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指的去殖工作是指皇后大道东要改名、非华人通通从政府里滚蛋,那不是我的答案。
有一个殖民地政策令特区政府一直头痛但又在基本法中明文规定有效,就是新界原居民的传统权利。换句话说就是丁权。丁权的权是指每个新界原居民的男性后代都可以获分配一块700平方英尺的土地,用作兴建不高于三层的房屋,作为政府大规模发展新界新市镇的补偿政策。政策虽然在1970年代才实施,但原居民的定义却是1842年或之前已在新界居住的氏族的后代,注意不是1899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签订,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租”给英国的年份。说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当时初代香港官员对地籍户籍调查的重视,让政策有案可依可以快速推行。题外话,这些调查通常是由来自英属印度的公务员进行的。
这个定义也被特区政府继承,所以随着原居民繁衍,现在等候分地的时间动辄以十年计,政府也需要预留土地分配给他们,但是有多少预留地并没有公布,但以等候时间看起来,政府手上根本没那么多地可分,只能靠拖。
所以继承这个殖民地政策,是争取回归时原居民的民心的举措,现在问题浮现,政府也放过风说是不是要为丁权定下死线,原居民自然有强烈反应。所以一般大众、游客看到的殖民地标志、名称,政府根本不在乎,最在乎的,他又动不了,连原居民定义也是跟随英国实际管治香港島而非新界的年份,万一去殖把这权也去了,他们还会不会像现在那么爱国?这些利益瓜葛才是去殖与否的关键考虑。
我專門默默的看了一個星期這個答案大家會答點什麼
我發現你們真的把中華文化中優秀的政治傳統丟棄了
你們都已經忘記了改朝換代後,我們國家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修前朝史"!
中共連史也不要求修,新一代的年輕人怎麼知道港英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我隨便給你們數數港英的劣行
1.在97前,港英為了英資撒出香港瘋狂在香港製造房地產泡沫,導致97金融風暴後,多少香港中產跳樓自殺
2.港英立法會在殖民時期一直都是委任制,到了八十年代才有第一個民選議員
3.港英基建一直落後,直到九十年代,只要大雨,核心商業區旺角都會出現水浸的情況
4.港英醫療投訴體制異常落後,在回歸前大量醫療失誤出現並投訴無門
5.港英公務員招聘體系內種族歧視問題非常嚴重,白人,南亞人,華人在同一崗位上要求差異極大
6.港英非常不尊重言論自由,甚至出現過報館拉人封館這樣的行為
我這樣一個88年出生,港英時代讀小學的隨隨便便也可以數到港英那麼多劣行了
如果找香港老人,寫幾本書也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但是我們的政府甚至香港社會在這一方面完全空白
大陸尚且果粉橫行,香港這樣不出舞獅龍旗的中二病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