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央行 4 月 15 日发表《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此文点明了“人口红利是要还的”,这已经足够震耳发聩了。


前面讲了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教训那块,我怎么看都像是在骂某些部门...

低估人口的作用。尤其是长期在人口高增长的背景下,单纯地把人口笼统地视为负担,没有预料到人口的下降,以及下降的烈度。

从内心深处没有意识到人口下降实际上也是增长的严重制约。

过于自信高估。一是高估了提升单个劳动力素质的效果,总觉得一个大学生就抵得过十个农民工。但日本的例子已经证明了教育和科技的红利无法抵消剧烈少子化的冲击。

日本90年至10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6年,但全要素生产率还是从对美帝的74.5%跌到了70.3%。

二是高估了政策刺激生育的效果。各个发达国家疯狂烧钱,都还在2.1这个总和生育率下。日本06年是1.26,15年艰难升到1.45,19年又跌到1.36。

三是高估了养老制度和养老产业。都以为能平进平出,实际上都是亏钱,都没有为社会总财富做增量。

对比某部门的文件,差不多是一比一打脸了。


文章特别提到了美帝和印度。虽然是人口角度,但其实也算是在给中美对峙的乐观情绪敲警钟。

到50年,美帝还能多出5000万人,而中国会减少3200万人;

在更关键的劳动力结构上,19年中美劳动人口占比分别是70.6%和65.2%。但50年的美帝劳动人口占比将上升7.7%,而中国将下降15.2%,出现中国劳动人口占比比美帝低1.3%的关键交叉;

同样扭转的还有老年抚养比。19年中美分别是17.8%和24.8%,但到50年中国比美帝反而要高7%。

印度的数据我就不说了,一个人口结构非常年轻的国家,看文中对50年的预测图吧:

如果生育趋势不扭转,三十年后就是老年中国面对中年美帝和青年印度。

教员千想万想,估计都想不到我们是在人口一项上落了下风。


文章后面给了很多应对建议,但这些建议的源头,其实来自文章上半部分的“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转型的经验”。

文章总结得很到位:发达国家这么多年应对老龄化少子化,有效手段说白了就两个:

一,资本扩张;

二,移民。

中国这个体量能靠移民吗?国民意志能接受吗?所以这点不用想。

那就是资本扩张。

文中的例子还是日本,这也是知乎老话题了:

海外日本,一个本土日本之外的半独立经济体。以日本政府的ODA国家贷款为推手,以日本跨国企业为渠道,控制大量海外市场,输出过剩产品及资本,获得高额利润。

每年收回到国内的利益,约等于GDP的3%到4%,极大减轻了日本的老龄化在财政上的压力。

再直白点,就是老龄化社会里,经济自循环是不成立的,什么内外双轮驱动也是白给,因为你的自有人口结构已经无法承担老龄人口的负担。

所以如果老龄化了,如果刺激生育已经无效了,那就只能在经济上谋求扩张。越老,越要外扩,否则家里就成了高压锅。


当然,文章的出发点还是希望回归最本源的问题:生。

老龄化社会有再多手段,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日本的腾挪旋转尚且如此艰难,中国要与美帝做长期拉锯,那些补充手段怕是支撑不了美帝围堵下的平衡点。

所以文章的应对之策,说白了就是“资本扩张+改善分配”。

一,全面开放生育限制,废话;

二,鼓励生育,尤其是要解决女性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

确实。但这就意味着国家要加重对公立医疗及教育体系的投资,把当下的医疗市场化和教育市场化给收一收。

三,重视储蓄。警惕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要认识到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

哇,这是央行的文?说话很直接啊。

确实。债务经济下谁特么敢生?银行卡余额是最好的避孕套;

其次,消费不是投资,对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很直接的提升。经济的增长根本还是在投资,产生新的或更好的能力,才能有持续的增长。

“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这句话其实说得挺重的,和当下多份文件有立场冲突,不愧是央行。

四,养老改革。这里说了一堆,但关键就一句,“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意思是“有多少才花多少,别瞎鸡脖花钱”。

当然,这句话听着容易,实际上极为艰难,因为这涉及到大量牵扯自身利益的改革。当下养老金就是不可持续,因此如果秉着“有多少才花多少”的精神,那要么是少给钱,要么是多劳动。

