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电”只是表象,背后的“碳”才是真正掀翻欧美霸权的核心利器!
按照惯例,谈好这个问题,得分三部分:
第一,当年美国大中东战略背后遏制中国制造的考量,是如何透过控制能源压薄利润来彻底锁死中国人上升的可能;
第二,为了破局,我们如何顶着“经济学家”们巨大的舆论压力,巧妙地用一个政策,同一时间卸掉欧美施加在我们制造业两头的压力;
第三,中国一定要拿下的“碳”,背后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碳原子,可以在未来数十年掀起一场惊涛骇浪,直接瓦解欧美数百年建立的金融和货币霸权。
第三部分的推演,是整篇文章的精华,希望你们耐心读完之后给与足够的思考,但前两个部分,是构建起第三部分的坚实地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当年美国的中东战略和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这两部分,是无法深刻理解第三部分的。
废话不多说,入正题。
美国人当年为什么要控制中亚的阿富汗和中东的伊拉克?
他们要的是两样东西:一,阿富汗的地利;二,伊拉克的地利和资源。
阿富汗顶上去就是俄罗斯柔软的腹部,向东就是中国的新疆西藏这些偏远且在当时看来是并不安稳的省份。
而控制伊拉克,表明上看是剑指中东,但对中国来说更是直接被掐住了最关键的喉咙:原油。
美国人要奴役中国人,不需要真的挥动皮鞭来鞭打中国人为他们工作,美国只需要控制住两头:
一,彻底把控住中国商品主要出口消费市场的终端价格,让中国商品丧失议价和涨价能力;
二,牢牢掌握制造业上游的大宗商品价格,透过那些中国必须的能源和矿产的涨价,来侵蚀和抵消中国制造的利润;
中国如果想要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的自己的先进生产力,那么意味着中国公司需要在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但是要在研发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就意味着这家公司要依靠超额利润来支撑,利润太薄的行业,在平时用于周转的资金都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是不敢也不可能大规模去进行研发的。
那么如何压薄中国公司的利润,透过压薄利润来彻底锁死中国人上升的可能,就是美国人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华商业策略的一切核心的核心。
做外贸的人都很清楚,当时美国人的手段就是,每当谈判的时候要压低订单价格的时候,要不就多找几个中国的供应商来谈,让中国人自己窝里斗纷纷压价,压出利润最低的一个,要不就直接分而治之,一个订单分给几个生产,为那些接单的中国公司培植多个雷同但相互竞争的竞争对手互相咬,恶心得很。
如果哪个行业无法让美国人使用压迫中国生产商相互压价和窝里死咬的时候,那么第二个手段就是利用欧美这几百年建立起的对于全球资源的掌控,掀起这个行业相关的大宗商品市场炒作。
中国的商品敢涨价,那么掌握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各大美国交易所和动辄数万亿体量的美元投机资本,就会炒得更狠,石油、铁矿石等中国必须进口的原材料一定会涨到天上去,中国终端的售价要是涨10%,那原材料那端就敢把它炒高到20%,30%,甚至200%,300%。
由于中国企业在接单的时候往往定的是固定价格,但进入生产环节之后,原材料的价格开始涨起来,如果没有在成本端和汇率端对涨价的风险进行锁定,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生产得越多,亏得越多。疫情之后欧美玩的就是这一手,这些年躺在大量订单上被活活亏死的企业还少吗?
