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战后的巡洋舰(及以下)为什么都跟随无畏舰用上统一主炮和背负式炮塔? 第1页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有没有想过,当炮弹重量超过人力能够装填的限度的时候,军舰该如何设计其火力配备方式呢?

6寸级的炮弹重量在45-50公斤之间,对于美英等国的水兵来说尚可以承受,但对于身材矮小的日本水兵来说,就有些过重了,因此日本人很快就选择了5.5寸炮作为巡洋舰主炮。这一因素直接影响了舰炮弹药供应系统的设置:由于人力可以搬运炮弹,弹药库布置较为灵活,而且由于巡洋舰以下的舰炮主要是人力操作,不涉及穿透甲板等影响军舰舰艇强度的因素,因此可以很方便的布置在上层建筑上,甚至是狭窄的烟囱甲板上。

但是这些设计本身是落后的,由于没有协同瞄准系统的抗摇摆装置(英国战列舰在1907年就开始大量装备,在有明显海浪起伏的背景下,舰炮仍可稳定指向固定位置),在一定程度的海浪水平下,人力操作的炮座实际命中率很低,巡洋舰与战列舰相比即使不考虑火炮口径因素,在实战中的命中率也是相当低下的。

另外一点就是,实战经验表明,军舰的主炮口径越大,在海战中的优势越明显,比如6寸炮的悉尼号击沉4.2寸炮的埃姆登,依仗的就是火炮射程更远,埃姆登全程没有反抗能力,因此扩大巡洋舰主炮的口径成为战术上的必然选择,这一点无论对于单独部署的英美巡洋舰,还是习惯集群作战的日本巡洋舰都非常重要。因此,跨过8寸门槛的设计实际上早在1920年就开始进行设计了。

这个时候,传统上仅靠人力将炮弹从弹药库搬到炮座上就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主炮位置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弹药库的位置:尽管古鹰级作为首先采用8寸炮的巡洋舰在主炮布置上继承了一战遗风,但已经是炮群前后布置,不再在上层建筑之间设计炮位。毫无疑问,这种设计在保证火力密度的前提下,必然会加长舰体长度,所以采用背负式炮塔就成了必然,因为弹药库被设置在炮位下,穿透甲板的弹药输送通道成为舰体结构上的一个破坏因素,这也导致主炮只能布置在中线上,方便对舰体结构进行技术设计上的补强。

古鹰是决定了战后巡洋舰技术上“大型化”的关键环节,因为它不仅是首先开工建造的8寸炮巡洋舰,同时也是最先彻底放弃一战巡洋舰遗风,改用双联炮塔的“轻”巡洋舰,由于水兵体力限制,古鹰的实际射速远远达不到设计上的理论要求,尤其在风浪较大的环境下,水兵甚至连1发/分的射速都无法保证,因此采用可以稳定、快速装填的现代化联装炮塔又成了必然选择。当古鹰变成全中线双联炮塔配置的时候,巡洋舰尽管在排水量上距离主力舰相差甚远,但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大型化”的进化,大型主力舰已经大量才用的复杂而昂贵的射控系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巡洋舰的标配。

类似的思路很快蔓延到更小的驱逐舰上:吹雪首先采用了封闭式快速装填的联装炮塔和独立射控系统,实战中具备更强的单舰作战能力,即使不考虑吹雪级的鱼雷攻击能力,有射控系统控制的6门快速装填主炮,无论在射速还是命中率上都大大超过传统的英美驱逐舰,所以才有英国人表示“愿意用300艘我们的驱逐舰来交换100艘吹雪”。所以吹雪对当时海军带来的震惊,是来自解决了射速(尤其是实战环境中的装填)、命中(对驱逐舰来说颇为奢侈的独立射控)以及极强的海况作战适应力。

所以在技术上说,巡洋舰的“大型化”是战术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而驱逐舰为了追求水面战的优势,也必然会采用这些已经成熟的技术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驱逐舰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采用“大型化”技术,相当数量的驱逐舰仍是传统的露天炮座、人力搬运装填。这与英国对驱逐舰的定位有很大关系:英国驱逐舰作为辅助性质的水面舰艇,是一种大量消耗的易耗品,相对于不惜工本追求单舰战斗力的日本驱逐舰来说,英国驱逐舰在能满足其基本战术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便宜、简单、便于建造。


user avatar   si-ma-yu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除了 @米凯勒 法比恩 提到的一些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

