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知乎用户“张煜医生”在平台发文揭露“肿瘤治疗黑幕”,爆料者很快就因“无法承担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行删帖。
国家卫健委已经表示,将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事实正在调查,但目前群众也关心究竟什么神秘力量逼爆料者删帖?监督医疗公平的声音为何会受到压制和束缚?乱象背后的既得利益集团能否打破?未来如何让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敢于发声?
“肿瘤治疗黑幕”的存在让问题的答案藏在深处,也让每个人都会有不安全感。应当果断破除黑幕,斩断影响医疗公平的黑手。
医生穿上白大褂,就接受了救死扶伤、弘扬大爱的神圣使命。但不可否认,现实中却有一些医疗机构和少数医生因利益驱使将本可以托付生命的医患关系异化为消费关系。
医疗行业专业性强,普通人医学知识欠缺,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后期鉴定和维权难度较大。因此在维护医疗公平上,社会需要勇于发声、敢于发声的“监督员”,公众需要敢于说真话、敢于捅破黑幕的“良心人”。
有关部门要查一查谁在逼“张煜医生”删帖,顺藤摸瓜揪出“医疗黑手”,破除妨害公平的“医疗黑幕”。要靠强大的监督、制度的“笼子”让医疗卫生回归纯粹,让患者不再被当成摇钱树,让医术回归仁术。
很多人关于保险理赔这事儿在展开讨论。说一下:
我要讲的事情,建议任何保险在当地购买。线上产品的争议处理地一般是保险公司所在地,方式一般是仲裁。整个过程中没有业务员,所以一旦出现争议,我们要面对的事情就是,不存在误导,自己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这份保险。然后要去保险公司所在地,在当地仲裁庭申请仲裁,不服仲裁结果的才能转诉讼。
我的实际情况就是,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为了7万块承担多次长途,耗子2-3万,最后小概率胜诉,不值得。
去年我父亲肝癌去世……
从腹痛入院到去世,不到一个月。
在我再三强调我有商业保险,报销额度600万的情况下,医生都很明确和我说:意义不大,肝硬化+弥漫性肝癌晚期,6个月存活期不到10%,出现了出血,能不能挺过去术后都另说。
你们以为我要说这个?不是,是后续的魔幻主义现实。
在知晓我有商业保险之后,家里亲戚各种找我,表决心,各种拿钱说换肝手术巴拉巴拉的,他们出钱。我知道这些都没有意义,已经进入肝性脑病,我拒绝了,我开始被各种谩骂不孝顺,冷血无情。
我父亲去世后,我开始处理商业险理赔。我在购买保险之前几年,我在某一线城市工作,工作太忙,一次父亲住院家里没告知我,那次住院的原因是心衰+高血压,ICU住了一周,那一周我出国在坦桑尼亚。回国后父亲安全出院,家里怕我担心没告诉我。最终因为购买保险时不符合健康告知被拒赔,几次沟通,结果还是拒赔(虽然不人性,但这就是现实,我自己是律师,知道打官司也不会支持我的主张)。
一帮亲戚在我父亲祭日时候和我打听保险公司赔了多少钱。我告知拒赔后,一帮亲戚开始说我差点害了他们,要是真筹钱换肝,四五十万的费用,他们还说他们出钱不用还了可怎么办。
看到了么?这就是现实。
张医生的披露的内容,无论如何我都认为是正确的,现在的医疗就是有医保都不敢生病,各种过度医疗,再加上道德枷锁,最终就是人财两空。
张煜医生其实在知乎上活跃有一段时间了,关注知乎医疗板块的知友应该对他不会太陌生。在知乎上对于张医生言论的争论一直在进行,我也默默看了不少,但未曾参与过讨论,肿瘤治疗毕竟不是我的专业,但是从业这么些年在临床见过许多,张医生所说的一些情况我也是深有体会。
老实说随着年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医疗行业(划重点,我并不是对医务工作者感到失望)感到失望。现今公立医疗政策,社会环境下,医院越来越向“企业”的方向发展,院内工作从上到下无不在考虑一个“效益”。有经济“效益”的疾病种类多收,没有经济“效益”的病例婉拒;有经济“效益”的科室在院内出人头地升官发财,没有经济“效益”的科室低声下气任人摆布。什么叫“笑贫不笑娼”啊?
在这种趋利的运行机制下你说让机制里的个体不趋利那不是笑话吗?