如果我们的出口定价权被外部牢牢掌握着,如果我们的这些工业生产的成本也被国外死死地拿捏着,这必然能推导出,我们能吃到多少的残渣剩饭,只取决于欧美想给我们分多少残渣剩饭。
加入WTO之后,大量的中国制造业公司的利润被压得非常之薄,在这种极薄的利润之下,我们很难去不断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也就很难的去追赶美国人。
追不上,就永远只能给美国人当一个出卖廉价劳动力的角色,这就是美国人给我们的定位。
面对美国人长期在终端和成本端给中国套上的枷锁,2015年,一个极其有针对性的政策开始浮现。
这个政策的核心直接就怼在欧美长期想锁死我们的两个方面:
其一,大举整合各行业的分散产能,大刀阔斧地砍掉那些中小型面对美国人毫无议价能力的企业,砍掉那些只能沦为美国人调动中国人互相压价的低质产能;
其二,利用中国自身产能周期的扩张和收缩,逐步开始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施加属于我们自己的扩张和收缩周期。
前者针对的是美国人长期以来对于各行业的中国企业分而治之,挑起内斗的策略,直接把行业里面的公司以及产能进行整合,在重组和兼并后一个又一个巨无霸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这样,如果欧美想议价,会发现自己面对的就不再是一堆小而乱,毫无议价能力,只能互相杀价的小型企业,而是一个又一个动辄可以掀起巨浪的大块头。
在那段时间,被欧美圈养起来的中国“经济学家”整天发出所谓“国进民退”的哀嚎,因为他们的主子一下子发现自己对于终端产品的议价能力被大幅削弱了。
但对于真正行业里面的人来说,从来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只要你有能力做到自己行业在世界范围内未来可以充当巨无霸的潜力,兼并和重组在那段时间是被默许的,但是往往这些企业是不会发声而更多是在那段时间闷声发大财的,这也导致当时社会上声音最大的反而是那些被淘汰的主体。
那些哀嚎的企业,其实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其它人能够在那段时间快速地兼并重组做大,而自己只能哀嚎。
而那段时间对于低质产能的削减,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用中国的产能波动周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大宗商品周期。
欧美控制世界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自身的货币周期,特别是美元周期的潮汐波动。
通过周期性的滥发货币和急速收缩,轻易就可以在大宗商品市场依靠十倍,百倍的杠杠,人为造出更为陡峭的波动。
我们要抵抗这种欧美滥发货币带来的波动,其一是自己拥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货币,能够对抗欧美的货币周期,但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经写过,人民币不是国际储备货币,在绝大部分地方无法自由兑换使用,这就决定了中国现阶段没法像美国那样直接用货币周期来影响其它国家。
但我们在实现供给侧改革之后,有一个强大的能力,那就是我们对于自身产能周期的掌控能力,一下子强大了很多。
没错,我们虽然还不能制造出一轮货币周期的波动来影响那些资源国,但是当把它们的国家财政跟来自中国的需求,也就是中国的产能挂钩起来之后,控制中国本国的产能,实质上就控制了中国需求的波动周期,也就间接控制了那些国家的经济波动周期。
供给侧,去产能,说是国内政策,其实影响的,是那些新兴资源国。
通过本国产能的缩减直接打压大宗商品的价格,从而用商品价格的传导来影响资源国的经济和货币周期。这就是最核心的秘密,这也是我经常耻笑那些张嘴闭嘴什么里根供给侧来类比的人,连政策的边都没摸到的理由。
回想起来,那段铁矿长期徘徊在200多块钱一吨,吨钢利润却能到达1500一吨以上,时不时耳边还能传来一两声“经济学家”哀嚎的时光,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真是最美好的时光。
当时发生在钢铁,化工等重工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否复制到其它行业呢,我觉得,完全可以。
在2019年年末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外贸行业,其实就跟当年的钢铁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之前极度类似。
行业看似一片繁荣,无数企业接了无数订单,但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什么呢?
不赚钱。
而且很多时候为了维持企业继续活下去,不得不为了生产而生产,生产得越多,亏得越多,铺子被迫铺得越大,负债越滚越多,哪天欧美的订单如果突然消失,那么直接就破产,留下一地鸡毛。
这时候,看得见的手,显而易见是要干预的。
很多人看见的只是限电,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对于我来说,表面上是电,实际上是未来数十年中国在对外博弈中可能是重要的一个抓手:碳。
这个世界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最不公平的一件事是什么?
是欧美用印出来的纸,甚至都不用印,只是在电脑系统里面增加几个0,就可以拿来购买中国人辛辛苦苦耗费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
而当我们拿着他们印出来的纸,想去他们国家买他们的企业,资源,以及技术的时候,却发现,什么也买不了。
如果一种纸,它只能单向流动,只能欧美买我们的东西而不愿意卖他们的东西给我们,那这还叫一般等价物吗?
