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爵制不同。
汉朝的爵位,分为王、列侯两等。(其中东汉的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级),所以西汉是两等两级(王、列侯),东汉是两等四级。
而且,汉朝的王爵一般情况下,不给非宗室的人授,也就是所谓的白马之盟:“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汉代不是宗室不能封王(建国初期的韩信彭越等异姓王是例外,末期的魏王曹操也是例外,他们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例。)
换言之,汉朝没有国公这一爵位。(其实也曾经短暂存在过。如东汉初期刘秀曾取消王爵,以国公代替,但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另外末年曹操曾被封魏公,但这也是特殊时期的特例)。
而唐朝的爵位,则分为王爵、五等爵两等,其中王爵又分为国王、郡王两级,五等爵分为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男、县子七级,所以唐朝的爵制是两等九级。
在这九级中,唐初也是异姓不封王,所以对于功臣而言,最高封爵就是国公了(也有个别特例存在,如突利封北平君王,思摩封怀化郡王,但他们本身就是外蕃君长,不能和功臣等而视之。此外,罗艺、杜伏威、高开道等都封王,但他们一方面是割据诸侯,同时封王时赐姓李,可视同宗室)。——当然,唐代中期之后,又恢复了异姓封王的制度,主要是武则天执政时期,大封武氏为王,这是唐朝异姓王滥封之始。再到后来,如神龙政变后张柬之五人为王。天宝末安禄山、哥舒翰等重镇节度使封王,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封汾阳王等,王爵始滥。
但唐朝建国之初,确实是非宗室基本不王。功臣只得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