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在与新冠共存的声音是有人带节奏吗? 第5页

                             10    11    12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未来共存,是一定要共存的。

但是正确的共存,是病毒停止突破免疫的变异。

全体打完针对性疫苗,无害的共存。

所谓奥密克戎毒性低,打过疫苗有抗体。

事实证明,以现在的疫苗率,疫苗版本和抗体,奥密克戎依然能够挤兑医疗机构,造成大量死亡,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香港已经证明过了。

而且,病毒新变异情况依然不乐观。

现在共存,是赌上百万家庭死亡,医疗挤兑,社会动荡,经济倒退,来赌博。赌这是最后一波。

如果赌输了,下一波变异来袭,已经不能清零了,再死百万,还是千万?再被冲击一次?

国外已经三轮了。

三轮就完了吗?有第四轮的时候怎么办?防疫不防疫了?

针对奥密克戎的第四针估计在路上了。

如果这真是最后一轮。那么全体打过第四针,试点慢慢开放是可以的。

病毒传播不开,医疗不挤兑,恢复交流。

如果新病毒出现,重新防疫也没问题。

坚持动态清零,坚持到疫苗追上病毒变异,万无一失。


user avatar   liu-yu-96-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发现最近知乎情况很奇怪。我一个家里蹲的都没觉得必须得共存,这一个个舔着脸的又是讲科学又是讲人性的又是讲经济的,我就纳闷了,哪里出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声音?

我们动态清零了三年,我们经济虽然有困难,但总体还是增长的吧?有下行压力不假,但是,我们好歹还是相对正常的情况。在2020年下半年和2021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起码我在沈阳都是比较正常的。疫情坑的主要是第三产业,饭店,电影院这些,特别是饭店,确实难。但是,但是,但是,特么这三年哪个地方是一直封着的?武汉封了将近三个月,这是最长的了吧。我人在沈阳,现在家里蹲,作为音乐家,因为疫情损失的演出和培训收入也很多,但是,毕竟就是一个月,甚至去年5月疫情稍微有点情况,社会上的基本活动都没有停止,现在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因为疫情连续被封在家里超过半年了?共存了经济就好了?我没看出来呀。一天多几十万人生病,这经济能好?疫情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动态清零后的报复性消费总是有点的吧?起码大家知道安全才会去消费。谁会在疫情爆发的时候跑到聚集性的地方去消费?真是控制不住了,还会有人在外面吃饭叫外卖吗?还会有人网上购物取快递吗?反正我是不会。我不敢拿自己家人的健康去赌。

防疫麻烦吗?麻烦。作为老师,天天报健康,出个差就得两次核酸,走一次回来一次,还得报备,给学生上完课发现自己有点发烧咳嗽都吓个半死,这把学生传染了还得了?那大学里出多少病例?赶紧做个核酸检测压压惊。。。自己爹妈从老家来了第三天老家那边就出事了,也得跟单位报备,岳父岳母从老家过来过年也得报备,做核算,天天报体温。但这些再麻烦,有共存麻烦吗?那些吵着共存的,你是看的见病毒吗?还是能看出谁病了或者谁是无症状?现在出事了集中捅嗓子眼,到时候是不是得天天捅,你掏钱吗?你们没爹妈吧?还是你们没孩子?还特么流感,流感有后遗症吗?你要是觉得爹妈的命无所谓,孩子以后会不会留下后遗症无所谓,你自己得了以后失去味觉生殖能力无所谓,你可以去国外共存去,好走不送。如果你在国外,那就好好跟新冠共存,但是别来烦我,你们都烂成这样了,看不得我们好是不是?我不愿意共存,因为我舍不得自己爹妈岳父岳母还有老师长辈的命,他们如果寿数到了那是自然规律,但是不能为了某些奇怪生物不可告人的目的去牺牲他们。

不用跟我讲特么科学感染率死亡率什么的。我没你们那么冷血,可以把人命当做数字。我就知道一件事,无论特么死亡率多低,哪怕是百万分之一,摊到我家里人头上那就是100%。你可以说车祸死的人比新冠肺炎多,嗯,但是那叫车祸,跟病毒共存那叫人祸,都是祸!你愿意死你可以跳楼跳河,没人拦着你,但是别带着别人。你可以腐烂,但是别带着别人。这叫害人性命!

