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办、国办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释放了什么信号?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教育方面,需要大量专业工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甚至很多软件外包大企业的码农们,委托培训早就成体系运行。这个文件起不到多大作用。

而教育口更大的问题:既高校专业招生数量与市场需求人才数严重不对等缺没有涉及。加上这个文件是中办国办出的而非教育部,所以核心目的不是在教育而是更大范围的改革上。

而改革方面,过去两年一线城市和多数准一线城市都开始鼓励大企业建设员工公寓且鼓励方向不是宿舍而更接近福利房。

更早的时候,鼓励企业自建幼儿园的也从提出到落实。

企业与医疗服务企业合作进行职工绿色通道与专项服务团队也已经默默开展,对此虽然没有文件鼓励,但这类紧缺资源的争夺不反对就是允许。

结合一下,就是开始鼓励有钱的企业复古了,和老国企那样管房子,管子女教育,管医疗。

可大企业与老国企一样,福利好不担忧可以生孩子了。但只是全社会一小部分而已。


user avatar   xie-da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本事自己努力,而不是逼娃努力。


user avatar   hu-cheng-cheng-57-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一个香槟塔来说,上面的杯子吃饱以后,多余的红酒才会流向下面的杯子。国内现在拥有4座香槟塔,制造业塔(从外到外),农林渔牧塔(从外到内),服务业塔(从内到内),分配行业塔(从内到外),分配行业指的是金融地产互联网这种切蛋糕行业。外汇占款和准银行制度决定了,制造业赚100元它有2种选择,内销,zf赚14元,分配行业赚0元内循环;出口,分配行业赚100*6元,zf赚4*6元。也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搞产业升级,办职业培训教育,并不改变这一切吧。


user avatar   la-la-la-la-74-13-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脱虚入实

聊聊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了?

①:国家的几种类型

世界上大致有这样几种经济结构:

“资源国、生产国、消费国”

比如沙特就是典型的资源国,2020年沙特的石油出口额占全国GDP的40%、财政收入的80%、外汇收入的90%以上。

中国就是典型的生产国。

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

美国则是典型的消费国,是全球第一大的消费市场,年均进口货物总值大约2.5万亿美元,美国之外的消费大市场就是欧盟和日本。

原材料、制造、消费,就完美的形成了一个闭环,一个经济循环周期也就完成了。

其中资源国中过的比较好的,往往就是那种人口很少、卖资源的小国。不需要做什么努力,就好好挖家里的矿,就可以吃饱饱了。比如沙特、卡塔尔、科威特、文莱。

消费国方面,美国虽然人口不是全球最多的,但却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国。这方面和美元霸权体系有关系,美元是世界货币,和全世界硬通货绑定,买什么都离不开美元,所以美国人就可以靠开动美元印钞机周期性收割全世界。

只要美国放水,全世界就不得不承受通胀。


②:什么类型最好?


答案是看情况,比如小体量的资源国确实很爽,但是对外界动荡适应能力也很差。日子会很舒服,但是独立自主就别想了,关键时刻可能被人玩的团团转也没办法。

比如自从2020年疫情爆发,科威特政府就面临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两个原因。

首先是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科威特因为主要靠石油,财政收入缩水很大。

其次就是疫情爆发以后,全球供应量不稳定,导致世界各国都是积极寻找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传统能源市场进一步萎缩。

这就是资源国的宿命,富的时候爽上天,但是一旦环境变化,你的资源不吃香了,或者遇见什么自然灾害,就很难顶得住。

因为你什么都靠进口,如果供应量出个什么问题,就只能干瞪眼,疫情期间,科威特多次出现物资紧张的局面。

资源国很多暴富的例子,长远看却缺乏安全,这就是资源国的状态。而且资源国还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你得命好,家里真有“矿”,“矿”还得多到可以让你躺平。

再说说消费国,美国这种消费国是很爽的,可以通过自己超发货币来洗劫全球的财富。甚至没钱了,拜登政府还能印钞掠夺全球,发钱给你花。

比如在2021年三月,拜登就发了1.9万亿美元给美国人纾困,这种玩法不具备参考性。

因为这一切都是基于美国建国到二战,长期努力建立的美元霸权,不是说你想做消费国,马上就可以做的,所以实际上就是学不来。

而且美国这个消费国,还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既然金融印钞就可以富裕,美国人慢慢也就变懒了,或者说美国人的勤奋转移了,美国人的勤奋逐渐从制造业、实体经济转移到了金融、虚拟经济上面去了,变成了金融立国。

美国制造业 “ 二战” 结束的时候占全球比重高达 50% , 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美国仍占到33% , 而目前美国只占到 15%。

有人可能会说,靠金融、印钞就可以发财也挺好啊,金融来钱快似乎也不坏啊。问题是金融行业并不能吸纳大量的就业。制造业、实体经济衰败以后,连锁反应就是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失,因此造成了美国严重的“铁锈带”问题。

1970年香港经济最辉煌、最生机蓬勃的时候,制造业占地区GDP的30.9%。

而现在香港的制造业比例,只占地区GDP的1%左右。

目前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对2019年本地GDP的贡献达21.3%,大约提供约27.3万个职位。

