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越来越多高校教授「走红」网络,更受年轻人喜爱?你都遇到过哪些有趣的老师? 第1页

  

user avatar   windycloud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求知背后是 人 提升自己的刚需,网络是一个媒介,在没有网络这个媒介的时候,很多学术大师就在线下开课,不远万里来听的人也可以让诺达的礼堂座无虚席。当年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弟子们即使高官厚禄也继续跟着老师。 往就近的事情说,十年前短视频、网络还没有很发达的时候,没有【走红网络】但是【走红电视】的很多啊,比如说易中天教授。
  2. 高校教授有权威性,同样的信息,看网红自媒体还是教授亲自讲,区别是省时间,比如说大家可以去搜 “全球变暖”“石油储量”等等,一次性看下来你会发现自媒体账号 80个,60个用的是一篇通稿,读下来耸人听闻、未经查证的信息为主。看教授讲课,只存在当时没完全听懂,事后反思的问题,信息质量比较高。
  3. 年轻人比中老年人更需要求知,毕竟对未来的职业方向,以及自己的技能提升都有疑惑和想法。听一听前辈的有好处。
  4. 有趣的背后,主要是贴近时代的讲话方式,当年易中天的 幽默文案,放到现在可能就要差一些,现在的流行语,比如说 “yyds”等等,从高校老师讲课的时候说出来,严肃的事情更轻松,对比感更强,容易让人有获得感的同时,更觉得有趣。

user avatar   huai-yi-zi-ji-zuo-liao-jia-l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年上的是很普通的二本,几乎垫底的学校,但是没想到这么个学校,还是藏龙卧虎之地。

由于法学院院长是西政78级的,恰逢我入学的时候是西政78级老师退休的时候,所以我居然有6门专业必修课是西政78级的老师上。

很多人都听说过西政是法学届的黄埔军校,但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号是西政老三届打下的,其中78级更是星光璀璨。

教导我的这几位均是211以上法学的教授,其中还有一位南开大学的退休教授。


user avatar   jian-zai-wo-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上大学那会儿,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有个性的老师。

系里有几个老师,一个姓张,还有几个也姓张,今天就给大家回忆回忆张老师们的旧事。


1.一位张老先生,很大年纪了,给我们上选修课,某记研究。讲话结结巴巴的,让人很捉急。

有一次课,他讲自己如何去某图书馆找一本某记的孤本。

馆员不让他看。

他就每天一大早去图书馆门口守着,然后随馆员一起进馆,一起帮忙开窗,放下椅子,抹桌子……

等到闭馆,又跟着馆员一起扫地,关窗,把椅子翻到桌子上。

如此默默无语地过了好多天。

一天干完活,馆员招手,把他引到一个隐蔽的角落里,从怀里掏出一卷书来。

叮嘱他,不能损坏,不能离开这个座位,不能带走,每天来抄。

………

张老先生的课,其他都不记得了,但是这段故事激励了一个求学者一生。

这才是真正做学问和做人。

感谢那个年代对于老师的包容,让一个说话结巴的老师还能上讲坛。

很多时候,一个老师的风采、往事,对学生的影响,超过课堂内容本身。

(刚才去百度了一下老人家,好像还健在,幸甚!老人家应该八十多岁了吧)

2.梦蝶老师

梦蝶老师也姓张,之所以得了梦蝶这个美名,是因为她有一次讲课,中间插了段话,说自己昨晚做梦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梦蝶老师的讲义,据说二十年没换了。

张老师的课,不太有人爱听,所以很多人在课堂上自行其是。

但是她脾气很好,于是坊间就流传她的笑话:

某日上课,张老师生气了,批评坐在中间几排的同学:你们别说话了,你们看看前排的同学多乖,在睡觉,后排的学生也很乖,在打牌,就你们在吵吵。

……

现在回想起来,学生们未免太尖酸刻薄,虽然没有多少恶意,但是这样调侃自己的老师,真的还是过了。


3.我们当年学电脑操作系统是DOS系统,教我们的正是年富力强的张老师。

张老师搞电脑出生,后来却开了一门很古典的课。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选课制度很灵活,前一个月大家到处去听课,听半节课都跑。

最后敲定,选哪个老师的课。

结果张老师比叔本华还悲剧:听课的最后只剩下一个。

张老师向来好脾气,也不生气,始终慢条斯理地讲着。

末了,下来问那女生:今天怎么只有你一个人来上课呀?

女生委屈地说:因为我是课代表啊,老师。

……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老师们,不管学术水平如何,讲课水平如何,但是为人都是极好的。

难道是因为他们都姓张?