肿瘤可是临床上“效益”的大头,外科能开刀,内科能用药,放射能照光,介入能栓塞消融,一个病人养活一整条产业链。而患者家属也很愿意倾家荡产去求得让患者多活哪怕一天,即使不那么愿意也会被人说的愿意,我可是亲耳听到有医生对患者家属说“父母养你这么个儿子这时候就是起作用的时候”。神奇的是在人危难之时下手攫取利益,回过头来还有很多人感恩戴德。
在这种环境下想发出一点声音是很难的,那些使用不当治疗方式的医生就因为劫持了普通人的希望,一句临床经验就可以糊弄过去,一个撞大运的“成功”案例就可以获得“不死金身”,而反对者却需要上下求索罗列出种种实验数据作用机制来佐证自己的质疑,还要面对种种对动机的揣测。
自感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医疗问题之复杂不是一人能说清道明的,能做好眼前的工作已是我个人能力之极限。张医生虽有勇力,但是其中顽疾恐怕也不能真正触及,但质变也需量变积累,终有一天会有改变吧。
张煜大夫4月18号的那份万言书(姑且这么称呼吧),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应该说每一遍都有一点不同的感受。
第一遍看完的时候,说实话,内心里委屈多于敬佩。
为什么会委屈呢,用我一位同学的话说,就是“当看到有人表现得出淤泥而不染的时候,也许大家都会忍不住为他鼓掌。但你鼓着鼓着,却发现自己就是他口中所说的淤泥。“
委屈吗?当然委屈。从业这么些年,不敢说从没吃过患者请吃的饭、没喝过患者请喝的奶茶,但不该拿的钱确实是没有拿过一分的,为了挣钱瞎几把治疗的事更是没干过。当然这不一定是我的人格多么高尚、多么出淤泥而不染,也可能就是因为这些年一直还在医疗圈的新手村里打转,段位还没混到能拿得到脏钱的时候。
另外如果非要说有一点主观性的因素的话,就是我这个人多少内心有些软弱,对别人的痛苦和困境不太能做到熟视无睹,所以往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让患者满意。不是为别的,就当是给自己积积阴德,以求以后自己嗝屁的那天能走得舒服点,毕竟我们学医的见过太多种难受的走法了。
而就恰好在张煜大夫的万言书发出后不久,我就在某一个用于随访的病友俱乐部群里看到了有以前的患者在转发这篇文章。虽然转发这篇文章的患者老爷在骂完现在的医生(这个群体)后,还找补了一下,说还好毛大夫不是这样的,他的服务我们很满意。不过我的心里并没有多少安慰,因为这几年看过几次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我对媒体和舆论情绪是不太有信心的,能理解、体谅我们这些底层”淤泥“的患者老爷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可能嘴上不说,内心里还是会把我们这些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钱的普通医护人员自动和那些真正卖白粉的划上等号。
后来,我又看了好几遍张煜大夫的万言书。
又看完几遍后,我的想法有了一些改变。用高情商的话说,能写出这样文字的张煜大夫是一个很纯粹的人,用低情商的话说,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有些”虎“的人。
因为一个不够纯粹、不够较真、不够嫉恶如仇的人,是不会想到去写这样的东西、说这样的话的。
我过去曾经说过,医生这个群体其实是有一些奇怪的,具体说来就是自带一些”杠精“属性。这是由于现代医学这个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一个科学性导向的行业里,”杠精“的一些属性——较真、严谨、求实,在大部分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坏事,甚至可以武断一点地说,绝大多数医学的进步都是在这种”杠精精神“的加持下实现的。
所以,有些(现实中的)业内人士在这次的事件中,批评张煜大夫在缺乏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对其他同行的治疗方案妄下定论、甚至引导患者攻击医生。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批评还是有些反应过度的。在我看来,医生最不应该害怕的就是来自同行的检验,因为相比被厚厚的知识壁垒隔绝在外的公众和患者,同行应该是最懂得同行的人。如果一个治疗方案的优劣利弊连同行都说不清楚、看不懂得话,那么患者付出代价接受治疗的获益就很值得存疑了。
当然,现实中的同行之间水平可能也是存在差异的,一个同行不一定能够完全领会另一个同行治疗方案的精髓之处和背后的利弊权衡,但至少得让人看得到依据所在——如果是遵从指南的标准一二三线治疗方案,指南就是依据;如果是基于病情在标准方案上做出的变动调整,那么患者的实际情况就是依据;如果病情已经到了不得不通过试验性方案”搏一搏“的地步,也得让人看到患者对这一情况的认知和知情同意。
如果说癌症的治疗是一场患者与病魔之间的战役的话,医生可能就是那个制定作战方案的”参谋长“。有些参谋长可能循规蹈矩、四平八稳,有些参谋长可能善于出其不意、奇兵制胜,但不管是何种路数,都得让人看到用兵(治疗)方案的决策依据,不能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感觉......“,那样几十年来无数人共同建立的循证医学体系,就成了一堆废纸了。
有人说,”跳出指南才能创造指南“,这话没错,但前提是对指南的理解和把握到了一定的地步,能够识别出哪些是标准方案能够给患者带来显著获益的,哪些是需要真正“搏一搏”的。如果总是随心所欲,总是“搏搏搏”,那么这样的医生面对的将不只是张煜大夫的批评,更将是现实中的官司和纠纷了。
正是因为有着上面的内心转折,所以我又认真读了几遍张煜大夫的”万言书“。应该说,在看了最后几遍后,我心里最多的两个字是“可惜”。
可惜什么?
