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何基建那么差,政府也没有加强基建的想法? 第2页

           

user avatar   bu-zhi-dao-jiao-sha-25-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2100年,在印度网站:ਕੀ ਤੁਸੀ ਜਾਣਦੇ ਹੋ上,有人提出了如下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何基建那么差,政府也没有加强基建的想法?


user avatar   yang-zheng-zhu-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基建有问题是特朗普和拜登都达成共识的事情,只有你乎不同意,建议建党参选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老家所在的农村到现在连下水道都没有,这就意味着生活污水无处排放,想要在自建房装一个抽水马桶都是奢望。今年刚刚在村子的道路边设置了垃圾桶,之前所有的垃圾都是村民自行处理,大部分都是被随意倒掉了。自来水是刚刚通的,然而水不是从自来水公司引来的,而是没经过消毒去杂的地下水。村村通道路工程倒是有,但是到现在也是一次只能通过一辆车的狭窄的水泥路,以至于农民想要进趟城,并没有比之前方便多少。医院、邮局、银行、超市、购物中心、体育场、游乐场等基础设施也是只有县城才有,农村有的只是小诊所和村民自己开的小超市。跟二十年前比起来,农村基建稍有起步,但是并无实质进展。二十年来,我们的县城已经大变样了,但是我们村子跟二十年前相比并无太大的不同。一线城市的基建是不错,可是农民也是中国人。现在长年住在农村的人并不少,怎么农村基建还是如此落后?我家所在的中部省份在全国应该是中等水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多地方比我家那边更加落后。我觉得等把农村的基建提升到美国的平均水平的时候,再去嘲讽美国不迟。

补充说明一下。我们村子2000年前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这些费用当地村民需要承担一部分。我记得每家缴费大约三百块钱。有不少家庭出不起钱,就不能用电,直到交钱了才能用电。2007年左右实施村村通道路工程,村民仍然需要承担所需费用。大约每家缴费六百块钱。不知道现在的农村基建农民是否还要承担费用。至少在二十年前,这些基建并不(全)是国家给农民的福利,钱还是要付的。


user avatar   david-18-29-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两个个概念再来谈这个问题,否则就像个伪命题了。

首先什么是基建,其次怎样算好怎样算坏。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感性认识引领下,对基建的主要认识是广场,市中心的商业写字楼,政府办公楼,乃至新建的高层住宅这些光鲜不光鲜,其次是出门的公路,高速公路以及高铁是不是现代化,高大亮堂,当然还有些人会想到市区里有没有纵横交错的电线,还有中国人很骄傲的4G覆盖率。当然了,如果遇上下暴雨,会想起来下水道。

这其中的高铁,光纤宽带和4G基站,中国都大大的超过了美国,城区电力网也比蜘蛛网一般的美国老城区好的多,高速公路里程也超过了美国一些。还有一些领域中国也明显更新更好。

但是基建显然还不止这些,

比如说为全国供应石油和天然气的管道就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

天然气管道美国是55万公里,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大发展,现在是11万公里, 总量美国是5倍,人均是20倍。当然,美国经济早已过渡到了一天然气,石油为主的阶段,中国天然气消费量还远不如美国,更依赖煤炭,因此修了一些专门运输煤炭的重载铁路以及配套港口。

再比如说机场

中国这些年修了不少大型骨干机场以及漂亮的航站楼

但是分析一下机场数量我们会发现,美国大约拥有2万个机场,其中15000个是各种通用航空,民用直升机,水上飞机等等小型民用机场,5000个是公共机场,这其中有555个商用运输机场

而中国有238个商业运输机场,以及几百个通航机场。

也就是说在大型机场方面,美国在数量上是中国的两倍,客货运输量不到中国两倍,而在通用航空方面,则全面压倒,因为美国国内有20多万架各种民用通用航空飞机,中国这方面只有几百架,确实不需要那么多机场。