……

再讲几个不姓张,但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吧。

4.我们曾经的一位系主任,才华横溢,但是也是牛逼哄哄,脾气爆裂得很。

他有睡午觉的习惯,并且最忌被人吵醒。

有老师在他午睡时间打电话,结果被骂了。

也许他当领导有点过于直率,导致天怒人怨,最后两度下野,最终去了北京。

但是他做学问和讲课,真的没得说,所以说嘛,人无完人,大家要包容。

我选了他一门选修课,哇塞,听他讲课,端的是如沐春风,无比享受。

这是学识与口才的完美结合,那种课,比看电影还爽。

但是,一学期的课啊,他就上了四次,有一次他都走到讲坛上了,一个电话,就遁了。

但是即便如此,每节课都济济一堂的学生对他翘首以盼。

我记得毕业时去找他签字,他同情地看了看我,安慰我说:去南方好,南方发展得更快!

可是我去的是华北啊。

……

5.我们专业也有一位暴脾气的老师。

他当年能评上高级职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讲课太燃了。

他的课最受本科生的欢迎。

当时的第一教室,能容纳三四百人,全部坐满,连过道上、窗户下、门口站的都是人。

他针砭时弊,痛心疾首,激动处,捶胸顿足,拍案而起……

一时不知道燃爆了多少热血青年。


6.讲个外系的老师吧。

我们学校那个时候每周末会有很多讲座。

然后大家都是相约而去。

其中就有政治系的一位老师。他当年就已经是名震江湖的青年才俊。

大家还记得李登辉事件吗?还记得导弹事件吗?一批李登辉,二批李登辉,三批李登辉………

我现在对于台海的观点,就深受这位老师的影响。

他当年据说一年之内就全国演讲数百场,被四处邀请去演讲。

这位老师是我见过的形象、口才、学识三位一体最完美的老师。

我要是女生,大概也会为之心折。

他一身西装领带皮鞋的打扮,普通话非常标准,整个讲座,如同演讲一般,中间不会出现任何瑕疵。

再加上声情并茂,理论联系实际,一时间,迷倒了不知道多少师生。

对,你没看错,是师生。因为他讲课,很多老师都跑去听,真的。

……

等到我上研究生的时候,传来他婚变的消息。从此,渐渐失去了他的传说。

但是据说他爱上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子。可见是真爱,而非贪恋女色。这就是当时我们寝室的集体评语。

7.有一位老师,温文尔雅,说话不紧不慢,喜欢穿着一身好多年的小西服,个子矮小,语气温和,但是却给人高山仰止的感觉。

也给人不怒而威的气势。

这就是我导师。

我导师跟那位讲课激情四溢的老师关系不太好。

可能也跟性格、理念有关。

我导师当时给我们说:一个老师可以自己去决定牺牲自己,但是不能鼓动别人去牺牲,更不能道德绑架别人去牺牲。

言下之意,就是对上面那位老师的做法不认同,认为他挑起了学生的情绪,会让年轻人冲动而承受难以承受的损失。

我导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做事严谨、克己,对他人却颇为包容,待人接物温和而坚定,是我见过的最有人生智慧的人。

也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贵人。

拜师宴后,他就带我们去玩保龄球,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玩保龄球。

老师说:带你们来这里玩,不是说鼓励你们以后也来玩,而是希望你们来尝试一下,将来遇到有身份地位的人,心里也就不慌了,因为你可以对自己讲,我也玩过,不过如此。

老师还请我们去五星级酒店吃饭,让我们学会安静地吃饭,感受五星级酒店的氛围。当时这个城市总共就两家五星级酒店。

老师还经常带我们出来上课,在茶艺馆,在展览馆,在公园……

老师说徐志摩的教育理想很好,应该带着学生在大自然里学习。

我导师一方面研究西方理论,但是在治学方法上却最推崇考据之学,反对纯粹的思辨。

导师对上面那位讲课富有鼓动性的老师的做法的不认可,也有这方面原因。

导师觉得大学老师要做一个学者,而学者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凌空蹈虚,要重实证,少议论。

现在想来,我老师太有先见之明了。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纷纷进驻视频网站,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普及与推广专业知识,解答专业疑难,参与热点讨论,也聊年轻人更感兴趣的话题,成为了广受喜爱与认可的硬核教授。

比如题中所说北大的戴锦华教授,作为电影史研究专家,从容地聊起大女主电视剧,霸道总裁小说,甚至是耽改剧;

复旦的梁永安教授,谈鸡娃教育,谈“小镇做题家”,更能从《山海情》和丁真、一直聊到利路修;

华南师大的迟毓凯教授,从两性心理学、女性购物欲,聊到饭圈小鲜肉;

复旦的沈奕斐教授,话题涉猎之广,视频发布之勤,更是快成为专职自媒体人了。从《三十而已》到《乘风破浪的姐姐》,从婚姻家庭,两性关系到饭圈追星,很多热点话题,她都自有一番独特视角的解说;