可惜张煜大夫的一腔热血——能够站出来批评那些害群之马、批评那些不正之风,是很需要几分勇气的。与很多情绪化的语言所批评得不同,我认为现实中有良知的医生其实并不少,更应该说是绝大部分医生都是有良知的。但这些有良知、有职业道德的医生,往往只能做到“自扫自家门前雪”,做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做好医生、看好病、尽心尽力为患者解决问题,而不会去多管别人的“闲事”。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行业太复杂,各种因素盘根错节,甚至不客气地说,所有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有的问题,公立医疗系统里面都有;公立医疗系统里存在得很多问题,社会其他部门却不一定有。
一个个的普通医生,都只是这个体系下的一员蝼蚁,是底层的工蜂,指望蝼蚁们、工蜂们去撼动大树,何其之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又是在北医三院这样的顶级医院中发展,张煜大夫不可能是一个没头脑的、只有一腔热血、不知道考虑后果代价的蠢人。想必公开发声背后可能的舆论影响、压力指责,甚至来自同行、同事、上级的压力,他可能都考虑到了(不一定考虑得到位)。
考虑到了还要发声,所以我说张煜大夫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有一腔热血的人、一个很纯粹的人。
但可惜张煜大夫的纯粹,到了这个时代的公众舆论那里,就不一定纯粹了。
因为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需要眼球的时代,一个被简化了的时代,公众没有时间去看你的“万言书”,舆论只需要一个题目。
所以在几乎所有有关这件事的报道、文章中,张煜大夫的“万言书”都被简化成了这样一句话:
“肿瘤治疗人财两空,很多源于医生肆意妄为。”
再提炼一下,就是一个等式:
“人财两空”=“医生肆意妄为”。
简单、清晰、明了。
以后只要疾病治疗最后人财两空,就是医生肆意妄为,想必这个观念将随着张煜大夫的这件事,深入很多很多很多人的人心。
太复杂的故事公众没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懂,他们只是要这个结论。哪怕很多看到我这篇文字的朋友不会这么觉得,但很多人的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
与此同时,张煜大夫的很多真知灼见——比如下面这段我最喜欢的文字——就没有见过几个人提起过、几个人讨论过,虽然这段话里说出了当下医疗圈很多乱象和问题的根源:
“目前的医疗制度也存在问题:医生与患者的根本利益存在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尤其在肿瘤治疗领域,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如果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一切都从患者利益出发,医生会很苦且很穷。反过来:如果医生完全不在乎患者,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医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有时甚至超过普通人的想象。”
张煜大夫指望读者能够分清坏医生和好医生,分清部分的害群之马和行业性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只会记住这个行业已经烂到不行,烂到自己人都已经看不下去。
至于张煜大夫提出的很多改革建议,同样有人嗤之以鼻,觉得太幼稚、太不现实——其实实话实说,我个人也认为其中的很多建议不具备实现的现实基础。但这不代表他的声音和意见不值得被大家听见,不值得被讨论分析。如果所有的问题一开始就能得到最完美的答案,那么我们还要学习和讨论什么。
当然,最后的最后,也是可惜我们自己——尤其是我这种“被迫淤泥”的淤泥。
应该说,我和我前后几届的医学同行,既是赶上了最”坏“的时代,也是赶上的最好的时代。
之所以要说最”坏“,是因为我们赶上了整个行业的大变革、大转型,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对这个行业提出了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甚至夸张一点说,很多期待和要求非得经过大刀阔斧乃至推倒重建式样的改革才能实现。
如果我们早一些年头入行,或许现在正好成了”前浪“,靠着裱糊裱糊还能遮风挡雨,如果我们晚一些年头入行,变革和转型已经完成,也无需经历太多的阵痛和曲折。可偏偏我们这前后几波人,成了转型期青黄不接的一茬——承担了来自既有体系和公众新的要求两方面的压力,也付出着被既有体系消耗、被公众舆论误解的压力。
