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建设问题,很多人一直说国家花钱就好了。
这期节目有两个例子,算上县城在内,维持一个每年12亿实体经济规模的县,中央财政需要净投入16亿(沁县),还需要每年罚款3000万保持平衡,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倒是有20亿。
如果是深山区,全县3万人,每年净投入8亿,还是死气沉沉,所有人都要把自己头顶削成锥子,往体制里面钻,才觉得人生有点价值。(佛坪县)
我想,首先乡村发展的目标,不能比这两个死气沉沉的县城差,其次把人留在县以下的村镇,基础设施面积更大,更分散,覆盖四五倍的人口,投入必然比这两个死气沉沉的县城多几倍。
在当前这种变态的财政投入下,赞美乡村建设,点赞投币奉如神明的观众,如果不是有编制,有多少决定扎根县城呢?
将来我们用变态程度加四五倍的补贴,把村镇也补贴到这个地步,然后,然后年轻人就乐意回去,干体制外的工商业了吗?
你问过佛坪和沁县县城正在往外走的年轻人吗?
砸补贴把人留在县城,不说是否荒谬,起码是现实。
设想一个力度四五倍的工程,但是连现实中缓和了80%的试验都不愿参与,情愿去东南沿海工作再交税来补贴县城,为什么还要妄想乡村复兴呢?就因为可以嘴上赞美,身体不用动吗?
这倒是符合网络时代游戏宅男的神经回路。
乡村建设派如果希望有一点点逻辑,就应该学一点点经济学名词,试试理解为什么很多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超过GDP,而且连续七八年保持压倒态势。
连无限砸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不要妄想去燃烧别人的生命来解决了。
不要夸人大气,不要夸人良心(注)
“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工人阶级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绝对的改善
②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将最终改变受剥削的地位
④资本家支付“高工资”是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为前提的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众所周知,挖坑是快乐,填坑是劳动,劳动就需要报酬。资本主义企业用每月几千块报酬制造了足够的组织性,轻松碾压了了很多没有收入,只能用爱发电的左翼作者群。想想网上有多少太监?马“督公”的名号又是怎么来的?
这正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无数次社会运动的重演——在对抗资本主义的阵营中,没有爱与正义那就是一群靠贪婪驱动的土匪,只靠爱心和兴趣那就是一击而溃的乌合之众,最坏的资本主义也好过缺乏组织性的所谓左翼。
列宁之所以强调先锋队的组织性而不是劳动者的自发性,原因正在于此。长期关注督工的读者们,应该能从他生产的文化产品中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迄今不收知乎钱的渣渣作者,一个20年以前不给督工钱的白嫖读者,我感谢督工在个人时代的坚持,也感谢资本主义工作室时代提供的组织性。要不然太监“督公”怎么变成工头“督工”。
所以,为了在现阶段生产出更好的文化产品,希望大家能给睡前消息编辑部更多的物质支持,不要让资本主义时代的“督工”又退回到封建时代的“督公”。
(注):本回答只有第一行和最后四句文字为原创
相关回答
批评“睡前消息”马督公。马老师明明知道国家的财政预算有限,不可能无限砸钱没有产出,却在推崇更加砸钱,更加毫无产出的社会化抚养。我国每年新生儿一千多万,十岁以下儿童上亿人,按照二胎计算抚养比是1:1,即使社会化抚养可以把抚养比节省到1:4,雇佣公务员搞社会化抚养也意味着需要额外雇佣两千五百万公务员,每年至少砸钱两万亿元以上!而这也仅仅只能解决现在已经能解决的儿童抚养问题。
顺便一提,马老师说可以戴个手环解决儿童落水问题,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从溺水到死亡只有五分钟不到,没有现场救生员是无论如何都来不及的!
相对来说,在县城砸钱其实反而比社会化抚养更有意义,可以减少高房价和高通勤成本带来的社会负担和精神压力,可以解决人口过分集中带来的核战争劣势。
一个县居然连十万人口都没有?大家都吐槽沿海大城市房价高得离谱,为什么高?因为要补贴这种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