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类很少以俯视观看建筑,那为什么有一些建筑设计的最佳观赏角度却是俯视图? 第1页

  

user avatar   andy-zheng-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好问题,它存在好几方面的原因,已有的回答里有一些我也非常同意。我想聊的一点,涉及到建筑专业惯用已久的思维方式存在的漏洞。希望能带给题主一点启发。


我们都认可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尺度感”是一个非常重要影响设计的因素。因此才有这么多大师作品抄绘作业、案例研究课题。在这些学习和模仿中,除了关注材质、形式、组织、结构、概念之外,我们尤其需要学习优秀的尺度感。

只有当尺度感对了,体验建筑的感受才舒适;因而不难推之,在特定的尺度下,思考与这个尺度相对应的设计细节,这所谓的细节才具有意义。在研究占地一公顷的建筑形式时思考立面上一颗螺丝钉的位置、或在挑选一个房间内部的一把椅子时考虑和外立面主要材质的对应关系,是没有意义的。原因就是它们不在一个尺度层面上,就算建筑师心中选用了某种对应的逻辑关系,也无人能察觉。

如果你接受上述前提,接下来就有一个时常被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那就是,“设计尺度”“使用尺度”是有矛盾和误差的。想要弥合两者之间的差别,就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实际项目的经验。

我们的“设计尺度”是点状的,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在某一个特定尺度上解决这个尺度上出现的问题;而“使用尺度”通常是线性的,因为我们体验建筑是通过“漫步”的形式进行连续性的游览。因此,设计师即使出色地解决了各个“设计尺度”节点上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在“使用尺度”上就能有顺畅、连续的优质体验感。

以下具体说明:

“设计尺度”节点中最大的一个,往往立足于限制、要求、设计概念之类的宏观基本条件。建筑师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限制、要求、概念转化为物理的、空间的、视觉的形式语言——也就是房子本身。比如容积率、单元数量、层高之类的限制;对露天空间、中庭、特定功能的空间大小的要求;以及各大建筑师自成一派的设计理念:轻盈的、自然的、未来的等等。这些东西不得不让设计师缩小手中的模型比例,站到宏观的视角去把玩。当然,这往往集中在项目初期,因此这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有点像玩拼图、或者鲁班锁之类(类似于3D拼图)的益智小玩具,推拉、挤压、裁切、延展、穿插,在给出的条件内,要尽可能合理地解决掉这些基本问题。

“设计尺度”节点中最小的一个,譬如建筑内部小范围的室内空间。包括这个室内空间的软装和硬装,和该区域内部的流线、分区等,都需要一一解决。这个部分的任务要求建筑师像室内设计师一样思考问题(或者直接同室内设计师合作)。在这个尺度节点上,建筑师或者室内设计师得考虑非常细枝末节的设计决策,比如挑选地毯、踢脚线材质和颜色等等。但这些琳琳总总的决策共同造就了这个空间的内部形象。

在刚才说的最大节点到最小节点之间,还根据项目不同,存在着一个一个的其他节点。比如这个项目有个大面积的户外花园,那么花园的设计就成为一个节点,这个节点可能会有景观设计师合作完成。

然而,使用者不是通过这些设计节点来体验建筑的,不存在一种体验方式,上一秒在远处山上眺望这座建筑,下一秒在房子的室内使用某一个内部空间;而是通过连续性的位置变化,同建筑的内外空间产生互动。同时这种线性动作的发生有无数种不同的可能性方式,但大致上都是,从远处接近,从入口处进入、通过垂直交通发生高度位移、通过步行/室内交通发生水平位移。

这就提醒建筑师,如果能更好地连接起各个“设计尺度”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考虑更多的“设计尺度”节点,从而让这些密集的节点无限接近一条连续的线,那么建筑整体由远及近、由外向内、以及内部游览的体验会非常舒适。