反过来说,转型和老龄化社会也意味着机遇,经历过这个转型的时代,经历几次刮骨疗毒,我国的医疗和医护人员就有可能会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民面前。
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医务人员中,有多少能够百炼成钢,有多少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说实话,我对中国医生这个群体很有信心,因为这个群体里有很多有良知的人、有很多在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在砥砺奋进的人。但我对我自己和身边的很多人却并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我们经历了什么、承担了什么,苦辣酸甜、冷暖自知。
最后的最后,对于张煜大夫,我还是想说一句:
我虽然不欣赏他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赞同他的部分观点,但我还是欣赏他的勇气,并且衷心地希望他能够在这些风波过后得到善待,能够在今后的岁月里有机会继续静心做一个好医生。
这篇回答的原文在这里:
感谢没人邀请我回答。
我是真的看不懂肿瘤化疗那些内容,张医生说的那些例子,我连药名念起来都不顺,虽然我也是学医的,隔专业如同隔山隔海。
如果我需要了解其他医学专业的信息,或者需要替家人朋友解决问题,只能去同学大群里问,希望专业的内行给些建议。
没有这些路径的,只能相信医院。比如我院,我猜,如果真有人在门诊开大处方,或者疑似给所有人开类似的辅助用药,是会被全院点名通报的,整体的治疗很“规矩”。
复旦排行榜以业内互评为主,质控不错,排名靠前的专科一般来说都是要脸的。
医保也是可靠的,基本上医保不报销的药物,或者不报销的适应证,是可以作为这药有没有用的重要参考。
至于超指南或超适应证用药的问题,很复杂,肿瘤我不懂,重症领域也存在大量超说明书用药,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说明书的适应证为“心源性休克”,各种指南和临床工作上,都公认是感染性休克的首选用药,很多医生可能除了心源性休克不用去甲,其他所有休克都用。但药厂没有动力对一个老药重新组织临床试验或提交变更适应证申请。
另外就是新药,比如抗生素,完成所有适应证申请要很久,花很多钱,一般都是选择先完成一部分就上市。还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情况会选择超说明书使用,就不列举了。
总之,指南、循证医学、说明书都非常重要,但确实存在必须个体化或者细化应用的场景,不能一概而论。
带金销售必然影响治疗策略,监管是必须的,目前有的医院、科室会为了名声自纠自查,也有医院、科室为了收入适当开放,当然,必然也存在某些底线比较低的。
以我们科为例,最近某药品代表天天守在医院门口要见我们科医生,我内心觉得这孩子蛮可怜的,很难做出业绩,因为我上班22年来,科里的病人虽然都是重症,但基本上完全没用过他们家的药,还有很多其他“辅助”用药,在我们科都是零使用,具体就不点名了。
县医院和省医院在肿瘤治疗上最大的区别就是省医院可以用些指南上没有甚至和指南冲突的治疗方案。
省医院的医生有足够的权威能把病人家属说服。肿瘤这种病,治的好不好其实家属很难体会出来。医生的权威对病人的整体评价很奏效。其实他们很多医生都是“超速驾驶”,可能吃官司败诉的。
张煜医生提高了指南在社会公众当中的知晓水平,有利于提高各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均质化水平。他的贡献有利于让病人家庭少花钱、少跑路,推动分级诊疗。
现在我国确实存在靶向治疗滥用等问题。很多病人一确诊就用靶向药,靶向药是二线药物,用药应该“先一线后二线”,确定经典药物无效再使用新药。靶向药的耐药时间中位数连两年都没有,一旦耐药了,病人无药可医,这怎么办?最后肯定人财两空。
做医生要避免病人家庭人财两空,少建议或是不建议那些让病人家庭陷入痛苦的亲情伦理抉择的方案,这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执业和谐。
记者:去年全国发生了多起医生被砍事件,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您怎么看? 陈竺:如果说群众为了看一个大病花费很高,但由于医学的不确定性又治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心里肯定会不平衡。一定要改革掉以药补医的弊端。如果一个医院生存、医生收入是依靠从最弱势的群体身上赚钱,医患关系能好吗?