现在喊着共存的,都想想,你们有没我爹妈,他们得病了一定没事吗?你凭啥确定你就是那活下来的98%?咱都不说医疗系统是不是崩溃的事情,就说后遗症你能不能接受,或者直接挂了你能不能接受。慷别人的慨很容易。你愿意病那是你的事,别拉着我,我不愿意。

我可以穷点,但是我不想活在恐慌里,更不想活在失去亲人的痛苦里。只要想明白这个,生活中那点困难都不是问题。菜少吃点会死吗?没水果吃会死吗?我5天没抢到菜了,无所谓,家里还有点存货。就算都没有了,只要有粮食,我就一定能挺到解封的那天。当年在德国半斤意大利面加半桶酱油我都活了三天我还怕这个?

疫情走到今天,还不是因为发达国家不负责任造成的吗?他们但凡给力点,这疫情早特么过去了。他们共存是他们拉胯他们没办法。怎么,非得让我们跟他们一样烂?


最近发现很多人说没菜吃没饭吃的。我就纳闷了。国家去年就告诉老百姓,平时屯一点物资保证有特殊情况发生的时候自己生活不受太大的影响。蔬菜确实不容易保存,但是,粮食,油,冷冻食品还有罐头这些东西都放的住,国家都告诉大家要屯点东西以防万一,而且疫情三年了,也算是有点家里蹲的经验了,平时自己不准备点吗?当初国家发布消息的时候还有人调侃是不是要打三战了,这家伙,看现在这情况,要是真打三战得有多少人得扛不住呀。

有好多人说,你是老师,体制内,疫情也不影响你工资,不啦不啦的说一大堆。对,我是大学老师,但是就因为我是大学老师就更反对共存。共存了,大学要不要解封?社会上放开了学校还能控制学生蹲在学校里吗?我们学校前一段应防指要求停了快递,多少学生跑到知乎来吐槽?学生年纪小,没有什么独立思考能力和大局意识,也不会换位思考,也更向往所谓的自由,真说共存了,学校还能限制学生出入校园吗?就现在这么防还有偷偷着往外跑的呢。那时候要限制,估计更得跑网上制造舆论压力了。但是,大学那个地方,万一哪个学生中招了,就那个人员密度,恐怕用不了一周几万学生就都阳了,接着是老师,老师家的孩子,然后孩子再把这一切带到中小学幼儿园再继续传下去。这个画面太恐怖了。真的不敢想象。起码,大学就不是一个可以跟疫情共存的地方。真是阳了几万大学生,家长不得把教育部都拆了?

我看很多人把老师公务员和普通老百姓都对立起来了,呵呵,搞这种对立是什么人就不用我说了吧?

也有很多人说,你一个固定编制的老师当然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拿工资怎么样怎么样,普通人背着贷款不工作怎么样怎么样。我就想说说,老师工资在疫情也不是不受影响的,起码我们学校我认识的老师们工资几乎都降了。我们老师工作稳定是不假,社会上很多人工作不稳定也是真的。这次疫情肯定是苦了那些工作不稳定没有多少积蓄且有负债的人。但是我要说一句,这话可能很多人会骂我没人性,但是都是成年人了,我觉得说道说道没啥问题,难道你们平时就没有考虑失业风险吗?如果是自由职业者,就不考虑经济大环境不好或者经营出问题吗?难道没考虑过出现上述问题自己怎么解决负债问题吗?如果真的没考虑过,那我也无话可说。我一个老师还会考虑考虑自己的失业风险和健康风险呢。你们不考虑这个吗?我相信一个成熟的成年人都会考虑这些问题的,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我记得当年有位兄长对我讲,如果有一天国家让你上战场,你老婆跟你哭着说孩子养不起房贷还没找落呢,那你就是个失败的人。这话一点毛病都没有,我目前也确实做不到这个,但是我起码会考虑会努力,能做到居安思危才是一个成熟的人。


user avatar   fan-jing-sh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并不是所有用汉语的人都在国内。


user avatar   bu-zhi-dao-jiao-sha-25-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共存是一定的,关键是如何共存。

现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一个算一个都躺平了。全世界认真防疫,拿出想清零态度的国家只剩下中国和朝鲜。但是,中国有可能像朝鲜那样做到不让一个人进,也不让一个人出吗?

