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少,可能是有长子继位的默认观点。但实际上继位的不一定是长子,因为“立长”的前提是“无嫡”,换言之,嫡长子的继位顺序是高于庶长子的,比方说皇上的小老婆生了大儿子、二儿子,大老婆生的老三,那可能继位的是三儿而不是老大,毕竟嫡子优先。就像宋度宗死了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次子赵㬎,而长子赵昰则因为是庶出,被封为益王。如果这种格局正常传下去,算起来,赵完普就得喊赵昰一声皇伯。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年龄问题。既然是“皇伯”,那说明这位是现任皇上的大爷,高出一辈,意味着现任皇上的爸爸已经死了,那就要求这位大爷必须长寿——起码要比弟弟活得久,还得活到大侄子继位之后。当然,死了的也可以被称之为皇伯,但想当活着的皇伯,长寿是必选项。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时候长子因为某些特殊情况比如身体不好、比如风俗习惯不对等原因未能继位,继承皇位的是弟弟,弟弟死了之后弟弟的儿子继位,那这位被晾起来的长子也就成了皇伯——比如朮赤。元朝的第一版太庙里,太庙七室,铁木真、孛儿帖第一室,窝阔台、乃马真第二室,拖雷、唆鲁禾帖尼第三室,朮赤、朮赤家里的第四室,察合台、察合台家里的第五室,贵由、海迷失第六室,蒙哥、忽都台第七室。而在这个格局里,忽必烈他大爷、二大爷、三大爷的称呼就是“皇伯考”——至元元年冬十月,奉安神主于太庙,初定太庙七室之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