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看待《读者》张悦然的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整篇文章里我并没有看出这样的意思,反倒是觉得《读者》断章取义的功夫的确一流。

当然,这也是《读者》的传统艺能了。

所谓“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源头是这句话:

是不是太近的缘故,近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火车一再提速,我却离家越来越远。

很显然,这是一个问句。

然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
离开之后,两个人各自待在自己的悲伤里,那是一种隔绝的悲伤,它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关在身体里冲来荡去,无法让对方知道。
总之,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
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
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在这里,张悦然一边说“旧时的离别具有一种美感,想来是与悲伤的质感有关”,但后面笔锋一转,却说“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

因为不必担心久别,千里转瞬即至,所以高铁时代自然也就没了那种略带悲伤的美感。而随着高铁的开动,老火车站的消失,也就成了一种“合理的命数”。

你可以不认同这个观点,但作者既然已承认了老火车站的消失是合理的命数,所谓“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另外,高赞答案 @方孔圆楔 也已经提到,这篇文章原本的名字叫做《旧时的别离》,并且刊载在读者杂志的时候,就叫这个名字。只不过《读者》的新媒体编辑在重发这篇文章的时候,起了另一个名字。

要说恰流量这事,也属实让《读者》玩明白了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岁数大了有个好处,就是某些人企图把某一个时间段进行扭曲的时候,我不用看什么报纸,也不用看什么期刊,仅凭记忆就知道他在胡扯。

90年代末,我来武汉上大学,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过年回家。

先说买票,那会可没12306,所以你得自己去买,买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火车票代售点,一种是直接去火车站买票,你得提前很多天去,不然就是没票,而且没有任何简洁的办法,从茶山刘到火车站那可是要时间的,那会还没地铁,公交从茶山刘奔到火车站,1个半小时没了。

现在的武昌火车站是新建的,过去老武昌火车站那真是龙蛇混杂,你刚下车,就有人问你要不要住宾馆,还有人问你要不要不可描述的服务,还有小孩子过来直接抱着你的腿问你要钱,还有不知道什么人来兜售不知道什么的东西。

你穿过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来到火车站,然后迎接你的是巨长的人龙,有时候排队还不好好排,插队是平常事,经常因为插队打架。

你要非常清楚的知道你要坐什么车,所以你必须实现买好出行的火车时刻图,3块钱一张,就一张纸而已,因为你问的时候,经常有这种对话:

售票员会告知你:XXX票没有了。

你:XX号到XX的火车还有吗?

售票员开始敲电脑,然后说出一些你陌生的路线。

你不知道这些车到底是什么情况,所以你不回家了?不可能啊,后面还有一堆人在催你快点,你只能硬着头皮买。

过了一些天,到了启程时候了,你终于见到这辆火车了,好嘛,长途,脏的要死。

人挤人,运气好的,你有个座,没座也是正常情况。

没座就没座吧,无非就站几个小时。

你以为你站的安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个小车子推出来到处售卖。

火车上都挤成饼了还要给它让路。

烟味,尿骚味,体臭味,乱七八糟的味道往你鼻子上涌。

火车站那厕所你敢上?憋着吧。

你早就知道你浑身脏兮兮了,忍着呗,不忍着又咋办?

看风景?别扯淡了,车上挤车啥样了你还看风景?心里祈祷着快跑完。

等下车那会都精疲力尽了,随便打个车赶紧回家洗洗才是正经。

仪式感?噗……


user avatar   tian-xing-liang-d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诈骗犯最多的省是台湾,那个酸臭文人最喜欢的最怀旧的,那个所谓保留了中华传统,所谓最美风景是人的,还使用文人最爱的用的怀旧繁体字的,出了他们同类龙应台的台湾省,呵呵,文人就是文人,还以为垄断什么呢?


