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战的潜艇和二战的潜艇有什么差异?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已经描述得很清楚了,稍稍跟进随便说点什么吧。

射角鱼雷(Angled Torpedo)在大战结束前已经被引入U艇中了,协约国在战后开始逐一追上,到了战争再次爆发时候已经成了标配。

火炮在相当长时间里被认为是次要的,然而大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认识。这一点对于攻防双方都是如此。以攻势一方为例,当U艇开始大规模在不列颠沿岸活动以后,RN组织了所谓的辅助巡逻舰队,也就是“Auxiliary Patrol”。这是由渔民组成的舰队。RN有数量极其庞大的小型火炮库存,当UK的渔民们被动员起来以后,舰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武装了数以百计的装备小口径速射火炮的渔船开始全天候盯梢海面。这些渔船本身速度很慢,但是仍然比下潜状态下潜艇要快。其火力很差——但是仍然比缺乏主炮的潜艇火力强大。当然在鱼雷面前武装渔船没有任何幸存的可能,但是其本身的造价低廉,后备力量近乎无限,一旦成功进入炮战交火中,潜艇必然是不占优势的一方,于是水面火力变成了必需品。另一点是,U艇本身的活动范围变大了,当进入远洋袭击缺乏护航的商船队时,舰炮有时会表现出比鱼雷更高的效率。其填装更加简单,弹药更加充足;虽然无法像鱼雷一样快速击沉舰艇,但是仍然可以造成一定的损伤;在警示之后,民船舰长也可能在雷击的威胁下停车。水面舰炮攻击顺便还附带了合法不留口实的赠品效果,于是远洋潜艇,也就是“U-cruiser”,也成为了了舰炮的携带者。

而在防御端,在几乎同时期,RN开始意识到舰炮的重要性——虽然其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部分因为费老爹的支队防御指导,在战争中的大多数时间里,RN的潜艇部队中相当一部分兵力被保留在本土作为保卫入侵的反制力量。如果法国沿岸沦陷,或者大舰队遭遇了决定性的损失,那么这接近六十艘在各个港口防卫指挥中的潜艇要担任最后一道防线。到了大规模潜艇战开始后,很显然公海舰队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撼动大舰队越来越大的战列舰优势,于是雪藏潜艇本身的前提不复存在。相反,随着U艇带来的商船损失越来越大,舰队不得不对此做出反应,潜艇也就作为反潜武器被积极部署参与巡逻。

战争很快证明了潜艇反潜最大的局限。具体来说:速度。少数潜艇部署确实可以威胁水面舰队和水面机动的潜艇的活动,迫使其采取更多的规避,使用更高的航速,但是真正要想将其击沉,就必须拉近到鱼雷可以有效构成威胁的距离。这一时期的小型潜艇没有足够的水下航速来做到这一点。实际上,直到战争结束,RN的潜艇部队仅仅击沉了18艘U艇,这个数字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多,但是远远不够多。解决方案就是舰炮。舰炮本身有更远的射程,对拉近距离的要求较小。一旦潜艇发现了水面的敌潜艇,那么下一步就是在其下潜规避之前完成上浮,然后开始炮战。到了间战和战争再次爆发的时候,目的截然部分的双方通过完全不同的逻辑在舰炮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2年华盛顿条约后,各国舰队都遭到了重大裁剪,于是出现了各方都预计己方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USN发现自己在几乎所有方面被RN压过,同时担心无法投送足够的兵力击穿到西太平洋对日战争。RN发现自己不可能同时承受在远东对日,欧洲对意(日后德国)的两场战争。而IJN认为新主力舰兵力下,己方舰队无法应对USN(潜在RN)可能调集的主力集结。这一点在30年代还会延伸到兵力严重不足的KM和红海军上。而潜艇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之一,这直接造成了20年代初远洋潜艇方面的竞赛。

远洋潜艇更加适合在远东海域活动。USN希望最终达成对日本本土的封锁,这其中潜艇是重要的工具。RN有相同的最终目标,他们同样计划在香港到新加坡留下一到两个潜艇分队(和巡洋舰队)作为可以牺牲的迟滞兵力为主力舰队从地中海抵达争取时间。对于IJN来说,迟滞消耗USN舰队,在最终决战前将双方兵力拉近到可以接受的比例无疑需要远程打击潜艇。有独立索敌,长运行时间的潜艇同样有能力潜入太平洋甚至印度洋深处,迫使USN/RN组织护航兵力,进一步削弱其最终投入决战的舰队。IJN/USN到最终也没有在这一点上出现重大的偏离,虽然RN在30年代一定程度上回滚到了巡逻潜艇(小型潜艇)的路线上备战欧洲绞肉机,其仍然保持了相当一部分资源投入远东战争的大型潜艇上。再加上传统航运袭击潜艇对远洋的要求,这也就完成了世界范围内潜艇相当程度上的大型化。