对比香港的实体经济来看,比如香港的贸易、物流业,虽然同期占本地生产总值比例由23.6%下降至不足20%,但仍聘用了逾67万人。

以近20年为期限观察,香港的金融由12.8%增加到逾21%,但是就业岗位增加贡献比例却不高,香港的“金融服务业雇员人数”占“就业人口”比例仅由5.3%增加到7.1%,差不多只增加了2%。

这个经济因素,也是香港废青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和同期出现的美国“红脖子”、“铁锈带失落工人”,颇有相似之处。

看完了以上内容,很自然也就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实际上中国没得选,我们是十多人亿人口的大国,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并不多。而且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5000年文明国家,我们是注定要成为地区强国、有世界影响力大国的。而如果很多产业被人卡脖子的话,也就谈不上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生产国就是中国最适合的发展方式,所以我们也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遍布全球。


③:双循环


而纯粹的生产国也是有问题的,会存在制造业严重依赖外贸(外循环)的局面。

如果内部消费市场(内循环)不起来,哪怕就是你全产业链自主,自主研发芯片能力成熟了,还是“寄人篱下”,因为如果对方和特朗普一样打七伤拳,损人不利己的搞你,还是存在被动局面的。

美欧日、中东能源出口国等等,都不是完整的国家。他们只是掌握了整个经济循环的一部分环节。

美国、欧盟、日本消费能力强,掌握部分高端产业链,但是制造业、中低端产业方面严重依赖中国。中东虽然土豪国多,但是经济结构单一、脆弱,即依赖中国也依赖西方发达国家。

2021年拜登上台以后,多次派人访问中国、释放孟晚舟,都是因为美国大量印钞下,导致国内物资短缺、通货膨胀严重,美国想缓解经济,需要求助中国。

这个事情的本质,也是美国金融化、靠印钞买买买以后的客观缺陷,他经济离不开我们。

真正的比较完整独立自主是:

1、制造业实力强大,产品在“外部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2、“内部市场”建立成功,就算外部有风吹草动,也有“内循环”作为经济底气回旋。

3、有安全的能源、原材料供应(航母数量很重要)。‘

所以最终我国提出的是经济双循环。

中国可能也是全世界唯一能走这条路的国家。即,既兼备巨大消费市场的潜能,也兼具巨大生产能力的功能。

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无法成为能源国,也无法马上就成为消费国。

但是巨大的人口体量,很适合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成为生产国。成为生产国以后,逐渐由低端往上爬,掌握部分高端产业以后,就有了高薪的就业岗位,然后经济内循环的基础火种也就有了。


④:为什么中国无法直接做消费国?


前几年国内关于制造业的产业占比是有争论的,部分人认为发达国家都服务业占比高,制造业占比低,中国制造业比例降低,是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的GDP占比普遍都在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80%。)

这个想法是好的。

但是却对国际情况缺乏考虑,因为在美国体系下,中国不可能直接做消费国的。如果我们轻轻松松就可以和美国一样做消费国,美国还要514个海军基地、7150亿美元军费、现役11艘航母干嘛?

所谓的发达国家服务业比例高,真相是这样的:

首先现在发达国家就是五眼联盟国家+欧盟+日本而已,韩国都很难算得上,韩国虽然名义上成为了发达国家,但是生活品质却很低。

现阶段世界人口总数为78.75亿人。

欧盟总人口是5.13亿,美国、加拿大共3.64亿,日本、韩国共1.79亿,澳大利亚、新西兰共0.3亿。算上韩国,加起来大约是10.86亿人,也就七分之一的人口而已。

如果在全球技术、发展停滞的情况下,中国直接成为消费国,整个西方都会出局精致生活的。

美国之外的消费比例比较高的,就是欧盟和日本。

但是欧盟日本情况是不可复制的,欧洲、日本是美国的附庸,美国要针对什么国家,这些国家就会支持美国,形成一股国际趋势。

中国是不可能做美国附庸的。

日本之所以可以做美国附庸,恰恰就是因为害怕中国崛起。欧盟的这边的北约,也是用来针对俄罗斯的。


⑤: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累一些?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西方人活的这么轻松,中国人相对更辛苦?

就是因为我们的底子本来就落后于人家。清朝的时候,西方就在搞工业化了,中国系统性工业化是新中国建国以后才开始的,时间差距摆在这里。

西方爆发工业革命以后,全世界开始抢市场,也就是罪恶的殖民地体系,通过向殖民地倾销产品以后获得先进的技术积累。

二战后,美国主导展开了全球化,发达国家就把辛苦、污染大、不赚钱的低端产业全球化以后就全部转移出去了。

这样就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天天工厂累死累活,实际上也赚不了几个钱,但是发达国家可以凭借掌握关键技术躺赢的局面。

最典型的就是手机生产,手机组装是在发展中国家组装,但是你组装才能赚几个钱?里面的知识产权技术才是关键。

芯片占智能手机成本的10-15%左右,人工占比则几乎聊胜于无。

据市场研究公司IHS在2014年做的拆机分析,苹果标准版iPhone6Plus的部件和劳工成本为216美元起,其中流水线劳工成本为4美元到4.5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只有25元。

《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显示,如果把贸易总额算中国身上,似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但是细算“知识产权许可”费用以后会发现,中国实际收益只占1%,就是人工组装的成本,中国实际上出口的每部手机,其实只有8美元。

看了这个数据,就非常清楚了,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要累了。有句话说得好,没有那个金刚钻就拦不了瓷器活。