评论区来了胡汉三,哈哈,都不装给你带来皿煮了,直接玩高人一等了,纸糊不是整改了吗?这帮人没被整改?你我怕误伤友军,以为是开玩笑,点进去一看,只能说一句,汝母善守寡........


user avatar   cainmus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资的矫情。

而且这事和高铁关系不大,因为飞机更快。

本质上仪式感这种事是基于不可逾越的鸿沟带来的距离感,但生产力发展从两个层面上改变了这一现状,高铁只是其中的一点。

一,过去的远离,那是要花钱买电话卡,在每周固定几次打电话的,还要注意费用,然后在几年时间里,从功能手机,到彩信,到电脑视频电话,到智能手机和3G,到4G5G,微信视频,基本上前后就十几年时间,彻底打破原本的交流障碍。

二,过去绿皮火车几百块那可能是好几天甚至一个月的生活费,绿皮火车本身还得跑上十几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现在动车也就几百块速度也快,更不提飞机比火车更快,甚至有人跨城上班。

社会现状已经发生了变革,还抓着以前的仪式感不放,说好听了是怀旧,说不好听了就是矫情。


那现在聊回家的仪式感这事能不能聊?能聊,但不能聊距离,得聊时间,现代人工作忙碌,距离根本不是事,难得的是假期。

有时候好不容易请了假,休息的时候还要远程处理工作内容。

交流和交通的变革改变了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和界限,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user avatar   lei-ting-zi-c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吧,破坏回家的仪式感的是微信视频。

隔三差五就和家里人视频,这有啥仪式感啊。


user avatar   xuan-se-75-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见到主动申请加入高铁黑名单的。

也还好,比她再去欠几个亿成为老赖强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一大二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在北京结霜的清晨,站在车票代售点的门口,当一回“狂站士”,一点点在队伍里挪着,也不知道到了自己有没有票,脚趾头常常冻到麻木需要原地蹦,等到上车了,在绿皮车上几乎一夜无眠,到了地方又是一个油腻困倦,手指冰凉的清晨,啥也不干只想把浑身衣服都脱了塞进洗衣机里,痛快洗个热水澡。

自从通了动车,有了12306,就再也不用那么难受了,买到没座也不用担心,动车远比硬座车厢整齐干净,在车厢连接处穿厚点,多带一件外套垫在屁股底下,伸直了腿坐着比有座还舒服,没几个小时就到家了。

我不知道2017年的张女士到底在感怀点啥。

倒是文章里面有一句说给刚离开的人发微信,而不是站在原地消化离愁别绪,

我觉得说的挺好的,里面有点可咂摸的地方。

微信让现代人什么都太轻便了,

比如过去人和人要说几句话,

写封手札起码要斟酌一下,

再不济也有个顿首二字。

好像宝岛现在还保留着这套抬挪的系统,钧鉴台鉴之类的词依旧在用,给人一种不属于时代的“过时”感觉,

砍到太干净真的没关系么,我觉得是有的。

太多人讲话不假思索了,做事太容易。

微信一点,甚至一段语音撒手就发出去了,也不管自己过没过脑子,听的人乐不乐意听,

领导对下属随便安排个事情,管你休不休息,随便安排个差旅,管你乐不乐意,反正交通四通八达,飞机高铁动车,员工在规定时间到达某地是本分。

不管加班到多晚,网约车是随便能打到的,那就半夜再下班好了,几十块的事情,公司付得起。

大家一起卷到万家灯火都熄灭也不是不可以。

交通快了,便捷了,当然是好事,

但什么都没遮拦,人对人的意思传递得太便利,有时候也不是什么好事。

交通的便利是怎么变成情绪的不“狂烈”的,这里没说明白。

如果她能把这一层意思写得再清楚点,那也不失为一篇水得有点水平的散文,

如果大家一年有一个月的带薪假,在家里结结实实住了一个月,我想不管是磁悬浮的轨道还是核聚变高铁的站台,15分钟从济南到北京,那父母离别儿女的时候,离情也都是真挚的,是狂烈的,

因为待的实在是太久了,妈妈就差放烟花庆祝了:”这小犊子终于滚蛋回北京上班去了,不用给她做饭洗衣服了,终于可以打麻将去了……”

所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她们的感慨,张女士们从来不去想,只会非常熟稔地写自己敏感纤弱的视神经和脑神经都觉察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写作阶段。

读者体的一大特色就是用一只眼望着过去,一只眼看着自己,中间是漫长的虚无。

把自己当成了在田野里蹁跹起舞的王下采诗官,只会比兴比兴比兴,像个聒噪的布谷鸟一样叫个没完,顺便展示自己漂亮的羽翼,如此几百年过去,陈胜吴广都快走到大泽乡了,

你还在那翩跹。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幸坐过一次哈尔滨到广州的绿皮车,我要好好说说这一路的仪式感。