不,这叫废纸!擦屁股都嫌硌。
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对于欧美来说是可以无限创造出来的,只要疯狂发行债务即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核心的机制来约束欧美毫无廉耻的信用货币扩张,任由他们拿废纸来换我们的实物,那么就相当于民国末年去攒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观点是:
中国,必须要有一样东西,来约束欧美滥发的废纸来购买我们生产制造的商品。
在我看来,限电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是不能一直持续下去的。
对抗欧美的滥发,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自己要掌控一样东西,来衡量它们货币里面的“含金量”。
这样东西,在我看来,就是:碳。
每一件中国生产和制造出来的产品,其实背后都是对于我们中国的能源,资源和人力的消耗,最终体现出来的渠道,就是我们的碳排放。
现在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美元这些全球储备货币来购买我们商品的时候,我们还做不到一刀两断地完全拒绝。
我们的企业,只能在生产完成之后,被动地接收,然后结汇成人民币。
但是,如果我们把整个流程优化一下呢?
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流程。
既然所有的中国制造商品在生产的时候都涉及到了碳排放,那么意味着,任何外国的企业想购买中国的商品,那么,它们就必须先付足够的订金,给中国的企业来购买生产所需的碳排放权。
相关的中国企业可以不用等到全部生产完成才去结汇,我们应该把当下的汇率制度稍作调整,企业收到外币之后,可以立马用收到的外币到我们的碳交易所购买碳排放权。
有了碳排放权之后,相关的出口企业,才能够有资格使用电力和各种基础设施来从事生产活动。
没有购买排放权的出口的企业,一度电都别想着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A国,这个最无耻的流氓国家,一年半的时间内印出了9万亿的M0,这些汹涌的流动性自然是会疯狂溢出到我们来购买商品的。
那么现在逻辑就成了,A国的大量进口商,要先付以A国货币为订金给中国的工厂去购买碳排放权。
但是,碳排放的交易量不是无限的,而是总量接近恒定的。
随着大量拿到A国订单的工厂拿A国的绿纸去碳交易所购买碳排放权,那么每个单位的碳交易标的,在以A国的绿纸为计价单位的时候,就会不断地飙升。
可能一开始一百张绿纸能买一个单位的碳交易标的,随着绿纸的大量涌入,后期会变成一千,一万,甚至一亿的绿纸才能购买一个单位的交易标的。
只要A国敢无节制地印钱,那么A国货币在我们的碳交易所,就会变成一张废纸
同等量的A国货币,能买到的排放就会越来越少,敢接A国订单的企业,也就越来越少,最终A国将坐拥一堆废纸而一个镚都买不到。
另外,如果恒定的碳排放量都被A国的绿纸买了大部分,那么此时如果O国或者J国,为了能继续从中国购买东西,也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蓝纸,黄纸去跟A国来抢夺少量剩余的碳排放权。
它们当年用市场准入来挑动我们内斗和分而治之,我们今天就可以用恒定的碳排放权来挑动和约束它们滥发废纸。
我们实际上根本不需要通过所谓的国际汇率市场即可将A国的货币滥发程度体现在我们自己掌握的交易标的中。
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个阻碍了我们看清很多东西的心魔,因为人民币早就国际化了。
这个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难道不是各种商品?
中国的商品早就铺满了整个世界,那些商品,就是实体化的人民币。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将商品背后的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体现在一个被我们牢牢掌握住的固定标的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根本不需要国际化,相反,各国的货币,需要到中国的碳交易所,来实现自己的“碳”化和人民币计价化。
我们实现这一切之后,将用“碳”这个基础的原子,来调节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从而对世界范围内那些滥发货币的流氓国家实现强有力的约束。
碳排放,将织起一张资源节约型和对地球友好型文明对欧美那种无节制消耗地球资源的癌症文
如果它们不懂得约束对资源的消耗和控制自己无穷无尽的贪欲,那么这张网,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将它们紧紧勒死。
好问题,我是蟹不肉,学的还不够。
要知道为什么最近要重抓能耗双控,我们必须回归到经济本身上来看。
究其根本,我国国情上,火电占比高达74%,而火电背后烧的是煤,而煤的价格水涨船高,但电价又不能动,因为直接涉及到民生。于是发一度电,对于火电厂来说就亏损一毛钱,这可咋办?国企也经不住这样消耗,国家也没钱啊。
于是只能进行限电操作,而限电,又要优先保证民生,那只能从工厂搞起来了。
说完结论,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为什么煤会涨价?