统一火控技术下放到轻巡洋舰正是在一战后发生的。

但这个下放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巡洋舰大型化的结果(因为巡洋舰大型化,所以其具备了携带足够远距离交战的重炮能力,所以可以考虑火控升级以适应更远距离的交战),而并非原因。

但这必定是“某种程度上”的,因为,比如说6英寸炮,在火控下放前后巡洋舰均有使用,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下放火控后6寸炮在长距离反雷击上的改善说是质的飞跃也是不为过的……

另外必须提一点,轻巡洋舰大型化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条约的结果。

较大的8寸炮巡洋舰本身在条约前就已经在自然的发展了(古鹰和hawkins,奥匈也有万吨巡洋舰方案),条约本身做的,是冻结这一趋势(让巡洋舰大型化停在万吨8寸),而不是人为的标定这一标准。

但是说条约(至少在20年代)侵夺了小型巡洋舰的生存空间,人为的让所有海军都选择顶格建造轻巡洋舰,似乎倒是成立的


user avatar   ying-tiao-87-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统一主炮在一战前就发生了,在无畏舰之前的战舰的规划体系,有明显级别划分的就是:前无畏战列舰、装巡、巡洋舰、鱼雷艇。

没什么驱逐舰,装巡以下能远洋的都叫巡洋舰,所以2千吨的济远、致远也叫巡洋舰,4千吨的吉野也叫巡洋舰,装100mm炮的能叫巡洋舰,装260mm炮的也叫巡洋舰,在这之下的就属于不能远洋的船只,就用艇来称谓了。

巡洋舰用什么炮?傻子都知道大炮威力大啊,能装个打伤装巡、前无畏的大炮不香么?你去殖民地耀武扬威,小炮打的声音小,威力小射程近,落地就砸一个小坑,这也不体面啊,土著也经过第一轮大航海时代的洗礼见过世面了,所以早期蒸汽时代,也有装大炮的,所以你也能看到装260炮和210炮的巡洋舰(非装巡)。但很快就发现这样的做法不实用。

首先你吨位很小,装了那么大的炮,没有吨位装其他小炮的,这就导致火力密度非常低,那个年代射控也很弱鸡,装巡、前无畏的主炮都打不着人呢全指望速射炮纵火呢,更别说你这几千吨的小平台了,风浪大一点你小船的横摇纵摇都不知道把炮弹甩哪去了,两千吨的小船上也没有大船上那么复杂的机械提弹机构,200mm以上口径的炮弹装个弹折腾半天,真正前戏10分钟,插入就秒射?哪怕日本人拍早漏男,也要虽然是秒射,但射的多啊。所以大口径很快就不用了,能用人力装填,快速射击的炮才是好炮,对于身高马大的欧洲人来说6寸炮就是很合适的口径,这样的火炮往甲板上一堆就好了。

其次这是巡洋舰,大规模建造的辅助类舰艇,非主战用的,造价有限,也不可能全舰都为战斗服务,更要满足远洋国际社交、运输服务,所以宝贵的中部空间要留下来,那炮装哪?围着中间转圈装就是了,反正6寸炮也不重,就一个炮带上复进机构一条船能装十好几门呢,实战好用,还和一个刺猬一样能吓唬殖民地,还有足够的空地开party,走点私货,多好。

随着鱼雷性能越来越好,大型鱼雷艇的威胁越来越大,巡洋舰还是不够灵活,6寸炮也好5寸炮也好,射速还是太慢,不能快速解决鱼雷艇群,怎么办?再生产一批比巡洋舰还灵活的船,也不装5寸炮,装76mm口径(3寸)的小炮,炮弹很轻,装填速度更快,专打鱼雷艇,自己也带点鱼雷,自己跟随主力舰队远洋的时候,除了驱逐对方的鱼雷艇,还能冲上去雷击对方的大船,多好。这就是鱼雷艇驱逐舰,也就是日后的驱逐舰。早期驱逐舰实在太小了,即使76mm炮,也做不到围着船转一圈布置火炮,地方不够。