要轻松,得有高端技术。

所谓的高端技术,就是你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样你提供的服务最稀缺了。你服务稀缺以后,你就可以通过稀缺服务大量兑换那些廉洁的服务。

比如芯片领域的Si/GaN新材料研发专家、DRAM研发专家、IC工艺研发专家平均年薪可达80万-150万元,跳槽薪酬涨幅高达50%。

而国内没技术的流水线工人工资也就3千-4千左右。

你看懂了二者收入的差异,你就看懂全世界国家的差异根源。

任何利润的根源都很简单,就是市场很大,但是从业人员不够多。这就是所谓的买家很多,商家很少,就赚钱的原理。

芯片领域的Si/GaN新材料研发专家、DRAM研发专家、IC工艺研发专家,这些人就全社会来说是比较少的人,但是芯片市场还是很大,所以这些人的平均工资就被拉高了。

流水线工人几乎是文盲学几天都可以做,门槛很低,竞争对手很多。并不是说你不做了,就没人做了,工厂老板说招不到人也是假的,他说的是招不到便宜的人,如果他稍微提高一些价格,还是有大把的人愿意来的。

所以流水线人的“劳动服务”不稀缺,研发专家就可以用自己“稀缺的劳动服务”换取大量流水线人的“劳动服务”,这也就产生了富裕与不富裕。

中国要成为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大国,最终只能靠制造业。

最开始我们是先掌握西方转移了低端制造业,然后我们再去攻克西方的中端产业链,然后就是西方高端产业链。

而疫情下的“全球供应链危机”也证明了一件事,还是实业强大的国家,经济更有韧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开始强化制造业的原因,因为其他路,我们走不了。

我看见有很多人不喜欢制造业,但是我们既不是资源国,也无法直接做消费国,会辛苦是没办法的事情。

但是也没有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辛苦,因为现在国家要强化的并不是低端制造业。


⑥:强化制造业≠流水线螺丝钉


之所以一提倡青年人往制造业发展,容易导致很多人本能的反感,是过去的“传统制造业”留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看下图知乎上的一个回答,从点赞看得出来,很多人确实不了解制造业,刻板印象很深。

以至于对很多不了解的人,你一提制造业,他马上本能反应就是:低工资、流水线、没希望、没文化、没前途...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制造业都是“低端制造业”。

如果我们是要发展低端制造业,就赚个组装的钱,也没必要提出淘汰低端产能,对吧?

实际上,流水线和产业升级是高度冲突的。现在说的强化制造业,是强化高精尖的制造业,科技为主,而不是低端的。

看看,淘汰低端产能官媒都说了多少次了?

过去刚刚改革开放,中国缺乏工程师人才,所以我们搞不了自动化,现在中国工科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难不成我们让这些人全部做流水线?

那些毫无利润、工资低、污染大、又苦又累的低端产能,以后不会有了,未来是属于科技的。

我们不是要人才去做流水线,而是要人才去做自动化,然后通过自动化这些有科技含量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流水线。

说个具体的例子,过去京东是人工搬运、分拣货物的。

就在最近,京东物流联合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中国电信研究院、紫光展锐、中兴通讯共同完成。

依托端边云网协同系统架构、5G专网、5G芯片模组与行业终端的深度融合等技术及自研全系统,实现商品入库存储、拣选、搬运、分拣等作业全流程自动化管理和操作,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智能仓。

人工搬运、分拣货物不就是传统的流水线式工作吗?

现在你看还搞这个吗?

早就升级了。升级以后也不是说制造失业,而是产生了很多全新的岗位,这些都是科技企业的岗位,收入比搬运工、分拣工收入高多了。

今年开始职校被越来越重视,当我们仔细去看职校专业的时候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有些朋友的焦虑,说什么让自己孩子去当螺丝钉。

更多只是一个教育趋势的发展,就是我们现在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科技人才,这些科技人才也会享受更好的收入水平。

也许很多城市中产阶级看不上职校,但是别忘了,中国还有6亿月入一千的同胞,对他们来说,符合产业升级的职校科技专业,是一个最快小康的途径。


结语与反思


可能这时候还是有人会感叹,我们真是苦,只能做生产国。

我说,你这恰恰说错了,能做生产国也是命好。

因为还有更惨的模式。

就是,自己不是资源国,也做不了消费国,还无法成为生产国,全国人每天都只能浑浑噩噩的混日子、讨生活,动不动就发生各种社会矛盾。

比如说阿富汗,阿富汗确实有矿,但是阿富汗到处都是山地,把矿运出去也不简单。同时这地方还不稳定,动不动就内战。山地缺水和平原,导致开关厂也是没戏的。

也许以后在中国的帮助下,阿富汗会找到属于自己发展方式吧,但是如果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这种局面的国家就是无解的。

什么阿富汗、索马里、叙利亚、苏丹、海地、洪都拉斯等等...

