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如果想去星海遨游,放弃血肉之躯是最明智的选择。
人类的躯体不是为了在宇宙中飞行设计出来的。如果没有地球磁场和臭氧层的保护,那么如何面对高能粒子(如太阳风)和紫外线的“沐浴”?如何面对微重力的环境而不至于产生各种疾病?
而考虑到附带设备,甚至有些人还建议在一个恒星级飞船里建造所谓的“生态系统”。这麻烦之大,复杂度之高,工程之浩繁,恐怕连集齐整个地球之力,也无法建造如此巨大的星际飞船。
1969年,阿姆斯特朗飞上月球,此后五十年,人类最远也就到了月球,而反观不载人的飞船,机器人那已经到了火星(好奇号),而只说探测器,旅行者更是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尚未达到人类极限,“突破摄星计划”将使用激光推进航行,预计将达到光速的百分之20。
人类亦不可能用自然进化的大脑,去理解更为高深的科学。以前的科学家20多岁,就已经做出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成就,牛顿18岁写出二项式定理,24岁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爱因斯坦26岁研究出狭义相对论。伽罗瓦十八岁做出关于五次方程与抽象代数的研究。
然而现在的科学家们已经必须先用自己最宝贵的几十年时光去研究前人的理论,待到二十六七甚至三十多岁读完博士才能大概理解到自己领域的前沿内容。
人类必须突破自己,无论是为了破晓的曙光,还是无尽的星海。
自问自答一下。
我在微博上弄了个投票,大家投票还算踊跃,看得出来,许多人还是对星辰大海充满期待的。
包括我从小玩到大的文明系列游戏,游戏里科技胜利的终极目标一向是移民太空,星辰大海。
如果按照文明系列的思路,星辰大海和虚拟现实的征途大概都包括好几项国家级的大工程,每项工程建造之前,都要研究一些前置科技。
那么星辰大海需要的前置科技,也许有——
高级材料、高级能源、高级推进器、高级通信、持续性维生设备、星际通信技术、可穿戴设备、精密制造、高性能计算、系统集成、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需要的前置科技,也许有——
可穿戴设备、精密制造、高性能计算、系统集成、高级图形技术、人工智能、高级通信
可以看到,完成虚拟现实所需要的科技,基本都包含在星辰大海需要的科技范围内(每项科技具体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想要实现星辰大海,需要实现更多的科技进步,而虚拟现实的发展本身,也有助于完善星辰大海所需的前置科技。(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电子化,通过其他载体先实现星辰大海)
看起来,两者并不矛盾,真的是这样么?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与星辰大海相比,实现虚拟现实所需要的技术更接地气,更容易落地,投资相对也比较低。可以逐步实现,迅速迭代,因此有着很现实的商业化前景。
与之相比,实现星辰大海的难度就要高很多,一次火箭的发射失败,可能就意味着几亿投资的报销。就算是子系统的研发测试,也是有许多门槛的。
所以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经营者和资本家来说,虚拟现实是比星辰大海更现实,更有性价比的发展方向。
但是另一方面,虚拟世界非常容易让人沉迷,无论对虚拟世界中的参与者还是对虚拟世界外的运营者来说,都是如此。
毕竟,比起艰苦、忍耐甚至牺牲,大多数人追求的,也许还是近在咫尺的享乐和回报。既然能在虚拟世界中获得确定的快感和收益,为什么要执着于虚无缥缈,甚至很可能无法在这代人中实现的星辰大海呢?
虽说实现虚拟现实和星辰大海之间并不矛盾,但是如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放在虚拟现实,那么大部分人类很可能会沉浸于虚拟现实,而忘了星辰大海。
而且,虚拟现实外的人类终究还是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可地球的空间和资源却有限,有朝一日,还是会迎来资源和发展的瓶颈。如果我们没法在一些时间窗口内实现星辰大海的阶段性小目标,那么以后,可能就永远无法实现星辰大海了……
星辰大海,意味着更广阔的生存时空,更远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大成就,必定伴随着大忍耐和大牺牲,
星辰大海和虚拟现实并不是矛盾的。
人类可以选择“都要”,也本身都在同步加速着。
跟星辰大海相关的航天科技,深空探测,宇宙探索在持续发展着。
跟虚拟现实相关的网络技术,AR/VR,脑机接口等也都在进步着。
高度发展的文明,不会只点一个天赋,而应该是多点开花~
既可以在虚拟现实中体验星辰大海
也可以在星辰大海中享受虚拟现实的乐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