这里还要提一下,美国人不修高铁,也和他们更依赖公路交通以及有发达的支线航空有关,美国有2000多架支线客机,利用遍布全国的机场来提供中等距离的快捷交通,而中国的支线航空运输机只有不到200架,这其中部分因素就是受到了高铁的强大竞争。中美只能说是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拿高铁去藐视美国并没有什么意义。

再比如说城市公园和运动设施,可能很多996的社畜都快忘了这些东西,但这在发达国家是在城市中比例很高的东西,有在美国的朋友肯定会熟悉那种遍地是灯光草坪,各种运动的人们的场景,这个就不说了。

说到运动设施,美国每年有大量的体育场馆处于良性运营中,因为他们的职业化商业化体育比较发达,如橄榄球场,篮球馆,冰球馆,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游泳馆等等,数量庞大,这里就不详述了。中国在举办过全运会的城市会留下一批建成时很先进的体育场馆,但之后运营情况如何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再比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

美国共有各类图书馆29278所。

其中,公共图书馆14831所;高校图书馆4796屏;军队图书馆485所;政府部门图书馆1615所;专业图书馆4637所;法律图书馆404所;医学图书馆1640所:教会图书馆870所。

相应的,美国成年人2019年访问图书馆平均为10.5次,电影院5.3次,体育比赛4.7次,音乐会或戏剧3.8次,国家公园或历史古迹3.7次,博物馆和赌场都是2.5次,主题公园1.5次,动物园0.9次。

(想想看,我们的成年人每人每年会去图书馆博物馆历史古迹多少次? )

而我们中国呢,华经产业研究院显示:201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为3196个,

所以我们要明白,要让一个国家的国民过上舒适文明的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多很多,都需要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拿出钱拿出诚意修建以及维护。只是专注于几个大家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是不够的。不止是有大面上的,还有细节的,比如所有公共区域的公厕的数量和质量, 比如直饮水的覆盖。


另外还有个问题,就是人均,

好像大家比较时都只记得评论表面上酷炫不酷炫光鲜不光鲜。但表面的酷炫光鲜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然后也会落后也会陈旧破损。重要的依旧是其还能正常使用的数量。纽约地铁确实破旧了,但是其很多服务现在能达到的国家也不多。

比如很多人看过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面那个从贫民窟走出来的白人女孩利兹上高中那两年,晚上最后一个从学校出来后,就去坐纽约的地铁,因为那是24小时的,她在车上睡四个来回,正好早上回去进学校。

而人均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民众每个人能享受到多少,以及需要每个人投入多少。

比如高速公路,中国现在在总量上应该是超过美国一些了,但也超的不是太多,属于一个量级,公路里程美国比中国多一些(650万公里对比500万公里),但也差的不太多。同时中美两国的汽车保有量也接近持平了,也就是说在车均公路上接近了,人均差了三四倍,人均公路少对应于人均汽车少。


这一段时间经济变化的特别快,我觉得需要补充一点了, 那就是大家要做好我们的基建也会慢下来旧下来的心理准备。

一个国家可以大干快上的搞基础设施,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经费保障,一个是劳动力保障。

一个国家不一定发达富裕搞基建的经费就充裕,也不一定还落后就没钱搞, 因为搞基建也是一种投资,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做, 如果基建预期有丰厚的社会经济回报,国家就可以借债的方式来建设,比如早些年我们的一些高铁,公路,桥梁,都是建成后就立即人车拥上,很快就能收回投资。这种都是钱不是问题的投资。相比之下美国的铁路,公路,电路,机场,管道等早就近乎饱和,基建长期低投入并不奇怪,至于说很多旧了,一个旧房子想整的处处焕然一新,可能比新建一个还费事,这个很多人都明白。而且把一个存在的老路老桥老隧道给整新了没效益啊,最后最大的可能是大家都继续凑合着用,只对威胁到安全的地方加固一下而已。

现在本国的财政正在不断收紧,虽然同时有了靠基建来拉动经济的需求,但是同时也有财政下行的反向作用,就算靠一些项目来维持,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了,而且只要是预期收益很差的,就算建设时创造了GDP,最终建成后也不过是转变为负债,持续的对国家经济产生负面效应。

