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跑了才知道的绝妙体验? 第1页

  

user avatar   silentcc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来很奇怪。我跑步中的很多「绝妙体验」,都是在看别人跑步时才意识到的。


可能始终觉得跑步是很枯燥、很个人的一件事,整个跑步过程中自己往往整个思维都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各种天马行空,包括不少戏精附体的想象场景。

不过这一切都会随着跑步结束、按下手表停止键的瞬间烟消云散。最后每一次都是,很努力回忆了半天,却什么都想不起来。

因为之前工作和跑步有关,大大小小各种跑步活动、马拉松赛事都参与过不少。我自己跑马拉松时,跑到呲牙咧嘴,常常心想,我要是在路边站着多好;而每次真到了报道/拍摄/执行赛事时,又很羡慕那些跑马拉松的人,可以在赛道旁看很久。



分享两个看别人跑步和自己跑步的「绝妙体验」。


某年澳洲的一场马拉松,赛前一天是五公里的垫场比赛。吃完早饭过去看看,结果在终点处一呆就是很久。此时比赛开始已近一个小时,依然继续有选手完成冲线。

普通人一般快走的速度在6公里/小时,差不多10分的配速。慢跑的话,超过8分的配速,几乎就是跑走结合的状态了。

这些选手无一例外,都是身型偏胖的选手(且欧美人种的胖,尺码上要远比国人大好几个码),不过他们依然很享受跑步的乐趣,即便只是走+跑的结合。在冲线的瞬间,终点处的掌声、DJ的鼓励,丝毫不比冠军少。


不夸张的说,在跑步活动终点,看普通人们实现挑战,有时候比看职业球队的联赛/杯赛,甚至感觉更为激动。


跑步其实对减脂者是很友善的运动,上手容易,强度不高,对运动场景和装备的要求也都很低,不用在意别人的打扰,也非常适合独自完成。

之前有接触过不少有减脂需求的人,聊下来发现,影响他们开始运动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很多人因为自己身材偏胖,在心理上往往更抗拒在公共场合进行运动。

他们也有更严重的社交恐惧,尤其是健身房普遍存在的“过度关注”,让迈出运动第一步更举步维艰。

一般我都会建议他们,去亲近比赛,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看五公里/十公里跑步活动冲线者的喜悦,看看马拉松沿途从20来岁到60来岁、形形色色的跑步者。

不顾别人眼光、出门跑步的勇气,或者坚持跑下去的决心,也许也在这种观赛之后,慢慢萌芽生根了。

2011年时发过一条东西,当时我刚开始跑步,每天绕着小区楼下花坛跑上1-2公里,因为一直很晚睡,也就错过了第二天去围观上海马拉松的机会。当时真的没想到,第二年自己会作为选手跑完上马:

回过头看,这种多少让人很惊喜的改变,完全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另一个关于自己跑步的「绝妙体验」,我的作息一直很靠后,明知晚睡不好却改不了。所以一度夜跑的时间也要比很多人晚很多……甚至出门跑步时经常已经是凌晨11、12点。

夜跑之于我,就成了很有趣的窥探城市另一面的途径。

比如会看到沿路广告牌的更换,清洁工们在沿途马路牙子旁听着广播休息,商场橱窗的摆设开始更替、而你是第一个看到它们的人;

比如绕圈跑的时候,有时候遇到情侣争执,第一圈他们在闹矛盾,第二圈相互解释,第三圈可能就和好又一起回家。就像电影一样,非常有趣;

比如你可以跑过平日里非常繁忙的商业街(南京路),经过那些白天压根想象不到会跑过道路(长安街),甚至产生一种包场的错觉。

有时候我觉得,穿过城市的这些夜晚,可能要比白天表现出的那一面更为真实。

(但要说明,也需切记,这样的夜跑并不适合很多人,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并不值得提倡。)



提到跑步的绝妙体验,很多人都会说起「跑步者高潮」、内啡肽、多巴胺……我比较反感过分夸大这些效果。以多巴胺为例,它本身只是神经递质,起到释放和传递愉悦感的作用。论给人带来的愉悦程度,可能血清素和内啡肽要比多巴胺更重要些。

「因为跑步能产生愉悦,所以要去跑步」不见得是可以持续下去的长久动力。

相反很多人更容易亲身感受到,当你完成一个距离挑战,或者完美的执行今日训练课表后,那种成就感则能带来更长久的信念。

——这个道理如同,结论本身都没什么意义,除非它是你自己亲身实践经历,最终得出的总结。

当然有一些正向的行为可以让你持续去跑步,跑步的仪式感确实也很有效果。

比如养成纪录跑步训练的习惯。

不光运动数据(跑步距离/时间/配速/心率),也可以包含环境(天气温度/湿度)、状态(体感强度/疲劳感/愉悦度)等。

<邪不压正>里有句台词,「正经人谁写日记啊」,「谁会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 但一个“正经”的跑者,每天花个3-5分钟,记录下每日的训练,这种积累会和拉松完赛奖牌一样,弥足珍贵。

