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丹麦宣布取消所有新冠防疫措施?是不是选择了以后与病毒共存的生活? 第1页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丹麦之前的措施严格程度,虽然远逊色于中国疫情区,但是远远超过中国非疫情区。

一个反直觉的事实是,中国的防疫措施,在全世界算是最松的几个国家之一了。基本除了几个无政府国家(阿富汗、也门之类)以外,其他所有国家人民经历的防疫措施都比中国严格。原因很简单,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非疫情区,而他们绝大部分地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疫情区。


执行严格的防疫措施一个月,大家都乐意配合;三个月,类似当初的武汉,大家为了自己和家人以及全国人民的健康,也乐意配合。六个月,就一定会有杂音了。云南瑞丽6个月一直有病例,封到6个月的时候,当地就开始闹”解封游行“了。

云南瑞丽11人不满居家隔离 策划游行抗议被警告训诫

那丹麦呢?丹麦的疫情措施虽然远逊色于中国疫情区,但是远远超过中国非疫情区。

Schools, kindergartens, universities and many public buildings were closed.

学校、大学、幼儿园、一部分公共场所等必须关闭

A valid coronavirus certificate (proof of vaccination or a negative test) is required to enter many restaurants, attend soccer games or visit fitness centers.

出入餐厅等公共场所,需要提供疫苗接种证明或近期的检测阴性证明。

丹麦对口罩的规定似乎比较复杂,我没搞懂,不过肯定也比国内非疫情区严就是了。

看上去这些措施没什么,但是要注意

1:丹麦已经执行这套措施18个月了。

2:疫情并没有在丹麦消失,反而在500万人口中确诊了35万,死亡了2600。

国内出台个”就地过年“的倡议,就遭到舆论各种抨击。

丹麦人在过去的18个月里

1: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担心染疫死亡

2:在完全接种疫苗之前,每周都要检测,否则不能去绝大部分公共场所

3:学校以及其他很多公共场所并不开放

4: 出国/回国可能会以不低的概率被要求隔离/检测。(别小看这点,欧洲人日常出国,丹麦这个”国“大小和人口其实就相当于中国一个市,类比应该不是”出国困难“而是”出本市很困难“)


然而,疫情却没有任何好转,一直都在那里,感染,死亡,后遗症,使得这些措施的意义也所剩无几了。


丹麦人受不了这种措施,不是很正常的吗?


中国的疫区措施严格,欧美的措施对日常生活影响也绝不是小量。但其实有几个问题值得回答

1:执行新冠措施,目的是为了什么?

2:措施要持续多久?

中国对1和2都给了答案,中国的措施,是要清零病毒,直接断掉传染链。持续0.5-2个月,等病毒确定清零,即可恢复正常生活。只要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清零就不难。朝鲜、不丹人均GDP才多少?都能抗疫成功。

但对这两个问题,欧美并没有给出什么很好的答案。只有政客们无休止地对立、扯皮,一会儿这个措施一会儿又是那个措施一会儿又取消,目的也不清楚,持续时间更是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只有”日常骂中国“这个共识。拿这个共识,能抗疫就见鬼了。


user avatar   paizhaor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老铁邀。

————2021年11月10日第一次更新————

这个世界果然没有什么悬念:

有种就跟隔壁瑞典学学,一路刚到底啊?

才不到两个月就刚不住了,

弱鸡

————以下是2021年9月16日原回答————

一、

其实之前已经大概提过一嘴。

丹麦之前的防疫措施实在太严厉、太苛刻了,完全不具有持久性。

所以趁着接种后新鲜出炉的抗体水平还没回退,疫情波动又正好处于波谷的短暂间隙,

赶紧取消管控松一口气,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请品鉴:

上图是牛津大学统计整理的世界各国疫情管控与公卫指数(Containment and Health Index),它衡量了以下十三个方面的管控力度:

  • 停学(school closures)
  • 停工( workplace closures)
  • 取消公众活动(cancellation of public events)
  • 控制公众聚集(restrictions on public gatherings)
  • 公交停运(closures of public transport)
  • 居家令(stay-at-home requirements)
  • 公众宣传(public information campaigns)
  • 控制境内旅行(restrictions on internal movements)
  • 控制境外旅行(international travel controls)
  • 监测力度(testing policy)
  • 流调力度(extent of contact tracing)
  • 口罩令(requirements to wear face covering)
  • 疫苗推广政策(policies around vaccine rollout)

