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很烂,纵观太平洋所有海战,日本机动舰队可圈可点,但是舰队防空确实是差劲,就没好过。这主要是科学技术的问题,美帝虽然没有导弹,但是技术优势也是接近数量级的,主要是引信和测距方面。最后逼得460管子喷霰弹。
神风不去说它,能精确投弹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那是太平洋海战双方最宝贵的财产,是A+++ 级别的重要战争资源,如同足球队重金挖来的明星前锋。这些飞行员在投弹时最大的对手就是高射炮,是互相大眼瞪小眼直接面对的。实际上日本轰炸机一旦扔掉炸弹,其机动性是可以和战斗机一拼的,至少是可以逃回去,下次再出动那就是赚了。但是为什么日本这些精锐损失那么大而美军损失相对小,很大部分责任就是防空火力代差。这方面消长长期被忽略掉了。大家都盯着击落多少架次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舰爆的高射炮手的贡献被忽视了。其实俯冲轰炸这种东西,就算飞行员水平再高,最后投弹阶段,也要保持稳定,这意味着,身价一亿的前锋金童和平庸的后卫清道夫,被强行处在一个公平的交换体系内,那还不铲死他?留着过年?你想想把范巴斯滕铲瘸的不知名后卫,下半辈子得多得意?给你机会,你没本事搞死他,他马上嗡嗡嗡又来灌你几个球,这是多可怕的此消彼长?对于整个战争战略层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所以,高射炮能打下一个舰爆(1943年前从航母上起飞的那种老鸟),意味着消灭了一个最可怕的能临门一脚的飞行员,那比击落几架零式意义大得多,在这场交换中,日本亏太大了,最后用神风也是大西终于想明白了交换比。
看到很多人问毛子的二战防空,那我多说一句:
毛子,是有,租借,法案的。
防空炮是37版的博福斯,对空搜索,基洛夫都给换上了英制281,291搜索雷达,对空火控也跟整上了282雷达,
那问题来了,这个防空水平和英美又有多大区别呢?
烂的抠脚。
ijn防空火器最大的问题是火控上的,能追的上mk33/37(看过几种不同说法,但总归来说是“堪用的”)的94高射机总产量还不到100部,rpc炮座比例也小的可怜。
总不能真不靠火控就靠铁环目力防空罢。
作为一个经典日吹,最吹不动的就是昭和人的身管防空。
作为几大海军强国里最后面的后起之秀,火控方面的落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蝗军在火炮升级和射击训练方面的莫名其妙是令人震惊的。
首先是大口径防空炮的问题。89式127作为一个和5in mark 12同时代的产品,性能上是完全落后的。射速,初速,转速,杀伤力,全面不如同期英美同类火炮。制造难度上升的同时,总体性能相对于上一代的十年式120(1926年入役)的提升却非常之有限,以至于蝗国在1942年又重启了十年式120的生产线,并且产量迅速超越了89式127,短短3年的产量甚至超过了89式127总产量的百分之一百六十,以至于给人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研发89式的感觉。
这里顺带提一嘴炮弹的问题。日本人认为整装弹可以提升射速,从而直接导致炮弹整重超过30公斤(十年式120:33.5KG / 89式127:34.36KG),但是昭和猛男认为上限应该为35公斤。作为对比,美国红脖认为,为了保证防空炮的战斗射速,单件弹药的重量应当保持在25公斤左右,因此mark12的各种弹头的重量都保持在25公斤或以下(除了雷达干扰弹,稍微重一点点),并且药筒和弹头分离。其实这里就已经能看出很大的问题了,而让病情更为严重的是,蝗国的设计时常不考虑弹药提升井离炮位的距离,很多情况下弹药提升井并不直接位于炮位附近,有时候甚至有30多米远,对于战斗射速(89式和十年式的理想持续战斗射速均为8发/分钟)的影响可想而知。《男人们的防空炮》(《男人们的大和》)里就有一幕,负责炮弹搬运的组员在转运炮弹时体力不支将炮弹砸在了炮座地板上,吓傻了一整个炮位的人,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样的设计有多莫名其妙。
