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饶毅发文称「诺奖有给错的时候,而且并非罕见」?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诺贝尔奖? 第1页

  

user avatar   zpool-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大原则:是诺贝尔奖傍着科学吃饭,而不是科学依赖诺贝尔奖。真正搞科研的根本不会以某成果拿没拿诺奖来判断该成果对本领域的价值,也不会以某人拿没拿诺奖来判断该人在本领域的影响。你把诺奖看成是某蕞尔小国代表西方争夺科研话语权的东西,还算比较合适。

更何况诺奖这玩意儿吧,狗血历史还真不少,随手举几个例子得了。

该拿奖的成果没得奖,不过还好该拿奖的人终究还是拿了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但是该拿奖的人还活着却没拿奖:吴瑞的DNA测序方法。

该拿奖的成果和人都没拿奖:何伦亚克的红色发光二极管。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可是没几年发现拿奖的是个人渣:格林尼亚的格氏试剂,此后该人于一战期间为法国开发化学武器。

该拿奖的成果拿了奖,可是发奖之前大家已经知道这人是个人渣:哈伯的合成氨,发奖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此人领导德军的化学武器开发工作,他老婆还因此自杀,可是他自己在老婆自杀的第二天就跑去部署对俄国的毒气战。

不该拿奖的成果和人都拿了奖:莫尼斯的脑白质切除术。

颁奖依据有误,但拿奖的人确实做出了诺奖级成果:费米的“超铀元素”。

————————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研范式的演进,诺奖这种“颁给骑士的勋章”早就过时了:

重要成果常常依赖深度合作,结果你告诉我就归功于两三个人?

科学的分支那么多,结果你告诉我就只关注这寥寥几个领域?地质学家活该“没人权”咯?

就算是某几个领域,你居然就格外关注特定的几个子领域?流体力学不属于物理学吗?

真的,别把诺奖当成多大一回事儿,科学本身可比这只寄生虫有意思多了。

————————

对于某些不开窍的,我来说个小故事吧。

村头有只大公鸡,带了一群小母鸡。大公鸡说:“你们看好了,我一打鸣,太阳就得乖乖出来!”于是“喔喔喔~”,太阳就出来了。小母鸡们议论道:“哇咕咕哒,giegie好厉害咕咕哒!”

如是过了几月,大公鸡越来越自信了,终于在某天半夜膨胀,对着小母鸡们说:“啊,太阳就要出来了,不信你们看!”于是“喔喔喔~”,太阳不见影。“失误,失误,我大多数时候的打鸣还是管用的。”“咕咕哒,giegie说得对咕咕哒。”

大公鸡就这么过上了老实三五天又膨胀一天的日子,小母鸡们也愈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咱们的giegie打鸣就能把太阳叫出来咕咕哒”“咱们的giegie为太阳升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咕咕哒”。

希望不要再有“咕咕哒”找上门来了。记住:隔三岔五就在半夜打鸣的公鸡,要么不是什么正经鸡,要么是周扒皮养的鸡。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我希望饶老师能详细介绍一下为何觉得其他两位应该获奖,而不应该包括List?不给理由直接给结论,我不是很信服。
  2. 历史上,的确存在很多诺贝尔奖的颁奖争议,下面我就简单介绍几个关于化学和物理的。

作为一名学习化学的博士,就来先说说化学奖吧。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的意义重大,但是其发明人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却未能获奖,不得不说这是化学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巨大黑点。据称,本来1906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已经决定了是门捷列夫,结果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阿伦尼乌斯(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给全力阻止了。这是因为门捷列夫曾公开批评过阿伦尼乌斯的论文,双方结下了梁子[1]。1907年门捷列夫去世,从此再也无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位本应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是吉尔伯特·路易斯。路易斯对于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和化学热力学贡献重大。比如我们高中化学所学的路易斯结构式,就是他的成果。他还对于酸碱电子理论、重水和氧4分子具有原创性的研究。他的路易斯结构式也是启发了鲍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化学键方面的工作,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对于化学键本质的研究。

此外,我们现在所说的“光子”一词,也是他发明的——当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电效应时用的是“光量子”,后来参考路易斯的建议改成的“光子”。结果因为路易斯公开批评过能斯特(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于是被能斯特的好友威廉·巴耳末(诺贝尔奖评审委员)给阻止获奖了[2]。路易斯在一直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后,有天被发现死亡于实验室内,被认为是自杀[3]


而在物理领域,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微波背景辐射了。1948年,罗伯特·赫曼、乔治·伽莫夫和拉尔夫·阿尔菲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4](生活大爆炸美剧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根据该理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奇点爆炸而来的。此外,如果大爆炸理论是真的,那么是可以在宇宙中找到大爆炸的残留物——微波背景辐射,所对应的辐射温度为3开尔文左右。但是在他们发表了该成果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没有人发现这样的微波背景辐射——估计因为信号太弱了吧。结果在1964年时,另两名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无意中发现了这样的微波背景辐射[5],但是当时他们并不明白这是什么,只是发表了论文介绍了这么一个现象。结果其他科学家意识到了他们的发现恰恰就证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后,这两名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科学家(虽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这么重要的东西)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的三名物理学家却一直没有获奖[6]。可以说,这一次的颁奖的确非常值得商榷,也是在物理学界被批评得最多的一次颁奖。



