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内容聊聊国家如何布局明年经济。
相对而言,政治局会议是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目,纲举才能目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全面落实政治局会议的重要精神,但是更全面、更具体。
1 当前经济形势与解决方案
首先是对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的认识。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以上三点的描述是非常精当的。
需求收缩:也就是整体的消费非常低迷,直接导致CPI指数持续走低。这也是我过去一直在文章中强调的——现在我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通缩,而不是某些半吊子水胡扯什么通胀。
供给冲击:今年我国制造业遭遇的冲击包括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但是下游消费品价格却萎靡不振,叠加限电等因素,所以供给端日子也不好过。
预期转弱:老百姓对未来预期变差是最要命的,预期转弱叠加需求收缩很容易导致整个经济形成一种类似大萧条的恶性循环:需求收缩——预期转弱——大家更不敢消费,消费进一步收缩——预期变得更为悲观……
现在我们经济就是面临这样的形势,老实说还是很严峻的。下面就是针对上述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就是明年中央只踩油门不踩刹车。
按:在对政治局会议进行解读的时候,我能得出明年的政策基调是“只踩油门不踩刹车”是基于本次政治局会议与过去两年相比没有提“风险”与“环境治理”,但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却还是提了“风险”与“环境治理”。这是否意味着我当时判断错误呢?
不是。
政治局会议是定调子,谈论的都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全面部署落实政治局会议定下的基调。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但是政治局会议没有的内容——说明这个事情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而“风险”与“环境治理”恰恰是过去在特定领域导致踩刹车的重要内容,现在有意降低这两件事的重要性,就是明确了不踩刹车的基调。
事实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财经委一位领导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也是这样说的——“谨慎出台可能会导致经济收缩的政策”。
按照这个基调,我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看到了一些久违的内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已经很多年都没看到了,为啥过去不大提了,现在又提出来了呢?
过去不提是因为大家都已经默认任何工作都要以“经济为中心”,但是最近一年多,这个经济中心地位却面临疫情的严重冲击。
(来源:环球网)
我国防疫政策是将人民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坚决执行彻底清零的策略。这个策略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在具体执行时,我们有些地方在精准防疫方面还是做得不大好。比如只要辖区出现个别患者,就直接把这个辖区服务业全部关停,有些地方甚至还把幼儿园给停了。
这些措施虽然可以确保防疫万无一失,但是对民生与经济也影响很大,如果我们地方在防疫方面做得更为细致精确,其实我们地方服务业是不需要如此一刀切的。
所以,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提出明确的要求,任何工作(包括防疫措施)都要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基本点来考虑。
不但中央宏观层面对于经济只踩油门不踩刹车,地方也要谨慎出台可能会导致经济收缩的措施。
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这个提法不但对于服务业是重大利好,而且也有利于消费者提升对未来的预期。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央在几个重要的领域怎么来落实只踩油门不踩刹车的精神,怎么来解决“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这三大压力的。
2 财政政策
相对于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描述更为详细与完整,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
“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明年既要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又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说实话财政压力还是很大的。
那么钱从哪里来?
一个是中央财政加杠杆,而不是地方财政加杠杆(因为“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另一个就是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最近陆续传出公务员开始大幅度降薪就是落实这个“紧日子”精神。另外还专门提出要“严肃财经纪律”,这就是要坚决杜绝行政机关大手大脚乱花钱的行为。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与“加快(财政拨款)支出进度”联系在一起就是给基建供应链信心,这差不多就是拍着胸口保证,对于基建工程财政不会久拖着不付款,而且保证方还不是地方财政,而是中央财政!