回到问题,在我看来,题主的疑问正是来自于有些项目,并未很好衔接起各个“设计尺度”之间的关系,才会产生鸟瞰感受不错、近距离观赏却效果不佳这样的现象。

也许建筑师考虑到了在宏观尺度的形式概念(一朵漂浮的云)以及实现方式(跨厚比巨大的屋顶和纤细的柱子);也在室内尺度上考虑到了内部空间的对不同展览功能的需求;却没有非常好地连接这二者,也就是外部游览时所产生的空间感受。这种轻盈的感觉显然没有被带到这个尺度层面。

如上文所提,“设计尺度”的点状和“使用尺度”的线性之间只能根据经验和设计能力尽量弥合。我并不认为存在一个能面面俱到的设计,只是有些做得相对更好。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在当下,这种弥合并未在不断加强,反而“设计尺度”的断裂感在不断加深。

一方面,越来越建筑师更愿意用思考“物(Object)”,而非空间的方式去思考建筑。毫不客气地说,因为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更能控制形式,更容易兜售概念和产生个人风格;

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更容易被小尺度的、甚至只是部分有效的室内设计吸引目光。原因是虚拟社交让交流越来越扁平化,空间只要满足在照片里看起来精美就可以了。

越来越割裂的“设计尺度”也许意味着大写的建筑学危机,因为建筑学正在被震荡成更为碎片化的分支,空间的意义也被不断削弱;但同时,谁又知道,这不是在暗示某种新型建筑学正在悄然诞生呢?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非专业,提供一个外行人视角吧~

我是汽车设计师,那做汽车设计的时候往往都是从正侧视图开始的:

这种角度其实在生活中也不太经常能看到。你要特意对车辆中点的位置,然后走开10米,半蹲下来通过焦距大概120mm的镜头才能看到一个设计师经常画的侧视图。

实际上汽车设计的入手点就在于汽车正侧面的Package图。因此包含了总布置的汽车的侧视图也成为了汽车设计过程中的绝对基础,只有把侧视图调的相对满意,这台车才会好看。那么所有汽车设计师在这个视图下的各种推敲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对于建筑呢,它的体量比汽车大得多,而且总和一个区域的城市规划息息相关,一栋楼影响几个街道,一个商场影响一个区,一个机场影响一整个城市。所以很多时候建筑设计不是建筑单体,而是对于区域的一个解。那么能总览一片区域的视角,自然只有俯视视角。

所以作为绝大部分建筑设计的入手点,建筑设计师大概会和汽车设计师调汽车的侧面比例一样花很大的精力去给这个项目设定一个尽量好的基础,所有的美学与功能都依靠于这个基础。汽车讲究比例与姿态,好看的车必然有相对完美的比例与姿态。建筑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功能布局、空间感、动线合理。顶视图往往影响着这个东西。

以我个人经常关注的建筑设计图来说,有顶视设计稿的往往是大型与分体式建筑,比如机场、超大商场、办公园区…与巨大的建筑体量相比,人就很渺小了,规划功能布局与动线更加重要。而俯视视角不意味着设计,也更意味着整体的layout。当我们谈论布局的时候是不会在意墙面颜色或者休闲区的椅子应该长什么样的。

以大兴机场为例,大部分人的视角看上去只能看到局部。

而只有俯视才能看清整体设计,看到设计师是怎么规划这个机场的布局与功能,以及机场和城市之间是怎样产生的联系。

所谓颜值等于战斗力么,好看合理的布局又经过精心的雕琢,不美就有问题了。


外行观点,以上。




  

相关话题

  站在建筑学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京都动画工作室起火后死亡人数高达 35 人? 
  如何评价小米发布会上最新发布的小米 11 Pro、小米 11Ultra新品,有哪些设计或功能值得关注? 
  文案的价值在哪里?为什么凭几句广告语就能拿那么多工资? 
  高中生怎样整理学校桌肚最好? 
  苹果产品的设计是否提高了全世界对电子产品的品味? 
  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如何? 
  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点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师设计不出一款漂亮的自主品牌车? 
  古罗马的混凝土技术为什么会失传? 
  在塔吊上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掷标枪裁判会被插死吗?
下一个讨论
两个小孩说话声音大总在家喊叫,已经影响邻居,但管不住,我很焦虑,该怎么办?





© 2024-05-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