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新加坡,大概说说这边的共存吧。
首先,措施仍然很严格(相对西方国家的共存来说)。现在共存的“新阶段”措施大家也都看到了,那之前的共存(delta后期以降至今)更严格:5人聚餐/聚会、室内室外都要带口罩、未打疫苗不能进入商场等。
但是,这边不管是之前所谓的清零还是共存,都:
从疫苗开始以来,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共存准备,并且尽量减少对民生的影响,以及不确定性。“可预测性”这个于商于民都很重要。动不动李显龙就要出来喝水给大家报告:哪里做好了、哪里不够好、什么可持续什么不可持续、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之后措施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可能会有什么后果。以前大家对数字起起伏伏也是很怕的;但自从LSP感染群开始大家对着当时疯狂上涨的数字基本都是调侃态度,说明民众的心态也差不多放开了。
其实新加坡所谓的共存,并不是某些人想的那样什么都不管躺平,那种躺平会极大影响高危人群的生命健康以及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新加坡的共存是我们能参考的榜样。
新加坡怎么共存的?首先超高的疫苗接种率,百分之90以上的接种,然后有合理的分级诊疗措施,使得医疗不会发生挤兑,接着有着一定的管控,比如说室内带口罩之类的措施,使得奥密克戎真正成为流感级别的风险。
在过去,国内动态清零+零感染时后完全自由,可以说对过去传染性不强的病毒非常有效,因为传染性不强,封城也封不了多少时间,绝大多数时候能几乎享受与疫情前无异的生活,而且像上海这样在过去的病毒下成功精准防疫的城市,我们几乎体验到出了不能出国其余没什么不同的生活。
可是,奥密克戎不一样了,奥密克戎超高传染性使得精准防疫不再可能,看看即使是上海也如今达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当然上海的疫情防控也是有很大问题,不过问题主要是管理混乱,资源调配不足,信息不太透明,而不是防疫策略本身)。在奥密克戎下,如果坚持过去的动态清零,那么封锁时间将会大幅度上升,使得我们很少有能完全自由的时光。而随着我国疫苗接种完善,各种准备逐渐充分(之前各省各大城市都已经在准备方舱),可以逐渐考虑更科学有效,更平衡防疫与生活的新加坡模式了。
即不在对无症状患者集中隔离而转为居家隔离,对社会活动有一定限制,但没有像封锁时那样严格,同时像群众正确宣传奥密克戎的危害,阻止防疫爱好者妖魔化奥密克戎,并且结合抗原自测核酸。我相信我们广大群众会接受的,毕竟如果你说欧美文化不同,那既然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人能接受,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呢?这样在分级诊疗下,即使放开也不会有医疗挤兑,需要的患者可以及时治疗,考虑到上海这轮万人感染无一重症的优秀结果,基本上可以判定这样放开后不会有大问题。而且新加坡模式对社会也有一定限制,可以适度控制传染速度,不会有西方那种超快速感染的产生。
而且我觉得现在上海就有一点在试点新加坡模式的感觉,同样是超高疫苗接种+较充足的医疗资源,同样是不完全封锁但对社会活动有限制(上海现在许多地区不能堂食,正如一段时间前的新加坡),同样实行了抗原自测,只不过我们仍将无症状带去集中隔离,还封锁一些重点区域罢了。不过像嘉定等一些重点区域已经开始解封,像市区一些不算很严重的区域基本不封锁小区,可以认为我们已经开始逐步试点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医疗分级仍不够,不过现在医院已经不会随便停诊了,可以说也在慢慢完善吧,相信随着上海的问题逐渐改正,各种准备逐渐充分,我们也能走向新加坡的真正的共存。
(香港美国那种不叫共存,共存是和动态清零一样,两种不同的科学防疫措施罢了,香港美国那种算躺平,和防疫爱好者动不动封城一样属于不讲科学的极端措施,我们要讲究科学,所以我非常认可过去的动态清零,但在奥密克戎已经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在许多国内专家也开始改变风向的情况下,我们要根据科学事实,勇敢的去走出这一步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坚定支持中国国家政策。