综合得分越高则代表管控越严厉,得分越低则管控越宽松(具体评分标准见这里[1])。

总之,和大众印象刚好相反的是,

  • 防疫拉胯的代名词大英,居然才是长期管控最严厉的地方;
  • 防疫比较拉胯但比英国强一截的丹麦,长期管控反而比英国略宽松;
  • 而作为对照,搞清零的新西兰,居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放敞状态,只有在发生社区传播时才临时把管控级别拉高,干死病毒,然后马上解除管控继续放敞……

咱实话实说啊,高强度管控长达半年多,确实太不人道了,丹麦人民太惨了。


二、

之前老夫还提到过,

什么地方一味靠疫苗压低确诊人数却不清零,什么地方就会因为瓶颈效应而体验惊吓盲盒的滋味儿。

并且确诊数压得越低,瓶颈效应越明显。

这是高中生物教材白纸黑字坐实了的客观规律,没有例外。

至于盲盒里开出的变异株到底猛不猛,那就只能看手气了……

之前以色列和麻省已经分别中过招,而且双双手气稀烂,

分别开出了AY.12AY.25

——请品鉴:

双双跻身Delta众多徒子徒孙当中的top 3。

关于瓶颈效应、AY.12和AY.25的八卦,请见这里:


回到主题,丹麦靠着超高接种率压低了增长曲线,然后丹麦也迟迟不肯清零,还放松了管控,

所以毫不意外,丹麦也已经开了惊吓盲盒……

(严格来说是德国/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一起开的盲盒)

甚至这次手气更臭,开出了疑似魔王级别的可怕玩意儿。

——请品鉴:

昨天刚刚获得正式命名的AY.33了解一下?

首先这货比元祖Delta整整多出4个刺突蛋白突变:

S:T29A, S:T250I, S:T299I, S:Q613H

(NTD结构域表示亚历山大……)

然后呢,这货7月25日首次现身丹麦,顿时一发不可收拾: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三、

当然,更惨的还在后面。

不管之后丹麦疫情反弹也好,不反弹也罢,

也不管丹麦会不会食言而肥重新开始管控,又或者头铁到底也无所谓。

总之,如果他们反应快的话呢,大概会在两年以后终于意识到:

  • 这货有超级抗原特性
  • 会损伤免疫系统
  • 会长期体内驻留
  • 会给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慢性负担
  • 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
  • 适应性突变速率比流感高四倍
  • 刺突蛋白上只有9个有效抗原表位。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参考

  1. ^ https://github.com/OxCGRT/covid-policy-tracker/blob/master/documentation/index_methodology.md

user avatar   zhu-lao-shi-45-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套用一个公知的一句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你头上,就是一座山。一个国家和省地市的新冠肺炎的统计数,死亡率,重症率,轻症率,感染率,治愈率都只是一个数字,但对应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相信在网上高谈阔论发表意见的,骂对方观点的,支持和反对丹麦防疫措施的,应该没有一个是得过新冠肺炎,并且是重症患者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但我是一个遗传性支气管哮喘病患者,而且经过三十年坚持不懈的治疗,最后奇迹般痊愈了。所以我从一个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角度来看看世界上新冠肺炎防疫政策,而不是那些从来没得过肺炎疾病,身体一直健康的人来议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凡是选择和病毒共存的国家,我都认为是shibi。我这是按某些作者的回答说的。

我小时候出生就有遗传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那个病发起来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普通人练习中长跑,在跑到最难受那个时间段,呼呼喘气。而长跑时一般人熬过去就呼吸均匀了,而哮喘病则几个小时,甚至一夜都是象拉风箱那样呼呼喘气。

当年邓丽君就是得的这个哮喘病,最后死在泰国清迈的!

这个病发作时,什么人生目标,赚钱,读书,一切都不重要了,都不想了,人生就剩下艰难喘气,有时我感觉得了这个病,就这样死了也比活着更好。

我最严重的时候是12岁到14岁这三年,就是初中阶段。严重到病三天好两天,我一星期要请假四天在家里养病,两天上课去学校。后来我惊奇自己是怎么考上高中的,又是怎么通过高考体检的。

有时我想,假如当年我学习不好,在家务农做体力活的话,现在应该去世三十年了。我们村里有几个跟我一样得了气管炎的人,都没活过40岁。我只是运气好,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又考上了大学,进了城市(南京市),为我后续治疗提供了方便。

当然我没有死掉,后来经过我几十年的治疗,居然治疗好了。从三岁开始吃药,直到30多岁移居深圳,一直在坚持吃激素类药物。同时经过五次手术治疗,20年全家收入的费用用于治疗(过去农村人没有医保),加上深圳特有的高温天气,总算治疗好了我这个顽固性支气管哮喘病。

