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还是要看明细。
和许多人预期的蔬菜价格不一样,主要影响的因素来自于交通通信。那交通通信为什么涨那么多呢?
燃料上涨,也就是油价上涨的因素。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今年能源价格上涨的离谱,去年还在低位、今年直接到90多美元。
而粮食方面:
猪肉价格下降44.0%,影响CPI下降约0.98个百分点;
鲜菜价格上涨15.9%,影响CPI上涨约0.33个百分点;
蛋类价格上涨12.6%,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
水产品价格上涨8.3%,影响CPI上涨约0.15个百分点;
就这个角度看,蔬菜的确影响到了民生,但单独对于cpi的影响,真的没那么强;反而是二师兄的价格,下跌的幅度很大,相较前几年离谱的猪肉价格,真的好多了。
至于ppi向cpi传导方面,只要仍然大量依赖外贸、内需不足,这个是不会改变的。这个前几个月回答过很多次,就不重复了。
CPI在2%左右,利率在3~4%,是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状态。
PPI对应的是美国的CPI。
由于极端天气影响了蔬菜的正常供应,结合猪肉大起大落,真实通胀越来越难从cpi数据中获取,微观上不好分析,尝试从宏观上列举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
1)货币政策方面,依旧持续维持中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维持在8%左右,连续18个月lpr利率不变。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只要货币政策维持现状,政策端引发的通胀将会很有限。
2)能源供应端 ,社会的活动其实更像是能源驱动下的运作的机器,衣食住行医都非常依赖能源的供应,能源端会让部分生活的支出较为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即将进入冬天以后的取暖费用,一些地区的煤改电倒是不必担心电涨价,唯一要担心的就是煤炭供应不足时的限电,取暖如果遇上限电比涨价还难受。能源供应如果持续涨价,那么人们在刚性需求上的支出就会增加,进而推高通胀。
3)消费需求端,如果人们用于消费的钱有限时,一些方向的刚性支出增加,意味着要缩减另一些方面的开支,加上居民高杠杆这个现实问题,商品和劳务的刚性需求越弱,需求端通缩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一些工业产能的需求。
总结起来,货币政策至今看来是非常稳健保守,这个层面并不会推高通胀,而能源供应问题会导致人们的在一些刚性需求上被动的增加支出,冬天也不能不取暖,车该开还是要开。而居民高杠杆又限制了总体消费的能力,人们在刚性需求上的支出被动增加的同时,意味着在非刚性需求上的消费降级,减少消费或者寻求更便宜的商品。供给端通胀,消费端刚性通胀,非刚性需求通缩,消费端分化继续将是未来可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