3 货币政策
明年货币政策整体宽松是没有疑问的。
因为与过去货币政策描述相比,本次货币政策不但没有提“管好货币总闸门”、“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更没有提“保持宏观杠杠率基本稳定”。
没有提的意思往往就要把上述删掉的描述反过来理解。
比如,不提“保持宏观杠杠率基本稳定”,那么明年我们宏观杠杆率是会有一定提升的,这里给大家一组数据。
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我国宏观杠杆率大概是271%,因为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在国际上最为从容,所以今年我国货币政策非常克制,截止到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经降到264%,差不多降了近7%个百分点。
所以与美国相比中国货币政策还有相当的空间。
大国博弈其实就是拼国力。
如果我们把新冠疫情比喻成一场非传统的世界大战,现在的美国就有点类似于1944年的德国,无论是美联储还是联邦财政已经将货币与负债率的潜力透支干净,现在的美国通胀爆表,美联储已经快要打光货币宽松的子弹,已经被迫准备货币政策收缩政策了。
而中国呢?有点类似于1944年的美国,我们还有相当的“子弹”储备,所以不但我们明年能实施较为宽松货币政策,中央财政还能适当的提高杠杆率(负债率)。
所以,虽然看起来我们当下面临的经济形势很严峻,但是对比一下其实美国更困难,相对而言,我们的日子比美国还是要好一些,所以在国际上中国比美国显得更为主动更加有所作为。
美国:
—阿富汗狼狈不堪撤军;
—最近俄罗斯与乌克兰对峙中,最后美国也怂了,明确表态不会出兵保卫乌克兰,只是宣称俄罗斯一旦“入侵乌克兰”将面临美国严厉的经济制裁;
—对于立陶宛希望美国永久驻军的要求置之不理。
以上原因无他,美国“子弹”已经快要打光了!
联邦财政每年收入大致只有3万多亿美元,但是最近两年联邦财政支出都达到了6万亿美元,其中每年军费就高达8000亿美元,巨大的军费开支已经让美国联邦财政不堪重负,美国现在根本就没有在东欧遏制俄罗斯方向投放力量的能力。
中国:
—明确宣布将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提供10亿支疫苗;
—特别是明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之后,全球新兴市场将面临热钱流出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人民银行逆势而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12月已经有一次降准,预计明年最快一季度将又有一次降准或者降息,涌动的人民币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继续发力,填补美元回流导致新兴市场的资金缺口,对于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次很好的战略机遇。
(来源:央视新闻)
4 房地产
这是普通人特别关心的领域,与政治局会议定调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房地产的描述有三大看点。
其一,强调“房住不炒”。这是在货币宽松政策下,对房地产领域金融有一定松绑的情况下,打掉大家对房价大涨的预期。破除房价永远涨的预期是近几年来房地产调控最为重要的成果,这个成果一定要保持住。
其二,没有提房产税。房产税是对房地产领域最为重要踩刹车的政策,在只踩油门不踩刹车的基调下,房产税试点的工作就只能摆一摆。
其三,政治局会议对于房地产有两条最核心的定调,一条是“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这就是商品房按揭贷款会适当放宽,这一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变化;另一条是“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这一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加了一顶“帽子”——“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房地产关联上下游行业上百个,因为金融行业对房地产抽贷、限贷,直接导致房地产开发企业现金流枯竭,开发商没有钱,关联产业链就都拿不到钱,房地产产业链就陷入一个死循环。
政治局会议明确定调,要让“房地产行业良性循环”,也就是说,金融企业会继续给开发企业放款了。开发商有钱,下游关联行业才能保证结款,才能让房地产行业进行良性循环的轨道。
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加上一个“因城施策”的帽子,这就意味着金融企业向开发企业放贷还是会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存在房地产过度开发的城市,可能金融企业放贷就未必就那么乐观了。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明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复苏没有问题,但还是会结构分化。落后地区三线以下城市即使复苏也还是有限,发达地区有房住不炒的定调,房价也难以大涨。
国家对房地产的托市政策大概就是给奄奄一息的房地产产业喂一口续命汤,防止房地产硬着陆而已。
5 资本市场
在只踩油门不踩刹车以及货币宽松的基调下,明年资本市场是值得期待的。
明确提出明年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说明管理层对资本市场底气很足,过去在创业板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都给这两个板块带来了一波小牛市,现在主板、中小板也全面实施注册制,那么哪些板块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呢?