很多小国面临的不是说产业链太低,赚钱太少,而是根本没机会参与全球竞争,根本没机会发展。

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理解一件事了,为什么现在国家正在强调强化制造业发展了。

发展制造业才能满足大多数中国人的就业岗位需求,突破高端技术则会带来大量的高薪就业岗位,高薪就业岗位多了才能具备强大的内循环市场。

这个“战役”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相信,只要十多亿中国人齐心协力,我们就必定会成功。

从历史上看,资源国最终会死于环境巨变,而且消费国会死于产业空心化,而纯粹的中低端生产国最后会累死。

唯一的破局之路,就是要双修。

通过掌握高端制造业和核心技术 ,成为制造强国,赚轻松的科技钱。

对内形成内循环消费市场,如果外部不稳定,也可以豪横的说,你不买,我国内有的是人买。

兼具庞大消费市场和中端制造能力,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做到。

美帝并不是超级强国的终极形态,这可能主要是当年北美匪帮的祖先不愿意生三胎有关系,导致美国只有三亿人口。无法成为兼具消费+全产业链的强国,只能选择一部分重要的功能。

苏联也一样,因为没有生三胎所以人口不够,搞了重工业,轻工业就没人口去干了。

唯独中国,可以做到我全部都要,这个优势要维持住。

而这一切梦的开始,就是搞高科技制造业。

所以也不要说什么发展制造业,就本能想到自己孩子去做流水线了。如果流水线不死,还占据市场,那人工智能、自动化怎么占领市场?

大职教时代,即将来临,K12被灭了,但是相关资源正在被注入职业教育体内,一股洪荒之力正在爆发。

以后会出现职业教育版985和211的,这个政策已经明确了。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也有很多糟粕,比如轻视技术人才 、蔑视工匠,喜欢给文人极高的地位。

人人骂人上人,人人挤破脑袋想做人上人。

甚至孔子都说过:“君子不器。”(当然这个也能理解,时代局限性)

解释: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种器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观鄙视专业人才,所以后来才有清朝说什么西方科技的奇淫技巧。

就说中国古代考试,你看见过考理科、考职业技术的吗?

这个没办法,很尴尬,蔑视技术发展就是咱们的老传统了,中国自古以来就鄙视专业人才。

这种老恶习,要改一改了。

不过所幸我们并不是错误的西式民主制度,不用惯着民间的糟粕的“人上人”私欲,可以通过政策分流。

反正你不喜欢,你也得去读~ 气死精致利益主义者。

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强大的制度优越性,中国传统优秀有句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

惯子如杀子,对老百姓也一样,我全文说的很清楚了,发展制造业是中国唯一的崛起路线,国家引导下一代去制造业绝对是对的,老百姓会觉得不舒服也很正常。

严师出高徒,但是在苦修的时候,有几个徒弟没骂过师傅?如果我们继续放任全民做题内卷,都搞金榜题名的人上人思想,你觉得这对我们未来是好事吗?

对的事情,很多事情就是短期不适应、甚至不舒服的。

真正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不是什么针对体制内的,而是要对老百姓滞后的“私心”做改革了。

如果老百姓是错的,大众是错的,你要不要屈服?

反正特朗普是屈服了。

特朗普之前演讲也鼓励过老百姓去打疫苗,结果当场就被红脖子给嘘了,随后特朗普马上改口,你们对,你们对,支持不打疫苗~

双减是对的,分流也对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对的。普通人感觉难受也是正常的。

倒是美国废青们,天天注射消毒液、不带口罩、甚至吸毒自由...人家很开心啊,想成为这样吗?

觉得不舒服是正常的,因为世界上就没有努力的过程是轻松的。

要学会做一个延迟满足的人,什么叫延迟满足?就是学会忍受长期努力后,才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打游戏就是典型的立刻满足,所以游戏好玩。)

岂千言万语一句话,务虚时代,结束了。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user avatar   DesignerZh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恩。


user avatar   deng-shu-39-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过去的制造业繁荣,依赖于三个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中,制造业和加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当然这个世界工厂的基石并不稳固,它建立于美国在二战之后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最开始的时候,中国是在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以“两头在外”的方式发展工业,也就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在外采购,成本销售市场在外,中间只是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通常新兴经济体要到达发达国家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服装鞋帽、电子产品装配等。

第一阶段的关键一个是人口红利,另一个就是民族秉性,必须是一个勤奋民族,对经济奖励的反应敏锐,也就是是否能找到愿意为了钱在生产线长时间工作的劳动者。

能从事这种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从事精细农业的民族,其中大部分在东亚地区。

尤其是种植水稻的区域,这是劳动相当密集,产量相当高的作物,但是只要你努力就有更多收获。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越南人、泰国人、柬埔寨人、缅甸人、孟加拉人、印度人都属于这个范畴,菲律宾人和印度尼西亚则属于原始农业和采集部落,蒙古人属于游牧民族,所以他们干不了这个,马来西亚因为有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在能略好一些。

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淘汰给了亚洲四小龙,到了80年代,四小龙又淘汰给了四小虎。

在这四只小老虎中,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明显是属于病猫级别的,90年代,中国一加入这个行列,他们两个就被挤出工业化的进程。

就是向上面说的,非勤奋型民族在场竞赛里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马来西亚除了受制于三分二的人口属于非勤奋民族之外,还受害石油出口国的地位,凡是可以把资源卖出好价格的国家,生产行业都要和资源行业竞争资金和人力资源,所以发展都是受到影响。

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想印度的人口优势作为代工工厂是一定理由的。

最早期都是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者农业矿业产品出口,这些产业都是比较容易作的,比如你把一个农民变成服装厂的工人,这样GDP就会增长一大块。

不过要想继续发展就必须向两个方面发展,第一个是从低端市场作高端市场,第二个是从轻工业向重工业发展。就类似与台湾和韩国的经历。

第二阶段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比如汽车装配、钢铁机械等大工业。

第二阶段的关键是,基础设施,需要良好的公路铁路和电网。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在第一阶段就积累资金,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而这恰恰是民主制度所不具备的远见。