众所周知,今年起,美国开始QE,在大量放水状态下,美元通胀。而全球目前都在美元霸权的状态下,由于美元通胀,那物价必然上涨。我们先看这个链条:原材料-制造业-消费-工资。可以看到,物价上涨,最先影响的是原材料这个环节。于是大家都看到了,结果就是周期股的上涨,煤矿、铁矿、锂电等等,而由于我国的煤矿缺口依赖进口,而澳洲的经济支柱正好又是煤矿铁矿,于是这一波行情下,澳洲借机涨价,我们不得不买单。
我们买单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PPI的大幅上涨,即制造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但由于我国并没有放水,不希望被美国这次所干扰收割(具体的收割原理,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讲),那消费端物价不能涨,这样就会直接带来制造业端的生产降速,传导到消费端,各种变相加价就出来了,居民工资又没涨,所以社会消费总额开始下滑。在这个链条下,居民降消费,工厂停工停产,是顺理成章的逻辑。也是必须经历的周期。
当然如果我们顺利度过这个周期,接下来就是收割欧美的时候了。(具体原理以后再讲)
要真开战了,曾经埋伏的棋子都暴露出来了。
如果势力大到一手遮天的程度,那你根本不会从新闻看到这些事情。
境外势力对公检法的渗透,对高校势力的渗透。
舆论疯狂造谣,挑动对立情绪,针对本国男性。
一些人疯狂针对本国中医,隔壁日本用《伤寒杂病论》申请了210项专利。
而讨论没用,这些人的目的就是用舆论压制中医的发展。
夸一句华为,像炸了他们祖坟。关注一下孟晚舟,又来冷嘲热讽。
曾经刘翔失利骂刘翔,这次失利又来骂,还恬不知耻地说经得起夸赞,就要受得起批评。
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疯狂针对国内,赞扬国外的不正常人,我确实好奇在中国上网要不要挂VPN。
这次断电,内卷补贴国外的事不需要我多说了。
但以那些白皮的性格,手里攥的外汇多了,你觉得他们是想着过来赚,还是过来抢呢?
现在个人能做的就是,在网络上收集保留证据,等到清算的时候,让他们一个也逃不掉。
顺便看一下,它们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结合上一次查环保去中低端产能,或许这次出发点也是如此,不过涉及的产能范围更大。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得益于最早从疫情中恢复,生产活动基本恢复,同时全球各地的产能又受到限制,比消此涨,为全球抗疫期间的物价稳定,尤其是内部的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背书。题外话,能消化货币泡沫的只有商品和劳务,钱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印的漂亮的纸而已,存在的意义在于从市场上索取商品和劳务的凭证,如果没有了商品和劳务的支撑,钱将失去价值,或者干脆像恶性通胀国家那样,多印十几个0而已。但产能也得讲究个度,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产能过剩。
国际方面,虽然国外的疫情现在报道非常严重,随着疫苗接种的逐步推进,实际上也在逐渐恢复生产,即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疫情没有扑灭,也不想浪费一点恢复生产的时间,说句不人道的话,有人虽然成为代价,但不影响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大家都知道,玩得起经济空心化和资产金融化的国家,靠的是对其他经济体的商品和劳务掠夺,生活还是要靠消费实际的商品和劳务才能过的去,总是可以把通胀和风险转移出去,像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不了风险的发再多货币,金融市场再热也是内部居民承担代价。这类新兴经济体在发达国家降息的大背景下,相反纷纷推出加息来稳定本币和通胀,土耳其在前,巴西在后。回归正题,不管疫情扑灭不扑灭,生产活动都要恢复,那么国际产能供给端就会增加,要么对国内的产能需下降,要么干脆和你打价格战。
国内方面,八月的消费数据远不及预期,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2.5%,预估为 7%,前值为 8.5%,一个正常的经济体,产出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但长期潜力消费能力也不可或缺,生产的高性价比商品不能仅仅依靠国际市场出清。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各个发达经济体都有血的经验,所以产能过剩预期下,要么继续搞扩大内需,但扩大内需要求居民的储蓄和负债能力,消费不及预期就是居民消费能力下降的表现,扩大内需光喊口号可不行。要么从源头上降低产能供应,这东西轻车熟路,查环保去查能,同样可以换个叫法,“能耗双控”来进一步去查能。