现在国外人均带毒,根本没办法筛查。然后隔离政策现在不少听话的中国人都受不了,各种钻漏子,更加别说自由惯了的老外。所以除非中国彻底和世界隔绝,不然绝对清零是没可能的。(全国驰援武汉是可行的,全国一起封城那谁还能驰援?)

所以中国采取的是动态清零这种办法,在让病毒传播处于可控范围内,同时也不过于影响民众的生活。不过面对奥密克戎的威胁,老的动态清零政策已经跟不上脚步了。才造成了全国各地突然的疫情爆发。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动态清零还值不值得坚持?现在有奥密克戎,以后还不知道有什么奇怪的变种。政策的执行要么就是层层加码,怨气冲天。要么就是层层打折,形同虚设。在没有新变种的情况下还能过得去,但是一旦有什么麻烦的新变种,防疫政策就只能瞬间缩紧,全员禁闭。这无论对民生还是经济都有非常非常不好的影响。毕竟不论政策是好是坏,都肯定会比一个不确定的政策要好。

所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开放共存,大家打好疫苗安心度日。当然如何开放如何共存则是另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了。


user avatar   lzy1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排除有人只是单纯基于自己的知识判断期待共存,但同一时间大面积出现“共存好,共存解千愁”,基本少不了资本从中推动。

目前中国的防疫措施,对普通人而言不幸的代价是失业,每个月损失的是几千块钱,但好歹命还在——虽然大家嘴上抱怨防疫这不好那麻烦,但这种叫唤只是想要改善待遇和条件,而不是宁愿去死。

但对资本家而言代价是破产,他们损失的可能是几百万几千万,完全有动力拿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出来找写手,攻击防疫,主张放开。

真放开了,病了废了的工人裁掉就行,人死了和他无关,哪怕10%的死亡率,中国劳动人口死掉7000万人,他们也还有剩下的大多数可以用来做燃料,工厂照开钱照赚就好了。

对他们而言,社会死几百万人甚至几千万人不算什么,你们丢掉的只是命而已——你们一条命最多也就值七八十万(国家死亡赔偿标准),而我损失的可是几千万上亿啊!

就像3 月 29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326 例、无症状感染者 5656 例,目前情况如何?这篇文章,前面三分之二的分析和局部结论写得非常好,但最后得出的结论让人将信将疑,所以前天一早看到,我便转发到两三个高质量讨论群和专家学者们讨论,共享以下讨论分析供各位参考:

1、中国经济下行从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像去年这样超过5%,甚至达到8.1%的增长率本来就不可持续,想通过放开使中国经济更好,大概率是办不到的;

2、中国的国情比韩国、新加坡、越南要复杂得多,比香港地区也要复杂得多,所以套用他们的经验或教训来分析中国的情况,是有问题的;

3、目前主张放开和主张继续清零的人之间争论的焦点在于,到底是牺牲两三百万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为代价放开,还是牺牲一部分经济和生活便利争取未来有特效药或者疫情更可控的情况,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科学争论,而是涉及“到底什么更值得”的价值观分歧了;

4、主张开放的人认为反正最终都要死几百万人,与其努力又牺牲经济再死,不如识时务些,现在就让他们去死,还省了代价——这个主张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没有考虑可能发生的社会动乱,虽然香港、新加坡没有,但并不代表中国也一定不会有,中国这样的大国,根本冒不起这样的风险;