更“灵活”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和延迟退休以领取养老金,妥妥的。

五,促进科技进步。这里讲的倒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促进科技进步的环境。

首先要去一部分市场准入监管(国企让点行业出来嘛),其次要有宽容失败者的基础社会保障(个人破产制度在做啦),最后要控制房价,不要把年轻人都赶跑啦。


至于这里在“重视理工科教育”后面夹了句“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我就当是作者的私货吧。

东南亚的文科生看着多,是因为东南亚没有足够的工业体系去支撑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这是群众适应市场的自发选择。

中国最近几年的去工业化迹象,不也伴随着理工科专业报考热度向金融等服务业的转移么?我国也有明显的理工科毕业抛弃本业的现象,大兄逮你难道不知道原因是啥?拿我们穷酸文科生挡枪有点不厚道噻。


总之,总体是篇好文,非常诚恳地点明了当前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急迫性。

但我个人对扭转人口趋势还是抱以悲观心态,因为这需要大规模内陆投资,需要罗斯福新政,需要战争心态。但我国当前还是以稳为主,追求和平状态下的产业升级,大量资源还在向中心城市集中,以求获得和平状态下的最优配置效果。

这么持续个五六年,中国老龄化就成了定局了。

这条路你实际上不走,那就希望国家走上产业扩张的道路吧,至少获得足够的海外收益来弥补。如果能用新增收益来维系部分区域的中等生育率,已经算成功了。


user avatar   luxeni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话题讨论了很多年,为什么转型却缓慢得离谱。

比政策转型更难的是改组。寄生+卫生→卫寄→卫健,名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几十年来是谁主导了人口相关的研究和路线?

寄生口百万漕工的平稳落地,比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更优先。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易富贤《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作者

记者:您强调中国生育率1991年就开始低于更替水平。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又是什么?

易富贤:我也是依据官方的调查和普查。中国官方宣布的数据,1990年人口生育率是2.25,但1991年的抽样调查只有1.8。然后1995年的小普查发现,生育率只有1.43;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生育率只有1.22。

这些客观的数据和我依据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做出的判断是一致的。但中国官方不承认这些客观调查获得的生育率数据。它说发达国家都有1.6,我们怎么可能只有1.2?大笔一挥,就改成了1.8。

记者:您说的大笔一挥,就是你在刚刚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的数据篡改吗?

易富贤:这个可以多解释一下。比如说,2000年的生育率是1.2,那么就只会出生1300万人口,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是1771万。

然后到了2010年,这些2000年出生的小孩,就是10岁了,没有必要隐瞒了。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10岁的人口只有1400万。其实这个数据还有水分,但即便有水分,也只有1400万,没有1700万。

然后这些小孩到了2015年,初中毕业,当年初中毕业的人只有1300万;2015年的人口小普查,显示15岁的人口也只有1300万,也就是受2000年人口普查得到的出生人口1300万,是准确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771万是错误的。

还有很多其它年份的数据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改的数据要经过很多年,才能通过其它数据慢慢地反映出他们当年修改的数据是错误的。

记者:作为官方的统计机构,为什么要做不符合实际调查结果的篡改?

易富贤:2007年,国家计生委法规司司长于学军在中国政府网有一个访谈,他的说法代表了中国官方和主流人口学者的心态。他说,如果只有1.2的话,就没有必要实行计划生育了。他又说,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数据是1.7、1.8,如果反弹的话,人口会无限地增加。

就是说,如果是1.2的话,计划生育就应该停止,整个计划生育体系应该撤销,那么很多人就没有工作了。对于人口学界来说,这就是意味着,他们一辈子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数据基础上。如果人口数据成了真实数据,那么他们一辈子的研究就都是错误的,没有任何价值。他们通过发表论文,获得一系列职位、荣誉和利益等等,都是建立在造假的基础上。所以,人口学界也不相信真实数据。

记者:多年来你一直呼吁废除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最近你又在推特上说,中国很多的政策建立在错误的人口数据基础上。你能解释一下你的观点吗?