总的来说,可能问题的关键是市场的供需关系,既包括国际市场的产出预期,也包括国内市场的消费不足,在居民高杠杆下,扩大内需很难再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轻车熟路的降低产能,工业产能的动力就是能耗,抓住了能耗基本就限制了产能的上限。
很多人担心利润,控制产能虽然限制了量,宏观上供需关系会给价格得到补偿,市场决策很多时候是滞后的,如果让产能持续扩张,消费不足导致长期积压会陷入流动资金危机,带来的预期风险或许更大。
每次转型的时候,都会是那个方位出问题。当年是计划体制转向部分开放自由市场体制,如今是高能耗物耗经济转向部分智能经济。
必须整肃了,不然中国总被里外两只手在故意拖后腿,苏联就是这样垮的,里面那只手最厉害。
那里的人民是好的,但那里的人民中产生的官僚是最有毒的,早已形成厚厚一层毒地层和毒空气了。
最近楼部长的一次讲话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中国出口订单爆满,产能供不应求的本质是世界各国用着中国的资源,污染着中国的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要压缩钢铁产能。
最近国家取消了钢材的出口退税,提高粗钢的出口关税,这有利于减排、减碳,防止碳转移。中国这么大的长流程制钢,大量的碳排在中国,但是上万亿的初级钢材的出口,实际上是碳转移到中国来了。而且这样做还可以对冲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做了这些试验之后,也可以继续扩大范围,而且这样做有利于防止某些国家利用碳关税、碳额度定价对我们实行贸易打击。共同并有区别,既然是“共同”,我们就要想办法同国际接轨,虽然我们不能够一下子达到欧盟的碳交易价格的水平,但是我们是逐步往上靠拢,而且各种国际机制要主动参与,大家追求共同并有区别的责任。
如果放在正常时期,中国赚到钱以后可以在国外买买买,但疫情期间各国生产都不约而同的压缩了,大量的空集装箱积压在外国港口,货船从中国满载出去空载回来,中国赚到的外汇根本换不到东西,只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
如果说货币是一个国家发出去的欠条的话,那么中国现在就是手里握欠条最多的人。而且根据目前的疫情形势,各国生产正常化还遥遥无期。更要命的是现在还正是各国央行放水,通胀高速提升的时期,中国现在手里拿的欠条如果等到疫情结束再去兑现,光是通胀损失都不知道要多少了。
在疫情前期,中国还一度对着爆满的订单心里美滋滋,现在终于开始反应过来了,这种情况绝不正常,也绝不健康。更黑的是中国制造业开足马力满足世界需求,欧洲反倒还要向中国征碳税。
还有更危险的事情,就是由于订单积压,企业扩产冲动强烈,导致大量借贷,于是目前民间债务和杠杆都开始增加,但是在短期可预见的未来,国外需求一定会有一次断崖式下跌,老外说东西我不要了,订单我取消了,违约金要多少我付(印)给你。到那时候国内的企业就该傻眼了,工人也雇了,工厂也建了,欠着银行和民间高利贷一屁股贷款。到头来订单一下子飞了。接下来就是熟悉的环节,外资一脸坏笑的通过期货市场操纵大宗商品价格,原材料瞬间从暴涨变成暴跌。于是企业主跳楼的跳楼,跑路的跑路,工人大规模失业,讨薪,银行计提坏账,央行火烧火燎的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现在的表态就是在说:当我是傻子吗让我做这个冤大头?别说为了环保压缩产能了,我昨晚突然觉得秋天到了,该让许家破产了都不是不可以。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就算我们不是为了拉高国外通胀,我们也得为即将到来的痛苦做好准备。
但是这样做肯定是个权宜之计,如果用力过猛,又会导致大量小工厂关门,就业疲软,通货紧缩,理想情况是国内企业出口转内销,国民消费能力增强能够自己把产能消化掉。也就是所谓的让消费拉动经济。但是这太难了。
========2021-10-27更新=========
最近的两则新闻,让我又看到了能耗双控这个名头下的新用途。欧盟议会最近刚刚通过法案宣称要加强欧洲与台湾关系,中国表面上没啥反应但反手就缩减了中国对欧盟的镁供应,中国已经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镁产能,而镁在高端工业应用如铝合金的制造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当然中国肯定不可能承认说我缩减镁供应就是要报复欧盟,我们当然是为了环保才缩减镁产能的,不信你看我们国内也缺镁缺的厉害。
我们再回忆一下,在中美贸易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卡中国的芯片,中国的媒体说我们可以卡美国的稀土,因为中国控制了全球绝大多数的稀土产能,不光是稀土矿还有稀土冶炼技术也是全球第一,而稀土是比镁更高端的工业材料,美国的隐形飞机缺了稀土就造不出来,美国当时也放出消息说在全球寻求替代中国稀土,但是这个说法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呢?师出无名,牵扯太大,中国在早几年也尝试过控制稀土出口,但很快就被西方国家告到WTO说你中国搞垄断,然后中国就打官司打输了。
但是现在中国以能耗双控为理由缩减稀土生产,你总不能说我环保不对吧?
