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说一是亚洲最欧洲(主要指欧陆)化的国家,在公务员选任上走欧洲路线也不奇怪。
既然都走欧洲路线了,你猜对骨干人才的关键要求是什么?
既要具有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必须有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具有系统性反思、能够进行理论构建的能力。简单粗暴来说就是追求哲人王。
КПСС也好, КПК也罢,凡是共产党,天天组织学习,今天学习马政经,明天学习马哲,后天学习xx,总之只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个现象,是全盘继承马列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马列主义的哲学基础要追到根上,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会攀上不少关系。
也正是因为同时强调哲学(认识世界)和政治学(改造世界)的作用,强化其角色,以理论为载体传播其意识形态。所以共运史上的论战是无穷无尽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共产党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20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青年里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了。
从国情层面来说,优待博士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影响:
1.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才选拔体系是从苏联移植而来的,在几十年的过程中,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才选拔体系并没有像教育体系那样发生巨大的变化,该体系的演变是非常稳定的。传统上,从苏东继承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只有两个阶段:本科生(专家学位)和研究生(副博士学位)。这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区分的来源。这里的研究生,并不是指硕士,而是指副博士,即最高等级的高等教育阶段。
二者课程安排有极大的差异,本科生(包括后面接轨博洛尼亚进程的硕士生)只要求学习哲学史,而研究生的则是专门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文理都要学),国家考试也必须考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在还未全面向博洛尼亚进程过度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期,中国大陆的研究生,虽然包括硕博两个阶段,但是课程设置大多也是与苏东相似-即都要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课程,有些文献会将其称之为“科学学”。
而全面转向博洛尼亚进程之后,放松了硕士阶段的哲学课程要求,随后也放松了博士阶段的哲学课程要求。但许多院校仍然为博士生开设类似课程。所以虽然都是“研究生”,但是博士学位持有人在哲学上的功底和在具体领域研究能力一般而言是远超硕士生的。
也就是说,除开专业对口不对口问题,博士们其实比学士和硕士们更符合传统意义上人才概念。
2.从1990年代开始,有大量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博士走进党政机关。这个不多做赘述,这批博士主官本身就是传统精英高等教育的产物(比如1990年从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的河北省某副省长),属于顶级人才,即便提拔水平较差的下属,其下属水平也只是较这些顶级人才差而已。
3.日益复杂的治理需求和日益提高的学科壁垒需要主官与学术界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联络
这个也很好理解,不赘述。特别是打着高科技的旗号骗补贴在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需要重点提防的社会问题,因此与学界同侪私密沟通渠道是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保险。
而且优待博士,不是现在才有的,是90年代末就开始了。现在已经不是优待博士了,是从教授中择优录用了。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已经变成抽象意义上的研究对象了,这个时候有强劲研究能力的群体自然更吃香。
1、烤箱:容量不低于30L,功能上至少可以做到单独控制上下管温度
2、厨师机:喜欢烘焙,不建议购买面包机,想做懒人版简化版面包的可以考虑,直接买厨师机,用处多,可以揉面团,打发奶油,打发鸡蛋等等。
相对便宜些的厨师机千元以内可以满足基本家庭需求。当然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性能更好的。家用的,几百元,几千元,上万元都有。
3、电动打蛋器:电机尽量皮实一些,太弱的机器使用多了电机会烧。不过要在分量和性能间做一个平衡,好的电机内部铜等金属材料用料足,但提起来的手感很重。
比如,我最后添制的,太沉了,手提打时间久了会酸,所以有时候偶尔还会用原来的小机器,那个轻巧。
后来的机器,动力不错,打发蛋白速度快,不过价格也贵,够买之前的三个了,算是各有利弊吧。
4、手动打蛋器
5、厨房秤
6、橡皮刮刀
7、打蛋盆两个:盆深一点更好用,打发不容易飞溅。
容量建议2~3L,一大一小最好,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盆,建议容量不小于3L。这主要是在做全蛋打发时,体积会膨大的很大,如果6蛋的配方,2.5L满足不了要求,3L都会满满一盆。
材质建议不锈钢,虽然视频里经常看到玻璃容器,那是为了视觉效果,实际用的时候,玻璃容器还是很沉的,举起来远不如不锈钢容器轻松。
如果有个盖的就更好了,可以做为面包发酵容器来用。
8、擀面棍
9、毛刷:硅胶易清洗,棕毛感觉上更健康
10、隔热手套
11、6寸8寸活底蛋糕模各一
12、带盖吐司模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