另一个就是现在开始老去的,是1970、80年代的婴儿潮的那一代,那时每年出生两千几百万人, 而现在可以开始顶上去的,是1990年代的那一批,每年大约一千六七百万人,也就是说,从现在往后,大约每年损失大约7、800万劳动年龄人口。

这最终必然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上,未来在财政紧张和劳动力紧张双重压力下,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屋的建设等,最终都会和之前这几十年有很大不同了。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世界以工代赈入脑的国家不多的……

美国是其中一个。

不过美国是在100年前以工代赈入脑的。

现在,已经治好很多年了,所以现在的基建一塌糊涂。

治好以工代赈入脑病的美国人认为,

有这个钱不如拿来买点农产品给大家吃吃喝喝,

路够用就好没啥好修的……

楼够用也好没啥好修的……

公共事务支出里面,恨不得公路维护费也给省掉(大雾)

但是不要因为美国基建水平差就觉得美国建筑不厉害,

人家新修的虽然出的慢修得少,但质量还是看上去很赞的。

所以我建议各位还是不要嘲笑美国。

因为我们国家始终是在常识走美国走过的老路……

破败的高楼,陈旧的装修,我们都会看到的。

不说远的,各位有空可以来看看上海的一号线。

25年了,是不是已经有纽约地铁一半的味道了呢?

笑。

100年的也不是没有,你去黄浦区的北部的老租界区看看100年的老区……

别看南京路,南京路一直在翻修,看旁边的小马路,笑。


user avatar   fjdjf-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建狂魔的做法,只能使用一次,理论上要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使用第二次。

或者说,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办法使用第二次。

咱们国家之所以南北方现在在经济上有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北方地区大举基建的时间,要比南方地区早的多,而现如今的群众往往那个时候还没出生,对北方大举基建的时代缺乏记忆。

而我在和GDP有关的话题下逛街的时候,我发现好多人都在盲目的比数字,哪个数字高就认为哪个更强,也正是因此,很多人容易被GDP等经济指标的表面数字给蒙骗,不只是群众,很多媒体和官方也很容易因此飘飘然。

更有甚至,一些媒体会大肆鼓吹基建狂魔的做法,以基建为论点,大肆诋毁北方地区,先是河南,再是东北,现在又是山东。

殊不知,比起基建对经济指标的拉动和对设施的频繁更新,基建的负面影响其实更大。

美国人大举基建的时间,其实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而欧洲人大举基建的时间要更早。

不过这种追根溯源的基建,其实意义不大,咱们国家那个时候还处在大清落后的封建统治当中,没得比,而且那个时期基建的厂房,铁路,公路等设施,都是蒸汽时代或者电气时代所建设的,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到多少了。

不过有一点我认为值得借鉴,就是美国人当“基建狂魔”的时候。

美国人曾经像中国现在这般“基建狂魔”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大萧条期间的“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中,其中一条就是:

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同样的,我国基建狂魔的发展史,也是源自于08次贷危机过后。

换句话说,基建狂魔的做法,本质上是走出经济危机的一种策略,并非是经济平稳发展时期应当采取的措施。

从这个角度说,基建狂魔不但不是褒义词,反而是个贬义词,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处在危机之中。

大家应该都知道,经济危机源自于商品过剩和消费萎靡,在资本世界中,贫富差距的逐渐分化,让劳动者在承受越来越高强度的工作的同时,还由于极低的薪资,以及资本家通过金融手段敛财的技巧,让劳动者的社会资源日渐稀少,并最终无力消费自己生产的商品。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少数人的有产阶级,自身的需求有限,即使将商品精装或者奢侈品化,有产阶级仍然没办法相互之间把大量制造的商品消费掉。

于是,资本家的大量商品滞销损耗,而广大劳动者无力消费,谋生困难,并引发企业关停,服务业萎靡不振,劳动者无法谋生等各种事件的恶性循环,不断加剧,形成大萧条事件。

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提出了根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从分配方式上进行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一般因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而无法推行。

于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替代方案就得到了推崇:

超发货币,拉高借贷杠杆,短期内获得足够的资本,将资本投入到基建当中,兴建基础设施和工业设施,借此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以工代赈,同时促进国家的建设水平和工业水平。

这样,大量无法谋生的劳动人民,就可以通过扩张出的就业岗位,实现谋生,而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获得了工资,也可以把大量堆积库存的商品消费掉,资本家的困境也得以解决。

同时,政府再辅助金融手段,发放救济金等做法,以组合拳的方式,成功走出经济危机。

上面提到的这套做法,因为带领欧美国家走出了29-33大萧条而闻名于世,同样的,我国为了快速走出08次贷危机,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短期内大量货币的供给,以及大规模基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就是为什么,大萧条后的美国,现如今的我们,成为基建狂魔的原因。

那么,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套刺激性的经济政策,并非将问题解决,而是通过透支未来的发展潜力和财力物力,将现在已有的经济危机问题推后,或者说,这套做法其实是把经济危机向未来进行有序的转移。

所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经济危机将必然再次出现,而且由于未来被透支,以及原有问题的扩大搁置,未来面对的经济危机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并最终在未来某一次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当中,让整个国家彻底放弃挣扎。

现如今无限宽松的美国,就是因为08次贷危机过后,这套刺激性经济政策的直接暴雷,导致美国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方式,被迫以这种简单粗暴的无限宽松来解决问题,得益于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以将宽松政策的影响分摊给全球,让美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问题。

我们说回到基建狂魔身上。

基建狂魔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建设大量固定资产的同时,也让政府支出大幅增加,而如此大量的财政支出,只能出自超发的货币或者来自未来的借贷。

所以,这种做法本质上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导致债务杠杆拉高,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

而且,基建狂魔的做法,会在基建等相关领域,容纳大量就业人口,而这部分就业人口短期内难以消化,如果不出现需要大量人力和工业产能的事件,就业人口将会在很长时间内,停留在基建行业中,如果基建停摆,大规模的失业也将到来。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基建狂魔,走上了这条路,就很难再停下来了!!!

对于曾经的美国来说,二战虽然带来了战争的阴云,却也在经济复苏和就业依赖上帮了美国大忙,它让美国的大量就业人口,在战争导致的大量工业需求下,从基建相关的领域,转移到了最应该去的工业领域。

而在战后一段时间内,面对战后过剩产能的情况,为了缓解去产能的影响,同时防止过多人涌入基建行业,美国巧妙地将大量工业品和经济救援,以半扶持半出口的方式,输送给欧洲和其他地区,用于各地区的战后发展,为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做了良好的铺垫(详细请搜索马歇尔计划)

于是,在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美国这种基建狂魔的负面影响,被二战和它的战后新局面给巧妙的化解了,而且美国甚至出现了有意规避成为基建狂魔的做法。

但是对于咱们来说,可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截至目前,我国基建领域相关从业人员占据的比例非常之大,而且在08次贷危机之前,我国出口贸易型的经济,已经让我国在商品过剩方面非常严重,并在08经济危机期间,使我国出口遭受沉重打击,大量从业者失业,出口贸易下降。

而随着我国承接的产业转移日渐向高端转移,产线自动化的影响开始加大,低端的服装,制鞋,手机组装等产业,人力部分较重,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而当产线自动化后,产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升高的同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因机器的替代而降低。

由此,次贷危机后采取基建狂魔做法所容纳的大量从业者,因为我国制造业对劳动承载力的降低,现在并没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去。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就业,大量从业者,以及后来的众多大学毕业生们,只能不断被基建相关行业吸纳,为了养活大量基建的从业者们,我国只能想办法拉动基建需求,让基建狂魔不断的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大量从业者获得报酬,以此谋生。

否则,一旦基建狂魔的脚步停下来,基建涉及的大量从业者,随机就会面临失业和谋生困难的局面。

看到这里你就应该知道,基建狂魔不是个好词了吧。

目前,得益于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我国在海外的基建建设仍然存在大量需要,所以我敢断定,这部分将会是未来几年的风口,而且大概率和现如今的芯片设计一起,是我国本世纪上半叶最后的风口了,如果你愿意去非洲和东南亚参与建设,相信你会收获事业上的成功。