背负炮塔直到日本人开始大搞特搞的时候才搞到巡洋舰上,日本人没那么多海外殖民地,也没运营过海外殖民地最早的殖民地还是日清战争和日露战争(甲午和日俄战争)弄到的台湾和朝鲜半岛,海军成立的也很晚,没有学到人家的精髓,就只学习了海军最表象的:这是个贵族军种,只管作战,因此所有精力都在如何强化战斗力方面,以高尚的精英的态度要求自己,整个走偏了。

所以别人不重视的巡洋舰,对日本人也是宝贵的战斗力,是全国勒紧裤腰带省下来的,就必须用一切可以提升战斗力的东西。别人用6寸因为人力装填上限就是6寸,日本人认为必须比别人火力猛,就提高到了200mm口径,200mm炮还想有效率就不可能甲板上随便一扔了,就必须机械装填,那就必须炮塔化,别人觉得没必要给巡洋舰搞炮塔化,那玩意要打穿多层甲板破坏舰体结构,需要额外加强舰体,还要占用船体中心线的空间,这些的成本都太高了,日本人觉得这样可以提高战斗力,那就上。8寸炮炮塔化后太大了,不能哪哪都放一个炮塔,中置背负炮塔可以最大化火力输出,这就变成了唯一解(古鹰级),之后日本人发现双联装炮塔可以更好的提升火力密度,降低空间、吨位、人员资源的占用,那就改2联装炮塔。

军备竞赛就是:别人有了你必须也要有,否则你就会被比下去,当日本人这么搞的时候,其他列强就算不愿意,也只能跟着搞了。要不然你打不过他。

之后就是层层价码……

于是炮塔化、统一射控、昂贵的大型双目式测距仪就都搞上了,结果这些东西就让巡洋舰的造价成倍提升,原本就只是一条远洋适航性很好的船上再围上一圈炮塞点装甲的事儿,多便宜啊,现在要和真正的主力舰一样,使用隔舱化舰体,加强船只结构安装复杂炮塔、高性能轮机、火炮测距仪、弹道计算机……

这些玩意才是最贵的东西,所以一战之后重巡、大巡的造价很多都接近战列舰了,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战列舰造价的原因。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稍观察战后日英的造舰计划,很容易意识到轻装巡/侦巡的建造并不是被战争经验终结的。

而是被条约。

中/小型巡洋舰的建造向大型巡洋舰的转向并非发生于1918-1920,而发生于1922年左右。

巡洋舰的炮位布置没有突然发生重大变化。题目中描述的轴线布置主炮仅仅对大型巡洋舰成立。对于中小型巡洋舰而言,一战后的这类巡洋舰(比如,如题目中描述的奥马哈,也比如D级,E级,霍金斯,长良,川内,或者考虑郡,阿瑞托沙/部族,法舰C系列中诸多设计方案里不采用这一布置方式的构想)都没有完全采用题目中描述的布置方式,仍然按照传统C级的布置模式设计炮位。这一布置是符合大战经验的也经过了战争的检验的。1920年RN的火控委员会进一步评估D级作为舰队巡洋舰是非常合适的;即便是作为贸易保护巡洋舰有所不足,战后反思委员会也补充可以用战巡分队来加强巡洋舰队,对抗任何更强大的新巡洋舰。同一时期,IJN在完成球磨,长良,川内级这样非常类似的侦巡布置的舰队轻巡;只有到了条约时才取消了最后五艘川内级。对于小型巡洋舰(3000吨-5000吨)的主武器或者大型巡洋舰的次级武器,应该说传统侦巡/轻装巡模式的布置从未过时。单装火炮(或者小型的双联装火炮,比如双联4in,在C级改上)避免了炮塔和炮塔结构巨大的重量和体积。而不刻意追求中轴线布置意味着火力不完全寄托于侧舷射击,这意味着舰艇不需要被锁定在战列线上,可以更加随意的机动而不用顾忌火力损失,提供了对于舰队巡洋舰而言宝贵的战术灵活性。这样的相对廉价的小型巡洋舰仍然可以在火力上全面压倒任何驱逐舰,同时仍旧携带巡洋舰级别的乘员/通讯设备,为舰队建立通讯连接。1904年开始出现现代化的侦巡以后,到此后的城,阿瑞托沙,C级,都是此类,她们本身就与同时期仍然在建造的一等大型巡洋舰有本质区别。其炮位布置虽然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并非简简单单的“落后”。

