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区别在于对游戏制作的细节,以及游戏内部不同体系之间细节差异化的体现。
我这段时间给一穿越小说做地图,因为做的太像,以至于被人当真了,还向我“请教”其中的几个驿站典出何处……
道路系统往往古今沿袭程度比较高,经典的比如河西走廊,西汉的时候道路从那儿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是从那儿走。再比如今天的京港澳高速,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这么一线串下来,往前捯六十年,107国道也是走这条路,再往前捯到明朝,朱元璋厘定的驿路,也是这条路,唐朝还是这条路……
那么这就牵扯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古代战争是不是非要依托旧有的道路进军?很显然不是的,无论是邓艾袭击西蜀,还是红巾军纵横漠北,道路因素只是一个方面,有更好,没有也不妨碍发挥。靠着官道进军那算什么本事?从没有路的地方打出去,那才是技术。当年韩信扶保着汉王刘邦打出汉中,派樊哙抢修栈道,关中的雍王章邯全部精力都放在这边了,谁料想韩信反而从陈仓道奇袭,打出了千古绝唱。
在拿到测试资格之后本来是上手试玩一下,发现上手容易,而烧脑度却没有降低。游戏有的人爱无脑,有的人爱烧脑,我是后者。
比如游戏里针对行军道路系统就体现出非常高的自由度——不用非要依靠固定的网格道路系统。从A点到B点,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果这是最佳路线,那大家都会默认这么走,天长日久道路就出来了。可如果我非要绕道C点再过去呢?也不是不行,何必拘泥于一个道路呢。
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点,会对各自的历史产生什么后果呢?欧洲在中世纪林立的城堡,使得以领主为核心的上下阶层出现分流,统治欧洲数百年,并衍生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独特情况;而东亚一直则致力于中央集权,建筑也是基于平面建设,不过在不同时间维度上也并不一致,秦汉的城池和南北朝时期的坞堡有着迥异的风格,双方在兵种和战术上也不同。
《重返帝国》在体现不同文明国度的差异性表述方面与市面上常见的SLG游戏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也是其亮点所在。中国什么样子的,外国什么样子的,不同文明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战争等造成什么影响,都在游戏中有所体现。
战争是历史永恒的主体,人类的智商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体现的一览无余。攻城怎么攻?防守怎么防?什么叫出城野战,什么叫婴城固守,城墙应该如何设防,瓮城怎么用,马面墙有什么作用,拒马设在哪儿,城池攻防战怎么打,攻城装备历史上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讲究,等等细节问题都是战争中不可忽略的地方,什么会成为历史的决定性因素,就比如君士坦丁堡,如此坚城最终沦陷于忘记了关门……
而最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在城墙被攻破之后的巷战。很多人忘了这一点,似乎城墙陷落之后整个城池就是瞬间易手。但实际情况明显不是这样的,比如金末时期,在宋军攻入蔡州城之后,金军重新集结起城内的军队依托街道继续进行巷战,而巷战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蒙古军队对于蔡州西城的攻击。史书上记载,在蔡州城陷之后,尚书省右丞兼枢密副使完颜仲德“率精兵一千巷战,自卯及巳”,巷战打了整整六个多小时,而最终消灭到这一支金军的也并非是宋蒙联军的围攻,而是他们的“赴水死”。
在游戏中,合理的使用吊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迟滞敌人的攻击。城墙也不再是城防的最后一道关隘,城墙陷落之后,如果防控得当,完全可以做到再把敌人驱逐出去,而各式各样的地形则更为这种不同风格的战争提供了烧脑素材。
立体的城池与真实的攻城战。玩家可以在自己的城池中,自由放置建筑的位置、不同的摆放阵列等,同时在攻城战中具有不同器械、不同的道路,可以实现巷战等更还原历史的攻城体验,而并非千篇一律的数值比拼。
你们真的好意思吗。。。。
区别在有帝国皮还不敢明目张胆用。
除此之外基本上是2017年SLG主流水平。
大众题材,几乎没存在感的混合玩法,大R为核心的充值-生态策略。
抄率土like的配将数值还做得一泡污。。。
强答一个。
老爸当过兵,上过老山前线。当年部队从山东上火车出发往云南走,在山东上火车的时候,站台上放着《十五的月亮》,部队的亲属们都在火车站送行,虽然有些悲壮,但是几乎没人哭。火车到了云南境内,靠站歇停,这下可倒好,不知从哪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云南当地的老百姓,老太太老大爷大哥大姐小弟小妹小朋友,根本没人组织,也没人安排,就是挤到铁道边拉着车上素不相识的解放军的手往他们手里塞酒碗,塞鸡蛋,塞吃的,操着一口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说着什么。一车的小伙子哭的泪人一样。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