政法大学的罗翔教授,更把法律科普工作做成了个人IP品牌【罗翔说法】,成为真人活粉超过1800万的“顶流网红”。

这么多学者教授,纷纷走出课堂,争当网红,是不务正业么?非也,非也。这正是身为知识分子的与时俱进。

近几年来,整个人类世界,最重大的变革之一,就是进入了“流媒体直播时代”。

理论上,一个自然人只需要一台pc电脑,或一台智能手机,有基本的剪辑和修图技术,就能成为自己节目的唯一主角,向全世界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理念,并能因此获得无数“老铁们”“家人们”的关注与支持,因此让无数人废寝忘食,乐在其中,成为全人类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0年初开始的全球疫情流行,重创了很多实体产业,令其停摆的同时,也间接极大的极大促进了流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发展。

而“网络授课”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世界各国的老师们面向学生,传业授道解惑的主要途径。

也正因此,让很多年高德劭的教授与专业学者们,在“触网”之后,通过发布个人视频,科普专业知识,与广大素未谋面的年轻学子,甚至千里之遥的年轻粉丝去互动交流,由之而来的莫大乐趣,从中体会的成就感,远过于此前在讲台上。

白居易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由此,令他超过了诗才更胜一筹的李白、杜甫等前辈,成为诗作存世最多、流传最广的唐朝诗人。

而今天的这些教授学者们,他们的内容输出,各种科普视频,为贴近年轻受众,而尽可能地风趣诙谐,浅显易懂,避免刻板阐述,善举生活实例,迅速让最外行的普通人,也能深入浅出地了解到相关内容,不存在任何的“观看门槛”,

而且很多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了解的实用知识,难怪如此吸粉无数,大受欢迎。——这正契合了古代先贤的做法,当然是老少咸宜,受众极广,所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也。

就以罗翔教授的法律普及节目“罗翔说刑法”为例,他用一个虚拟人物“张三”,假设其实施各种“法外狂徒”行为,

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人人心有张三,却人人能管束住张三」,「人们内心中向往崇高,而最后选择卑劣,而最后后悔不已。

教育大家要警惕与约束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努力从根源上去杜绝对他人的侵害可能。——这本身就是一种【做功德】。

罗翔之所以广受欢迎,更在于他将原本枯燥的刑法知识科普,做出了“相声”“脱口秀”的效果,实在太有趣了,而且论证观点时,充满激情,极有感染力,让每个观众都能看得津津有味,争相向亲友推荐,点赞关注,

这才让他能够2天涨粉百万,10天粉丝超过200万,一年后粉丝破千万,力压各行各业无数精英,摘取【2020年度最高人气UP主】的桂冠,

现在的人们上网的目的,不再是因为单纯的知识渴求欲,不再是单纯的娱乐需要,或者彼此交流。那些铺天盖地的碎片信息,那些他人的生活日常点滴,同样能时不时吸引人们目光的刹那停留。相比于平面图文,反而是那些声形并茂、节奏明快的短视频,更能高效抓住大家的碎片时间。

而如这些教授学者们,他们本就有巨大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为基础,更何况名牌大学教授的头衔,也更容易令观众们先入为主地信服,

因此,硬核UP主,“明星教授”的头衔也就顺理成章。

事实上,这些年来,乘着各个网络app飞速进化的东风,有许多把握了时代契机的年轻人,从无人知晓到一步登天,成为了粉丝众多、流量巨大的网红,赚得盆满钵盈。

——但由之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大概就是让一些中小学生,也产生了“努力学习,不如当个网红赚钱”的错误认知,以及社会公众对他们单凭流量,轻易获得巨大收入的不平衡心理。

其实,网络这个媒介,本是中性的工具,它确实可以让很多平凡普通人,攫取早期红利,竟一飞冲天、成为一时风云儿;但若无足够的知识底蕴,或是故步自封,终究很快就会被“后浪推前浪”,“雨打风吹去”。有多少红极一时的网红大V,一朝覆灭,瞬间过气,转瞬即被遗忘,更新频率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相比之下,倒是这些“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厚积方可薄发的明星教授们,用才华输出内容,内容吸引流量,更在能人潮汹涌中,屹立如砥柱中流。

而对广大年轻学子来说,在沉浸于各种搞笑、娱乐类短视频的同时,闲暇之余,其实也不妨多听听这些来自小破站的教授学者们的见解,品味长者们传授的一些人生哲理,正是大浪淘沙始见金。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授们的观点与见解都正确无误,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教育与借鉴价值,

但是他山之石本可攻玉,前人挫跌后人知警,或者、可能、也许,当真就让某个年轻人,因此就在人生的重大选择面前,有了更多直面命运的勇敢与底气呢?