可以说,如果没有条约,类似的舰艇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继续建造下去。唯一的变化是吨位的增加,这部分是因为战后新战争的跨度远大于北海战场,其主要缔约国中,英日是彻头彻尾的岛国,美国远在新大陆,而法国同为殖民帝国,最终结果是这些小型巡洋舰开始一步步增大了提及,从四千吨级到五千吨到了七千吨,而这些设计是否过大已经在霍金斯和E级中被重新反思了。相比之下,条约巡洋舰的万吨限额带来的吨位提升要大得多。条约把巡洋舰的上限划定,各舰队设计建造的巡洋舰也就被人为地拔高到了条约许可下的大值,这才让这些四千吨左右,最大不过六七千吨的巡洋舰停止了建造,各国一夜之间开始考虑八千到一万吨以上的条约大型巡洋舰。

这是人为的。

无论最终自然发展的巡洋舰火炮口径会增长回什么程度,甚至会不会引发新一轮装巡/战巡竞赛,条约都打断了这一进程。最大口径在8in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巡洋舰可以采用8寸以上的口径,而任何不采用8in为主武器口径的巡洋舰,都注定会在交火中处于下风。

于是大型巡洋舰的炮位布置重新出山。

如前所述,中轴布置甚至背负式射击对于大型巡洋舰而言并非创新。 这一设计本身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变化,选择这一布置背后的原因才是更重要的信标。郡级的主炮炮位布置或许和C级不同,但是并非与声望或者光荣级不同,也并非与勇士,达文郡不同。主炮沿中轴线布置至少在铁甲舰时代的炮塔舰上就存在了,此后在装巡到战巡时期从未改变。炮位布置上从来没有和同时代战列舰出现过巨大差异。同时期的装甲巡洋舰和前无畏舰在炮位布置上只存在口径和数量差异,几乎不存在理念上的本质区别。当前无畏舰以中轴布置主炮的模式基本固定下来后(2*12*2),装巡同样以中轴布置的模式固定了自己的主炮炮位(2*9.2*1)。而两者在无畏舰时代都停止建造后,新一代的无畏舰和战巡在同批次中也几乎完全采用相同的炮位设计,毫无例外。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大型巡洋舰,要与其他大型巡洋舰对抗;所以其设计必须考虑同等级舰艇之间的对射。只有能够帮助主炮火力压倒同级舰艇的布置才会被大型巡洋舰采用。铁甲护卫舰必须要能够和同样的装甲护卫舰对抗;装甲巡洋舰必须能够和装甲巡洋舰对抗;一旦其无法与战巡交火,则建造随即停止。

条约大型巡洋舰也是一样的。如果把这些大型巡洋舰与一等巡洋舰(比如装巡)对比,其主炮设计上增加的仅仅只是“背负式”或者说超越射击(superfire)而已,这一点仅仅是主炮数量增加的结果。如果拿来和战巡对比,则主炮设计上完全没有增加任何新特征。实际上,如果非要强调设计进步,其火炮炮位布置上增加的特征恰恰体现在二级主炮上——不同于“无畏舰”这样仅有最低限度副炮,强调主炮火力压倒一切的上个时代的产物,新巡洋舰大都布置了类似于新式战列舰的二级高平火炮,有独立炮座/炮塔和良好的射界,并非单纯的主炮投射机器。

之所以看起来好像在一战后出现了巡洋舰设计的巨大差异,部分是因为USN在1907年以后没有建造任何新巡洋舰,于是仅有的两款技术相近,时间接近,甚至执行的任务也极为相似的设计被放在一起进行了对比,也就是奥马哈和彭萨科拉。各国造舰计划都开始沿万吨8寸的指向回滚以后,舰队资源都被集中在了新一轮巡洋舰的竞争上。于是整整10年间没有建造任何巡洋舰的USN,正好在补课奥马哈的时候,回滚到了大型巡洋舰的建造上,两者因为时间上的接洽和职能上的部分接近出现了技术上的继承和衔接,然而却分属条约前后,需要对抗的国际设计以及自身的技术性能差异较大,这是个例而不是范例。