但最后还是有后遗症,桶胸(正常人胸部是扁平的,我是圆桶形胸部),驼背。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应该不高,似乎世界上平均死亡率是2.5%左右,但重症新冠肺炎的比率比死亡率高几倍,应该起码5.0%以上。象美国那样的感染率,起码有上百万人是重症。

万一你得了新冠肺炎并且转成了重症,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严重性,应该比我得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更严重,今后也是一辈子呼吸困难,失去工作能力。

所以假如你得过新冠肺炎重症的话,不会觉得丹麦,美国,英国这种防疫是个好主意,只能说是不把人当人,意味着什么?基本上今后的岁月里,你都等于活死人了。

你准备好了吗?一辈子重残吗?



user avatar   qi-meng-37-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说丹麦与病毒共存是shabi决策的都是高赞,这个舆论环境你们体会一下。

合着丹麦人的智商都是负的,国人智商就高达300?

一个国家决策的做出一定有着其背后的现实考量,丹麦这样做肯定是觉得这个决策对他们来说是最优解。肯定是在权衡利弊之后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策。

别说丹麦这样高度发达国家了,哪怕非洲拉美的领导人也不会是shabi吧。

说实话我觉得国内的宣传现在很有问题,美国人shabi,英国人shabi,丹麦人shabi,日本人shabi,什么印度人非洲人的智商在这些人的眼里估计就比猴子高不到哪儿去。

人家也是人跟你一个物种,脑容量跟你差不多,很多国家比中国富有还发达,就连莱索托这样大部分中国人听都没听过的非洲国家,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的领导人都有博士学位还是经济学家,人家会是shabi吗?醒醒吧。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那句话:对自愿取消防疫措施,亲身测试病毒在疫苗普及后传播情况的国家。我仅代表我自己表示支持与感谢。并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在病毒之下趟出一条不影响大众健康的路来。但在这条路被多个国家走通之前,中国还是保持现在这样。


user avatar   yi-li-bi-ya-bu-b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然呢?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就像中国虽然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但没有xx,XX,XX与XX一样。丹麦虽然有xx,有保护员工权益的工会,有工时管控,有员工暑假,但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而且丹麦是个小国,无法像中国一样严控对外交流 。丹麦对外交流的需求就像你市 对市外交流的需求一样旺盛。

除非全欧美一起严格管控,一起把疫情降到中国水平,否则除了躺平没有别的方法。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方人很实际。

只要死的不多,死点老人没啥。

至于养蛊

等养出来高死亡率的再封。

这一轮疫情,美国因为红脖子坚持不打疫苗,死得比较多。

欧洲国家死人数量还行,大英死人率一直没上去。

德尔塔只是造成感染上去,死亡数没有达到上一轮的高峰。

丹麦现在一天死5个人,放开也就放开了。

不养出下一个高死亡率的蛊,不会重视,看人类的运气吧。

没有德尔塔,这次疫情大流行已经结束了。


user avatar   frankychen-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来说,国情不同,不能互比。

丹麦是二战投降最快的国家,装备差、兵源少、无战略纵深,投降似乎是唯一解。

我们耻笑于丹麦半天就投降的“壮举”,他们可能也不理解我们牺牲几千万人换取的胜利。


user avatar   dao-b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些话我想说在前面:


我也是在平台上非常关注新冠后遗症的答主了,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新冠后遗症值得重视,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但是也不能过度夸大(比如重症后就一辈子重残)

像呼吸道疾病,哮喘、慢阻肺、慢支炎这些是治不好,如果没得到良好控制(实际上国内很多病人在轻症时就没重视过这三),病情会逐渐加重,到后面甚至说话都费力。

新冠不同的是,从目前来看,它的长期症状/后遗症大多数都是会逐渐随着时间恢复的(我这么说不是要轻视后遗症,也不是说后遗症不重要),还请不要这样给已经患病的人制造压力,不利于他们康复的。

我希望更多专业的力量关注到他们,帮助他们更快地康复,但我不希望他们收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压力。

关于丹麦的事情

先看看丹麦的数据,他们的新增并没有达到最低水平

倒是死亡数据确实较低了:

目前已知信息是超83%的12岁以上人群已接种疫苗,12岁以下基本没接种。

如果全部放开防控的话,12岁以下必然感染数暴增,以色列、美国都有鲜活的例子。

突破感染会越来越多,死亡率也会逐渐升高,这一点以色列、英国也有鲜活的例子:

最后,我想说:国内疫情评价不要只看死亡率

新冠轻症不会冲击医疗的观点在国内是不现实的。

我们的就医习惯就不太一样,并不是严重了才去看病的,三甲医院也不是要通过层层筛选才能去的。只要病人一多就肯定会冲击医疗 ,除非限制轻症就医。

而限制轻症就医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轻症转变为重症的速度很快,很可能一开始重症的因为住院活了,而一开始轻症的反而死了。

在国内,这种情况得被骂飞天。


user avatar   fei-fan-74-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丹麦的服务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
旅游业就业人数为7.1万人,是丹麦服务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年均外国游客约200万人以上。共有旅馆557家,客床10.6万多张。

这个数据有点久了,但是基本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

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经济,根本接受不了长期性的疫情管控,如果依然实现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那么整个服务业将会面临重大打击,其吸纳最多就业人口的行业就会失去收入,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

在丹麦的服务行业中,养老服务业甚至是丹麦的特色产业。丹麦非常重视养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该行业,国家出资兴建了大量的养老公寓和设施,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除了满足国内老龄化人口需要以外,还成为一个优势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到丹麦接受养老服务的外国游客。

严控防疫,进出都要隔离,要提供接种疫苗证明,种种不便,最后会导致丹麦的服务业无人光顾,所谓的特色养老业,这种大规模老年人聚集的行业只能关门。

现代议会制国家,如果继续坚持严重打击某些行业生存的政策,必然会遭到反对,如果这个行业占国民经济的70%以上,可想而知政府压力会有多大。

丹麦除去服务业的收入,就只有农渔业、航运业、医药业、节能环保业。丹麦的食品加工业也不错。

但是总的来说,丹麦根本承受不起服务业损失。

欧盟大国德国,其服务业占比也高达国民生产总值的77%,和丹麦差不多。

但是德国依然实行严格的防疫政策。

德国目前已有68.4%的人口,近5685万人已经接种了一剂疫苗,65.0%的人(约5404万人)完整接种了疫苗。

要说数据德国确实不如丹麦,如果为了挽救服务业,不说全面放开,至少也可以部分放开。

但是

据外媒报道,德国总理默克尔日前与各州州长就下一步防疫措施达成决议,除维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等现有防疫规定外,还将采取措施促使更多民众尽快接种新冠疫苗,防范第四波疫情。
9月23日,处于第四波新冠疫情中的德国在24小时内新增新冠感染病例10696例,专家呼吁高度重视尚未接种疫苗的未成年人的感染问题,强调孩子不能成为抗疫链条中缺失的一环。

德国各地特别是德国“横向思维”组织就是个铁杆反对防疫政策的组织,在德国全国各地组织游行示威,反对政府。就在前不久“横向思维”组织的一次游行示威还被抓了600人。

德国为什么要死扛下去?

因为德国还有广义上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经济上还能应付。只要国力还可以撑下去,就要坚持抗疫,这是国之大计。

丹麦的举动说明了什么问题?

丹麦撑不住了,加大疫苗接种率后,宣布取消所有新冠防疫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拯救丹麦的经济。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服务业在GDP增加值中的占比为54.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7%,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为14.64%。中国实际上不太依靠对外服务贸易。对海外旅游收入的依赖性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急着放开防疫措施有什么好处?

不同的国情,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相关话题

  新冠变异株还在不断出现,我们需要接种疫苗加强针吗? 
  游泳池的水到底会不会传播疾病?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新突变体可逃避细胞免疫,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新的威胁吗? 
  吉林大学封闭管理期间学生餐饮供应是怎样的?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2 月 2 日全国确诊新型肺炎 17205 例,死亡 361 例,目前防治情况如何? 
  中国民众公开信呼吁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外交部做出回应,释放了什么信号? 
  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卸任,如何评价他的四年总统生涯,其治下的美国有哪些变化? 
  如何看待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可能绕过人体的免疫系统? 
  2022年4月以来,英国当地疫情防控状况如何?面对奥密克戎,躺平的英国现在怎么样了? 
  世卫组织称「新变体 XE 或是传播速度最快的新冠毒株」,XE 新冠毒株到底有多厉害? 

前一个讨论
中疾控称福建莆田疑似源头病例可能在隔离期被感染,这反映了什么问题?隔离期间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下一个讨论
是否亚洲女性在国外比亚洲男性受欢迎而且幸运?





© 2024-05-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