【开卷有益】,【知识就是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终究是人类社会永远也不可能过时的至理。


user avatar   chen-lan-xiang-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暑假的时候,一天我躺在床上刷手机,突然刷到一个人,一瞬间,原本昏昏欲睡的我立马清醒了,因为我认识他。

我当初刷到的就是这张照片,这是他上课的视频截图,没错,他是个大学教授,也是我曾经的老师。

如果我不说他的职业,看他这身装扮,应该很少有人会把他和大学教授这个职业联系起来。

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的情景。那是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当他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我们都惊呆了,他外面穿着一件长到脚踝的黑色皮风衣,里面穿着一件跟风衣风格完全迥异的大红色毛背心,再里面又是西装的衬衣领带,大背头,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墨镜,那形象,怎么说呢?

这两个人熟悉吧?

他站到这两个人中间毫不违和,我当时特别害怕他从身上的电脑包里掏出一把枪来。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情形震惊的不是我一个人,后来我工作了,有一次我跟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校友提起他,没想到我一提到他,我同事立马兴奋起来,说“啊!你也上过他的课啊,哈哈哈,那老师太有意思了!”

所以,那天我看到我的老师在网络上“走红”我由衷地开心,因为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听到他的课程,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陕师大听他的课,正是他在互联网的“走红”,才让更多的人有了听他讲课的机会。

不仅仅是他,现在越来越多的教授开始在互联网“走红”了,我最近迷上了小破站,在上面发现了很多走红的教授,或者,应该这么说,一些原本就很有名的教授,开始在互联网变得更红。

比如,复旦的梁永安教授,他在小破站讲年轻人的失望与迷茫,说年轻人靠希望而活,一旦丧失希望,自然不会再热衷于奋斗,说出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不仅如此,他还会讲甜宠剧让人沦为恋爱巨婴等话题,在那里,他不端教授的架子,却有长者的智慧,懂年轻人的困惑,困扰,并且真正试图抚慰他们,指引他们。

再比如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迟毓凯,他在小破站讲女性,讲爱情,讲孤独,用心理学的专业的知识指导年轻人的爱情婚姻,要知道,这点是我们很多人知识的盲区,网络上大量所谓的“情感专家”毫无专业素养,最擅长就是引战,通过加剧两性矛盾自己从中获利。

而迟教授这种教授在网络上的走红,就如同在荒野上撒上麦子——除杂草最好的方式就是种上麦子。

还有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她在小破站不仅仅聊电影,还聊很多跟电影相关的内容,比如她会聊“小鲜肉”背后是青春崇拜,大数据时代应该警惕个性化推荐的居心不良,让年轻人面对以上现象时不再单纯情绪发泄,而是深入到其本质去思考。

可能有人看到这些在互联网“走红”的教授,看着教授们用年轻人的社交语言,热衷于跟年轻人互动,把什么一键三连,弹幕挂在嘴上是种“屈尊下顾”,可我觉得这种“屈尊下顾”正是知识分子该有的情怀,而且,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当下的年轻人是一种普惠。

虽然我们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公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甚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线城市跟四五线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教育的资源是相当不公平的。即便是同样身处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上清北的和上二本的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是有很大差别的,更不用说有的孩子上的还是专科,甚至职业技术学院。

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名校中,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仅体现在校舍,设备,资金上,更体现在教师上,而在线下的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是很低的,一个普通大学一年能给学生做几次专家教授的讲座都已经相当不错了。

好在互联网的存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这种不公平,让更多的学生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毕竟在小破站你看这些教授的视频,连个大会员都不需要。

以前我们总是说教师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三尺讲台不假,但桃李满天下有那么点夸张的意思,但是现在顺着时代变化,很多教师开始投身互联网,三尺讲台变成了五寸屏幕,屏幕前听课的学生相比于讲台下听课学生呈指数型增长,老师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而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神交天下名师。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大学里有很多假贫困生? 
  哪些书籍可以让人更加透彻的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本质? 
  中国人很聪明而且小学初中高中所学的知识比美国的孩子多得多,为什么中国的学术比不上美国,究竟差在哪呢? 
  极寒环境中铁制品会不会像常温下的玻璃一样脆? 
  数学功底究竟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高三学生,穿越回到了唐朝,你该如何用你的知识让我国发展走向不同的道路? 
  江西经济还有希望吗? 
  你遇到的最搞笑的试卷答案是什么? 
  该不该教孩子说方言? 
  想去乡村当教师,改变教育格局的那种,有什么方法经验可以借鉴?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将首次被拍卖,只有 15 个字符,拍卖价高达 17 万英镑?为何能标如此高价?
下一个讨论
围棋这玩意人都肯定下不过电脑了,专业棋手这种职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