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唱个小小的反调:
人是否可以矫情并写下来?
答案我想不言而喻,人当然有矫情的权利,也有把矫情写出来给别人看的权利;一如别人有反驳TA的权利,这就是人类最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作家,本来就是一批“矫情的人”。没有一个社会认为作家是多余的,那么也就是变相承认社会有一批“矫情的人”,他们理应发声。
我们来想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就没有矫情的时候吗?
多少人怀念过小时候的街机房和网吧?怀念过小时候偷偷玩仙剑奇侠传?想起小时候不能自拔的红警和CS?想起度日如年的下午,就等着铃声一响去网吧或者家里享受那难得的游戏时光?感叹过现在游戏虽然很多,随便玩随便买,但就是找不到小时候那种简陋环境下的味道和仪式感?
会有人指着你说,你这人怎么回事,不服你找个农村黑网吧去怀念那烟味泡面味汗臭味?你自己去买个旧电脑旧主机?现在技术这么先进,3A大作一个接一个,你怎么不领情就喜欢在这种破事上矫情?不可能的,相反这类怀念文章从来都热度很高,因为这就是青春的记忆嘛。
这是不是一种与这篇文章异曲同工的矫情?人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去美化理想化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谁都差不多。
下一个问题,作者是在反对高铁吗?我看也不至于。文章结尾提到:
"火车已经不再像从前一样,是一种沉重的、让人感到难过的事物。这个词的属性已经改变了,变得平淡而日常。这样想一想,在“火车”这个词失去了它所负载的情感重量的时候,那座老火车站适时地死去,变成记忆中的文物,或许也是一种合理的命数。”
从这一段来看,就是一段司空见惯,人人都写过或至少想过的回忆文学的调调。承认社会发展进步,旧的东西要进入历史,新的技术和产品让生活更加便捷,不再需要感到沉重和难过。抛去文学化的表达,本质上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经历高速发展时代的中国人的感怀而已,无非是她对着火车,其他人可能对着游戏厅、小卖部或者其他什么东西而已。我也没有发现作者有任何一处提到了高铁不好要拆掉来保持仪式感什么的内容,我看作者用微信和坐高铁,出门出差方便轻松,也蛮开心的。
没有人想真的回到没有高铁的时代,就像让你扔了你那畅玩3A大作的电脑换个装着赛扬3的古董你会愿意吗?无非是托物言志,抒情感慨一下,也就是“矫情”一下罢了。真的值得被挂起来拷问吗?尊重所有人都可以“矫情”这个事实,不是什么坏事,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再说张悦然本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什么辱华什么的记录,如果有怕是这几天早就有热心群众挖出来了。现在她就是一个有一定知名度,拿过一些荣誉,比较有钱的作家和大学讲师,可以认为至少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她做过什么危害国家、违法乱纪的事。
那么,就“矫情一下”,有什么问题呢?何至于这样批判呢?
证明了脱产文科生对社会不但无用,而且有害!
仪式感?你坐慢车就有仪式感了?你怎么不磕长头呢!
兰美抒药膏是好,好到治好了我的脚气,破坏了我工作一天回到家扣一下脚的形式感和快乐。
看懂了吗?为什么回家会开心?因为不能经常回家。那就再加速啊!3小时全国通行去你的形式感!
无病呻吟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了,对于这种人应该让他求仁得仁。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中国人或信中医或信西医,现在较大的城市中往往并有两种医,使他们各得其所。我以为这确是极好的事。倘能推而广之,怨声一定还要少得多,或者天下亦可以臻于郅治。例如民国的通礼是鞠躬,但若有人以为不对的,就独使他磕头。民国的法律是没有笞刑的,倘有人以为肉刑好,则这人犯罪时就特别打屁股。碗筷饭菜,是为今人而设的,有愿为燧人氏以前之民者,就请他吃生肉;再造几千间茅屋,将在大宅子里仰慕尧舜的高士都拉出来,给住在那里面;反对物质文明的,自然更应该不使他衔冤坐汽车。这样一办。真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我们的耳根也就可以清净许多罢。
既然高铁的快,破坏了他回家的仪式感,那么他就不应该坐,他应该走回家,这样就不快了,有仪式感了。
我们这样不需要他那种仪式感的人,就能坐高铁。
这样他与大伙都满意了
我的父母看见二米饭(大米+小米)就发愁,看见高粱米就胃疼(真的生理反应)。我姥姥至今不吃一切有粉条的菜。
因为父母那个年代,大米白面是不够吃的,他们都吃过小米饭,满嘴跑渣子的感觉让人欲哭无泪。姥姥那个时候,根本见不到肉,只能把粉条裹进去当肉吃。问题是你顿顿都拿粉条子冒充肉,那也有被识破的一天。
到我这,杂粮成了好东西,粉条我也超爱吃。因为现在的生活,大米白面唾手可得。甚至被起了个不友好的名字“精碳水”,是减肥大忌。肉类已经到了要控制摄入的地步,所以把一部分肉换成粉条,也算是减少热量摄入了。
这就是时代的烙印,是客观事实。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什么张悦然挺欠的,就好像我今天写个散文说生活水平提高是好,但破坏了吃细粮吃肉的形式感,那让我爸妈+姥姥一顿抽是一点也不冤。
微博看到了,我寻思这啥玩意儿?
从济南到北京速度快了,这tm不是好事儿么?
说这话就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了。
我,人在天津,家在新疆边境小县城,足足3700公里!
每次回家真的要累死!
首先起大早赶航班,四个小时降落乌鲁木齐,然后联系小车来接,开回去七八个小时。
我早晨8点起飞,晚上8点9点到家,还得是春夏,要是赶上冬天那就不好说了。
老风口、玛依塔斯,不下大雪还好说,下了大雪你可等着啥时候公路能走吧。
作者要是需要这种仪式感,我送你啊,你拿走啊。
别一天到晚无病呻吟行么,高铁发展到今天是国家下了多少功夫,还在这儿不知足的。
作为一个一次回家不是两三千就是两三天的人来说,很气!
看了下原文明显不是这个意思,《读者》这标题就是在断章取义,毕竟年底需要冲一下KPI
《读者》和《意林》我小学时都看过,当时觉得很厉害;不得了。
现在在看看,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些小资恰恰是与老百姓、与社会发展脱节最严重的人。一厢情愿、自命不凡
酸腐杂志,流量劣手。
霍,人家文章叫这个名字吗?读者在这搞腥活吃垃圾流量、你知乎跟着吃?读者不要脸,你平台也不要脸?
还锁定编辑?这不要脸的流量要吃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