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636年刚建国的清朝,十万八旗主力能否横扫西欧?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些人现在的观点(比如说我)是,八旗其实更接近的是瑞典军。

比如我在这个帖子里指出,瑞典当时的人口都不过120万而已,但1648年仅仅是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瑞典及其盟军的兵力就有83,738人。这个兵力与入关前的八旗军还是很接近的。尤其是这8万多人里面,瑞典和芬兰人只有1.8万人,其它基本都是瑞典军中的外籍士兵(以德意志人为主)以及德意志新教各国的盟军。

所以从这点来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后金在政治上的制胜之道瑞典人自然也会用(甚至屠城也会,据记载瑞典太君在德意志也摧毁了1500座城镇和18000座村庄),如果有人能把当时德意志各邦的人力广泛动员起来,谁就的确也具备了逐鹿欧洲的实力。

但是从这么一个条件来对比,也可以看出,西边那个罗的血条和抗揍能力真是也担得起罗马的名号,和拜占庭鼎盛时的抗揍能力不相上下。。。


首先是一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事实,神圣罗马帝国在三十年战争中并不是光是被瑞典打败的,虽然三十年战争一直都比较强调瑞典军,但是在古斯塔夫战死之后,瑞典曾一度大败,1634年诺德林根战役更是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战争后期阶段法国的参战,才逐渐压垮了神罗-西班牙联军。

此外,帝国军可以说是三面环敌,北线与瑞典作战,西线与法军作战,东面还要防范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三十年战争期间,奥斯曼似乎是在与萨菲波斯作战并镇压巴格达起义,所以没有迫使神罗三线作战,但到了1663年,奥(地利)土(耳其)战争就再度爆发,而这一次神罗甚至都没有进行总动员就击退了奥斯曼入侵(蒙特库科利在圣戈塔德战役中大败土军)。

17世纪后期,神罗更是刚在法荷战争中硬刚完巅峰法国(1672-1678年),又回过头来抵御奥斯曼对维也纳的总攻(1683年),然后又回头组建了反法大联盟(1688-1697年),进行了连续三场高烈度的战争。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明朝也是和李自成、张献忠、后金三线作战,兵力上说农民军可能也不比法军或奥斯曼少。但如果切换成明末的最终结果,那应该是法军至少也得把维也纳给攻破了,然后被瑞典突袭击败,最后瑞典占领了大半个欧洲(至少是德意志)。

而哈布斯堡帝国的情况则是,神罗没有灭亡,也没有被改朝换代,虽然德意志的确在三十年战争中损失惨重(有人说按人口损失比例,甚至烈度超过了明末),但哈布斯堡通过镇压了波西米亚起义,王权和直属领地反而有所加强,到17世纪末逐渐完成了一波军事革命,在东线对土耳其人反而开始反攻。。。


user avatar   si-l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对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并完善了八旗制度。 努尔哈赤死后,接替他大汗位置的是他的八儿子、原来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user avatar   sheng-ke-lu-si-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太行,人还是太少。

有些皇汉注意一下啊,在这个问题里你们越是贬低当时的八旗,越能体现被八旗打得死去活来的明朝之无能。这个问题就变成了“1636年中国是否已经落后于西欧”。


user avatar   zhang-xiao-diu-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局可以势如破竹,随后会被迅速吊打,最后全军覆没。

八旗是一支典型的东亚式军队,其骑兵和步兵、火器部队都是典型的明式军队,并且不存在明朝末年的腐败问题。实际上后金的崛起就是女真人通过学习明朝的训练和组织方式,击败了已经衰朽没落的明军。

三十年战争时期能够无视资源、组织极大差距挫败强敌的人物只有古斯塔夫二世和华伦斯坦(可能波兰的科涅茨波尔斯基也能算一个),但1636年古二爷和华伦斯坦都已经不在世了。

而当时东亚和欧洲的差距有多大呢?

18世纪英国才开始使用中国汉朝就普及的炒钢法。

生铁(铸铁)技术在14世纪之前仅在中国或其周边地区规模化生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创造。

18世纪末期,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才在农业、纺织业、冶炼等重要的基础生产力领域赶上并反超东亚。由于生产力不足,当时欧洲军队的火力密度(尤其重型火炮比例)普遍不足,畜力也缺乏。

杰里米·布莱克的《军事革命?》一书指出1560—1660年的所谓军事革命,本质上只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多地方甚至在补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落后东亚1000多年的课(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世界发生了长期的军事组织、训练体系的大倒退)。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军队,在某些组织的思路上已经比东方先进(如古斯塔夫的团属火炮、交替掩护等作战思路),但组织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而训练度、承伤率上,都是东亚军队明显占优。后勤体系上,也是东亚军队更加完善。

但是,当时欧洲农业不发达,人口密度不足,也会导致八旗军队无法像劫掠大明一样获取补给,很容易陷入野无所掠的窘境。

当时欧洲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力不如东亚,也就意味着基层的自发组织能力更强,面对外敌入侵能够通过自发抵抗带给后金更大伤亡。

后金的农业、手工业、铸造冶炼等技术优势如果被欧洲国家真切地接触到,必将迅速学习跟进,就像后金对明朝的技术和军事体系进行学习和跟进一样。而缺乏群众基础的后金即便能建立根据地,也必将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逐步消耗,而后被淹没。


user avatar   qi-ning-zhong-hua-si-zhao-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直到明亡之时,连个辽东都不能拿下来,还横扫西欧?