易富贤:因为人口数据是经济、社会、教育、国防以及外交等政策的基础,如果人口数据是错误的,那么其它各项政策也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在一带一路的政策上,中国政府很大方,在国际援助和对外投资也都很大方。但如果中国有真实的人口数据,中国的经济增长没有那么快的话,那么一带一路就不应该实施那么多优惠的政策,对国外的投资也会更加慎重,因为中国本身就面临着危机。

另外还有地方债务,一方面如果你经济增长不了,另一方面你又要花钱,继续大手大脚,那么就会导致地方债务。2014年,我在国务院的《中国发展观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人口角度出发,地方政府会面临很多的债务危机。当时地方的债务危机还不很严重,但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

还有,根据真实的人口数据,中国的房地产也会面临危机。中国造了那么多房子,但没有人住,那房子就卖不出去。房地产一旦缩水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泡沫危机,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

记者:您刚才提到,中国人口数据的真实性和人口政策会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和国防。您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易富贤:中国的学者是根据错误的人口数据来判断,中国今后的经济很快会超过美国,会是美国的两、三倍,这也误导了国际社会。比如说,美国白宫的前顾问白邦瑞,他也说中国经济未来是美国的两、三倍,美国就产生了焦虑感,也因此有了美中对抗的策略。这些都是建立在错误的误判基础上恶化了中美关系,本来中美之间可以有很多好的合作。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何评价呢?央行的专家们应该少在北上广深呆着,多去西部多去农村,最好是住在西部住在农村自己的产业也放在西部放在农村,估计能写出更有前瞻性的论文。


前言: 人都是有立场的,有视角的,这一点上我十分理解央行这些专家们,他们自己的产业自己的家人老小在北上广深,自己生活的环境也在北上广深,很显然不可能从一个西部人一个农村人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当然了,看知乎的同样是北上广深的多,这篇文章几乎可以肯定,一定会被骂,但是没有关系,我们2050年再来看就行了。


中国一切问题的出路和方案,都在西部,都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




摘要: 到2050年之前,中国的主要矛盾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基于这一矛盾,一切政策都必须要努力解决发展的东西部不平衡、城乡不平衡、西部与农村发展不充分,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只要能够解决这一矛盾,在国际上取得中国应有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




绪论


一、关于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官方对于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物资匮乏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然而,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一样,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的发展,参考意义极其有限。这一点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证明过了,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与现实。


对于主要矛盾的认识,很多人还不是很清醒,我们简单的形象化描述一下。


在现实里存在着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一个是北上广深咖啡馆里的tony、vivian们的中国,在这个中国里是二元分化的世界。一些人享受着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这些人绝对不会自称tony、vivian,他们要么不需要起什么英文名,要么使用着非常正式的英文名。另一些人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从tony、vivian变成张大强李小英,他们就是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本身,他们以为自己努把力就能成为前一种人,并且为此咬着牙关硬挺着。


另一个中国,是土味中国,是我这种中国,我英文名叫做sehee khakijvfafata^^,其中“^”表示弹舌音,请注意“kha”发音不是“ka”。你要是觉得叫起来麻烦,请叫我Mr.Zhu。在这个中国里,一切事情都变的复杂起来,有政治的、宗教的、宗族的、自由的、传统的、集体的、个人的以及很多说不清楚的分野,远没有二元化这么简单。


很多人对这“两个中国”的感受其实是很深的,但是或许是出于某种自我身份认同的忽视,或者是出于媒体的洗脑,对此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


在土味中国里,还有巨大的生产力和消费力没有挖掘出来,这一部分生产力消费力的解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很多看似无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


最终的解决方案非常的马列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给解决掉,让西部和农村的生产力发展起来,从而促进消费、增强社会内生动力,是解决中国当前主要矛盾的唯一办法。


1、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一个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别的细枝末节问题的解决。


很多人绝对不相信:喀什曾经比上海繁华,繁华得多。

当然,喀什繁华的时候,现在的上海还是一片海水,这么对比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不过既然要说人口问题,就必须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从历史和未来里面寻找答案。喀什曾经比上海繁华,甚至比上海加上周边都要繁华,这也是历史事实。


中国当然舍不得让上海衰落下去,因为北上广深的繁华、发展、进步,是中国像应有的国际地位冲锋的底气所在,本文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主张让北上广深衰落下去,而是应该更加发展。


但是继续局限在海运贸易基础上的经济,是不可能支撑中国发展的,仅靠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无论如何都带不动整个中国的进步,而且地域性不平衡还会极大地降低经济效率,一个来自于西部的工人在沿海打工挣钱,寄回家让家人消费,实质上经济效率并不高,远没有就地工作、就地消费来得好。在这里还有着非常大的消费能力空间是可以发掘的,而且不会再仅限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力更强的日常消费会比现在更多。