现在围绕着这些昂贵疗法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天天弄些大家无法拒绝的苦情案例鼓吹这些疗法进医保。幸亏我们中国人不吃这套,进医保先集中采购,打个全球最低价的狠折再说。
但是,中国人讲“孝道”,遇到家里有重病人了,还是倾向于背离家庭经济基础选择一些性价比低或是边际效用低的昂贵疗法。感谢张煜医生给了大家一个拒绝过度医疗的理由。人生不易,上有老小有小,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想起来,在知乎很早就关注张医生了(老实说,也取关过,因为杀生丸事件,但仍能在timeline上刷到,后面有互动就回关了)。
化疗相关的内容我不太懂就不瞎评论了(隔科如隔山,这也是医学专业性强的一个反映)。
很多人评论张医生很有勇气——确实,临床医生指责批评同行的治疗是一个大忌讳,敢这么做的人一定会遭受到很大的压力。
作为一个曾因客观执言而被许多恶意的人(包括同行)喷得体无完肤的愣头青,这种压力有多大,有多糟心,我能想象得到。
看得出来张医生是个有理想的人,这点我心向往之,但自认为没这么大能力——有时候觉得,做个发发自拍的“娱乐博主”也挺好:
至少清净吧。
我仍觉得,仅在网络平台批评是不完全合适的,专业内容应该走法律程序,由行业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判——讲求一个程序正义。
同时,争辩的双方都应有同样的话语权——也乐于看到陆医生实名认证后在网络上、在知乎正面回应这件事。
这件事在继续发酵,有其正面意义:至少,可以促进对医疗监管的重视;也呼吁当事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进行仲裁,由权威的第三方复盘、评定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和治疗质量。
我一直说:我上网图个乐呵;深究起来,还是没担当的表现。
看到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否完全赞同其行为,还是要鼓掌的。
张煜医生那篇文章写的很好,他里面提到一个药叫日达仙的,我补充说几点。
这个药我几年前在丁香园的文章里面也有提到过。日达仙的主要成分是一种胸腺肽(胸腺法新),用于调节免疫,在国内常被用于肿瘤患者的辅助治疗。
这个药,可以说是非常神奇的一个药。
神奇之处在于,这是美国企业(赛生药业)生产的药,但几乎所有的日达仙都被卖到了中国,甚至赛生在年报里都说,自己是专门开发中国市场的美国药企。
2019年,赛生药业超过80%的收入来自于日达仙这一个药,而日达仙95%的收入来自中国内地。这个药在美国和日本根本卖不动,在日本申请乙肝丙肝治疗的上市全都扑街了,在美国也仅仅用于极少数患者的治疗。
而这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可以帮助到癌症患者。2010年,欧洲的一项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通过对26项临床试验、涉及超过2700名患者的综合分析后发现,目前既没有证据证明胸腺肽可以降低肿瘤死亡或者进展的概率,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提高了抗肿瘤治疗反应率。
日达仙这样的胸腺肽在中国能广泛用于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原因很复杂,一是在国内「增强免疫力」这种非常玄学的玩意儿向来很有市场,二是离不开部分医生的大力推广。
所以,一个美国药,基本只用在了中国患者身上,你说这些中国患者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张医生还是比较谨慎了,只写了一些有适应症的进口药。
那些说明书上写“适应症不详”“禁忌症不详”的“抗癌药”才是真正的黑暗。
深不见底的黑暗。
这次终于没有办法甩锅给百度了。三甲医院出医疗事故把责任推给广告,本身就是很荒谬的。
背后是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知识分子无产化趋势明显,某种意义下的转折点已到。可观察到的信号:
一,九九六,大小周,零零七,工作时间逐步疯狂化;
二,招聘诈骗层出不穷,宣传的高薪背后,实际劳动报酬难以正常支付;
三,学生自杀问题越来越频繁曝光;
四,生化环材专业人士的网络活动逐渐从“科普”转向“劝退”;
五,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主动暴露医学界内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