=========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是发改委的能耗双控政策,由于上半年出口形势太好,导致很多地区把能耗指标用尽了,于是下半年只能限电。
官方这么解释,是可以理解的,但说服力不够。规定和计划都是人制定的,难道改一下很难吗?难道我们以前没有改动过任何已有的计划、指标和配额吗?我们的政策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死板了?现在在扩产能和控能耗两者之间,国家选择了控能耗,那为什么不选择扩产能呢?换句话说,就是国家认为扩产能带来的收益比不上控能耗带来的收益,这至少也表现出了一个政策倾向吧?
我也不赞同中国企业不敢提价的说法,也许一两个企业主在判断上可能有错误,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它的整体抉择趋势一定是最优的,现实情况是即使你不敢提价,买方因为需求急迫也是会主动向你提出加价以获取更优先供应的,但现在看来这种事情虽然发生了,但提价幅度并没有足够大,并且你即使成功提价,那么有可能你因为提价而损失掉更多订单,总账算起来还是亏的,所以价格提不上去并不是这件事中的主要因素。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已有产能是4,外贸需求有6,但是中国实际的产能潜力有10,美国希望我们把产能冲到10拯救一下美国通胀,好让美国能顺顺利利的Taper,但是我们拒绝了,虽然拒绝了,在目前中国不鼓励扩产能的情况下,国内企业也完全可以把产能冲到6,并且不需要涨价。但是这时候中国政府又不乐意了,认为这样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于是通过限电方式强行把产能控到3。防止将来外贸需求突然急剧降到2。
=========2021-09-28======
官方下场亲自辟谣,远方青木的文章比我晚发布一天(没有影射他借鉴我的意思),现在公众号和知乎都删文了,我现在有点犹豫到底是怼还是不怼,后来想了想还是不怼白不怼,毕竟作为一个小v,跟官方对线这种机会又能遇上几回呢?当然我肯定没有官方权威所以大家听听就好,保持独立思考。
央视这篇文章回避了几个关键问题:
1,他在文中批判了“大棋论”,但没有正面否认“大棋论”,没有说“我们巴不得企业多生产,不怕落后产能继续堆积过剩”,没有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订单撤掉的危险”。
这种解释,更像是一种自我剖白:“我真的是因为发电短缺才不得不限电的,真的不是因为金融战”。
行吧行吧,总之你原本是可以多发电的,但你还是限电了是吧?
2,我们究竟有没有能力增加电煤供给?当然有。电煤供给短缺是不是人为造成的?当然是。那么决策部门在造成电煤供给短缺的时候有没有预见到现在的结果?我不确定,也许我们的有关部门真就目光短浅,当时真的就没有预测到现在的局面呢?
但我至少可以确定的是:不错,现在当然不是“发电厂有电也不给用”,而是“通过能耗双控让发电厂没那么多电”
3,原问题是:“为何中国要如此重手地抓能耗双控”,央视这篇文章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央视这篇文章通篇就是在解释限电的原因,但限电的原因难道不正是因为“中国在重手抓能耗双控”吗?所以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搞碳交易?为什么要搞减排?为什么要关煤矿?你回答了吗?难道真就只是因为联合国上讲过一句话?你骗傻子玩呢?
