争恐吓,加上上述融资天堂的条件,大棒加胡萝卜的驱赶下,集中了全世界相当比例的智慧头脑。


面对美国利用上述两点的“举世体制”,我国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唯有“举国体制”才能有希望应对。

一味迷信“市场机制”,那是没有认清自身现实条件。


user avatar   fu-chou-zhe-16-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十四五能见到电推和长九么?

(就算没有长九最起码也把921拿出来吧!)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观念的转变必须敲图章强化:

  1.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务必扫入历史垃圾堆。
  2. 全球化分工协作的鼓吹者,请保留打脸记录。不是说全球化不应搞。而是遵守几个原则:
    1) 务必占住高端和生命线。技术高端利润高端都要占。是“或者”的关系,而不是“而且”的关系。
    2) 放弃的,一定是我能干而不屑于干,不值得干的事。
    3) 放弃的,随时能恢复
  3. 企业可以先看眼前,国家不能急功近利。以半导体为例,几年内突破可遇不可求。做好30年死磕的准备。科研投入,长久不会赔钱,知识技能储备与人才培养会有大收获。

从战术细节来说,我国有太多可提升的地方。比如:

1. 产业支持在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之间的平衡。

2. 产学研效果不好的反思与改进。

3. 如何更好的避免专家误判(错过)与骗补

4. 学阀(抱团,近亲繁殖)与学术腐败问题

5.学术,科研,企业界如何建立信誉体系。

6.奖励与反馈体系的改进。

7.对半导体产业这类非几人可搞定的东西,如何创建合适的股权架构,保证贡献大者最终得利。

8.新人年轻人与老人的平衡

9.跨企业跨产业合作的协调与参与者保护。

10.自由度问题。

。。。。。。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你对友谊怎么定义的,如果是指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友情,我觉得我在知乎上认识的兄弟和我几乎都是纯友谊。

我们只聊人生,工作,生活,只字不提风月,说真的,我们之间的友谊太纯了,完全没任何杂念,如果你跟我说我们不是纯友谊,我都觉得你在侮辱我们。


但是如果你说的友谊是那种互相知道对方的一切事情,已经把对方引为人生的知己了。彼此之间完全信任,发自内心的欣赏对方所有的优点,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而且不出意外,两个人准备相处一辈子。

这种情况,你跟我说这是纯友谊,我不太信。或者说我是有一点点信的,毕竟这个世界太大了,总有一些人,非常的欣赏对方,但是对对方是真的没有红尘中男女之间的那种兴趣。

比如说女方喜欢大叔,男方喜欢御姐,但是男方是小鲜肉,女方是萌妹,彼此觉得对方贼优秀,但是就是不符合自己的喜好啊,那确实可能存在纯友谊。

但是我信归信,我不接受我的男人有,也不会让自己有,这是底线问题。都有灵魂上的知己了,另一半的存在是干嘛的,身体上的伴侣吗?

或者说的再直白点,我相信有,但是我不接受这种关系的存在。


user avatar   xi-yang-86-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的不发达,想要生娃其实并不简单,难产而死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即便养大了以后也有夭折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是日本独有的。生育率真正大幅度提高是二战后的事情啦。




     

相关话题

  一个博士生接受怎样的训练是完整、全面的科研训练? 
  如何看待国家提出的「科技人员应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有谁能描述下当年苏联强大到什么地步? 
  有哪些 19 世纪出现的科技,到今天还在使用? 
  Mac采用了ARM芯片对Windows及整个PC行业将产生什么影响?其竞争对手会怎样应对? 
  铅笔没太多科技含量,为什么古代没发明出铅笔? 
  你见过的最大的课题组有多大? 
  火的化学式是什么? 
  在不久的将来,该人的生物特征数据可以作为所有交易的唯一标识吗? 

前一个讨论
12306 一崩再崩,作为程序员你最想优化哪个功能?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权力的游戏》里会出现一些奇怪的家徽,比如鱼,花,鹿,鸟这些不够霸气的标志?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