5、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死个两三百万人不算什么,但对于中国而言,哪怕因为放开导致的死亡数只是几万,对国家而言也是极大的政治风险,没有哪级政府会去触碰这个底线,因为这就是“生命至上”的意思;

6、许多人强调防疫导致失业和破产,还有人因为医院停诊耽误治疗去世了——这些是事实,但问题是失业和破产,至少命还在,以后还有机会翻盘。至于因为停诊耽误治疗而不幸死去的人,可以通过更合理的调配减少;远比放开之后按比例死的人少得太多太多——如果这样说你还是认为一部分人的失业破产别另一些人的生日更重要,那就是价值观的选择,没法讨论了。

7、中国真正要主动放开,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特效药,而是特效药国产了,三是特效药足够便宜。许多人质疑为什么中国不直接通过购买辉瑞的特效药达到开放的目的,原因还是前面提到的,中国是大国,人太多了,根本不敢把10多亿人的性命交给美国或者美国公司,国家安全冒不起这么大的风险;

8、若是中国被动放开了,那一定是所有的方式都尝试过,而且抗疫收益明显远远小于支出了,才会成为选项,而目前,虽然收益相比之前下降了,但还没到远远小于支出的程度——虽然将来可能无法避免,但不经过艰难的努力就放弃,敢于射日填海的中国文化里,很难这么去选。

9、请记住,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万事只能靠自己,这是讨论所有选项的前提;再者,你如果不能确保自己的推论风险是100%可控的,哪怕95%,98%也不行,就没必要质疑为什么国家不这么选了——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没法这么去冒险。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恰恰相反,是带的节奏还不够。

现在的人怎么谈共存?

是不是说“再不共存就受不了了,你们要输”?

这话谁爱听?谁愿意认输?

还有,他们往往找不准时机。

当清零形势还可以的时候,谁愿意共存?大家肯定是认为再努把力这一轮就赢了(至于下一轮的事情以后再说),我都快赢了凭什么共存?

如果是疫情肆虐的时候,那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你好歹先让我过这一坎,躲过这轮风声再谈共存(最好还事先做些准备),对不对?

这就很尴尬了。疫情好转的时候不屑于共存,恶化的时候没心情(面子)共存,想等到好转(找回面子)了再说。等真好转了,又不想共存……

死循环嘛。

就好比这一轮。去年年底就有人在网上放风说春节(冬奥)后开放,然后跳票了,又说两会之后,又跳票了,又说最迟三月份,结果上海来这么一轮,眼看着三月都过完了,这个场子不找回来,谁甘心低头认输共存?得,继续跳票。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样子拖下去,共存拖到猴年马月了。

这哪能带得起节奏,带来的都是争吵。

你们别看我是支持清零的,你要让我来带共存的节奏,我会换个搞法。

按共存派的说法,这玩意儿传染性强,变异快,重症率和死亡率越来越低。

那我就可以说了,既然从去年夏天到去年底,半年就能从德尔塔的江山变异到奥密克戎的天下,又能从去年底到今年三月,3个月的时间从奥密克戎变异出BA.2。

那么,我只要再多等6个月,病毒最少更新一个版本,运气好更新两个版本,再加上越变异毒性越低(共存派是这么说的,我姑且相信啊,因为我这会儿是演习跳反带共存的节奏),也就是说,最多再等6个月,喜提更新版本,而且是杀伤力起码降两坎的新版本。

简直躺赢,下山摘桃子。赢麻了。

所以,如果是我来宣扬共存,我不会用批判,恐吓,阴阳怪气的口吻。

我会改。改得阳光一些。

把宣传共存改成宣传共赢(洋大人靠肉身减毒,我们靠拖时间下山摘桃子,赢,都可以赢,没有什么不可以赢)。

把宣传躺平改成躺赢。

我不会让大家反感当下,而是要让大家向往未来。

然后,在这种充满希望的,插科打诨的氛围中,大家暂时忘记了恐惧和矛盾。

接下来,就是关键点了:

如果你信了我的,信了6个月之后喜提下山桃子躺赢,会不会比我还乐观?会不会提前开香槟?诶嘿,那就是你自己举一反三,那可不关我的事啊,不能怪我带节奏。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

