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自然》(Nature)论文通过骨密度研究,支持棘龙类恐龙能潜水游泳、捕猎鱼类,这次结论可靠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in-zi-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各位邀请。其他几个答主文章内容已经介绍的 很详细了,这毕竟是我熟人的论文,我来聊的背景故事吧。

算是跟这篇文章的一作比较熟悉了,从他开始有这个想法刚开始,我就和他聊过。

Matteo是我们布村古生物硕士班的学生,后来去耶鲁读博了,和 @Congyu 还有一个共同的小导师。但我最早认识他是在18年去德国Martin Sander 的骨组织学实验室进修短期课程的时候。当时我记得已经有一个用类似骨密度方法研究鸟类游泳能力的学术海报了(也许文章也发出来了),当时我们几个去访问的做兽脚类的学生,也听他聊起来棘龙这样做的可能性。有件事情蛮可惜的是,当时一个做巴西棘龙科的老哥,表示巴西博物馆那几个标本也可以做。但不到一年悲剧发生了,博物馆的大火把化石烧了精光。不得不吐槽一句,过去两三年疫情,作为一件更糟糕的事情,让很多疫情之前已经蛮糟糕的事情很快消失在视野里面的,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其他答主也提到了为啥棘龙科内部采样不多的事情,也许在另一个时间线上,这个研究会更好一点吧。

当然好消息是摩洛哥本地通易卜拉欣开始了新的棘龙大发现,作者里面的剑桥的Roger Benson也作为研究方法“军火提供商”加入了进来(这些图有强烈的他们组风格,感兴趣可以对比去年阿尔瓦雷斯龙夜行性的science)。

我个人感觉疫情这两年能跨着世界把这个项目做完并投稿不容易的,但遗憾也是难免的。我其实更希望他的分析能详细做一下不同类群骨密度会被多少体型相关比列解释。

骨密度和对数转换后个体大小跟关系可能不是线性的。另外承重,可能也和四足行走和两足行走有关系。除此之外,骨髓腔作为重要的参与造血部分,与代谢水平也有关系(恐龙里面的代谢水平差异很大)。按照我做组织学的经验来看,骨密度差异是一个可以被多因素解释的变量。


user avatar   hahaapp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过得真快,棘龙在两年后又上《Nature》了,感觉棘龙新形象才出来没多久啊,这一眨眼就过了两年了。

上一次上《Nature》是因为学者们发现了棘龙的尾部骨骼化石,尾椎上具有长长的棘突,能形成尾鳍一样的结构,可以为棘龙在水中游泳时提供动力,这似乎证明了棘龙是一种善于游泳主要在水中生活的恐龙。[1][2]

但是第二年就有人挑战了这个观点,认为棘龙的身体形态无法正常游泳,棘龙的鼻孔位置类似涉禽而不是现生鳄类,棘龙的脖子应该是类似涉禽的S状,棘龙的尾巴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动力推进棘龙在水下的运动等等,总之就是认为棘龙并不是一种在水中游泳捕食的恐龙,而是站在水里像涉禽一样,对猎物一击致命。但作者并没有给出更多的化石证据,只是在过去的化石材料上论证。[3][4][5]

而本次研究则是换了一个角度,不是从骨骼形态,而是从骨骼本身的密度去考察棘龙是否是一种主要在水中生活的恐龙。

下面的内容改写自第一作者Matteo Fabbri的推文,他很清晰地讲述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当我们看一些现生动物的骨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法从它们的骨骼中推断出它们的水生习性,比如河马和貘,这两种哺乳动物都具有潜水的能力,可以在水下运动,但是它们的骨骼一点也不像水生动物,如果它们没有活到今天,我们能否轻易地推测出它们经常生活的水下环境呢?