比如如果把泰国曼谷周边沿海一带刨出来的话,确实有点小虎的气势,这里是东南亚最大的汽车装配产业基地,电子产品加工装配也很发达,但是作为整个国家来说,情况就非常不乐观了。

对比中国的发展模式的话,一直存在大规模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把沿海发达地区的钱转移到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这样工业可以沿着路网向内地发展,而内地的劳动力可以通过便捷交通到沿海去打工。

而在泰国就行不通,政权控制在沿海地区的人手里,让他们割肉给内地发展基础设施,想都别想。

这实际上就有证明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论点,民主即便是做到一人一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没有什么两样,因为关键不是谁来投票,而是谁能赢得选举。

你觉得张三不错,偷他一票,我觉得李四不错投他一票,但是这些人都不可能当选,因为选票太分散了。

能当选的都是拥有一个大规模的选举机器的候选人,而这个机器是需要大量钱财来供养的,只有有钱人的代表才能在选举游戏中胜出。

记得英国公投脱欧之后,有人高喊这是民主的胜利,结果激怒了一个议员,他脱口而出:“英国是民主代议制,民主代议制和民主是完全两种制度,在民主代议制中民众不应该享有权利,权利完全属于国会,全面公投本身就不符合英国制度。”这句话就道出了民主代议制精英们的心里的话,所谓投票无非是履行一种使获得的政权合法化的程序,他们从来没有想和平民分享权利。

所谓的民主代议制,实际上就是借民主之名,把既得利益者的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堂而皇之化,民主代议制度下,鼓励社会上的小集团采取更加自私自利的态度,并且为了这种态度心安理得。

什么时候民众能分得一点好处——只有在富人们发生分裂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票仓来支持自己的政策。

比如19世纪前半期,美国东部工商业集团,西部金融土地投机集团,和南方种植园主三者之间复杂的博弈让普通农民们受益匪浅。

等到了打完内战,富人团结一致就没他们什么好处了。

现在美国穷白势力崛起,本身也是富人们发生分裂的结果——一方是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和食利精英,一方面是不需要全球化的传统行业和实业巨头。

即便是这种时候,也很难得到长期有效的好的结果。

比如他信执政时,给农民医保,给村庄设立手工业发展基金,不能不说都是惠民的好事,但是这些好事的产出很小,你看现在那个国家是靠手工业致富的。

就一个泰国的长远来看,最关键的是补工业化进程的短板,兴建基础设施。但是修路、建电网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当年他信的政权等不起,他们需要下次选举之前就见效的东西。

所以民主代议制明显的鼓励执政者采取短期行为,忽视长期行为,很难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的发展制定良好的政策。

在东亚国家中能进入第二阶段的都是专制制度下取得的,比如日本是在天皇统治时期,韩国是在朴正熙独裁时期,新加坡是在李光耀独裁时期。

只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这样重工业才能发展,轻工业只要你通水通电平整土地就是一个工业园区,重工业则不同,它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网络。

然后,第三阶段进入智力密集型产业,各种第二阶段的产业逐渐进入高端制造,同时IT、金融等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教育,这一点需要更大的远见和重视教育的民族秉性,也就是人才红利是关键。

因为在农业社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教育投入几乎产生不了什么收益,只有到第二阶段,进入大工业时代,对国民的教育培训才能看出显著的回报效益,而培养人才却需要10年到20年时间,所以注定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是一种只有投入,却看不到回报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造业在升级,很多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制造,也就是一条腿已经迈进国内,同时在刺激内需,把一部分成品市场也转移到国内。

但是就今天来说,处于现实的情况和发展的不足,中国工业的原材料仍然需要大批进口,制造业需要很多高端零部件也需要进口。

内需在扩大,但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的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制造业的繁荣依然要依靠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红利。

在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大部分经济学家张口闭口的谈论2009和1929之间的共性,但是2009年发生的更像是在1887年经济危机,他们都是两轮全球化的顶点——当然作为经济学家他们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建立模型和曲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在1929的数据垂手可得,而1887年则凤毛菱角,为了更快的做出学术成就,他们必须选择一条更容易走的路。

现在说全球化。第一轮全球化是大英帝国在拿破仑战争之后开启的,到1850年之后,开始形成巨大的规模,到了1887年经济危机之后达到顶点,而后经济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总结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全球大同化。

第二轮全球化是二战之后美帝主导的,在1980年之后,开始形成巨大规模,到了2009年时达到全球化的顶点。

全球化从顶峰而跌落,除了经济危机使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工业和工人就业,而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每一轮全球化都要有一个主推的霸权性力量,第一轮是英国,第二轮是美国。

最开始的时候,主推工业国出于巨大战争红利和制造业规模,拥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全球化,并且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中获益。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其他国家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追赶,但是全球化制定国际游戏规则,虽然客观上有利于处于最领先地位的那个国家,但是总体来说,这套体系降低了交易成本,加速了资本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速度,从而开辟新的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所以追赶国家,虽然对自己的地位并不满意,但是依然会拥护这套体系。

但是一旦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现有的可开发区域的开发殆尽,全球化带来的做大蛋糕的红利减少,那么后起国家就有自己的小算盘了,在加上一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刺激,那么最后保护主义就会逐渐重返舞台,蚕食全球化的成果。