因为喊现在就要共存的,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人提出具体的方案……


他们要的是躺平,不是共存……



真正的共存派是要提出可行的方案的,例如还要不要做核酸?多久做一次?疫苗要不要强制执行?从哪些地方试点?治疗方案如何调整?例如轻症是不是自行隔离?公共场所要不要戴口罩……


这些没有人讨论,一问就俩字:共存。措施也俩字:放开。理由也俩字:接轨。

全球大饥荒马上要来了,你要不要接下轨?


user avatar   xiao-bai-20-9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沈阳,志愿者,大白。

在做志愿者之前,我也很认真的想过要不要与新冠共存。

前两天,我去社区报到,被分到了家隔壁的老旧小区里做大白,小区离家很近,我日日从它门前走过。这是东北常见的老式小区,前后两栋楼,2000年建的,七层高,楼比较长,每栋十来个单元,平时没有物业,疫情严重了,就由盛京义勇守住大门口。

我们组只有一个医生,就只开了一个窗口,速度不快也不慢。早上六点开始做,一直在排长长的队,做到中午十一点半吃午饭,完成了八百份检测,还没做完。

非常震撼。在这之前,我根本想象不到就这么小小的两栋楼的老小区里有这么多人,一个接一个的。每个人都衣着平凡,很多人看起来四十多,五十多,六十多,也有老人,相互搀扶着的,推轮椅的。还有四五个残疾人,跛了脚,一瘸一拐的走来做核酸。

也有一些年轻人,三月末的沈阳,还有些冷,有人裹了羽绒服,是波司登的,不是什么新款,但在队伍里也能算是穿的好的。

整个队伍没看见什么牌子,探路者这样的都没见。我估计他们的冬衣不会太贵,一百多,两百,蓝色的,黑色的。每个人都普通而又平凡,整个队伍里连年轻轻快的快递小哥都没看见。我不太能想象他们的职业,这么多的人,他们都靠什么活着呢?

但他们才是大多数,没什么发声能力,也没什么社会资源。就是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

我深深的被教育了,国家没有让与新冠共存,是国家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中国的人太多了,哪怕每个人买两包莲花清瘟,买两包布洛芬,一个人一百块钱,也是一千四百亿。

而中国还有很多刚脱贫的人,年收入才3000块,他们能承担多少?

那些开放的国家,又有多少穷人选了自生自灭?

中国加油!


user avatar   geng-ren-g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活在上海的湖南人一枚,3月9日就被通知封锁小区。

小区公告

我很理解反对共存的人对老年人和其他弱势群体在开放共存后健康的担忧。我家也有老年人,我不愿意他们染疫成疾。

但是,现在的防疫模式是否能够实现这么做的初衷即尽可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截止至2022.4.14上海还没有出现新冠(奥米克隆)患者染疫遇难,但是因为过度防疫而导致的不必要牺牲却层出不穷。

上海护士事件


上海老人心梗未得到及时救助不幸遇难


截止至4月13日有报道的防疫事故

以上为不完全举例


同样关乎着老百姓的生命健康,急性病、慢性病、其他任何需要去医院治疗的疾病难道就能够忽视?一个间歇性发作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难道不比无症状感染者更需要医疗资源?

有人一定会说,连现在你都排不上号,开放了就能轮到你了?我同意开放之后新冠患者极速增长可能会挤兑医疗资源。但是,“封城”已经把大量医疗资源浪费在本来居家隔离就能痊愈的无症状感染者身上,就这部分患者而言,他们本身也未必愿意几经周转前去方舱医院接受“看护”。目前而言,医疗资源不是从外部被挤兑,而是已经从内部自我瓦解,恰恰是过度的反应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最需要医疗的人群无法或者不能及时就医。