而西部的发展,像“西部大开发”、中央转移支付、对口援建这样的措施,是远远不足以真正解决的。


最终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开发陆路贸易通道,理由很简单:海运贸易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沿海城市占据得差不多了。继续在海运贸易方面挤占份额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西部的繁荣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一带”还要有“一路”,一带,是复兴丝绸之路,开发中亚、西亚一直到欧洲的贸易和消费,让中亚西亚欧洲都能消费到、消费得起中国的产品,这些产品很显然是来自于中国西部的。


而一路,是要继续保持中国目前在世界产业链里的地位,确保北上广深不会衰落。



2、其它配套措施


刚才已经提到过了,在目前这个阶段,只能以西部大开发、中央转移支付、对口援建等等措施,保持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东部沿海在大致相当的水平,只有数量上的差异,不出现数量级的差异

一方面必须要保持西部的整体稳定,否则边疆不会安宁,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会层出不穷,甚至出现国家分裂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保持西部发展的最基本能力,避免西部的“印度化”、“拉美化”。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时候,如果西部是一个烂摊子,那是不可能承接起产业发展的。


现在这个阶段,也就是2030年之前,西部大开发与中央转移支付承载的将会是西部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西部必须要首先解决交通、能源和通信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至少不能出现与东部存在巨大鸿沟的现象。对口援建则主要是解决软件问题,也就是社会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口援建,不但有东部省份对西部具体地区的扶助,还有各业务口的平行援助,比如教育系统的对口、文化系统的对口、工农业部门的对口。比如我有个大学同学,从军队退役以后转业在农业部门,就有对西藏业务部门的对口支援。


软件硬件两个方面的“拖动”,是目前必须要做也是正在落实的事情,说到底,目的就在于让西部具备承接下一步产业升级发展的基本能力。试想一下,就算是一带一路已经成功了,西部却缺乏基建、缺乏人才、缺乏社会环境,那这个机会一样就错过了。

3、农业和农村问题


之所以单独把农业和农村问题提出来说,是因为东西部农村是有很大共性的问题。


农业的生产能力、农民的消费能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很多人对此还没有清醒的意识。事实上,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是现在一个很火的事情,下一步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大部分会来自于这里。


当然这里也是央行这篇论文的最大软肋所在,这一点我们后面说。


现在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看起来非常难以解决,实际上找对了门路是很简单的,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农民的消费能力过弱。很多人习惯性的把农民的自产自消行为不算成有效消费,比如农民自建住房、农民自己生产自己吃的农产品,这部分消费长期以来都是不计入GDP统计的,除非农民购买了建筑材料、雇佣了工人。


农民的劳动也是劳动


有一次我谈到三农问题,我反对温铁军的很多说法,其中我提到过一个现实:农民的住房消费远低于城镇居民。评论里有人信口开河:农民有什么住房消费


农民没有住房消费,难道农民们都住在山洞里吗?


农村自建房也是具有价值的,尽管这个并没有成为商品,但是其价值你不能否认。同样的问题还存在于农民的自产自消农产品,这些尽管不是商品,但是同样具有价值。


把这些不是商品但是具有价值的经济活动全部计入农民的消费行为,你就会发现,农民的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无论东部西部。农民的恩格尔系数按照产品价值计算的话,远高于城镇居民,也就是说农民花在生存上的钱占据总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你不把农民自建住房、自产自消农产品计价,只是让农民的消费数据看起来更好看而已,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的只能是误导作用。


承认现实比什么都重要。


关于三农问题不准备谈更多,再不把农民的劳动价值发挥出来,结果只能是农村消费进一步萎缩,占中国40%以上比例人口的消费能力进一步遭到抑制,结局不会太好看的。





关于央行的论文


这是一篇坐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里炮制的论文,视野狭窄、基础错误、方向误导、结论草率


视野狭窄:没有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问题,不能把握住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基础错误:立论基础是错的,将老龄化问题当成了中国未来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与中国实际的主要矛盾是背离的。通俗的说,老龄化问题只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一个区域性问题。任何东西你只会看平均数的话,结果就是把区域性问题当全局性问题。


方向误导:北上广深高房价导致的“六个钱包”问题,掏空六个钱包为一个年轻人买一套房,那么这个年轻人当然必须要养活六个钱包的主人,这天经地义。老龄化成不成问题?当然成问题,但是只是局部问题不是全局问题。六个钱包都固化为了钢筋水泥,六个钱包的主人就没有能力消费、没有能力养老,不陷入“老龄化”又怎么办呢?说一大堆乌七八糟的,六个钱包已经掏空了,你当然在这个区域内讨论是讨论不出任何办法的。