不过比起基建狂魔,我国现在更希望的是能把基建的脚步停下来,至少要慢下来。

到目前为止,基建狂魔虽然实现了高速的城市化,却也让国内很多地方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大量基建支出对财政的压力,迫使地方大幅举债,拉高杠杆,而当地方想要慢下基建脚步时,基建养活的庞大就业人口的顾虑,迫使地方继续把基建运行下去,就像那个《没有脚的鸟》的故事,鸟没有脚,落地即死亡,为了活下去只能不断地飞,外人看这只鸟身强力壮飞的高飞得远,而对于鸟自己来说,实际上已经筋疲力竭了。

最终,没有脚的鸟,终会有落地的那天,而那一天的到来,往往也意味着泡沫的破碎,基建行业崩溃,房地产泡沫崩塌,大量从业者向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转型,国内一众基建固投拉动的城市陷入经济萎靡发展停滞的状态,被迫进入持续性的通缩,以换取债务的降低。

而随着基建和经济的发展停滞,原有大规模的基建设施也会逐渐老化,像现在的美国这样,被人嫌弃又旧又破。

那么,当城市整体老化,基础设施整体老旧以后,国家有机会重新开启基建狂魔模式吗?

除非城市老化到已经无法使用,需要国家集中全部资源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国家再度发生经济危机,需要基建容纳大量失业人口,刺激经济发展,否则这种模式将会很难再有第二次。

以现在的美国为例,美国人不是没尝试过进行基建翻新,奥巴马和特朗普都有尝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现在的美国,在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就业人口已经被充分消化,没办法分离出大量就业人员进入基建领域,大举基建的模式自然很难开展。

而比起基建需求萎靡,任何国家都更不希望经济危机的发生,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宁可设施不断老化,自己慢慢置换,也不希望再发生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中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成为基建狂魔。

另一个则就是人口的影响,工业国家都会存在出生率低迷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短缺将会变得严重,劳动力价格升高,对于需要大量廉价高强度工作劳动力的基建行业来说,现在的发达国家已经很难成为基建狂魔了,劳动者并不想加入它。

然后伴随着持续性的劳动者对基建的蔑视,整个国家基建人才越来越少,整个国家也越来越不会基建了。

简而言之就是,对于美国来讲,基建虽然旧了,但是现在还能用,没有必要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花那么多的钱,借那么多的债,开展大兴土木的工程。

对于劳动者来讲,基建行业又苦又累,现在劳动力短缺,我可以找到比基建赚的多活得幸福的职业,没必要跑到基建行业去。

对于基建行业来说,劳动者不愿加入,国家不想花太多钱投资,基建长时间落魄后人才断层,基建能力下降,想当狂魔也当不了了。

至于咱们,当基建狂魔被迫戛然而止以后,咱们也会走上美国的老路。


user avatar   awind-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的基建不是差,是老化,美国绝大部分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桥梁、码头都是上世纪小罗斯福时期和艾森豪威尔时期修的,最少都60年了。

一直没有大规模更新的原因也很简单,美国老百姓不太愿意。

美国基建老化是事实,美国政府也一直想搞基建。

自奥巴马开始的连续三任政府一直想搞,但是,相关的基建法案在国会一直通不过。老百姓不想搞,议员要听老百姓的,投票就通不过(众议院两年一选,除非不想干了)。

早在2008年,奥巴马政府就想推出一项大规模的基建计划。但是,直到他2016年离任,国会只通过了一项基建立法:《修复美国地面运输法案》(FixingAmerica'sSurfaceTransportationAct,简称FAST法案),将为美国2016至2020财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3050亿美元融资,其中约2050亿美元将用于高速公路建设,约480亿美元投资于轨道交通项目。

特朗普就更不用说了,上台推出的1.5万亿基础计划一直到下台都没能在国会通过。

拜登8年1.2万亿美元计划终于通过了,基本上就是特大喜讯和重大成果,估计回忆录里要特吹大吹的。

对比一下,中国2020一年的基建投资近40万亿,是美国8年的5倍多,这要是在美国,那一定是可以与小罗斯福一样伟大的总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1—12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32%。

美国老百姓不愿意搞基建的原因也简单:

美国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大家都有活干,有钱拿,为什么非要花钱搞基建,为什么要去工地辛辛苦苦的搬砖?