新一代(38年设计40年投产,其实也不太新)的98式100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整装弹药的重量降低到27.15公斤,和德国105L65大致一样,但是98式一样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射速,尽管98式的炮塔设计和美国人一样将炮弹转运室放在了炮塔正下方,缩短了换装时间,但是从炮弹转运室到炮座的过程还是需要人力传递,并且在传递到炮座之后和89式127一样还需要转运手将炮弹递给站在装填平台上的装填手。这一套操作流程简直和甲板炮座没有区别,加上炮塔内部拥挤,实际持续射速和德国人的105甲板炮没有多大区别(15发/分钟),算是勉强赶上口径大了一圈的5in mark 12(mark 12甲板炮的射速为12-15发/分钟,炮塔的射速在正常供弹下为15发/分钟,炮弹转运室内的备弹用完前为25发/分钟)。不过残念的是,回旋速度依然没有能够赶山5in mark 12,俯仰速度甚至低于89式127(不过作为后起工业国,在电机/液压上的技术储备不足,这一点尚且还算可以理解)。哦对顺带一提,在已经投产四年的1944年,这玩意儿的年产量也不过62门,最后总产量仅196门。
小口径防空炮的问题就更大了。35年日本人开始仿制髪国Hotchkiss设计的25毫米自动炮(96式25mm防空机炮)后彻底抛弃了25年引进的早期40毫米砰砰(故障率较高并且初速也较低),然后就开始了10年的96神炮的传说。在35年那个时间段,Hotchkiss的炮性能算是比较优异的(髪国海军尽管没有第一时间采纳Hotchikiss的设计,后来在38年也还是采用了),同时期美国人还在使用28毫米芝加哥钢琴(不是打字机),而英国人则还在努力改进40毫米砰砰。然而,开战后美国人买了博福斯的专利开始装备40毫米博福斯,英国人将40毫米砰砰改出了花,加初速加射速等等,改到了性能接近40毫米博福斯的程度,昭和猛男却还在用着35年的96神炮,只是将纸面最大射程一改再改,从1500米硬生生拉到了3500米,至少在纸面上可以匹敌博福斯,供弹方式依然是15发弹匣,毫无变化。最大的改进可能就是搞出了三联装炮座,至于看起来很美的LRP瞄准器是当时和炮一同引进的,依然不是日本人自己的发明。
在战争即将结束前,面对越来越抗揍的美国飞机,日本人终于想起来了被自己丢弃的40毫米砰砰,并又生产了一些(数量不明)。如果当年日本人没有放弃砰砰而是对其加以改进,想必也比死抱着25毫米96神炮要强。
如果说炮本身就很落后了,那昭和人的对空射击训练就更落后了。31年第四战队的妙高级进行了昭和史上第一次对空射击训练,当时的射击标准是,自舰航速15-18节(战列舰15节,巡洋舰18节),敌机速度60-70节,平均距离3000米,高度1500-2000米。33年进行了修订,改为战列舰和老式空母12节,巡洋舰和新式空母20节以上,敌机速度80-90节,高度2000,距离5000-7000,然后……然后就再也没改过了……
这个数值在当时看来是合理的,但是那个时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巡航速度在一百节以上的战斗机种很快就遍地开花了(比如美军主力俯冲轰炸机SBD的巡航速度在150节以上)。特别是实战中敌机不会坐以待毙,自舰也不会坐以待毙,当敌我双方都在进行剧烈机动的情况下,这样的训练简直和没有一样。
即便是在这样的训练条件下,射击效果依然不理想。训练条件下的命中率一直在3%左右徘徊,高的时候能达到9%低的时候仅0.9%。而防空机炮的射击成绩就更惨了,在38-40年,自舰航速14-21节,敌机航速85节,距离2000上下,高度500-1000的情况下,96神炮在训练中的命中率无限接近于0(仅有1发命中)。
嘛,至少纸面上写了3500米的最大射程不是【狗头】。
IJN防空是烂,但是这个烂不是说96神炮烂造成的,或者说目力防空造成的。IJN防空拉胯是一个综合因素。
综上所述,IJN的防空至少在开战初期来说,虽然有一些缺陷,但是还算不上如网上所说那么拉胯。或者说当时大家都很拉胯,所以没啥很大区别。把IJN防空的印象分拉低的更多的是后期研发能力不足,在美国弄出雷达火控,近炸引信等等黑科技,并且解决博福斯炮一系列问题的同时,日本人除了弄出来一个相当不错的长10炮以外(甚至因为产能不足而没有派上大用),可以说是毫无改进。
就好比开学时美国考12分,英国考10分,日本也考了10分,这完全不算学渣吧。但是期末考试的时候美国考了80分,英国考了75分(抄了美国至少20分),日本考了20分。所以才会造成日本学渣,IJN防空拉胯的印象。(不过防空主要还是靠CAP,防空炮在VT引信发明之前基本上属于气氛组。1941年在不考虑飞机性能差异,只比CAP指挥能力的话,英国能有70分,日本40分,美国20分)
因为你看了太多的清粉写的文章 明粉的文章你选择飘过
可能高达世界观里各国都是毛子范儿的粗制滥造吧……
毕竟二战毛子战斗机是能搞出原型机试飞最高时速能比量产机快七八十公里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