在1887年前的维多利亚时代时如此,就像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里体现的那种世界变小,大规模的铁路和航运让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都得到开发。同样在2009年之前的世界也是如此,当时世界上的几乎所有经济体和经济区域,除了少数战乱区域之外,都已经投入全球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全球容易开发的市场和资源都已经被利用起来,容易取得红利都已经赚取,没有什么新的红利可以刺激全球化继续的热情。

第二点是,在主推的霸权国家内部的反对声音。随着全球化的推动,无论是当年的大英帝国,还是今天的美帝,都会以工业出口转变为资本输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际资产阶级,他们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随着产业的空心化,作为本国的人民由全球化获得收益却在减少,最后这些人就会和一些没有全球化的国内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形成反全球化的力量——比如现在美国的民粹和特朗普的联盟。在维罗利亚晚期,很多英国国内工业家也是加入了反对全球化的的势力中,他们是支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这两点就决定了全球化的无法继续。

中国过去的制造业繁荣,依赖于三个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从2009年开始,全球的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从历史上看,第一轮全球化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涨潮,然后在1887年之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退潮,同样的估计,这轮全球化退潮不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终结,中国制造业正在享受的全球化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2021年最大的影响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货币超级宽松。

美国采用直接向民众补贴现金的救助办法,在开工不足的情况下,货币就会转变为逆差,从非疫区的进口会创造额外的“疫情特需”。

疫情影响的是全球,那些疫情严重国家就算复工了,也只能回复以往的生产,短期内很难取代我们的产业集群和完备供应链的优势。

新闻都预测新冠疫情似乎要常态化,对比产业集群已经高效运转的中国,自然是国际产业资本的宠儿。这时候不和你计较用工成本,只在乎谁能先开工做货。

鉴于中国是少数恢复生产的非疫区国家之一,2021年外需增加很可能超出2020年的规模。

但这短暂的优势是外是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强力冲击。内是中国疫情控制得当,中国家底不错,才在国际产业竞争中暂时领先。

长期来看全球化红利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发生逆转。

与此同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享受的人口红利,也在由于老龄化的到来而逐渐消失——这一点不多说,无论网上的帖子还是所谓专家都有充分论述。

不过有一点要说的是,有些中国的专家和智囊们正在鼓吹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这个说法非常可笑。

中国能够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一直在享受人才红利,尤其是过去的十几年中。

打个比方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工程师拿着思科四分之一的薪水,却赶着同样的工作,思科的工程师一周工作32.5个小时,每年除了法定假日之外,还要有一个月的长假。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工程师一周工作72个小时,一年就春节歇一周。这样算起来,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的人才成本只有国外同行的十分之一,难道这不是人才优势?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也面临着人才红利的消失。

培养工业技术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现在在国内能提供这种设施的只有少数的985大学,在211大学一个里面能有的几个拔尖的系,大体也就是这个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培养工业人才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和培养码农不一样,就像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有一个计算机系一个电子商务系一样,有个机房就够用了,非常廉价,而培养工业人才那是大量真金白银砸出来的。

中国的工业人才正处于越来越短缺的状态,除了少数一些盈利高规模大的私营公司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和待遇比较低的国有企业都找不到人才,他们甚至连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都抢不到。

另一个问题是,工业人才都有专属性,一个专业想跳到另一个专业就意味着要回炉重造。

互联网大厂的大裁员已经敲了警钟,他们把大量三十四十岁的工程师们扫地出门,这些人干了半辈子的通信技术,让他们再从其他行业就业,基本不可能,唯一的方式是等待这个行业的回暖,但是如果连续好几年都不回暖,他们的知识体系就会出现落后,再就业薪水也是业内偏低的。

这一点上,搞工业的,比起搞IT的、搞商业的、搞金融的,职业生涯的风险都更高,经过互联网大厂的裁员事件之后,所有的人必然选择是,在入职时的薪水待遇必须包含一个“风险溢价”,今天的雇主想象过去腾讯、阿里起家时那么廉价人才已经不可能。

另外有些中国的砖家们鼓吹 “机器换人”可以让中国制造业在上一个新台阶,又是一个伪命题。

当劳动力缩减之后,用更自动化的设备代替人,但是这就等于把制造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入了资本密集型。

当在工业最核心的投入是资本时,那么人员费用就占小头,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没有了,在加上中国能源和土地的稀缺性,那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就更小。

工业会迁移到更贴近用户的位置上,这样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而且避免了因为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不确定风险,就像曹德旺在美国开设新厂一样。

而且机器换人之后,中国目前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没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不出足够的技术工人来负责操作自动化设备。

有人说,职高和技校不是吗?

目前的职高和技校现场,你能指望他们什么?