在疫情初期我有捐款也有扫货口罩防护服寄回国内的亲友。
在疫情期间即使中新通航最方便的时候,我也没有回国添堵添乱。
在新加坡失去清零条件,只能选择共存之后,也更加不会回国千里投毒。
当初delta到步中国的时候,我连亲妈亲爸都会批评,只因为他们不配合防疫措施。
如今omicron因为某地而爆发,我也遥祝祖国防疫再次成功。
但是,中国人也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新冠已经不可能消失。
守得住delta, 又守得住omicron吗?反正香港已经守不住了。
之后还有无数变种。
香港VS新加坡,一个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一个是孤儿仔。
至少目前看来,孤儿仔也没有比傻儿子做的差。
有几个因为香港疫情不能举行的展览都移来了新加坡。
中国确实因为国情必须坚持清零。也应该会和新加坡一样,坚持到再也坚持不住为止。
那么中国现在看待新加坡的时候,应该为了以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去思考以下问题:
1. 管理层在动态清零过程中是否能做到新加坡政府电路器仰卧起坐中的灵活性,减少一刀切,在出现意料之外的买菜问题时,是否能马上认错、及时改正。
2.当出现delta omicron或者未来某个连空气都能传播毒株,清零再无可能的时候,是否有足够的信用,能说服全国人民从思想上达到180度转弯。因为新加坡在10月作出这个转变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3.大量确诊无法避免的时候,疫苗的接种率,疫苗的保护率,是否能极大程度的减少重症人数。
4.在重症人数暴增的时候,全国的各地的医疗水平是否均衡,是否够力承担,避免医疗挤兑。
5. 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受到损失的低收入者、弱势群体、小商贩,该如何获得直接而有意义的帮助。
新加坡只有500万人,而中国有14亿人。
所以新加坡这种县城体量的国家,还是只能和香港比,更中国对标没有什么意义。
作为一个县城,新加坡的答卷只能如此了。
两个问题
一个是新冠变种到底会不会有后遗症?后遗症大不大?希望有人能把数据贴出来,而不是在那高潮。
二是如果完全放开,与病毒共存,以中国现有的医疗资源能不能满足和美国一样的每天新增几十万几百万的病人的需求?如果不能,轻转重,重者无怎么办?
怎么看待,香港已经给我们做示范了,全面与病毒共存考验的是医疗能力,香港虽然人口多但是和大陆一比显得还是微不足道,就这样在大陆帮忙的情况下还是搞得鸡飞狗跳,天天不知道多少偷渡的,新冠怎么样,我们说了不算,那些亲身经历的人说了算,如果新冠真的如某些人所说的比流感影响还小,那我想没人会因为流感去偷渡吧。
这个答案肯定不顺某些人的意,会被点踩,无所谓,事实大家都看得到,不要看怎么说,要看怎么做。
坐标新加坡的北京人,说说几个回答中普遍提出的疑问。
第一,新加坡不是早共存了么,怎么又共存?
新加坡在2021年8月10日起,放弃清零政策,改为共存,当时的计划是会分4步,逐渐走向全面共存。期间已经收放几回了,这也是“仰卧起坐式抗疫”这个词的由来。所以2022年3月29日起的进一步共存,被官方称为“果断地迈向与冠病共存”的“新阶段”。如果说现在这一步开放后仍旧有非常多的限制,那么当时开放的第一步限制就更多更严了。
第二,新加坡现在的措施比国内有些地方还严,难道国内也是共存了?
新加坡这是在已经有一堆确诊的基础上的措施,可见这些措施并不能让阳性数归零。我相信朝鲜国内几乎没有什么防疫措施,所以不能说越松就越倾向于共存。而且中新另一大防疫区别在于对边境的防控。中国严防死守,新加坡现在边境非常松。之前有被新加坡议员看望过的住院病例在网上表示,议员说了这边政府就是要大家都感染一遍,只不过是通过收放措施来控制人民感染的进度,保证医疗不被挤兑。
第三,居家隔离和居家办公的区别。
我看虽然这两个概念字面上其实挺明确的,但还是有人会混淆。新加坡发现阳性规定是需要隔离的,标准是居家隔离,三天后自测阴性后可出门,否则七天后可出门,因为官方认定七天后戴着口罩不再具有传染别人的能力。如果家里没条件把阳性和其他人完全分开(比如阳性人员没有独立厕所),可以申请去相当于咱们方舱的地方隔离,免费。
居家办公是指不用去单位上班,但是随意出门。事实上,这边即使居家隔离,也是没有人看管的。最早的时候会被抽查,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
第四,为什么新加坡的情况和香港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别?