最后,稍稍提及一下描述中提到的驱逐舰,除了极其少见某些USN驱逐舰异端以外,大多数驱逐舰/舰队鱼雷艇的主炮从始至终都是轴线布置的方法占据主导,原因是舰宽的客观限制,而不是主动炮位选择。两门主炮在驱逐舰上交错甚至并排布置单纯是几乎无法做到的,除非做出稳定性等方面的重大让步。早在V/W级中,前二后二的轴线布置四座炮塔(更加具体来说,4炮+2座发射器+舰体声呐)就已经在驱逐舰中非常稳定地确立了位置(而此前几乎全部遵循1903河级,同样是中轴布置);对于RN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标准布置,直到42年才改变,完全无关于大战后的进展,是战争结束前就已经确立的基本结果。


几个小问题:1,为什么奥马哈这么惨。

船本身并不是非常糟糕的。奥马哈的想法非常简单:USN在十年内没有任何巡洋舰下水,而RN/IJN有,那么设计一款压倒任何现存舰队轻巡的产品来一次性结束战斗。

问题是:奥马哈级的订购方式是这样的;18年(战争结束)开工了2艘,剩下的全部都是20年开工,入役基本上在23-25年,此时彭萨科拉的设计已经开始了。隔壁IJN的古鹰22年就开工了(6炮8寸,侧舷6炮齐射),RN在24年已经开始订购郡级(8炮8寸,侧舷8炮齐射)了。奥马哈显然会被拿来和这些巡洋舰对比,而其(12炮6寸,侧舷8炮齐射)表现在这些新8寸巡洋舰面前自然显得非常拉胯。实际上,就连和同样在整个大战中没有完成一艘轻巡的法国海军的新舰迪盖·特鲁安级相比,奥马哈同样看起来缺乏优势——法舰用4座双炮炮塔达成了侧舷8炮齐射,而美舰有整整12门火炮才输出了同样的最大齐射火力。到了真正的8炮6寸中型巡洋舰比如利安德,主炮之外侧舷是携带2组4座4寸(单装,后改双联装)高平的,奥马哈这样的炮廊设计就更加显得像是前一个时代了。与其说糟糕,不如说看起来比实际情况糟糕。

RN的城,阿瑞托沙,C;KM的柯尼斯堡到埃姆登;IJN更晚的天龙到川内;这些巡洋舰当然毫无疑问也被新式巡洋舰的火力严重压制。然而这些巡洋舰本身更老,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小。吨位上几乎没有超过六千吨的;C级本身只有四千吨左右的排水,D级也仅有五千吨左右的水平,其本质是可以凭借优异的操纵性能和极小的轮廓/目标价值继续执行巡洋舰职能的。如前所述,在舰队战中,她们根本不需要在火力上匹敌最大型的敌方巡洋舰。相比之下,奥马哈吨位超过了七千吨,在战斗中是非常切实地会吸引同级别的火力招呼的,于是没有下放的福利。其航速虽然有优势,但是彭萨科拉对C级同样有航速优势(而两者对E的优势都不明显),6寸舰仍是鸡肋。

同时期类似吨位下采用类似布置的巡洋舰只有埃姆登,E级和霍金斯;但是埃姆登级只是给造船业留活路+训练舰而已,在严苛的合约限制下从来就不是要真正和最好的巡洋舰对抗。霍金斯同样被视为鸡肋改为他用,但是至少霍金斯有7.5寸炮的6炮齐射。E级本身同为18年订购项目,适航性更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及时一脚刹车取消了后续舰,仅有的2舰也做了实验舰开始测试炮塔,于是在抢眼程度上远不及最终完成高达10艘的奥马哈。

船绝对不是没救,主要脸比较黑是没有办法的。

2,中轴布置,超越射击(背负式,superfire)一定先进吗?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为什么无畏号没有采用中轴线+超越射击的模式呢?