结论草率:错误的基础、错误的立场、错误的论述,最终得出来的结论当然是草率的、肤浅的、没用的。解决方法看起来隔靴搔痒也就不足为怪了。就这些措施,要是能够解决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那才是咄咄怪事。




关于中国的事实


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养老压力远没有北上广深严重,这也是平均数掩盖的真相之一。


看中国的整体人口结构,当然人口老龄化已经到来了,人口危机迫在眉睫。这个问题之所以体现在数据上非常严重,归根结底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因为一个人的消费尤其是生存性必需性的消费,会对数据产生很大的误导,花出去的钱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加权”。这种不得不开支的消费与人口基数相乘之后,结果就是老龄化问题看起来咄咄逼人。举个例子,四川农村一个没有养老保险的老人,一个月消费可能连200元人民币都没有;一个上海同样年龄领取退休金、养老保险的老人,一个月消费3000打不住,俩人一平均,一人1600元。


这么算,没问题才怪了。


发展不平衡放大了老龄化问题,关于这一点我没办法在这里详细论述,只能很简单的说一下。东西部不平衡、城乡不平衡,导致城镇老人的养老消费数据高企,而西部、农村老人的养老消费被计算在GDP之外,体现在养老保险上就是人口数与养老保险总额对比很吓人。


我没有任何统计手段,只能靠感觉来,我倒是非常希望国家统计局好好调查统计一下不体现在GDP之中的农村农民自产自消农产品和自建住房数据,把农村消费搞清楚,至少做一些抽样调查,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全国分年龄分地区老龄化问题的真相。


只是靠感觉来说的话,我敢肯定的说:如果没有掏空六个钱包去北上广深或者二线城市买房,养老压力并不大。很多没有养老保险的老人,仅仅是依靠子女的赡养,在西部农村过得也很不错,当然这是以西部农村的标准来看。


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解决北上广深的问题,实际上,论文里提出的方法也解决不了北上广深的老龄化问题,只有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北上广深老龄化才是有解的。所谓的“放开生育”、“降低教育压力”、“支持妇女生育”,我就敢说,不会有任何用


如果有用,日本不会用吗?美国不会用吗?日本人美国人又不比你傻。




关于中国的老龄化


1、中国真正的老龄化并没有到来


中国全局性的老龄化并没有到来,现在的老龄化看起来来势汹汹,实质上无非是房地产畸形发展带来的放大作用。大量社会财富被固定在了钢筋水泥里面,无法参与社会流通,导致的流动性畸形。实质上如果北上广深不需要人一辈子供房,养活老人一点问题没有。


中国全局性的老龄化,在2050年之后才会到来,也就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之后才会到来。眼前的这一波“老龄化”是社会财富遭到毫无意义的固定、个人发展机会受到区域性限制、透支未来发展导致的恶果,与真正的老龄化不是一回事。


简单阐述一下,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导致工作机会、发展机会过于集中,全国大多数区域人口呈现流出趋势,而人口流入地区则陷入疯狂的“内卷”。无数人不切实际的想要留在一线、二线城市,于是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财富,还要透支未来,仅仅是在一线二线城市获得一个立足之地。


但是这么做肯定也是有一定正确性的: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发展机会,更丰富的生活资源,更充足的生活保障


在目前这个发展阶段,盲目的提“反对内卷”没有任何意义,充其量算是一种抱怨、发泄。实际就是大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生活更加舒适、方便,你就扯破嗓子的喊,对于现实的改变也没有任何意义。


解决方法还是去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医疗、教育、文化发展起来了,西部、县城、农村也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也拥有工作发展的机会,问题才能解决。


央行眼里的“老龄化”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


只有让西部和农村都有工作和发展机会,一线城市的房价才能从根本上稳住,被房地产固定住的社会财富才能释放出来,被房地产消费压抑的日常消费才会发挥出来,社会财富的流动性才会充裕起来。年轻一辈人的生活压力小了,才会愿意生育,愿意生更多孩子,就是这样。




结论


机遇与挑战


逻辑链条就是这样:


发展机遇与工作机会集中在北上广深和二线大城市,导致人口流入这些地区;


人口流入这些地区,导致房价疯狂上涨;


房价疯狂上涨,导致社会财富被固定,年轻人失去生育养育子女的能力和意愿;


社会财富被房地产固定,同时导致养老金缺乏;