还有人说中国培养的不合格的大学生的不入流大学太多,应该把非985和211的大学都转化为培养技术工人。

这么说话的人,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面对现代化大工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它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使用到最尖端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现在的中国二三流大学有几个有这种能力,这些东西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而且每隔几年就要更新,即便是把一部分大学转入职业教育,也需要对这些大学进行大手笔的投入才能行。所以中国要建立类似于德国这样的体系,需要大笔的金钱。以目前的财政状况,和需要用钱的方面之多,看不出在中国马上能筹集到这样一笔庞大的资金。

最后如果没有职业教育体系,那么企业就只有自己培养技术工人。但是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人员流动的风险,你花几年时间培养一批工人,然后他们又被其他企业挖走了,你哭的都来不及,所以说现在有人批评企业重用轻培养,实际上是没有道理的。

理性上说,一个企业要尽可能去挖别人已经培养好的技工,而不是自己培养。

当然现在的一个好处是,国有企业是不会算账的,所以国企能常年提供一部分稳定的技术工人流量。

但是随着中国制造业机器换人的继续,现在技工缺口越来越大,正在制约中国的制造业。

现在这个三个红利都在逐渐减弱,全球化红利未来几十年都不会发生逆转,人口红利的重新获得至少的要15-20年时间,而是人才红利如果现在既采取有力措施的话(中办、国办鼓励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也许需要5-8年时间。

当然这只是用历史分析法来解析问题的,这就决定了对微观和短期的事物的判读并不一定准确。

同时预测短期的微观的东西,可定要比预测长期和宏观的东西有难度,就好像在1927年和2007年时,很多人都已经预测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即将到来,但是他们没有能力预测那一天股市会崩盘,如果他们能预测这一点早就变成大富翁了。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是想学德国比利时这些国家的打法。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是学术型,主要是以科研,理论为重点,学到的东西和社会中的工作岗位有较大的差别,应届生需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社会。


如果是德国的话,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德国企业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德各地,每月都会举办数十场学徒招聘会。学生一般先通过学徒招聘会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一边实习一边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时间需占全部学习时间的70%。学习期间,学生的大部分学费由企业承担。根据工作量,学生还能获得一定工资。


国内鼓励上市企业,行业龙头公司举办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可以直接对职业教育中的实习和培养方向做出最明确的指路,上市企业和行业龙头在企业管理,运行,考核,业务流程是相对完整,领域足够细分,职能多样,在培养人才方面可以做到尽可能地事无巨细。另一方面,如果是按照德国的方式,由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做职业教育,那么企业会优先从职业学校中选人,减少招聘的成本。


想法是好的,但是肯定会有人不看好。为什么呢?这种教育模式是和读书改变命运这种官本位思想相冲的。职业教育的出现,就是在告诉学生们,不用每个人都成为大学生,只需要一部分就足够了,剩下的人,学点技能。


为什么会对这个如临大敌,那是因为现在社会的唯学历论还是很严重的,学历越高,越有概率找到看起来体面的工作。注意,我说的是看起来体面。而不是好工作。有过多年工作经历的人会理解我说的意思。


而且我国制造业,蓝领的现状是痛苦模式,工作时间长,环境压抑,薪资低,等等。为什么德国的技术型人才,蓝领听起来感觉就没那么不和谐了呢?因为德国那边的待遇好,而且蓝领待遇不比白领低,工作时间正常。其实,归根到底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要解决职场中的不规范和待遇,彻底进入工业化社会。


发达国家都有重视职业教育,我国如果想成为科技强国,走智能制造路线,需要很多技术型人才,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没那么多。尽管有很多人会焦虑,但再怎么卷也没用,做题厉害是天生的,不会因为你努力补课刷题你就一定能进入本科的行列,而且这是历史的进程和大趋势,如果接受不了的话,请自行寻找run的办法(不用问我,我不知道,而且我也不run)。

如果是想转行的,比如说要转码的,可以立刻行动了,网上是有很多教程的。我在抖音就看到一个叫AI探长的博主(ID:AITanzhang),他就讲Python的,零基础入门,主要讲理论。下次再看见Python课程的广告,就直接到这来学免费的。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很多人说什么要提高待遇,这完全是南辕北辙啊,

人才红利的核心就是要把人工成本给打下去的。



拿it行业来说,现在招一个程序员的成本是比较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全行业数一数二的高。

但是程序员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很多“新基建”、“数字化xxx”、“xx大数据”铺下去以后,硬件投入砸钱买设备找人装起来就行,但是日常的使用、运维也是需要人的。

疫情之前我去浙江某个县调研,当地很多部门都已经装上了各种大数据、智能化系统,但是缺少能把这些系统用起来的人,很多体制内的人能够把办公软件用明白就不错了,你指望他们去倒腾各种it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

要么聘用外部的第三方公司来使用,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敏感数据,比如浙江省的山地数据、海洋数据、大气数据等等,不方便给民间公司。

要么招聘it人才进入体制,但是县里面那么多单位没有足够的预算,水货愿意来但是你招进来活干不了领导还要背锅,牛人干活没问题但是你出的待遇人家根本看不上。能接受待遇又能干活的人,有,但远远不够。



这还是浙江省,广大其他省份,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上哪里去找足够的it人才把各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东西很好的用起来呢?