如果有任何舰艇应该采用这种适合所有火炮加入侧舷齐射的设计,那么当然应该是开创这一时代的无畏号了。但是为什么无畏号没有采用这一布置呢?其满载状态下排水超过了两万吨;而南卡罗来纳级满载时仅有一万七千吨,两者相差了超过三千帝国英吨的大小。然而更大的无畏号没有采用超越射击,全中轴布置,更小的南卡级却使用了这种设计。这里有必要提醒一下,早在毁灭级开始(H.M.S. Devastation),中轴布置就进入RN主力舰序列了。从1889年怀特的君权级开始,所有英制主力舰和大多数一等巡洋舰更是没有任何例外全部将主炮布置在中轴线上。那么为什么无畏号不能够继续这种设计呢?换言之,轴线布置的优越性在哪里呢?

一旦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很容易意识到,恰恰是因为无畏号比南卡罗来纳级要更大,所以才无法使用centralline-superfire这一看起来似乎更加先进的设计。因为无畏舰在设计之初更大的预计吨位,所以其相应地预计要安装更多的火炮——而此时可以使用的最大炮塔是双联装的。所以当设计委员会开始比较诸多炮位布置方案时,全中轴线布置很快就被优先排除了。铁甲舰/前无畏舰通常仅有两座主炮炮塔,即便是布置在主线上也不会严重影响舰长。而如果十到十二门火炮全部布置在同一条轴线上,无论使用superfire与否,舰艇的全长都会变得难以接受,覆盖主炮弹药区的主装甲带进一步也会被拉长,最终结果在预计吨位内反而影响舰艇的整体平衡和经济性(真正出现全装主炮中轴布置达到七座炮塔的某阿金库特,满载排水已经达到了三万吨。)

这是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中轴布置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还必须要考虑此事可用的多炮炮塔设计,以及全舰总火炮数量的预计等等。如果三联装炮塔的重量远大于双联装炮塔的1.5倍,那么就可以预计一段时期内双联装炮塔会占据主导。同样,双联装炮塔重量小于两座单装炮或者需要少得多的舰员,那么单装炮就会被取缔。这是个相对复杂的选择问题。

3,战术机动性问题。

一个很少被提到但是很适合做例子的是3炮塔驱逐舰的炮位布置问题。

三炮塔驱逐舰中,超部族(J,K,N,L,M级),勇敢级(Daring);萨姆纳级(Summer),基林级(Gearing)全部为前二后一。而特驱(吹雪,凌波,暁),初春,白露,潮汐,阳炎,甲驱(夕雲)为前一后二。

原因很简单,虽然当齐射时,所有这些驱逐舰都能够投入5-6门主炮;但是区别在于前置过高的主炮会带来一定的重心问题。反之,前置两座炮塔的驱逐舰可以在追击时投入三分之二的火力,这一点在RN被认为至关重要。另一点是用前置主炮在牺牲尽可能少的火力下发射照明弹的能力,RN不惜在42年大型驱逐舰(战场等)上额外添加第五座主炮,不连接任何火控指挥来执行这一任务——而IJN强调尽可能克制使用。这就是不同舰队不同的战术灵活性需求。

同为6炮(5)3座双联装设计,背后的思维差异是巨大的;巡洋舰方面亦同。看似相似的设计背后的逻辑是不同的。非常有趣的题外话:部族拆除三号炮塔(而非四号)的安装双联装四寸的原因是三号炮位射界更好,同样的原因J/K/N/L/M选择将第三座炮塔布置在这一位置。初春和白露放弃这一位置是为了降低后部重心。

4,为什么部分小型巡洋舰仍然采用了炮塔设计。

这和炮塔体积有关系,也和驱逐舰的大型化有关。

如前所述,驱逐舰本身在轴线布置的前提下,采用多联装炮塔是最好的增加火力而不过于增大舰长(舰宽)的方式。于是小型巡洋舰就有了三种不同的炮塔选择的理由:高平火力要求,大型/中型巡洋舰小型化,以及驱逐舰的大型化。

亚特兰大和黛朵或多或少在设计中考虑到了5/5.25in火炮和炮塔的存在,本身不是标准的小型舰队巡洋舰而是考虑到防空设计的舰种。其目的是为火炮提供高平炮塔和最好的射界。而如前所述,即便两者都是炮塔设计,亚特兰大不是全中轴布置。