今年因为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涨,所以今年资本市场周期类板块表现出色,同样因为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也压制了中游制造业的利润,让今年大部分制造业板块、科技企业表现不佳。
今年制造业板块表现得最好的就是新能源汽车,这也是受益于今年7月政治局会议定调“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
明年考虑到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会回落,这对于中游制造业本来就是一个利好,叠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描述——“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所以明年制造业板块是值得期待的。
另外就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也会让新基建板块以及数字化板块受益。
从更长远来看,中国股市未来10年回报应该超过过去10年的回报,普通人财富投资的风口将确定无疑从房市转向股市。
6 消费
消费是今年比较低迷的,这个明年国家也准备花大力气来提振消费。
怎么提振消费?
这就得让老百姓收入有保障
老百姓收入与就业程度密切相关,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下方案:
——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服务业就不会因为个别疫情而大面积关停;
——适度超前的基建投资叠加房地产托市政策,这差不多就能稳定1亿人口+的就业;
——对承载主要就业的中小微企业“实施新的减税降费”,“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明年中小微企业不但税费负担会降低,而且还会推动金融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发放利率更低、额度更大的贷款。
——“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促进电力充足供应”,这是确保企业不会出现限电而影响生产的情况。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我相信明年就业形势会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消费也会得到一定的提振。
7 未来趋势
最后就宏观经济未来趋势谈谈几点看法。
最近几年我国GDP增长率一路下滑,这不是国家政策出了问题,而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
我国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有两个缺陷:
一个是制造业利润太低,赚不到足够的钱;
一个是对外部资源依赖太大。
所以,只要我国出口稍微好一点,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就一定会大涨,将我们辛辛苦苦赚的一点血汗钱吃掉大部分。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推动能源转型,这个主要通过环境治理来实现;另外就是要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最大的障碍还不是外部对我们的打压,而是过去房地产发展太快,房价涨幅太大,辛辛苦苦做制造业还不如炒房赚钱,最后社会资本都涌向房地产,所以房地产一定要去金融化,将资本从房地产行业挤出来,去做实体经济。
智能制造赋能产业升级(来源:新华财经)
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路径依赖的,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就必然有阵痛,但是转型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今年转型力度稍微有点大,宏观杠杆率降幅达到近27年之最,导致经济暂时出现一定的困难,所以,最近政治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就是对经济转型暂时缓一缓,稳定经济基本盘,中国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量才能维持稳定,经济增量不够整个社会就容易陷入内卷化趋势,这就是国家对明年经济定位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谈到内卷,我们的邻居韩国就是一个这方面的典型。
韩国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每年GDP增幅在发达国家中排名也靠前,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光鲜的数据却无法掩饰这是一个特别畸形、特别内卷的国家。
韩国人均GDP是中国的3倍,但是很奇怪,这个国家普通国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如中国,食物水平也不如中国,最近19岁年轻人身高,韩国已经被中国超越。不仅如此,韩国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50%还需要工作,甚至7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30%需要工作。根据经合组织统计,韩国65岁以上的老人贫困率达到43.4%。
为什么韩国会出现上述的现象?
因为韩国财阀太强大!