4,文中说我国政策不可能“为了杀敌八百而宁可自损一千”,但事实上难道不是这样吗?中国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到了6%,而世界银行最新一次对中国的GDP增长预测是8%,所以留下的这2%的空间难道不就是用来折腾的?
5,限工业用电与限民用电是两回事,初衷是限工业用电,但是因为东北官员无能限到了民用电,这就偏离了初衷,然后官媒把两者混为一谈,偷换概念。
在“尊崇常识”的驱动下,我不允许你把我当傻子糊弄。
总之,无论重手抓能耗双控真的是为了环保还是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只看事实,事实就是能耗双控政策确实减少了我国对外出口的产能,所以不管官媒嘴上怎么说,决策层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最近能耗双控影响到了民生领域,那适当的放开一些煤电产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相信未来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开足马力满足全球需求的现象。
某些神神抓着央视新闻的鸡毛当成令箭使劲摇,真是搞笑——然而就算人家新闻原文里也没有提到说“尽快恢复生产,确保出口稳定”啊?十月底的现在来看,基本上明牌了,这就是对欧美进行供应链绞杀战的预演。你不是掌握定价权么?你不是开闸放水么?现在我直接从源头上消灭产能了,你尽管印钱,不涨价算我输。产业高端与否,跟技术投入有关,但并不是唯一由技术门槛决定的——非常时期,如果一个产品只有你能生产,那么它就是高端产品,跟技术含量没有直接关系。苹果技术那么牛逼,台积电最先进的芯片产能全都给你,结果还不是被一星越南卡着脖子发不出货?
现在全球疫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中国理论上已经可以做到想掐死谁就掐死谁了。如果中国真的要实打实地报复美国,不顾一切地制裁一些巨头级美国企业的话,其实是真的可以确保半年之内把它们彻底捏死,挫骨扬灰的。但是现在毕竟不是战争时期,中国能不能真的这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样的节奏动手,都不是拍脑门就能决定的(东北限民用电明显就是规划不当导致的失误)。所以怎么办呢?先演练一遍。要演练的话,该用什么名头做呢?显然没有什么比环保更合适了——毕竟同样的产业,产能跟耗能基本上是成正比的,能量守恒定律下,限制总能耗几乎一定会限制总产能,而供电完全掌握在各地政府自己的手里,电闸一拉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有双限作为抓手,就可以收放自如地先做一波实验,看看对哪里动手杀伤力最大,附带损失最小。
气候变化可能使中国农业更加脆弱
本期嘉宾: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周广胜研究员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吴鹏
“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可能使中国农业变得更加脆弱。”周广胜说。
中国要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农业生产面临的压力极大。加上我国地处地球环境变化速率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天气、气候条件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发。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和风雹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量农作物相关研究都表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有利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农田受灾面积达0.5亿公顷以上,造成的粮食减产波动可高达18%。毫无疑问,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已经并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甚至全球农业生产面临的危机。
周广胜表示,为减轻气候变化的农业风险,《巴黎协定》提出要将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弄清全球升温1.5℃和2℃阈值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从而为农业生产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
1.5℃和2℃温升阈值情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
既然农业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了弄清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分析未来几十年中国的气候将如何变化。
基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结果显示,在低、中、高(RCP2.6、RCP4.5、RCP8.5)三种排放情景下全球升温超过工业化革命前(1861年至1990年)1.5℃的时间分别为:2029年、2028年和2025年,在RCP4.5、RCP8.5情景下超过2℃的时间分别为2048年和2040年。
那么在这几种不同情景下,中国的气温和降水将发生什么变化?
