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是生产前线。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概是有两万多职工。
有产权的小区大概是七八个,那么就是差不多两三千套房子。
如果每套房子住3口人。
大概可以容纳一万人。
还有一万人呢?
外派,在周边县市区购买商品房以及职工宿舍和大学生公寓等廉租房。
然后当时分房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一套房子。
最高的时候,5层楼的120平价格是26万。
翻了十倍有余。
同样的价格,可以在县城(30万人口)买一套100平的高层。
哦,我们前线在行政编制上属于镇。
后来,随着棚改。
在周边的总部(约等于一个小县城),以及周边一个县郊老基地(150万人口),和市区新规划区(1300万人口,新政府,新机场,新高铁)分别新建及棚改安置。
老前线的房产统一以当年分房价格回收,我们家的90平房子给了2万2。
之前房价高点26万,租金每年6k起步不带水电暖。
现如今,年租金550。售价据说是以前28万的现在6万,小区告示栏里的广告都酥了也没人问。
而市郊的新房子,一个购房资格头一天20万,一周后直接40万。
一套带装修40万的房子,现在的报价是140万。
所以价格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不以价值为准的。
决定房产价值的,依然是人口。
我们这里是生产前线。
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概是有两万多职工。
有产权的小区大概是七八个,那么就是差不多两三千套房子。
如果每套房子住3口人。
大概可以容纳一万人。
还有一万人呢?
外派,在周边县市区购买商品房以及职工宿舍和大学生公寓等廉租房。
然后当时分房的时候,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一套房子。
最高的时候,5层楼的120平价格是26万。
翻了十倍有余。
同样的价格,可以在县城(30万人口)买一套100平的高层。
哦,我们前线在行政编制上属于镇。
后来,随着棚改。
在周边的总部(约等于一个小县城),以及周边一个县郊老基地(150万人口),和市区新规划区(1300万人口,新政府,新机场,新高铁)分别新建及棚改安置。
老前线的房产统一以当年分房价格回收,我们家的90平房子给了2万2。
之前房价高点26万,租金每年6k起步不带水电暖。
现如今,年租金550。售价据说是以前28万的现在6万,小区告示栏里的广告都酥了也没人问。
而市郊的新房子,一个购房资格头一天20万,一周后直接40万。
一套带装修40万的房子,现在的报价是140万。
所以价格这个东西,有时候是不以价值为准的。
决定房产价值的,依然是人口。
这是我好久之前无意间记录下的,如果是评论里提到的董玉飞,那这位父亲的年龄我记错了,印象中这位父亲黑黑瘦瘦不大高。
我的本意是,不希望看到对事件中的个体进行攻击,从当初看报道时到现在回忆,我的心情依然是难以描述,不是愤恨。
至今还记得那年感动中国里的一位基层干部,这位父亲没几天就自杀了,对,以基层党员干部的身份满载荣誉,没几天就以父亲丈夫儿子的身份默默自杀了。
汶川的一个乡镇干部,在地震时从家里成功跑出来,让老婆照看一下老母亲,自己去学校看一下儿子,家、单位和儿子学校离得都很近,一条直线上,路过儿子的学校,看学校没全塌,鬼使神差的,对,他对记者的描述是鬼使神差的想先去单位,心里在跟儿子说“儿子你挺一下,挺一下,爸爸马上就回来”,等他参加完单位救援,经历第二轮余震后,反应过来往回跑,儿子学校全塌了。
就因为这个父亲的身份:党员、基层干部,当时还是央视王牌节目面对面的采访,无限扩大,表彰成一个基层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轮回播放。
可节目中这个父亲已经被挖的体无完肤,记者一直追问这个细节:路过儿子的学校,为什么没进去。或许这个点是记者以及那整个群体引以为豪的功勋章,可这位父亲每一句话都在明显的责怪自己:鬼使神差、要是先去、要是听老婆的话。。。要有多无奈就有多无奈,能想象一个五十多岁一脸沧桑的父亲,一个家中独子,被记者逼着回忆自己面对“民族大义”时,只能自言自语一样重复嘟囔一句“要是当时”,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他俩眼空洞地在记者牵引下回忆儿子很高、很开朗,早上出门还跟他比身高高,成绩很好,经常开玩笑,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对奶奶撒娇。。。。。显然,节目出来的效果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可是,对一个父亲、丈夫、儿子而言,这份“于灾难面前不顾儿子安危、来不及看儿子一眼、毅然决然冲入群众坍塌现场的基层党员”的荣誉,能否支撑他那个大家庭?还被评了当时“感动中国”。
他老婆看了那集报道,责怪他如果。。。
他老母亲责怪他,如果。。。
他自己也责怪自己,如果。。。
最后,在报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报道出他自杀了。
(有些影像细节记不清了,这个父亲面对采访时不断的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