于是研究者想到,如果单看恐龙骨骼的形态去推测恐龙的生活环境,我们可能会低估了恐龙的生态多样性,可能有些恐龙只从骨骼来说,看起来并不像能在水中生活。那我们如何从除了骨骼形态特征以外,来判断恐龙的水生习性呢?研究者想到了骨密度。

在现生羊膜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中,较高的骨密度是水生动物的显著特征,因为这样有助于动物控制浮力。而在陆地上生活和飞行的羊膜动物的长骨比如股骨中存在较大的髓腔,骨骼也比较轻。

话是这么说,但想要验证这个结论还是需要踏踏实实的统计一下。为了测试骨密度和动物生态活动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者收集了380只动物的股骨和背侧肋骨,这些骨骼来自291种已灭绝的和现生的羊膜动物,包括现生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39种非鸟恐龙以及7种中生代的鸟类。

其中也包括三种棘龙科恐龙:重爪龙(Baryonyx)、似鳄龙(Suchomimus)和棘龙(Spinosaurus)。

之后研究者对股骨的骨干以及背侧肋骨的近端进行切片和CT扫描,获得横切面的图像,然后在BoneProfiler软件中将这些图像转换成黑白图像,来量化这些动物的骨密度。

获得骨密度数据后,研究人员开始验证骨密度对于推断羊膜动物的水生习性是否有效。结果发现,对于这些数据的最佳解释模型确实显示了较高的骨密度和在水下游泳能力之间具有相关性,异速生长与骨密度的增加没有什么关系。

然后研究者使用用骨密度来推断已灭绝的动物的水生习性,发现根据骨密度棘龙和重爪龙被推测为可以在水下觅食的动物,而似鳄龙不太符合潜水的条件。

此外,棘龙和重爪龙的高骨密度并不局限于股骨和背侧的肋骨,其他的四肢骨骼和中轴骨骼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现象。此外,棘龙科恐龙只在颈部具有轴向的气腔,而在颈部之后的骨骼中很少存在气腔,这也有助于它们形成更高的骨密度。

将骨密度数据和羊膜动物的系统发育树结合在一起,研究者发现,棘龙科的祖先具有较高的骨密度,所以似鳄龙较低的骨密度是次生形成的,似鳄龙失去了高骨密度的特征。

在棘龙科中,重爪龙的骨密度表明它们可能也可以在水下游泳,虽然它们的骨骼形态并没有显示出这一点。而似鳄龙的低骨密度可能意味着它们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在陆地上,可能它们需要在较分散的水生环境(河流、湖泊)之间来回走动,寻找觅食场所。

现在看来,除了具有锥形的牙齿、桨状的脚、较短的腿以及推进式的尾巴这些特征以外,棘龙的骨密度也符合水生羊膜动物的标准,这为棘龙的水生习性又添加了一项重要的证据,目前只有棘龙这一种恐龙拥有如此多的水生特征。

最后,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于此,通过骨密度研究羊膜动物习性提醒我们,我们如果单看化石记录中化石的形态特征来推断动物的习性,那么我们可能会低估它们的生态多样性,我们可以从骨骼的横截面反应的骨密度去推断一种羊膜动物是否可以在水下游泳,哪怕这块化石是碎的。

个人总结:

结论上来看,这项研究除了再次验证棘龙的水生习性,并加强了其可以潜水游泳的能力,顺带还带上了重爪龙,而似鳄龙却不太可能潜水游泳,这意味着棘龙科内部不同物种之间生态上具有一定差异。

这项研究的亮点还是在于数据收集和方法,工作量很大,其实除了对于棘龙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是一项很有用的工作。

文章:

Subaqueous foraging among carnivorous dinosaurs

新闻:

#古生物化石# 新研究:棘龙的“下沉”一…

食肉恐龙棘龙或为水生-新闻-科学网

恐龙只限于陆地环境生活?最新研究称棘龙或适应水生方式

研究发现密集的骨骼使得棘龙可以在水下狩猎

【转自睡鲨】棘龙科骨密度堪比企鹅【恐龙吧】_百度贴吧

Heavy Bones Helped Some Spinosaurs Swim

Spinosaurus had penguin-like bones, a sign of hunting underwater

Dense bones allowed Spinosaurus to hunt underwater

Spinosaurus and Baryonyx may have hunted fish underwater

Spinosaurus’ dense bones fuel debate over whether some dinosaurs could swim

The Spinosauras' bone density allowed it to hunt under water

参考

  1. ^Tail-propelled aquatic locomotion in a theropod dinosaur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90-3
  2. ^大量的牙齿化石证实了棘龙是一种水生恐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513746817453408&wfr=spider&for=pc
  3. ^Evaluating the ecology of Spinosaurus: Shoreline generalist or aquatic pursuit specialist? https://palaeo-electronica.org/content/2021/3219-the-ecology-of-spinosaurus
  4. ^河怪”棘龙会像鹳一样捕猎吗? https://new.qq.com/rain/a/20210128A09TOI00
  5. ^棘龙站在水边捕食?它像涉禽?我觉得不可能。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659668

user avatar   li-xin-35-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我看了看论文,对于统计和发育我不是很懂,所以下面权当瞎说。

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将棘龙的骨密度放在他们建立的数据集里面观察它对于预期模型的符合情况。根据AIC分析他们拟定棘龙拥有水下捕食的能力,然后评估它大致的生态状况就像鳄鱼。但是很古怪的是,他们的正文提到的竞争模型基本都加上了飞行能力——话说,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它陆栖的模型吗,棘龙又不会螺旋升天,考虑飞行能力干什么?好奇的我又翻了翻附录,结果多了一个轴径,这个说和异速生长有关。但我不清楚不考虑陆栖对结果有没有影响,毕竟正文和附录里面都没讲这个,让我不禁怀疑是我走了眼。正文当中所提到的编码了的参数只有飞行和水下捕食能力,那不能飞不是只能游泳咯,拿这个东西去往后讲,我觉得,真的很不对劲呀……

然后是第二个证据,就是骨组织切面的结构,我觉得这项证据说服力还蛮好的。这里举了好几种骨组织的切面结构,主要的下水证据是骨组织的密度增长、髓腔的开闭以及骨皮质的厚度。单纯看这个图确实会觉得棘龙的骨骼模式倾向于水栖甚至深潜的类群——和它的姊妹群分得挺开的。虽然我不太清楚为什么重爪龙和似鳄龙差别也这么大,按照这个图来说体型更大的似鳄龙怎么骨头更像伤齿龙来着…………

至于投点结果嘛,我也觉得挺疑惑的。主要不是棘龙——按照文章的讲法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水栖了,这个没什么好聊的——而是作为关键对比的似鳄龙和重爪龙又岔开了,重爪龙的数据不但没和似鳄龙在一块儿,反倒和棘龙贴的很近,考虑到骨密度的对比,我感觉重爪龙更像是水里面泡着的动物。然后肋骨数据似鳄龙直接没了,不知道是不是化石太少不让切还是切不出他们想要的数据,总而言之不得不说我是在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看完这篇论文之后的感受就是:我看不太懂,但我大受震撼。至于棘龙能不能水里面泡着捕食,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把我说服就是了。

最后,编辑扣鸡腿!




  

相关话题

  植物在进化史上是如何登陆的? 
  恐龙灭绝后人类出现前的地球,曾经出现过哪些生物圈霸主? 
  恐龙在地球两三亿年,为什么没有诞生像人类的高级智慧? 
  哺乳动物体型变大会被重力压垮,那么恐龙为什么没被重力压垮呢? 
  如何看待清华学者 Nature 子刊发文「中国可以开始准备结束『清零』」? 
  为什么食肉恐龙在进化的过程中大多是加强头部攻击能力?为什么不能顺便加强前肢的攻击能力呢? 
  古生物的鳃与现代生物的鳃有什么区别? 
  研究生物学、古生物、动植物的人怎么看待鬼神之说? 
  有人认识这种恐龙吗? 
  为什么哺乳动物没有恐龙那样的牙齿?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人一年几乎就只画几张画,平时也不练习,但是进步很大?
下一个讨论
现代蝙蝠到底如何进化而来,为什么科学家会把蝙蝠出现归结于单一基因的改变?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