医院停诊不完全举例,政策可查询上海市各大医院网站



除了其他疾病患者的生命健康,社会还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还有经济安全,特别是大城市中经济弱势群体其实普遍存在。“全区域静态管理”意味着经济停摆。没有稳定的收入,很难维持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开支,收入同样关乎着健康安全,无弹性的清零制造的家庭赤字是否应该由财政买单?没有足够的存款如何去抵御潜在的健康风险?单薄的医保到了住院、手术阶段显然是捉襟见肘的。

机构存款统计报告(2019年无疫情)

任何政策都是具有传导性的,不能说清零会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影响经济对人口出生产生间接影响。

2021年人口增长率


2016-2021年出生人口



物资普遍供应不足也是被管控城市需要共同承担的成本。

某团买菜截图


杯水车薪的政府救济粮(4月4日)

在上海,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闹钟响后打开手机抢菜。能不能抢到全靠算法“心情”。

违规营业的官方通报


高赞评论1


高赞评论2

甚至有些居民因抢不到菜而铤而走险。


很多人会把上述城市停摆造成的次生问题归咎于上海市政府的协调统筹不力。但其根本原因是城市停摆后的市场机制失能,任何政府都难以做到在段时间内接管一个2500万人口高度市场化的城市。

很多清零和封城的拥护者拥护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所生活的城市暂时没有疫情,不想被其他城市疫情影响。因为被封锁的不是自己,更不能与被封者感同身受。但是你怎么知道下一个因为爆发疫情被封锁的城市不是你生活的城市呢?牺牲的不是你的正常生活呢?


关于病毒本身

  1. 流感相关数据
流感死亡人数:中疾控传防发〔2019〕103号 http://www.chinacdc.cn/jkzt/crb/bl/lxxgm/jszl_2251/201910/W020191017382174982602.pdf

2.奥米克隆相关数据

先参考一下与我国相邻的两个国家:

日本2022年3月新冠死亡人数


印度2022年3月新冠死亡人数
  • 按照日本月数剧换算我国:3516×(14/1.26)×12=468800
  • 按照印度月数据换算我国:6380×(14/14)×12=76560

若按照日本的数据换算,确实不能以“大号流感”论之。无论是46万还是7.6万,都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没有人希望它成为现实。但是这最终考验的将是人性。


严格清零或者开放,我的结论:

如果封城和疫苗不能一劳永逸,那么最终的发展将是两个选择题:

体健者和其他病症易染者是否长期愿意为新冠易感者承担防疫成本?

99.98%是否长期愿意为0.02%买单?

如何选择,恐怕只能交给历史了。


user avatar   zhang-xu-8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学术角度而言是正常讨论,从现实角度而言是情感诉求,从认知角度而言确实有人带节奏,从政治角度而言,新冠共存现阶段不可取,一旦共存没有回头路。

共存是新冠弱势群体付出较大代价的方式,这种代价会放大传导到医疗保障和生命财产保障上,让经济不富裕的人和地方政府破产,宏观经济失血。共存,最终只有资本食利。




                             10    11    12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媒体披露「南非再次发现新变异毒株,突变率 2 倍于德尔塔」?这对各国抗疫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评价中国首款抗新冠特效药输液完立刻起效?对全世界新冠疫情发生有何影响和变化? 
  1 月 3 日河南郑州发现 2 例无症状感染者,1 人系酒店保洁员,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山西一高铁出站口闸机检测结果为阳性,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青岛3天内完成600万核酸检测是什么概念? 
  如何看待地缘政治分析家将希腊列为「也许在长远未来会彻底消失的国家」,希腊会消失吗? 
  如何看待西安一业主因翻墙被志愿者罚对镜头做检讨,随后志愿者登门道歉?这种情况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11 月 30 日意大利首名奥密克戎毒株感染者子女就读小学出现多个阳性病例,对此该采取哪些防疫措施? 
  4 月 2 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438 例、无症状感染者 7788 例,目前情况如何? 
  如何看待西方进度最快的新冠疫苗紧急暂停研发? 

前一个讨论
现实世界可能存在像《鬼吹灯之云南虫谷》中献王墓那样的天宫而不被人发现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机械键盘都不出大回车的版本了?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