90年代,具体哪年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哈尔滨没有西站广州没有南站。

凌晨迎着刺骨的寒风坐公交到达哈东站。背包里装满了热馒头,商委红肠。挎着行军水壶里面是刚沏的茶叶水,在没遮没挡的月台跺脚二十分钟,终于在水壶已经可以玩舔一下是甜的恶作剧的时候,火车允许上了。

上了车,暖和——那是不可能的,始发站火车还刚清洁过,地面在我们的万马齐喑下已经成为平衡测试台。用实力讽刺了清洁工的无能,等等我桌下咋还有个泡面盒呢,你们清洁也糊弄是吧。

此时三天两夜的旅行仪式已经开启。

火车缓缓的启动了,在冰窖中的我们都把南方的阳光当做精神寄托,虽然很快我们就会后悔。

吭哧——阿城到了

吭哧——尚志到了

吭哧——亚布力到了

盒饭瓜子饮料矿泉水,合着半天过去了我们还没出哈尔滨是吧。好在身体啊——习惯了。

火车依然在慢悠悠的前进,窗外除了白茫茫的一片,还是白茫茫的一片,车内三三两两聚堆开始扯荤段子打发时间。

就是那些买无座票的能不能有点素质,打架去吸烟区。

四平到了,停车五分钟。突然想起这里熏肉大饼不错,下车直奔小摊,乖乖,五块大洋一个。咬着牙买了一个尝尝,笑死,根本咬不动。饼皮至少是三级防割起步。好像看出我的不满,小摊老板拿眼睛撇了一下地上的几个暖水瓶,示意我套餐要一起服用。

回到车上,得,这回我也得无素质了,我们三人的座位被某个无座大哥一躺。把我们的红白蓝编织袋扔地上和雪泥水为伴。好在我们都是有素质的人把对方轻轻拿起来放地上。

后面其实记忆比较淡,除了北戴河和长沙以及到广州前可能有点印象其他可能只能楞编了。先写到这吧。


user avatar   warmw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典型的代沟了。

我这代人小时候还是有过年的概念的,不像现在,到处再说没年味,过年就是旅个游。

我至今还在回忆小时候过年的味道,也就是所谓的年味。

一大家子人,大人在一起,做菜的做菜,炒糖的炒糖,出去压马路的压马路。

小孩子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看电视打游戏机吹牛皮放烟火炮仗。

现在,人少了,烟花炮竹没有了,小孩子们……也没有了。

你以为是长大了的原因,其实并不。

是因为仪式感的来源,被掐断了。

人,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

过年,回家,耗费半天时间,就是这种仪式感的组成部分。

高铁当然是好的,但当你的人生当中缺少了仪式感以后,

你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像这篇文章的作者一样,怅然若失,又说不上来到的缺少了什么。


作者的重点,根本不是火车愈来越快,而是后半句:他离家越来越远。


他的家在哪里?

在仪式感里。

不要笑,我们所有人的家,都在仪式感里。

父母,妻儿,亲情,感情,都是要仪式感来维系的羁绊。


为什么现在圣诞节那么流行?

为什么洋节流行?

因为洋节的仪式感,很显白。

斋戒,沐浴,外国人都休假了在单位里没事了,

不需要老母亲,不需要儿时的玩伴,

不需要因为时间空间问题无法陪伴在你周围的各种人,

只需要你的爱人或者孩子,吃一顿大餐,买点小礼物,

这种仪式感,廉价而令人满足。


而春节……太贵了……

贵到了我们普通人,出不起那个代价。


user avatar   chang-xu-che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走路回家吧。这样仪式感直接提莫的拉满




              

相关话题

  中国的高铁数量过剩吗? 
  如何评价新任美国加州州长缩减加州高铁规模一事?这将会给美国未来铁路的发展造成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在高铁站坐正规出租,师傅以他等了三个小时(非预约司机排队等候的时间)为理由多收二十块钱? 
  如何对比既有机车、动力集中型动车和200-250km/h列车、300-350km/h列车的功率数据? 
  为什么坐高铁互联网购票可以直接刷二代身份证进站,还是有这么多人选择取票? 
  为什么大飞机和高速动车每个部件都要力争做到是国产呢? 
  高铁动车组上的一圈一圈的东西是什么? 
  在高速动车上餐车真的还有必要吗? 
  高铁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动车组列车(包括G字头高速动车组)刚出站的时候,为什么车厢灯会全灭并滑行一段时间?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史迪威没有带兵经验,而能做到中国抗战参谋总长?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广西的分数线这么低?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