看看清人自己的正史:

锦州战,明兵锐甚,六旗俱却”(《清史稿》卷226)

“祖大寿以步兵出战,左翼三旗骑兵避敌勿敢击“----《清史稿》卷227

天聪六年(1632)的锦州城外野战,八旗中有六旗被祖大寿击溃!

崇德六年,(1641),祖大寿只派一支步兵开城冲出锦州,直取八旗,竟使八旗左翼的三旗护军,弃阵溃败逃命,而且慌乱中冲乱了邻阵的蒙古八旗阵地,随后被杀红眼的祖军步兵一并追砍,许多满、蒙官兵丧命,这丢脸确实丢大发了。

因为这溃败狂奔的左翼三旗,正是清军主力中的主力---皇太极的嫡系近卫部队(此时由豪格统带):正黄旗、镶黄旗护军,以及二号人物多尔衮的嫡系镶白旗护军。
由于它们的临阵败逃,以致殃及池鱼,把邻近的蒙古八旗冲了个呜呼哀哉,一并被追砍的明军步兵冲上来剁得伤亡惨重。其中的刀下鬼,有一个是蒙古林丹汗的贴身护卫,后来归附满清的科尔沁勇士洛哩(皇太极封其世袭一等轻车都尉):

洛哩,鄂尔沁氏,初为察哈尔林丹汗护卫。天聪六年,太宗(蝗太极)自将伐察哈尔,林丹汗走死,洛哩持元初巴斯巴喇嘛所铸嘛哈噶拉金佛,率百馀人来归。隶蒙古正黄旗,授世职一等参将。崇德三年(1638),从贝勒岳讬伐明,自墙子岭毁边墙入,击败明总督吴阿衡。六年,从伐明,围锦州,城兵出战,左翼三旗巴牙喇兵击之不利,退入壕,明师环之,逼洛哩分守地。洛哩力战,没于阵,恤赠三等梅勒章京。

虽说旗军败状惊人,但慑于这三旗护军的背景,以至从征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武英郡王阿济格、贝勒多铎都不敢轻易处置,最终不约而同的为豪格、多尔衮遮羞隐瞒。然而如此惊天丑闻岂能不透风?后来还是被皇太极知晓,但处理结果也只是拿下属将领顶锅:

“先是围锦州时,城兵出犯镶黄旗汛地,巴牙喇(即护军)兵退入壕内,王、贝勒等袒不举,准塔坐阿附“
----------《清史稿》

众王、贝勒之所以包庇,也与清军在松锦决战过份吃力有关。

比如济尔哈朗,他作为第二波援兵与豪格、阿济格、多铎共同出阵,以替代被明军打得乌头灰脸的多尔衮。谁料,一上场就遇到祖大寿开城放步兵出来砍人,在左翼三旗溃不成军的惨状下,济尔哈朗率兵奋力阻击,依然挡不住,而且满洲镶黄旗护军统领、兼兵部右参政超哈尔当场被杀。最后还是靠鄂罗塞臣出来决一死战,鄂罗塞臣又为何格外胆大呢? 原来,这货曾战功累累官至议政大臣(一品),三年前,正处在巅峰期的他,竟也惨败于祖大寿之手“被明祖大寿军所败”(《清史稿》)被剥夺了世职,此番他统率镶蓝旗满洲兵,再无退路,只能全力扑上,加上其他满洲部队协力,以众打少,方才勉强阻住明军步兵。

更惨的是镶红旗,三年前被祖大寿教训了,这次又被济尔哈朗派去阻击援锦的洪承畴所率秦军、关辽军。满洲镶红旗四名统帅,阵亡两名副都统(孟库鲁、劳萨)、一名护军统领(哈尔古积),仅存都统叶臣一人,也被打得一身是伤,最终舍死才冲出包围,带伤逃蹿,算是捡了一命。

整个松锦大战,满洲八旗阵亡一品大员一人(内院大学士隆西)、二品大员七人,正三品不完全统计至少十二人以上,另外蒙古八旗还阵亡一名超品王公:马喇金洲

许多清军将官(仅指满洲人)畏于祖大寿,以致经不起考验,畏战躲避成了普遍现像。因怯战远躲,而事后遭受惩罚,并作为污点,写入其在国史的传记中的不乏其人,再举几例:

正黄旗 瓜尔佳 . 图赖,积功至本旗副都统,二品大员,“师还,追论攻锦州时巴牙喇兵有怯退者,图赖当罚锾”