之前采访马拉松世界纪录创造者基普乔格,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日常训练有多努力,而是他提到,自己专项练马拉松后,从第一天到现在,每天都会仔细记录训练和恢复的情况,密密麻麻已经近十本厚厚的笔记本。

在这些笔记里,可以查阅到过去数年,每一天他的训练情况、身体状态,当天的天气和环境。

——这个习惯,你也可以参照着执行。并且借助现有的跑步类app、在线工具,还能对比,比如去年夏天和今年夏天,相似外界条件下,自己跑步能力和身体状态的变化。

我们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专业运动员,但完全可以试着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去对待跑步。这种仪式感,比单次的热情要持久得多。



最后聊一下新入手的这款跑鞋,HOKA ONE ONE Clifton 8。

Clifton 8是我的第三双 Clifton(之前穿过2和4)。上脚后不需要时间适应,依然是一贯的柔软缓震感。

有个有意思的地方是,这次Clifton 8 中底内侧有一段神秘代码:S 34x22、V 655、W 250。

我对这段数字的解读是,这是关于中底数据的量化,比如前后掌的中底离地距离、中底用料体积数据及重量等。


官方数,Clifton 8新调校的中底要比7中底轻15%


5.5mm厚度的ortholite鞋垫,与中底一起带来几乎是完美的缓震体验


当年对HOKA上脚后的第一印象,它有着“原来跑鞋还可以这样设计”的脚感,包括至今都认为它是eva系材质中底的神。甚至没有之一。

这也是很神奇的一点,在如今各种tpu、peba、tpee等材质大行其道,各种中底发泡工艺层出不穷时,HOKA依然维持了自己超强的缓震感,且在一众跑鞋里软弹的风格尤其明显。

相比HOKA顶级缓震的Bondi系列,Clifton在跑动中每一步的推蹬都表现出更轻盈迅速的脚感,也适合更大多数的跑者。

有时候可能你也会心动,考虑是不是需要体验一下CarbonX那样更讲究推动效率的碳板竞速跑鞋,不过最后Clifton这样舒适且全能的慢跑鞋,可能才是更长久的稳妥陪伴。


HOKA几乎是如今风靡的“厚底跑鞋”的先驱。本质上,厚底存在很多很反人类的点。比如意味着路面感的消失、更大的中底厚度/中底体积毫无疑问会有更大的重量、增加潜在崴脚的风险,等等。包括如果中底材质本身无法做到一定压缩/回弹率,为了厚而厚的中底毫无存在的意义。

但HOKA在解决这些方面就做的很好——了解它的人也许知道,它也很早就把厚底的概念用在更强调路感的越野鞋款上——首先调校的eva中底性能,在轻、软和弹上都表现令人惊异;

而后很早用了前后掌上扬的角度(即「速度型滚动平衡技术」),让厚中底不至于成为每一步落地到蹬离时的累赘;

也使用了低落差(5mm)的概念,这个落差数据已经可以划分到零落差、赤足脚感跑鞋的范畴了。

综上,

HOKA很早就尝试了高缓冲/高回弹、同时保留向前推动感的组合。具体应用到鞋款上,也就是我此前被惊异到的脚感。

即便如今厚底、低落差、前后掌上扬(滚动脚感)、顶级缓震鞋款的轻量化(300g甚至275g以内)已经很常见,HOKA一直是我所有跑鞋中脚感最为舒适的之一。

理论上这种厚底设计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和拖沓感,HOKA也处理的相当好。



我穿过不少品牌,现在在服役的跑鞋也有近百双。很多人此前会来问,***和***哪双跑鞋更好?***值不值得买?

在不清楚你的状况、用途和脚感喜好前,很难直接去推荐具体的鞋款。不管怎样选鞋,主观上我会更倾向于,把跑鞋的舒适性放在第一位,然后再去考虑它的性能(比如更轻盈,更高效,更强烈脚感)。

有兴趣再多了解一些跑鞋的知识,包括设计的理念和使用材质,以及更清晰的明确自己需求,适合/需要的鞋款。

穿着一双舒服的跑鞋跑步,可能才是任何「跑步绝妙体验」,最最最主要的前提了。


user avatar   lang-qi-33-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有哪些「对减脂党超级友好 」的美食? 
  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误解了活肌肉,如何正确理解活肌肉是什么? 
  一天多次运动,会不会比集中运动的减肥及缎练效果更好? 
  在健身时,有没有哪一次突破让你印象深刻? 
  运动出汗能减肥,那么晒太阳出汗是不是也能减肥? 
  为什么运动员的肌肉还不如健身爱好者明显? 
  被袋鼠暴打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健身房会员对于私教身上有较大文身如何看待? 
  为什么部分中国男人不注意身材?不锻炼肌肉?不注意牙齿? 
  普通女生怎样训练自己达到女特工的身体素质? 






© 2024-06-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