1.主动和被动。新加坡是主动选择共存的,所以做了一定的准备(个人觉得其实并没有准备充足,所以在刚开放的时候也着实乱了一阵儿)。而香港是控制不了了,还在嘴硬说是必须执行清零政策。
2.疫苗。新加坡在2021年8月7日宣布执行开放的第一步的时候,总人口的疫苗率是67%,(那会儿小孩还没有开放打疫苗),且年龄越大的人接种率越高,60岁以上人群疫苗率是84%。香港的人均寿命比新加坡高一点点,但是老龄化更严重,所以70岁以上人群更多。再加上香港老人疫苗率很低,很多老年人是“裸奔”。(这波儿严重之后香港疫苗率一下高了不少,可以看出是人们发现严重了赶紧开始打疫苗了)
3.配合度。新加坡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不影响它是个集权国家,且政府是大政府,管的全而细。所以人民对于政府的认同度和配合度是很高的,我感觉和大陆差不多在一个水平。香港是小政府,政府连医院和酒店都管不了,人民配合度更低,说白了就是有心也没法管。
第五,新加坡的政策有借鉴价值吗?
个人觉得借鉴意义不大。毕竟国家规模、医疗基础、人民对医疗和病毒的意识等等有非常多的地方不同。但是如果中国在将来一定有共存的一天,那么可以从新加坡这个同样选择主动开放的国家借鉴以下几点,做好开放的准备之后再开放:
1.疫苗率,尤其是高龄人群的疫苗率。有人提出不同疫苗的有效率问题,但是从现在国内的病例和无症状比例看,至少打灭活比不打是强非常多的。新加坡目前疫苗率为全人口的92%,加强针为71%(因为很多人还没到接种加强针的时候)。政府督促大家打疫苗的手段还是挺丰富的,打针送东西、发优惠券这些跟国内差不多的就不说了,不打疫苗不能上班、不能堂食(不能堂食对这边人来说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另外不打疫苗,确诊之后不给免费治疗!但是打了疫苗,即使是出国旅游回来确诊了,也给免费治。
2.多建方舱。新加坡这种主张居家隔离的地方也是有很多方舱的,还和不少酒店达成了协议,作为隔离场所。所以即使以后国内允许居家隔离,也不能没有方舱。
3.搞好相关人员的资源配置。有方舱还得配好人员,除了医务人员以外还有接送隔离人员的司机等等。新加坡在刚开放的两周左右,因为delta比政府预计的来势更猛,相关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很多需要集中隔离的人好几天才被送到方舱。救护车也打了好几个小时才到。
4.宣传。要有群众信赖的途径正确宣传病毒的严重性,不要让为了博眼球的非科学新闻占据舆论优势。新加坡omicron的死亡率为0.05%,如果考虑很多人自测阳性没有上报,那么感染人数会多很多,死亡率会低于这个比例。
5.分级医疗。这点很难搞,中国这么多年也没搞起来,只能说在宣传的基础上尽量让人民了解没必要的情况尽量不挤兑大医院。新加坡在刚开放的时候也很多人骂,但是经过国家领导一遍一遍讲话,和之前就有的分级医疗习惯,绝大多数人心理上已经接受居家隔离了,至少居家隔离吃住比较舒服,对于不需要医疗手段介入的人来说,更容易康复。
————————————————————
最后蹭波儿热度,最近上海的情况令人侧目,我想可以说明,目前国内还没有做好共存的准备。人不在上海,从报道里能看到的上海出现的比较糟糕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医疗基础。非冠病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但是主要在于因为怕传染主动关闭了一些医疗场所,拒绝了一些病患。如果进一步开放,那么可能不会主动拒绝其他病患,但是因为医疗挤兑仍旧让需要看病的人看不上病。情况会更好还是更坏?个人认为刚开始会更坏,然后慢慢好起来。但这也是在上海,能和上海的医疗基础比的城市能有几个?
