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那为什么到北宋要去掉尚书只保留中书门下,为什么到元朝改为行省制? 第1页

  

user avatar   shen-long-tian-l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只学过中学历史教科书,还没学明白。


如果说三省的话,宋朝也是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尚书省下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元朝则是中书一省,世祖朝的至元7年和24年、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三次短暂设置过尚书省,门下省始终没有设置过,行省是在地方设置的“某处行中书省”。


如果说宰相制度的话,唐朝的宰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职事官宰相,也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长官是中书令2人(正二品),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2人(正二品);

尚书省的长官原本是尚书令1人(正二品),但太宗当过尚书令后没人敢当,故而以左右仆射2人(从二品)为尚书省的长官。

第二类是使职宰相,有“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政事”等等:

这些头衔也是在太宗朝出现的,例如说时任吏部尚书(正三品)的杜淹“参议朝政”、时任秘书监(从三品)的魏徵“参预朝政”,此后又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说法,都是事实上的宰相;

贞观8年,时任右仆射的李靖因病辞职,病愈后三天两头往“中书门下”跑、去“平章事”;

贞观17年,时任太子詹事(正三品)的李勣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到了高宗朝,职事官宰相也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除非你是中书令和正一品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或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乾封2年,时任东台侍郎(过去的黄门侍郎、后来的门下侍郎,正三品)的张文瓘加了“同东西台三品”这个新头衔;

永淳1年,时任黄门侍郎的郭待举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新头衔。

太宗朝的时候、宰相们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到了高宗朝、宰相裴炎把政事堂从门下省改到了中书省,到了玄宗朝、宰相张说把政事堂的名字改成了“中书门下”。


宋承唐制,设三省(但实权在中书门下也就是政事堂),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的是首相、“集贤殿大学士”是次相;有时候设置三个宰相,就以“监修国史”为次相、“集贤殿大学士”为三相。

“参知政事”是副宰相,无常员,与宰相“同平章事”相比,其任命不宣制(不正式宣布),不能押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带领百官行礼)、知印(使用宰相印)、预奏事(提前奏事)、升政事堂(在政事堂办公)。


神宗朝进行了“元丰改制”,又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实际上不任命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而是: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宰相;

到了徽宗朝,左右仆射一度改为“太宰”和“少宰”,但不久又改了回去;

建炎3年,左右仆射又加回来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门下侍郎、中书侍郎改回“参知政事”,尚书左右丞被废除;

到了孝宗朝的乾道8年,左右仆射被改为左右丞相,废除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元承宋、金制,以左右丞相为宰相:

右丞相为尊,世祖朝的中统2年曾设左右丞相各2人、至元2年曾设丞相5人,武宗朝的至大2年曾设中书、尚书丞相各2人,文宗朝的至顺1年后往往只任命右丞相。

又设“平章政事”4人为贰丞相,设中书省左右丞、参政2人为副宰相。




  

相关话题

  电视剧《知否》对北宋历史的还原度高吗? 
  蒙元开国九十五千户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为什么元朝古装连续剧电影那么少? 
  戚继光是如何打蒙古人的? 
  如果把宋高宗换成宋江,结局会不同吗? 
  北宋第一位龙图阁直学士是谁? 
  《说岳》中的岳云在风波亭拥有李元霸的实力与性情能救得了岳帅么? 
  如果没有石敬瑭出卖燕云,宋朝会比较接近“汉唐宋元明清”里哪个的水平? 
  为什么两宋沒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却开始出现? 
  为什么 少年司马光第一部 这么少人看?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有多名日本人参加俄乌战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深圳取消教师两贴及绩效工资?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