也有人说,毕竟他们是首先发现的,哪怕当时他们解释错了也值得获奖。那么下面我就来介绍另一个例子。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在1930年发现了正电子并记录了下来,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了正电子[7]。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卡尔·戴维·安德森受到了赵忠尧结果的启发,自己独立用另一种方法在1932年观测到了正电子,并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按照同样的标准,显然赵忠尧也是应该分享诺贝尔奖的,然而并没有。可以说,这两次颁奖的标准,显然是不统一的。



除了我所提到的这些,诺贝尔奖还有很多其他的争议(和平奖是重灾区,所以我从来都不信和平奖)。但是总体来说,诺贝尔科学奖依然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成就,依然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参考

  1.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2.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3.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5%90%89%E7%88%BE%E4%BC%AF%E7%89%B9%C2%B7%E8%B7%AF%E6%98%93%E6%96%AF
  4.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Bang
  5.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Bang
  6.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7. ^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7%88%AD%E8%AD%B0

user avatar   er-q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半天也没看到Jacobsen、Macmillan、Deng这三个人对今年拿奖的不对称有机催化都有哪些贡献,饶老板不给外行说明白点吗,别就光一个结论啊


user avatar   miya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也不好说今年发的化学奖就一定有失公允,有机小分子催化(organocatalysis)名字看起来很短,但其实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典型的除了今年拿奖的仿生型的二级胺类催化剂外,手性氢键供体催化剂手性亲核催化剂也是该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除了这些代表性的,还有很多其他新颖的小分子催化剂,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一定要全部合在一起发一遍,那能拿奖的人可能太多了,就只能遵守诺贝尔奖只发给活人这条规则,再等等了。既然这么发了,应该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在这不妨猜一猜。

说到手性氢键供体催化剂,很容易想到Jacobsen的手性硫脲(thiourea)体系,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TADDOL,squaramide等不同种类的手性氢键供体,具体可以参考Jacobsen早年写的这篇综述:Small-Molecule H-Bond Donor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综述的一作Abigail Doyle现如今也是UCLA的终身教授。

说到手性亲核催化剂,代表性的就有邓力老师的金鸡纳生物碱类催化剂(参考这篇综述:Asymmetric Organic Catalysis with Modified Cinchona Alkaloids),手性NHC卡宾类催化剂,手性氮杂环类催化剂(如DMAP类)等等。虽然这类生物碱手性催化剂并不是邓力老师首创,毕竟Sharpless早先也是因为改良金鸡纳生物碱结构优化出了一个诺贝尔奖级的不对称氧化反应,但是改良的金鸡纳生物碱类化合物第一次成体系地系统性进入小分子亲核催化领域,邓力老师属实是当之无愧的先驱。独立PI之后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做的这个方向(链接:A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atalytic Desymmetrization of Cyclic Anhydrides with Modified Cinchona Alkaloids),直到现在邓力老师也仍在这个领域创新,且催化模式也并不止于亲核催化这一种类型。

今年获奖的两位主要做的都是仿生型的二级胺类催化剂,主要通过活化羰基化合物产生活性的烯胺(enamine)和亚胺盐正离子(iminium)中间体来实现催化转化,同时催化剂的结构也非常简单易于修饰,也因此衍生出了众多变体,比如现在广泛使用的著名的Jørgensen-Hayashi催化剂等。羰基——特别是醛酮类化合物——在碳碳键的形成反应中绝对是最重要的官能团之一,能够开发如此简单实用的小分子催化剂活化羰基化合物进行不对称的碳碳键构建反应,并引领了一个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个开创性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如果局限在这个小领域内颁奖的话,当今世界应该也确实只有这二位可以拿奖了

但是,强调一下但是,只发给今年这二位并不代表其他领域的工作不值得拿奖,只是可能还要排很久的队而已。按照目前平均每隔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就颁发给有机化学的规律来看(2001,2005,2010,2016,2021),二十年内应该还有希望(考虑到Click,光催化,CH活化等颇具竞争力的领域)。比如Jacobsen这个手性氢键供体不对称催化单独拿出来也是可以发个奖的,前提是他最长能活到九十多岁(笑)。毕竟2001年化学奖就发给了不对称有机催化(过渡金属参与),过了二十年2021年再次发给不对称有机催化(仿生二级胺类小分子参与),也许再过二十年的2041年,不对称有机催化(氢键参与)有望问鼎(手动滑稽)。邓力老师则是小分子亲核催化领域的先驱之一,考虑到二者的催化模式共性都是活化亲电试剂,合在一起发一个也不错(值得一提的是,邓力老师的博士导师就是Jacobsen)。


user avatar   kai-xin-mao-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




  

相关话题

  研究生这种情况是否要换导师? 
  新研究称,新冠病毒几乎一周变异一次,变异速度比此前估计的高 50% 以上,新冠疫情将有哪些趋势? 
  你见过哪些极品论文? 
  如何看待南京大学公开采购招标拟在 Nature 杂志刊校庆特刊稿,预算 120 万元? 
  作为研究生,你认为导师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将来会出现残酷的「基因内卷」现象吗? 
  作为一名一线科研人员,你对现今的科研环环境有什么期许与建议? 
  如何看待佛罗里达大学博士生自杀后其导师李涛被爆出鼓励造假,李涛发表声明要求澄清? 
  获得诺贝尔奖能保研吗? 
  为何江苏多地近日开始限电停工,甚至路灯都不开? 

前一个讨论
如何判断 p-π 共轭是吸电共轭,还是给电共轭?
下一个讨论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首篇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证明月球在 19.6 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意味着什么?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