少子化与养老金不足,导致一波“老龄化”危机。


那么,破局该从哪里破,就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了。


直接打击房价,这不可能也做不到;搞一些修修补补的“措施”,于事无补。只有彻底解决发展机遇与工作机会的不平衡,也就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挤占养老金的问题。





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某个行业畸形挤占财富,剩下的财富一定会减少,这是铁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里生活更好人们就去哪里,这也是铁律;人活得累就不会想要生娃,这也是铁律。


制订政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跟铁律对着干


试图去裱糊铁律是徒劳无功的,立足点错了,整个问题就错了,答案更是错得离谱。中国有内卷吗?有老龄化吗?有,但是只在大城市有。让大城市的生活和县城农村的生活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住在县城农村也能获得良好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与物质生活服务,还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社会生产力、消费力,我们只能在这个方向上努力。


而这个方向上的努力,就可以使中国具有碾压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实力。


试想,如果中国西部偏远农村,也能与美国乡村一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生活,最关键是有提供给年轻人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哪里会有央行说的这些“老龄化问题”呢?当然了,怎么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不是我可以解决的事情,而且有一大群人正在解决。


到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才是中国真正步入老龄化的时代,全局性老龄化才会到来,现在未雨绸缪是正确的,现在杞人忧天大可不必。


在这里我不想去猜测央行发布这么一个论文的目的,当然事实上我猜测了,我猜测的结果还非常不友好,但是我不打算说出来。现在这一波区域性的“老龄化”危机,谁最着急?谁最上火?谁最直面灭顶之灾?那么论文大概就是为谁服务的。


房地产、依附于房地产的金融业,最着急最上火最如同面对灭顶之灾。


活该你房子卖不出去,活该,我说的,你要打你要骂,冲我来吧。


user avatar   Fang_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非工具。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生在世,生活不易,发展的目的应当是让每个活人过得更好。与其纠结人多人少,应当回归到这个基本问题上。没人希望下一代活在一个不舒服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根源性的基本性的议题,也是所有生存发展议题和公共政策的根源:什么是理想的生活?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秩序?你想怎么度过一生?要有劳动,要有娱乐,要有消费,要有储蓄,要有尊严,要有合理的劳动所得。所有这些,离不开人们的分工合作,离不开人们的同舟共济。对于生存资源,要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合理的交换价格和分配机制。

应当让每个合法职业,都成为有尊严、有保障、有合理的职业生涯和安全的预期的职业,不区分所谓的高低贵贱或者三六九等。否则,迫使人成为韭菜的机制根源就没有消除。

毫不客气地说,不能指望有的人生下来就做韭菜,更不能指望其他人生孩子替你当牛做马。指望一个人生下来就注定给当工具人,当廉价劳动力,干很多活拿很少的钱。这个思路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应该考虑下你谈及,甚至是在言语中有意无意地“摆布”的对象,自己是什么想法。

让女性回归家庭更不是什么好办法。在女性人口绝对数量低于男性的情况下,如果女性收入也低于男性,要求男性承担所有经济成本,那么女性对男性的性选择是个什么局面,男性内部的竞争是个什么惨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是每个人喜欢的吗?


移民虽然不是中国公民,但也是人,是有尊严有权利的,有生存、发展、社会认同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需要生存资源和发展资源,不可能只让移民劳动,不给移民权利。这也是需要社会资源的。比如说,移民能否在中国定居,买房?出生在中国的子女能否入籍,能否在中国上学?升学指标哪里来?这些都是问题。

如果多少年后开始和移民抢学区房,和移民二代抢升学指标了,场面是否会不忍直视?

所以移民并不是一个很轻巧的事情。参考美国。

参考以前永久居留权的已经不在的回答。


对于一般的围观群众,当我们关注社会议题或者公共问题时,如果纠结于繁琐的细节和论证,理不清头绪的时候。建议抽几分钟,考虑一下基本的价值观问题,以及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当然,也不要随随便便把别人不必要的牺牲和痛苦合理化和正当化。顺便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整个的逻辑链条和理论推导中的社会里,到底处在什么位置。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波啊,作者是忘记自己姓社还是姓资了吧。

人口老龄化和总人口减少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坏事吗?特别是对我们这个人口长期超过自然环境负荷,靠进口资源、破坏生态、超支矿产才勉力维持的国家而言。

我们国家的矛盾从来都不是经济和GDP,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不能匹配的矛盾。老龄化和人口减量,意味着某些消费需求减少,作为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应该考虑的是人们需求的转变,然后寻到下一步投资发展的方向,去满足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人们的需求,而不是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那样哀嚎,动辄大谈特谈“人口红利”,缺乏将人民看做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是将人民看做经济社会的一个物件,可以不必考虑人民的意愿、需求,就可以随便调控,或说支配。

这些专家真的是太坏了!太坏了!太坏了!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多年轻人还在那笑,我是笑不出来,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你们看看文章中称呼老年人的方式“净消耗人口”,好听吗?