第二,生活保障。这方面我认为共存后会比现在强。毕竟现在半个城市的人都给封起来了,运菜、卖菜的人和在家里等着菜到的人的比例很悬殊。当然现在肯定有其他城市的支持,但具体情况从网上看不太出来。不封城的话,即使有较大比例的人因为感染而不能工作,但供需双方应该不至于到这个比例。
后续还需要关注的:
一是死亡率和后遗症情况。因为有滞后性所以要进一步观察。后遗症的诸多报道其实知乎上都有全文报道和具体分析,比如研究的具体是哪个毒株,研究对象范围是什么,和其他疾病甚至自然衰老的情况对比等等,如果仔细看了会发现远没有只看新闻标题说的那么恐怖。更何况现在最早的病人也只痊愈了两年多,谁也不能百分之百说痊愈者这一辈子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什么问题会持续他一辈子。但是国家不可能等五十年看看这些病例一辈子过完都会遇到什么情况再决定开放与否,这不现实。
二是病毒持续变异。其实变种非常多,但是感染性强和致死率低是使这个病毒打败其他同时期变异病毒称为主流病毒的特点,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主流病毒应该是会感染性更强且致死率更低的。在这个假定的基础上,封城的代价就会越来越高(需要封的更久更严才能清零),成果会越来越低(减少的死亡数量比以前少)。什么时候到一个平衡,或者说到一个需要转变政策的节点,需要医疗、经济各方面非常多的数据做分析,这些数据我们普通人是不掌握的。相信国家在掌握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能作出比我们老百姓在猜测甚至只是站在自己立场上作出的更合理的决策,我们配合就好了。
伟大的社会实验,至少新加坡一年之后成功了我们再讨论共存的问题吧。
我就不明白为啥要争着当小白鼠,让外国人先走不行吗?这不是更高尚的人道主义吗?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啥隔段时间就来一次?我断片了嘛
更新 合着以前都不是正式迈向,而是花式迈向共存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关于疫情,每一次要求放宽、共存、开放、躺平言论,总能够成功上热榜,支持放宽言论,总能获得高赞,而关于规范防疫、合理性建议却无人问津,网络上每一次放宽言论都有人不遗余力宣传他国先进理念,并声称周围没有见到一个感染者,或者没有一个重症感染者。而生活中,只要附近有感染者(两公里范围内),大家对核酸检测基本没排斥,对有确诊病例的小区异口同声的支持封闭。
???
即使“共存”,新加坡还是不少限制啊。
“新加坡政府决定,从下周二起,社交聚会人数限制将从目前的5人放宽至10人,人们在户外也可选择不戴口罩,但室内仍须戴口罩。李显龙同时宣布,允许75%的居家办公员工返回工作场所上班;超过1000人出席的大型活动,人数限制在场地容量的75%。”
我的观点,这种“共存”还不如清零呢。
新加坡这叫什么放宽?我还以为他们是像黑非洲或者阿富汗、印度之类的国家那样,彻底放宽呢!
原来还是有许多管制,而且这些管制,比起中国许多没有疫情的城市管制还要严格。
如果这叫放宽,那中国许多没疫情的城市,不是早就放宽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对境外入境的人,新加坡的放宽标准,比中国更宽。
如果中国学新加坡这种对境外入境的人放宽,难道中国民众会想让入境的人能享受更便捷的服务,而在境内的人,反而要受到更严格的管制?
我想这种反差是中国民众不喜欢的吧?
_________
有人说病毒就存在那里,你想共存也好,不想共存也好,病毒就是会存活在地球上。
这个是事实。
不过问题在于,鼠疫、霍乱、埃博拉,这些细菌病毒都存活在地球上,你想要什么样的共存?
是一种很容易被感染上的共存?还是一种不容易被感染上的共存?
如果还不懂,那么我再拿狂犬病为例子。
狂犬病在中、美两国都存在
你是想要中国这种与狂犬病共存的方式?还是要美国那种与狂犬病共存的方式?
我选择要美国那种与狂犬病共存的方式,希望中国在这点上学习美国。
人家好的地方就要学,不好的地方自然不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而有些人就很奇怪,在狂犬病防疫这事上,中国明显不如美国,他们不去建议中国学习美国。
反而在新冠防疫上,建议中国学习欧美国家,说这是什么先进经验,但这种所谓的先进经验,不正是黑非洲、印度之流的国家在执行的吗?
这些所谓的先进经验,不光带来了更多的死亡人数,还带来了经济衰退。我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得出这是最大的人道。
人多死了,钱也少了。怎么就是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