准塔 满洲正白旗 后调入蒙古八旗,任本旗都统,正一品。崇德六年二月,“从睿亲王多尔衮攻锦州,以阿王指,遣士卒归,又离城远驻,议罪,当夺官籍没,上命罚鍰以赎“

喀尔塔喇,满洲镶白旗人 崇德六年,从围锦州,“城兵出犯镶黄旗分守壕堑,坐退避罪当死,上命罚鍰以赎“。顺便说一句:此人后来升为镶白旗护军统领,被李定国击毙于衡州,同死的还有著名的敬谨亲王尼堪。

还有扬古利之子塔瞻,袭封超品公,在任清朝内大臣,松锦决战,大明总兵曹变蛟率敢死队夜袭皇太极御营,杀人甚多,皇太极遇险,而塔瞻竟不能抵御,显然也有怯战之嫌,事后被降为一等公。

可以说,八旗在松锦大战的胜利,有赖于腐朽的明廷统治层、决策层的昏聩,而非在战斗力上多么厉害。

这还是崇祯自毁长城杀掉袁崇焕,导致辽左局面逆转;接着再在大凌河白白将祖大寿二万精锐坑光之后的剩余关辽军,尚且能在野战中打出这种水平。

所以并不存在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兵的史实。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即使松锦决战明军大败, 号称大明“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之后,明朝在灭亡的前一年, 也就是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仅剩下宁远一城的吴三桂,照样以关宁军残部,在野战中大破前来围攻的济尔哈朗所率满清主力大军。

为明朝打赢了最后一次宁远战役!

这一仗,势盛而来的清军,凭借强大的红衣炮队,虽一举轰破并攻下了宁远周边的“中后所”、“前屯卫”等三个辅助堡垒,但在攻打宁远本城时,被奋勇出击的吴三桂所率关宁军所败,满洲八旗伤亡惨重,镶黄旗副都统纳尔特阵前被杀,多名将官阵亡。

清军不得不刹羽而归,损兵折将的败走。

这一战给清军造成的震慑,从次年1644年多尔衮入关的路线就能看出。
决定命运的1644年,也就是明朝灭亡,多尔衮率大兵入关的历史性一年,当时吴三桂已迫于崇祯命令,带领全副家当,入关救驾,抵抗打到北京的李自成。这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宁远,最后因北京被攻破太快,吴三桂停兵山海关。
关外再无屏障,抗击满清的条件,进一步被削弱。
但饶是如此,多尔衮率领的满洲全主力豪华阵容(号称“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却仍是打算绕道从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关,这是过去屡次走过的旧路。这一带防线,当时明军称为“西协”,这里山路崎岖,道路绕远狭长,不利大军行进,尤其不利后勤、步兵等辅助性部队的跟进支持。战略便利远远比不上山海关为中心的”东协“,后者离北京的距离也近得多,道路平坦。但它们却宁可走远而险的老路,也不敢去“东协”碰一下吴三桂!(当时吴三桂不过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
由此可见,上一年的宁远大战,令满清对关宁军依然如此忌惮,而畏于一战。

吴三桂对八旗战斗力的底细非常清楚,所以晚年敢反清。

看看吴三桂晚年是怎么虐待八旗虐得康熙都睡不着觉的:


八旗在战争中的胜利,往往是明廷日落西山,政治昏庸的结果,并非基层战斗力多么超越时代


user avatar   shaung-zi-shi-zi-z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线列对射,火器对决,最耗人命。

八旗军仅仅是松锦那种程度就要动员举国男丁,各旗旗主苦求退兵了,你拿去欧洲炮灰场,能填几个方阵?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我问你明末的明军能否横扫欧洲,你估计觉得这不可能。

但八旗能打赢明朝野战军的最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不發工资,欠饷饿肚子又没补给的明军自然一触即溃。这些明军被八旗收编当了汉奸伪军,由于军饷解决了,战斗力暴涨。在侵略中国的战鬥中,满清的先锋和中坚力量都是伪军。

十万八旗战斗力没有那么夸张,特别是明末地方权力真空,官绅迷信“联虏平寇”,这才给了机会。


正面回答问题:十万八旗无法横扫欧洲。


user avatar   qu-chi-tu-dou-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wang-jun-jia-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


user avatar   hua-fei-28-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恨歌里面写的,会不会有夸张成分?有一些画像我也看过,没觉得杨贵妃多漂亮。是因为当时和现在审美差别吗?


     

相关话题

  乾隆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为何结果相反? 
  明朝历史,特别是明朝皇帝,有没有是被清朝官修明史抹黑的? 
  到底如何看待清朝这个朝代? 
  明朝崇祯为何可以葬在十三陵,而清朝的溥仪为何没有葬在清西陵? 
  日军侵华和满清入关为何结果相反? 
  在明清,庶母指的是什么? 
  有人说明清史大家顾诚在学术上造假,大家对此怎么看?? 
  如何评价康熙的治国能力? 
  太平天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讧。天父杨秀清就是神经病,天王洪秀全为什么非要跟一个神经病过不去呢? 

前一个讨论
地质史上有哪些鲜为人知却影响深远的事件?
下一个讨论
最近读有关南北朝的一些书籍,发现无论是《魏书》还是《宋书》都存在刻意夸大的嫌疑,如何甄别信息的真假?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