在大战中远程潜艇(U-cruiser)震惊了同盟国舰队后,邓尼茨在间战期间为U艇进一步开发的全新潜艇战术如今已经人尽皆知了。随着潜艇航速的提高,作战半径的增大,以及至关重要的远距离通讯能力(W/T)的增加,邓尼茨找到了对大战中反潜系统的解决方法:首先,对于辅助巡逻舰队这样数量极其庞大的巡逻民兵,U艇不会像大战中一样徒劳地与之交火。想反,转移到法国北部港口的E艇(S艇)部队将借助极高的航速突破武装渔船舰队,发动袭击,然后撤离。潜艇部队则可以专注于远洋行动。其次,对于装备了ASDIC的护航舰队,潜艇应当在水面,夜间发起袭击,从而规避声呐搜索。最后,大量集中使用潜艇,压倒少数护航舰。第三点说的已经多得令人作呕了,也就是所谓的“狼群”。然而事实上第二点(水面夜间袭击)可能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战争前期兵力远弱于一战时期的条约时代U艇部队仍然能够取得有限战果的最主要因素。法国沦陷后,情况自然改观。

IJN方面的贡献是远洋潜艇和潜艇载机的实验。通常来说两千吨左右的潜艇被认为足以升任远洋任务,而IJN进一步把标准提高到了三千吨级,从而实现了极强的作战半径。而当作战半径增大以后,在更大的战区内潜艇也就面临着更大的索敌问题。在潜艇本身不可能有足够高的舰体安装光学设备,也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强大的供能驱动远距离搜索设备的前提下,水侦是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这些潜艇当然仍然可以像U艇一样在信息优势下集结发起攻击,但是在没有足够信息和超出通讯距离的环境下,或者在执行监视/巡逻的舰队任务时,水侦理论上提供了更大的侦查优势。在战争爆发前,虽然潜艇总数不及法俄,IJN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远程/巡洋潜艇。

RN方面,作为反潜力量最强,反潜经验最丰富的潜艇使用者;其技术重心集中于潜艇远距离通讯能力(W/T)和反潜能力上(ASDIC)。对于RN而言,索敌能力相对于通讯能力是次要的。根据大战经验,至少在欧洲水域,索敌不仅仅依靠潜艇本身的搜索能力,更是依靠舰队的信息战分析能力和通讯拦截能力。对于潜艇而言,更重要的是将其发现及时与战斗舰队和总部交流的通讯设备。在W/T之外,RN直到间战后期仍然在持续不断地探索S/T设备的改进。RN潜艇同样享受其ASDIC技术上决定性的优势。在18年潜艇已经标配了变向水听器,30年代已经完全依靠ASDIC进行过狭窄水道下的导航了,36年开始准确使用之进行鱼雷射击,38年开始被动ASDIC被引入,是近乎于时空错位的能力,也毫无疑问是45年Venturer能够在水下击沉同为下潜状态的U-864的重要原因。

在极具讽刺意味的是,18年协约国舰队集体讨论过ASDIC和反潜战术的革新——4年以后华盛顿会议上,五国已经反目成仇开始彼此备战新一轮潜艇战争了。

在此之外,随着反潜和护航技术的进步,护航舰艇的布置只会越来越高效,其ASDIC掩护越来越严密,所以需要足够大的鱼雷齐射来确保至少一定数量的鱼雷可以命中对手。虽然尾向射击的鱼雷乍看之下可能更有特色,间战以后潜艇强大的舰首齐射能力可能是其战术进步更好的体现。

防空火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进入43-44年,终极反潜系统下,除了护卫舰队越来越快的航速之外,对舰雷达和无线电拦截技术的进步意味着早在袭击战开始前,潜艇就有可能被猎杀小组或者航空兵袭击。再加上本身鱼雷填装难度的下降,U艇开始转而布置防空炮来对抗时常直线俯冲用机鼻火力对其进行攻击的飞行船,比如桑德兰。于是桑德兰进一步开始增强首向火力,竞赛加剧。

上文闲谈之外,最终最重要的无疑仍然是航速。水面航速决定了潜艇能否成功接近其目标并发起攻击,水下航速则决定了下潜后能否及时撤离。这一点在大战中使用驱逐舰作为主要(舰队)护航力量时并没有疑虑。作为雷击冲刺舰的驱逐舰无疑有足够的航速追上潜艇。而辅助舰队的反潜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速度。而到了第二次战争中,袭击战本身的战区横跨三大洋以后,驱逐舰作为战斗舰队的舰体不再有足够的续航力提供持续性掩护,战争也扩大到了沿岸护航舰无法覆盖的远洋,航速也就变成了新一代专业护航舰护卫舰/轻护舰/sloop和潜艇持续性的技术较量。直到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真正可以长期在水下活动以至于真正成为“潜”艇而非“可潜”艇之前,这可能是两战中反潜战最重要的区别没有之一。




  

相关话题

  旧日本海军对航母的发展有没有贡献? 
  纳粹选择毒气室作为大屠杀的主要手段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三个一战装备和思维的步兵师,打一个二战步兵师,谁赢? 
  二战日本女学生组织的「姬百合」是什么组织? 
  二战期间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吗? 
  1933年纳粹上台后普通德国人不移民如何翻身做个合格的资本家? 
  二战时英美军为什么没有装甲/坦克集团军? 
  1940年以1敌32日本飞机,留言「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去了」的成都李姓教官叫啥? 
  如果二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最终没有美国参与,局势可能会怎样? 
  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说二战西线德国装甲师有部分是刚补充完新兵没多久的,那么这些装甲师战斗力强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海军的支出这么大?
下一个讨论
早期的炮塔铁甲舰,如无适航性问题,对比同期的其他铁甲舰有什么方面的优势?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