在韩国,少数大企业基本啥都做,财富都向这些大企业集中,直接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以及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普通人群最多只能分点面包渣。
这种现象也让我国管理层格外警惕,即使在明年基本定调为只踩油门不踩刹车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
“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这两条意见非常重要,就是防止中国经济出现类似韩国的现象。
总体来说,明年经济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绝大部分行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调下,在只踩油门不踩刹车的大环境中应该都会受益。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国内:
2. 财政信用扩张,类似于09年美国式的政府加杠杆的过程(来源:中金研报)
3. 货币先调价格再调数量,货币超超预期宽松。即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4. 汇率政策微调,人民币内贬外升,严查加密货币和其他一切资本非法外流手段,以吸收固化外来资本为第一要务。
国外:
投资方面:个人看法是配对交易,做多A股沪深300,做空纳斯达克和创业50;做多Intel,做空费城半导体。
太宏观的不懂,就谈谈大众能获取到的公开信息及其推演。
前段时间,在考虑2022年有什么大方向的时候,写了下面的一篇随笔,争取不断的更新。
里面的观点只能算是一种思路,没有验证的内容。
思路的核心是:当经济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其内部的一些组成部门,将必须具备一定的内部自治能力,以避免管理失当而带来损失。100万亿,哪怕千分之一的损失,也将是一个足以造成海啸的事件。
事实上,包邮区、畜牧区、高原区等等之间的差异,甚至大于中国与越南的差异,因此,在看待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候,从地区切入,也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同时加入行业部门的方向,这样在地区层面上,我们应该能看到有荣有平,而这足以反哺到普通的散户投资人。
如果非要小结,那么如下几点可以考虑考虑:
1,西部边疆区,尤其是被对手点名抹黑的区域,将有着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毕竟最懂中国的只能是竞争对手。至少验证了阿拉山口对一带一路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2,西南边疆区部分地区+西南核心区,大型投资项目还没有结案,势头应该还在,并且基数低,容易看到成绩。
3,转移支付的前五名,应该差不了。转移支付就是一种企业集团内部的无息/低息借贷制度的移植,这可是基础性资金注入,还要考虑其乘数效应,以目前资金成本与收益率看,乘数在3~4倍是可以满足的。同理,地区社会借贷总量排名前几名,自然也不会太差,差异只是资金成本的多寡。
4,经济发达地区省级一把手调任欠发达地区,可以做为一个附加参考,一般伴随投资增加、产业落地等经济管理诉求。
5,以金属铜、稀有金属、碳硅为核心材料的产业,有着比较成熟的观测体系,是优先完成判断的方向。
6,严格意义上,我们的消费领域是喝酒+吃药这种被异化了的包裹,真正关系到日常生活的基础消费品,关注度一直很低,且被前者所严密的包裹着代表着。不过疫情作为生活需求的过滤器,帮助全社会甄别哪些是你我他最真实的需求,实际上是极其给力的,比如我们心心恋恋的火锅,其实真的就是可有可无。比如产业链日益成熟的酸菜鱼产业,2022年,鱼肉的口感会更好,因为两岁的少壮鱼成主流。
7,电力能源产业的大投资,在2023年退坡,在无续案的前提下,2022年将是参与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的一年,因此,在收入与利润的选择题面前,是前者还是后者,这是一个问题。
8,个人关注的专业大V也高赞回答了本问题,分享到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并没有回到原来的趋势线,接合近期头条新闻频出,三代忠烈、天量高管薪资、红娘/拉皮条的互联网、巨亏科技企业等等,再接合全美top新晋地主、夏威夷土豪新贵地主、马XX等等new money都在向old money转变,说明从09年开始的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它本质上就是不如其他效率更高的社会创造型产业,虽然估值高,但是投资人的钱大概率还是通过科技人,流向了传统人类经济的沟渠。也说明信息技术这条线,普遍溢价过高,划归到第三产业是合理的分类方法。
但是从新能源汽车,我们也看到,信息技术在制造产品领域,弱鸡可能称不上,但是发育不良是肯定的。虽然元宇宙目前瞄准体验,但是信息技术向传统生产型产业的渗透、加强、独立,还任重道远。
8,继特斯拉100%独资,摩根大通100%独资等等实体的落地,如何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赌场,并按照本赌场的规则玩,也必然是2030年之前的主旋律,以及接下来会出现的资本利得税。
最后,2022年,上半年浅尝辄止,摸清套路,营造氛围,下半年一杆到底,体验高潮,或许是一个相对稳妥的攻伐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