所以,早先我就写过文章,我说当时郑州的码农计划是非常有远见的,追求人才本地化、普及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it人才需求问题。贵州大数据建设最成功的的地方不在于把各种头部互联网企业拉过去建设数据中心,更在于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化的人才。



通过it的职业教育培训,把it人才的底线提高,培训完了之后,并不代表说一个普通it人才就能追上牛人,追不上,但是也没有必要追上,要求是能把系统用好就行了,并不是让你去开发系统。

通过it职业教育的普及,把it人才的人工成本打下来,所谓打下来的意思,是趋于社会平均水平,这样各地才能够有足够的预算去供养it人员。

这是基本的逻辑。



所以,普及推广职业教育,背后的逻辑总结下来就是我上面说的两点:

1、提高人才底线,但并不要求更多;

2、用海量的供给来解决供给失衡的问题。



用一个拍脑袋的模型便于大家理解,不用纠结数字,看懂意思即可。

过去:

一类人才待遇:100万

二类人才待遇:40万

三类人才待遇:6万


政府希望的局面:

一类人才待遇:150万

二类人才待遇:20万

三类人才待遇:12万


顶端的创新是一定要加大力度的,攻坚重担。

过去很多虚高的中间收入要拉下来。

提高人才的下限,创造岗位匹配能力冗余。



user avatar   hereditaryrul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许多地区已经宣布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或享受补贴的大背景下,如果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的职业教育发展仅靠公立推动,无疑会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把非公有力量引入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

让上市公司来做一件事情,那这件事就必须对提升财报有积极意义,比如营收和利润的增加,成本和费用的减少,所以想让上市公司有动力去办职业教育,就一定要给他们留足够的利益。

在公办职业教育廉价或免费的环境下,如果让上市公司主办的职业教育收费能有盈余那必然没什么竞争力,思来想去,吸引上市公司办职业教育的点应该都在「实训」这个词里。

上市公司正常雇佣员工,一般都得遵守当地最低工资限制,但在校实习生是否需要遵守这个最低工资限制,目前还是法学界的争议,这就给大家足够的操纵空间。

那么这时上市制造业企业办一所完全免费包吃包住的职业教育学校,每天只上几个小时文化/理论课就组织学生去企业的生产线实训十个小时再给学生一点报酬,只有实训合格才能毕业,算算这会赢多少人次?

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提升财报,股民们迎来更多分红和股票上涨,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学生们开学就能赚钱促进消费,毕业前就能获得扎实的职业技能,提升中国的产业优势,这完全是所有的人共赢。

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学生在工厂实习时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但在我国这样工人具有领导地位的法制国家,法律会充分保护职业教育学生的合法权益,像学生被强制实习,出现事故后工厂为保护机器而拖延不救人的类似事件只是个例。

另外,配合国家吸引留学生来华的相关政策,相信不交学费,包吃包住,能赚钱还能在实践中学习技能的中国式职业教育也能吸引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让亚非拉国家年轻的劳动力助力中国的产业升级。

央广网南京12月30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近年来,在江苏接受职业教育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本国接受完本科教育后,再来中国接受职业教育。中国日益发达的产业体系和与之协调的职业教育系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
  南非小伙LEWIS KEENAN KENNETH(肯尼思刘易斯基南)来中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起了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左大宝”。2017年3月,左大宝在南非家乡完成学业后,热切地想来中国学习,因为这是当前南非有志青年的时尚。
  左大宝就读于江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为期一年的学业中,前半年,他在学校进行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后半年主要在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制造业企业实习,进行真实岗位训练。
  左大宝说:“中国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使我们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宝贵经验。”
  左大宝实习的苏州博众是一家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制造业企业。他和同学们被安排在工厂机械加工事业部跟班实习。实习带队老师宋波,并没有因为他是留学生而对他放松要求,“这些学生要克服重重困难,比如语言障碍、生活习惯障碍,要付出比国内学生更多的努力才能学习到有用知识。对于一些复杂操作,我都是手把手教他们。”
  在这所普通的职业高校,与左大宝有类似经历的同学还有很多。今年3月开始,江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南非高教部首次合作开展留学生培训项目。南非共和国高教部项目组在南非7个本科院校和10个职业技术大学,共选派90名本科毕业生和部分在读学生,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软件工程、网络通信工程四个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截至目前,学院已经累计招收来自14个国家的550名留学生。

user avatar   zhi-ye-zi-xun-shi-jac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年轻的劳动力将会成为紧缺资源。

如同不少大城市不断出台各种购房补贴,放松各种落户政策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劳动者。毕竟人口流入越多的城市越有发展前景,越有增长空间。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犹如城市之间的竞争,都是比拼谁能获得更多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能从源头上掌控优质劳动力资源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尤其是制造型大企业,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通过以教代招,解决了工厂招人难的问题。在当下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到流水线上班的情况下,通过办职业教育,把年轻人先哄过来上学,然后通过签订一些减免学费但是毕业要在企业工作几年之类的条件,把劳动力锁定就能更改招不到人的麻烦。

如果企业采用自己培训,自己雇佣的办法,就不需要收买一部分无良职高学校领导,强制把学生送到工厂实习的丑恶现象了吧。




     

相关话题

  教育部表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会带来哪些影响? 
  儿子喜欢化妆但我不能接受,该怎么办? 
  如何看待芈十四在考编失利后发表的文章以及后续道歉? 
  90后的你们现在是什么状态? 
  如何评价哈尔滨确诊病例以及其境外输入隔离了14天的男友? 
  货拉拉公布整改进度,上线搬家及跟车订单行程录音功能,能否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为啥现在二鬼子越来越多? 
  如何看待「操场埋尸案」改编电影未获被害人家属授权?给我们哪些启发? 
  为什么网络上那么多道德标兵,现实里却见不到? 
  如何看待长沙一律所因收费过低被警告处分:最低应收 41 万却仅收五千?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比上一辈年轻时压力大很多?
下一个讨论
美国为什么不对中国发动热战?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