再好好想想,2050年后的“净消耗人口”是谁?

我不是说未来的20后,30后会叼的直接把我这种“净消耗人口”给人道化处理了,但是,如果养老金或者相关的资产政策稍微有一些“保小”的调整,你我之辈的老年生活恐怕都不会轻松惬意。

所以各位,别幸灾乐祸了,早做打算才是正道。

看看底下的评论

没错,安乐了确实不错,可如果真的实行了,你究竟安不安乐,谁知道呢。


想到未来要被任人宰割,我就想把20后掐死


user avatar   sky-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文的部分表述内容有点像某些领导日常讲话风格,如果真是原话引用,就不仅仅是前期吹风了,靴子该落地了。

否则,不多给点提前量,刹也刹不住,动也动不了,决策层也无能为力了。

问题是,现在还有提前量?能刹住邮轮吗?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优点:正视了问题,首次提出人口缩减和老龄化问题不是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唯有靠多生。尤其是现在人还处在心理和经济上“不敢生”而非生理上”不能生”的时间点。如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那么的确还来得及。

缺点:没有给出真正解决,哪怕缓解人口问题的切实有效措施,都是些笼统的提议。

结果:和美国精英知道美国的问题但只能延缓而无法解决一样。中国所有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都会产生出大量新问题,新问题的风险还会更高。

但自上而下的正视问题,总比掩耳盗铃强,不能彻底解决但延缓还是有很多可行办法的。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促进生育的无效性我之前说过了。

这里只想说移民基本的不可行性。

我们先撇开什么文化啊,对某些特点国家种族宗教的印象,就简单说说一些更基本的数学和逻辑。

首先,如果要有正常或者略低于正常水平的替代率,中国需要年新增人口在1800万左右,这个很容易计算,14亿/75=1860万。

然后今年的出生人口普遍认为会低于1300万。

差额是500万。

假设一年只引进200万人口,假设真有那么多人愿意来。看起来在中国的14亿基数下并不很大,但是实际上这些移民必然只堆积在一二线城市。假设20个城市吧,就是每年每个城市10万人。这个什么概念呢?据说现在广州只有不到3万黑人。纽约作为世界上人种最复杂的城市,亚洲以外华人最多的地方,拥有3个中国城,百年移民+繁衍生息下来大概也就60多万华人。现在要每年每个城市移民10万人......

有人说,可以往3线以下疏散。我们先不说3线以下有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那些地方的收入水平本身就不高,中国是个平均差距非常大的国家,4-5线城市的收入和平均物价(我就不说房价了)很难对移民有什么正常的吸引力。如果使用半强制性的安置,那就更没人敢来了。另外3线以下的移民治理水平也是个问题。

然后,我这里说的只是每年200万移民,其实这个数量根本解决不了中国的人口问题。光是2019-2020的出生人口下跌已经普遍预期超过200万了。也就是说哪怕从现在开始每年200万移民,只能填上2020一年的出生下跌缺口(减量缺口,不是存量缺口)。




                       

相关话题

  盎格鲁撒克逊人口会在2100年前超过中国吗? 
  中国每年出生人口达1800万以上,而日本不到100万,为什么中国人口红利会消失? 
  中国男女比例失衡了吗?如果有,男女失衡有多严重?真有3000万光棍么? 
  如何看待中国生育报告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后反而出现生育断崖」,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时代加速到来? 
  如何看待2020合肥出生人口暴跌23.4%?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已经开始,猜一下现在我国大概有多少人口? 
  日韩生育率暴跌是不是因为美国压榨太狠? 
  我们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有如此众多人口的优质国民? 
  为什么中国不禁止人名重复? 
  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 2.6 亿,少儿人口比重回升,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何应对老龄化? 

前一个讨论
金字塔如此的经天纬地,为什么却没有同规格的宫殿建筑?
下一个讨论
失去对罗马城的控制,是否影响了拜占庭的罗马性?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