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人事权和命令权的关系
元丰改制后,吏部的尚书右选、侍郎右选将大部分武选官的任免权纳入,而吏部又听命于尚书省,左右相兼领尚书省长官,自然是可以干预武选官的任免。但这只是任免权而已,命令权方面则是不一样的。调兵权一直在枢密院手里,并没有挪到宰相手里。尽管说宰相对军事的干预越来越多,那也是因为三省越来越多地与枢密院合班奏事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改变调兵权仍然在枢密院手里的本质,所以宰相若要命令武选官听命于自己,那他只能赌皇帝和枢密院是不是都支持他了,或者在他积威之下,武选官被迫听命。当然宰相兼任枢密使之后,很多制度性的阻碍也就不在了,这也是南宋为什么权相遍地走无人敢搞的原因之一。
二、三衙与宰辅
枢密院管调兵,三衙则是管理军队,是真正核心的军事管理单位。从北宋来看,三衙和宰相泾渭分明,毕竟两者均直属于皇帝,如果搞到一起,那么皇帝是很不放心的,必然要把你们都弄出去。然而在南宋,宰相频繁兼任枢密使的情况下,事实上宰相对三衙的管控也得到了增强,也就出现了南宋三衙管军与宰相同进退的现象。甚至于就出现了太庙着火,三衙去保卫史弥远宅邸而不顾太庙死活的事情。
所以总的来说,元丰改制后,宰相在兼任枢密使的情况下可以有一定的调兵权力,但总归还是要听命于皇帝,然而南宋以降,宰辅长期兼任枢密院职务,导致宰辅权力过于膨胀,军队也就跟着宰相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