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1.5℃温升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由南向北增大,且在青藏高原地区有所放大。在低、中、高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温度将分别增加1.83℃、1.75℃和1.88℃;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中国大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增幅分别为5.03%、2.82%和3.27%。
而在2℃温升情景下,中国年平均温度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增加2.49℃和2.54℃,降水则分别增加6.26%和5.86%,空间上温度增加以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最为显著,降水则在东北、华北、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
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影响
在气温总体上升、降水总体增加的情况下,气候变化将对中国的粮食作物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而言,一方面,气候变化引起降水时空差异加剧,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发生,部分农区的水资源匮乏可能加剧,高温热害加重;另一方面,极端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发也将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使得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周广胜说。
以夏玉米为例,1971年至2000年中国夏玉米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平均为3624万公顷,如果全球升温达到1.5℃阈值,在低、中、高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夏玉米种植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将变成368万、528万、499万公顷,较1971年至2000年的平均值分别缩减了90%、85%和86%。“如果只考虑气候因素的影响,未来升温将不利于中国夏玉米生产,尤其是2.0℃温升阈值时不利影响更为严重,未来有必要根据气候条件调整种植布局。”周广胜说。
此外,气候变化使得气象灾害加剧,导致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病虫害频发,且来势早、强度大,并有加剧的趋势,致使农业生产脆弱性增加,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加大。例如,单季稻热害在21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呈增加趋势;未来玉米主要受干旱影响,导致玉米减产率大于30%的重度灾害发生面积约占中国玉米主产区总面积的35%;北方麦区冬小麦干旱发生概率平均为42%-47%,其中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成熟期干旱发生概率大于40%的区域分别占主产区总面积的96%和75%左右。
当然,一些地区的农业也可能受益。例如,部分高寒地区(如东北地区和青藏河谷等)由于热量资源增加引起作物潜在生育期延长,有利于晚熟作物的生长。此外,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使塔河等流域径流量增加,从而有利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发展。
虽然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我们仍可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种不利影响,甚至将不利影响转变为有效的资源充分利用。这就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因气候制宜的对策措施,包括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避减灾害;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变暖与病虫害加剧的影响;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农业干旱;调整种植区域与品种类型,主要粮食生产向气候适宜区适度集中等。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1月27日三版 责任编辑:李慧)
为了环保!为了蓝色清洁的地球!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灾难可导致农业歉收减产,这是全人类的敌人!中国对“能耗双控”的重视,体现了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千秋万代的高度负责,是人类回报地球生态悉心呵护的应有之义。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中国的世界工厂,是一大群竞争的厂,没有形成足够大的寡头垄断。
如果上游的铁矿石也是几十万家规模差不多的企业,竞争性给中国供货,那么是中国钢铁企业有定价权。
事实是,上游矿业集团是寡头垄断,定价权就在人家手里。
海运也是,几十万家企业,被几家公司垄断。人家就可以定高价,拿走最大的蛋糕。
另外,中国所谓的生产必需品,其实必须性不算太强。
大量轻工业产品,经过多年的积累,都是存量更新市场。
你卖太贵,人家不买,先用旧的坚持几年也行。
新iPhone不买,旧的多用几年也没有问题。
新衣服不买,旧衣服多穿两年,不至于打补丁。
而制造业是重资产。
生产线停的成本很高,赔钱也要干。
原材料涨价,压低利润。
海运涨价,压低工人工资。
其实,这种垄断打散户的问题一直存在。
以前国家垄断外贸出口权,还有点博弈能力。
现在,各自为战只能当鱼肉。
国家层面限制产能,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因为你一限制,必然导致企业困难和失业,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你允许产能自由经济,无序扩张。
而国外上下游是寡头垄断,店大欺客。
不是控不控的问题,是没电了好么。
本质上就是因为煤是市场价格,但是电不是。
煤价飞涨,又传导不到电上,发电厂发多少亏多少,那么直接停机就好了。
不要扯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除了水电之外都不稳定,如果想并网,就得加入稳定出力的煤电,送1度风电,要搭9度煤电才能保证电网稳定。
所以你就算想用新能源,也得靠煤电。
美国当时就是通过涨价,部分地区的电费奇贵无比,你要是觉得经济上划算,你就继续用。
我们目前就是统一限电,都别用。
两种方法仁者见仁,各有利弊,谁也不能照搬谁的。
很多人表示支持市场化调节,但是真涨电费了就开始骂娘了。
至于普遍流行的产业升级说法?路灯都不亮了难道是因为路灯不够高级?要升级?说得通么?
产业升级倒是把工业电价提上去啊?直接限电就能升级了?那多麻烦,直接关停不是更省事?为了保就业,限电停工了难道小企业主还会继续发工资?
与其扯产业升级,还不如扯碳中和来的靠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