阿瑞托沙在设计时考虑过多种替代布置方案。包括两座三炮炮塔,独立布置单装火炮,以及三座双联装炮塔。最终的选择与利安德的成熟舰艇/炮塔设计有关。而阿瑞托沙仍然远大于C级,不是同一级别的舰艇。

部族级作为驱逐舰不存在任何其他布置可能,增加火力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提供单个炮座上的火炮数量,于是使用双联装火炮(严格意义上不是全封闭炮塔)。

罗马统帅(Capitani Romani,罗马队长)吨位更接近C,长度比阿瑞托沙更短;但是其选择的双联装主炮无法交错布置,自然以驱逐舰模式居中布置。

40-50年代,舰队驱逐舰也获得了小型巡洋舰的体积,指挥以及通讯联络能力,甚至获得了类似的火力后。小型舰队巡洋舰能够执行的一切任务:舰队职能的侦查,掩护,增援驱逐舰队;携带通讯设备保持联络线——全部都被新的大型驱逐舰取代了。此时两者唯一的区别是面对高爆弹时的巡洋舰拥有的轻型装甲,完全无法与采用了新式炮塔后大型驱逐舰更好的高平火力对比。于是小型巡洋舰就此告终。然而大型巡洋舰,如前所述,或多或少地仍然遵循上述的炮位布置:一级主炮以大型巡洋舰的方式沿中轴布置,然而二级主炮仍旧只追求单侧射界,尤其以虎和克利夫兰为例,虽然几乎所有的大型巡洋舰都满足这一点。随着高平火炮的重要性的增加,两种布置方式某种意义上有所融合,应该说没有出现明显的取代关系,而是一同被导弹挤出了最主要武器的位置。

地平线级觉得很棒。

5,巡洋舰和主力舰异同

单纯炮击舰,比如俄里翁,老KGV,铁公爵一派;也比如甘古特,玛丽女皇,但丁一派;甚至巴伐利亚和R级,可以通过轴线布置最大限度增加侧舷火力。代价是,当主力舰不再单纯作为炮击舰存在以后,严重缺少可用甲板空间安装其他设备——比如通勤艇(小艇甲板boat deck),水侦(和弹射器,封闭机库),也比如轻型防空火力(砰砰,博福斯,厄利空等等)。

部分解决方法是扎拉这样舰首淹没式机库,但是并不理想。

新式战列舰几乎全部都不是超无畏舰巅峰时期的单纯炮击铁坨。而是高速主力舰,炮击舰,防空,指挥等等多个平台融合的结果;二级火炮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防空火力成倍增长,更大的舰体也更适合电子设备的安装——结果是肉眼可见的区别于甘古特/铁公爵这样的纯火炮投送平台,或者说“无畏舰”。不能在1920年还把这样的炮击秤砣当成舰艇设计的优秀标准。否则万吨巡洋舰干脆露炮台布置加内置倾斜装甲堡=新技术下的君权级算了。这样的舰艇设计难道成功吗?时代不同了。20年代有20年代的新变化,不能以1906或者1912年的思路来思考。

条约巡洋舰在防御弃疗以后,轮机基本靠埋,弹药基本靠埋水下+小型本地装甲堡,反而解放了不需要过于缩短炮塔距离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放的舰体中部的空间。最典型的特点是城——最大三到四座水侦,两台封闭机库的超级(没用的)载机能力,设计之初甚至打算5架剑鱼。即便是臭名昭著的缺乏甲板空间的利安德,部分问题也在于烟囱设计,不必要的弹射器,以及舰桥缺乏平台的结果。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奥林匹亚号防护巡洋舰(C-6)? 
  如果历史穿越回一战或二战前,德国该如何破局? 
  为什么不把军舰的装甲做的非常厚? 
  一战德国就是吃了两线作战的亏,为什么二战还要重蹈覆辙? 
  为什么法国军事上一直打不过德国呢??? 
  太空时代的舰队对决会的方式是大舰巨炮还是单人战机? 
  施里芬计划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为什么自无畏级(1906)以来,仅有铁公爵一级战列舰使用了13.5英寸(343mm)的主炮? 
  战巡算是巡洋舰吗? 
  如何评价奥林匹亚号防护巡洋舰(C-6)? 

前一个讨论
有什么游戏是以战术为主的?
下一个讨论
发自内心,你希望 Steam 在中国大火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