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兴国家相继开始加息,美国将顺利完成本轮的金融收割,借此排除掉恶性通胀与不良资产,而被收割的国家嘛....
对于大部分国家(尤其欧洲)而言,自2008年之后事实上就陷入了滞胀:
经济总量上下浮动,通胀脱离掌控,实际购买力不断萎缩,局面日趋恶化。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土耳其、南非等,其人均GDP至今的最高点都发生在美国上次加息之前(2013年)。
显然,本轮经济复苏并不顺利,尤其是被寄予厚望的亚洲经济体恢复都不如预期,消费市场迟迟不能回升至疫情爆发前。
这意味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对美国消费市场和投资的依赖程度事实上在加重。
美国至今依然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联邦政府与联准会的指导政策,将会直接决定全球未来10年无数人的命运。
亲美/反美,收割者本身并不在意。
全球大水漫灌对美国更有利,其他国家的货币无法挑战美元,过去13年里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起来。
全球经济冲突不会停止,反而不断扩大,各国间交锋蔓延的领域越来越多。
所谓「新兴国家」在2014年以后普遍陷入半死不活,大部分发达国家从2008年起就一直毫无增长,地球正在逐渐停滞。
这十年的「繁荣」,是超级大国的繁荣,与其他99%的国家都没有任何关系。
全球负债规模已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普遍衰退,但各类资产价格却节节攀升,房市、债市、股市的空前繁荣,也推动了物价的普遍上涨。
至于收入....能少降一点就不错了。
物价涨工资不涨,这就是标准的「滞胀」,人类已经踩进去了。上一次70年代的滞胀,最终通过牺牲日本这个第二大经济体,挽救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
你看,人类永远也不会吸取任何教训。
我们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滞涨的可能性。
滞涨指的是经济停滞而通胀上升。换句话说,经济同步指标走低而经济滞后指标走高。实际上在理论世界里面这应该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从经济先行指标走高开始我们会经历
理论上说,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里面,我们终究要经历一个滞涨的时间点。我也很理解为啥现在大家会考虑滞涨的可能性。
新兴市场一般一个经济周期14个季度左右,最后一个阶段6非常短,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一个阶段大概2-3个季度。我们在去年5月份见到了流动性的拐点,也就是先行指标从高到低的过程。那么简单地线性外推,我们当下应该处在阶段4-阶段5,而阶段5就是滞涨的时候
实际上,上一次国内经历滞涨应该是在2011年,当时也是同步指标回落。而在更早之前,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速足够快到回落也不担心失速...
所以上面这个思考方式和图解释了在一个短周期里面,为什么现在大家会担忧滞涨。但这无法回答题目的问题,因为它在思考更长期滞涨的可能性。
事实上如果这个答案到此为止,就错过了一个更为精彩的思辨过程。
如果从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的角度思考,滞涨其实就是一种时间上的错配。同步指标跌滞后指标涨就构成了滞涨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同步指标跌而滞后指标涨,理论上他们是有传导关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传导关系可能是双向的。当他正向传递的时候,启示大部分时候都还好。经济很好订单很多然后物价上涨。这时候滞涨有三种可能性
1,如果传导的时间太长,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比方说2010年中国经济刺激的效用慢慢过去,经济已经开始放缓,之前的订单让很多铜矿企业开始扩张产能,可惜建矿山需要时间,所以等到他们矿山达产的时候,GDP已经下滑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错配,有一段时间经济已经下滑了,但因为供给还没出来,所以金属价格坚挺
2,同步指标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跌了,短期丧失了这种联动性,去年疫情
3,滞后指标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涨了,短期丧失了这种联动性,73年石油危机
事实上我觉得这种情况被很多研究者夸大了,我读了很多论文都说inflation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用的就是这个供给端冲击的例子,但我自己是觉得它只是可能性的一种。
但有些时候,这个东西也是可以反向传递的,经济滞后指标可以影响同步指标,物价上涨压制需求导致经济降低。这其实就是滞涨的一个原因。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知道货币当局只能控制经济先行指标,然后希望这个时候可以影响同步指标,最后观察滞后指标来制定政策。在什么时候,经济先行指标会绕开经济同步指标直接影响到经济滞后指标?