所以,给老百姓发钱的法案很快在国会通过了(特朗普2万亿美元、拜登1.9万亿美元基本上都没啥反对),而特朗普的基建法案一直没有过,拜登本来3万亿的基建计划经历了数个回合最终被砍到1.2万才勉强通过。

美联储FOMC声明:预计2022年美国年底失业率为3.5%(预估3.8%),2023年为3.5%,2024年为3.5%;长期预测中位数为4.0%(前点为4.0%)。意味着随着美国经济从疫情中复苏,失业率将降至50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老百姓都不愿意去工地搬砖,更不用说美国老百姓了。


今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就业市场异常火爆。

——美国大辞职潮仍在继续,但失业率却不升反降,为什么会这样?

从今年4月起,美国就进入不同寻常的辞职潮,当月辞职人数超过399万人,突破2000年有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

而且这波辞职潮还没有消停的迹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美国经济中空缺就业岗位数为1103.3万个,接近历史高位,仅次于今年7月的1109.8万个。

10月份,美国共有415.7万人辞职,辞职率为2.8%,虽低于9月创历史纪录的3.0%,但仍显著高于疫情前的水平。

——美国人到底要干啥,为什么突然不工作了?

10月美国的失业者总数为741.9万人,但是全美用工缺口超过了1000万,美国用工荒问题超级严重,很多企业、岗位,根本招聘不到人。美国企业现在正不停地涨工资、提高年终奖,为的就是能够留住员工。

很多人都说,这都是美国过高的失业补助金造成的,政府免费给民众发钱,让人们越来越懒,换成是他们,也不会出去工作,躺在家里领钱多好。

但真的如此嘛?美国10月份失业率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4.6%,好于市场预期,也优于欧元区国家。10月份,美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人数为53.1万,基本消化了辞职人群。

也就是说,轰轰烈烈的辞职潮背后不是美国人不想工作了,而是他们在集体频繁的跳槽,规模大约就是每月400万人左右。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有些糊涂了,美国轰轰烈烈的大辞职潮背后,失业率不升反降,除了适龄打工人口因为疫情原因大幅减少外,最大的可能就是,全美上下正在经历集体跳槽涨薪潮,很多美国人频繁辞职,不是不工作,而是为了更高的工资。

据统计,今年美国仅第三季度平均薪酬上涨幅度达到6%。美国主流舆论甚至将其称之为“打工人的黄金时代”。

这个薪酬上涨幅度有些夸张了,而且更夸张的是,这是企业自发完成的。现在,全美工资上涨现在有多夸张,已经达到了下个月注定会比这个月更多的的程度,因为上涨速度太快,甚至连公务员也忍不住辞职,跳槽到企业赚钱。

平均工资涨幅创了20年新高,连麦当劳打工的涨幅都有15%。但尽管如此,麦当劳还是缺人。

10 月 6 日,美国银行将其全公司的最低工资提高了 5%。亚马逊的运输和包装工现在拥有每小时 22.50 美元的薪酬,这样一比,那些要求联邦最低工资 15 美元的人显得是个傻子。

一对在硅谷做码农的夫妻,年薪平均20万美元,一年存五十万人民币好简单。
美国UPS快递小哥,但凡勤快点愿意加加班,年薪就会去到大概13.5万美元,干两年就能买房。
时下最俏的洛杉矶港口码头工人,年薪同样超过1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免费医保和全额养老金。
如果加班,按照加州当地的法律,这些工人能拿到双倍的加班工资,也就是每小时100美元。这是全美平均时薪的十倍。