一个讨巧的回答是:当经济脱实向虚的时候,当经济的参与者不再追求经济活动本身的价值,转而追求资产的保值升值的时候,经济先行指标是可能与经济滞后指标直接挂钩的。
魏玛共和国的时候,人们曾经抢购过石头,石头对于经济有啥作用?答案是没有,但大家抢购的原因是因为已经丧失了对于经济本身的兴趣,或者说对于经济体的信任。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货币当局都应该避免经济先行指标和经济滞后指标直接挂钩。这是否让你想起了房住不炒的政策?因为土地这种要素的价格,和人力/资产等要素价格-薪资/利息一样是滞后指标。这也是为什么我有些时候觉得联储放弃通胀目标是个非常危险的举动。在大部分时候,经济活动的目的是经济同步指标的繁荣,也就是人们效用得到满足的那个过程。而不是保值升值(意思是,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多吃酸菜鱼,而不是屯集酸菜和鱼最后不吃)。
之前我曾经很信任弗里德曼那个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解释,但后面我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结果,是一个经济体先行指标直接和滞后指标挂钩在一起之后的现象。而大家给他起的名字叫做恶性通胀,所以看起来像是通胀造成的问题,实际上是经济活动失效,大家丧失了效用的结果(意思是大家都不想吃酸菜鱼了,只想屯集酸菜,无论是因为恐惧还是因为贪婪)。
那么是否会有长期的滞涨呢?如果全球来说我觉得不至于,因为上述情况都是非常危急的情况
但如果是对于国家这个维度来说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如果考虑到国家的话有一个非常蛋疼的情况在于。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参与者
上面这张图显示了中国PMI和铜价的高相关性。但我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答案必然不是,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经济周期,平均下来发达国家44个季度,新兴市场14个季度。每个国家都具有差异性。那么问题来了,铜是一种全球性的金属。那这些国家的PMI岂不是和铜价不匹配?
答案是的,对于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来说,他们的经济周期和全球的通胀周期是不匹配的。实际上只有那些经济占比足够大的国家,中国,美国,欧盟,日本,我们的经济数据才对于全球通胀预期有足够的影响。
你会关心柬埔寨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于全球通胀预期的传导么?
这意味着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他们并没有中国在过去20年的禀赋,我们国家在过去20年(也是我们资本市场发展的20年),我们的PMI,我们的M1,我们的设备周期就是全球的通胀预期先行指标。这是因为我们在过去是全球总需求的一个推手。另一个推手在大洋对面。而中美在过去很多时候配合默契。
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长期滞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一个国家它不再成为全球总需求的重要来源,那么全球通胀预期慢慢会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周期脱钩,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一天可能发现自己的需求在降低,而由于一个异军突起的国家总需求在增加导致全球通胀预期在上升。
这是日本的故事
这也是我们当下需要拉动内需的必要性。
最后的问题其实很有趣,滞涨是一种经济同步指标低迷而滞后指标上升的过程,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黄金和现金都会收到追捧?
我理解中滞涨作为第五阶段,距离第六阶段就不远了,在先行,同步,滞后指标都下跌的时候波动率是上升的,这时候你拿着一些short carry long volatility的东西肯定不错,黄金和现金都属于不太生息的资产。可能滞涨期的投资是在long volatility,因为这种宏观环境天生不稳定。
回到题目的问题
我觉得有两种情况会加剧全球经济的长期滞涨可能性
其中第一点以前发生很少的原因是因为大家买的是股票,股票这个东西涨价后并不会影响你的经济同步指标,没人会说,酱油股票涨了100元所以我们今天要少放一点酱油。但如果酱油涨了100元估计淮扬菜就扩张版图了。所以我其实也理解有些时候联储对于权益市场呵护有加。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多年前易行长还写过一篇文章非常有趣。
第二点如果中美开始竞争而非追求双赢,这几乎是必然发生的故事,当然我们看到了碳排放和ESG限制新兴经济体的出现,我自己会觉得这是一个短期有效但长期看不一定有效的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国家永远年轻,但总会有国家年轻。
当然与此同时,中美欧日都在以自己的方法努力避免这种可能性,中国的内需拉动,美国的基建刺激各有各的难处但至少都在努力,欧洲也在重提自己的基建计划虽然看起来不太靠谱。日本的话他们滞涨了一段时间可能已经慢慢习惯了,正在等待战后婴儿潮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滞涨是经济活动中的阶段五,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因为他经常后面跟着一个短期而讨厌的阶段六,导致大家不喜欢滞涨。实际上这是故事的一部分,而阶段五和阶段六之后,一般都有一个新的周期在等着我们。事实上,如果真的未来几年存在一个滞涨的环境,我会觉得这是一个长周期起点前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