各行各业的劳动力短缺,逼着老板们咬着牙提高薪酬,不然就别想找到人干活。与此同时,过去四个月的通胀已经超过了5%,是几十年来最热的。

乍一看,这不就是工资推高通胀,然后更高的物价要求更高的工资,即工资与通胀的螺旋式上升吗?事实上,这就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之一。

疯狂涨薪也好,大幅提升年终奖也罢,美国企业目前就是发钱,在全美空缺岗位数比失业人数多出一半还多大背景下,美国企业不得不这么做来留住员工。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终于不再是一句空话。


基建这东西是以工代赈干的事,罗斯福时期搞基建是因为大萧条导致的大失业;艾森豪威尔时期搞基建是因为二战结束大量退伍士兵回家失业和军工厂关门工人失业。

现在有活有钱,为什么非要去搞基建,去工地搬砖呢?


user avatar   nolan-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帝国,不止是在国际关系上表现出帝国主义特征,更体现在其国内。

为什么美国富人区不需要建设平民化的公共交通,比如地铁?

为什么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常用水管道,仍旧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时使用的含铅材料管道?

为什么美国停止铁路发展,尤其没有跟上当下全球高铁发展,而是继续用机场代替铁路的交通模式?

因为诸如以上这些,并不符合第一世界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是为第二世界中产阶级,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底层美国人民服务。

尽管种族主义只是掩盖美国森严阶级社会的表象问题,但仍旧能反映出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

比如福布斯美国富豪榜,你看看每年入选的顶级富豪,近乎清一色白人,也只有黄仁勋、陈颂雄、孙大卫、杜纪川、李泰、杨致远等这几个后来陆续加入的华裔科技新贵。

第一世界的美国统治阶级,为什么要为改善第二第三世界美国人的生活质量,而去搞基建?

扒一扒拜登政府的所谓基建计划,哪一条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般拐着弯,又在强化第一世界基建?

这本质上和是否是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几乎没有关系,欧洲搞福利社会主义的那些国家,大小政府模式都有,都不影响大基建的普惠问题。

大基建的普惠问题,本质上就是立国之本的问题。

美帝国所谓的极左操作,暂时也就做到拆东墙补西墙的去搞直升机撒钱这一步,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想法跟能做到差了十万八千里。

美国现在做梦都想着把制造业迁移回国内,搞一批基建人才,重现美帝工业能力昔日的荣光,顺便把中国排除在自己建立的秩序以外。

但是美国现在做不到。别说制造业这种低工资的岗位了,就连it这种高工资的理工科岗位,美国本土人才严重不足,需要中国、印度等移民人才来补充,即使美帝有人才,也会先去这类高工资的岗位。

所以有这种想法也没用。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过。知道基建狂魔罗斯福吗?罗斯福为啥搞“新政”?经济糟透了,他智商又实在有限,只能搞基建。账目都要公布的,捞不到啥油水,做坏了谁都可以骂,骂多了可能下台。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上大项目。




           

相关话题

  为什么冷战时期美国一定要保住西柏林? 
  如何看待丈夫酒后在单位家暴,妻子同事制止致其死亡,检方认定正当防卫?面对家庭暴力,女生如何保护自己? 
  中国和美国哪个的领土面积大? 
  为啥封建时期非得死护着小农经济,不能出个跟商鞅似的人跨越时代来个历史升级? 
  如何看待叶檀《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城市》引发强烈批评,最后被删。而早先写的最有前途十大城市则不受影响? 
  针对于目前美舰对我国南海进行挑衅,我方一如既往的进行抗议,怎么看? 
  如何看待10万彩礼没到位,父亲不让结婚,江西一女孩把亲爹给告了? 
  一个学习不好的富二代,在自己家公司做的不错的概率有多大? 
  京杭大运河是否助长了北方政府掠夺南方资源、无视南方权利诉求的历史倾向? 
  如何看待埃隆·马斯克当选美国《时代》杂志「 2021 年度风云人物」?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西安各部门应对这次疫情的表现?
下一个讨论
航天器材或零件中是否有正圆形材料?如果有的话π精确到第几位?不需要的话圆周率是否在工业上有应用呢?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