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美国程序员工作比中国程序员工作轻松、加班少? 第2页

        

user avatar   rhaego-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自己随便拿出一个app看看吧

淘宝,支付宝:要喂小鸡?要建农场?

拼多多:要各种小游戏,要砍一刀,要各种抽奖抽红包(100%最大奖但就不行,你就得花几秒钟去看一个抽奖动画)

微信:直播,视频,小程序

美团:也是各种小游戏,稍不留神就点进去了

中国的KPI啊,明明是个购物app,明明是个支付app,明明是个外卖app,明明是个即时通讯app

为什么要增加那么多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小游戏?

亚马逊有小游戏吗?PayPal有小游戏吗?Google有小游戏吗?

说白了,不就是骗老板骗投资人的钱吗?

无法增加用户时长,咱们就小游戏走起,甚至送钱让你玩各种app内置的垃圾游戏,说白了,就是花公司的钱,花用户的时长,增加自己的绩效。

往上,骗得是投资人和老板,一看数据,全都增长

往下,坑的是用户,版本三天一小更,五天一大更,让你每天多花十来分钟挣那几分一毛钱

往内,写代码的不堪其扰,一会这需求,一会那需求,天天996,把自己的app跟摊大饼似的,约摊约大。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美国科技公司是在全世界收互联网殖民税。中国大部分科技公司没这个待遇。现在美国人仇视和恐惧抖音,就是这个原因,在威胁他们的高利润。

2,都是程序员,但其实不是一个阶层,你用程序员工人去跟程序设计师甚至程序科学家比,当然会有很大差距,现在写程序的人,中国国内收入相差20倍很正常。

3,关于2,在欧美当程序设计师啥门槛显得很高,因为他们基础的数学教育和理工教育很差。

4,美国程序员都不加班是错觉,真的努力的美国人,可能比你努力十倍,只是普通人不用那么努力了。


user avatar   ling-jia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因为在美国违反劳动法代价太大了,扯别的都没啥用……大家都必须合法经营的时候,自然是在这个基础上去比拼效率;而大家都可以一定程度违法(比如996)的时候,996的天生有优势,那么公司也都会倾向于996走起。在国内,目前无论是仲裁还是起诉,都难以对这种利用KPI逼迫程序员“自愿加班”的做法提出补偿请求,而且即使成功,也只是针对单个员工,并没有集体诉讼的手段,也没有集体诉讼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中国程序员群体很年轻,买房、结婚压力很大,本身也有许多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甚至一定程度上牺牲健康来换更多的钱。这也导致程序员群体本身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去反对996——如果严格40小时工作制,但是工资减半、年终奖减半,很多程序员也是不乐意的。

其实说到底,为什么美国对于劳动法执行这么严格?的确8小时工作制是无产阶级通过艰苦斗争甚至流血牺牲争取来的,但到了今天,坚决维护8小时工作制其实更有利于大资本家,因为如果不严格执行,大资本家有舆论监督,而小资本家偷着996,就很容易追赶上大企业,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反过来,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大企业就能在同等条件下产生体量优势。所以大企业会反过来推动更严厉的执法,保证小企业不会利用不对称的优势威胁自己的垄断地位。所以你也会看到美国不遗余力地要把劳工权益保护写进自贸协定里。中国反过来,大企业带头加班,这就比较烦人了。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点别的……


一个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可能是:因为他们效率更高……


效率高,所以更轻松,更少加班。




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已知,西方国家的程序员普遍比中国的程序员工作时间更短,又有,西方国家开发的软件的技术含量和水准高于或者与我国水准持平。


那么你只能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西方国家的程序员效率比我国高



具体的原因下面很多答案都有分析,我写了一大堆又都删掉了,感觉这个行业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



======================================================


评论中挑选几个比较有价值的反驳讨论一下:

目前来说最有力的反驳是说我这个是倒果为因。也就是说是因为加班导致的中国程序员(看起来)效率更低,而不是因为效率低而加班。

没错,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无法解释一个问题,资本总是逐利的,如果不加班的效率更好,为什么大家都普遍选择延长工作时间?

其次,即便这样来考虑,尽管加班降低了工作效率,但是因为工作时间的延长弥补了效率的损失并且整体效率要优于不加班的情况,所以资本家选择加班。这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对吧,但是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没有创造更多价值出来




工会,社会保障,这些东西的确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程序员这个职业的异化。

个人以为,我们不会认为随便一个人经过几年的理论培训就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也不会认为一个人经过几年的随便培训就能画出和梵高或是莫奈一样的传世名作。我想,同样不会认为一个人只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能在数学或是其他科研上取得瞩目的成就,尽管要获得成就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我们瞄一眼知乎上的广告,似乎随随便便一个人,今天还在搬砖,经过几年的培训,马上就能上岗写程序了。


说一些真事儿吧。

某资深程序员,每次上线都要加班,因为为了客户体验,上线总是在凌晨和深夜进行。而这位仁兄每次加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要到服务器上执行某几条指令来调整设置什么的。

这种事情我是不明白的,如果每次上线只是需要执行这么几条指令,为什么不写个脚本让运维人员甚至是自动化部署程序自动运行一下就可以了……

这种加班有意义吗?有价值吗?


个人以为,如果一个人不明白自动化的意义,热衷于重复和稳定的工作,那他并不适合做程序员。而中国(或许也包括印度)的这种程序员占比之多甚至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工作方式。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为什么美国餐馆的服务员工作比中国餐馆的服务员工作轻松、加班少,钱还拿的更多?

为什么美国的建筑工人比中国建筑工人工作轻松、加班少,钱还拿的更多?

为什么美国的产业工人比中国的产业工人工作轻松、不加班,工资还拿的更多?

这不是美国人比中国人聪明,否则美帝就没理由害怕华为了,华为加班就让他多加。连无耻的招数都用上了,比如用一国之力打击华为,通过加拿大囚禁任总的女儿孟晚舟。

毕竟美国占领了科技制高点,金融制高点,垄断企业多,总体利润多,整个美国社会受益。就好比一个富二代能拿到的零花钱肯定比农民的儿子多,但是你没法说富二代因为能拿到更多的零花钱就比农民的儿子聪明,得通过考大学来比较,谁的分数高,上的学校好才算。

所以如果中国将来超越了美国,无论是科技还是GDP都超出美国很多,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为什么中国程序员工作比美国程序员轻松、加班少,中国还会有牛逼的公司如XXX,XXX,XXX。


user avatar   highlandpar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难道美国的程序员就不加班吗?他们就一天八小时工作,还想来就来,想走就走?非工作时间完全找不到人?还有什么食物饮料都免费提供?

让我来告诉你真实的情况吧,还...真是这样的。


加班文化应该是中美两地最明显的不同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可以讲清楚的。我在两个国家都工作过,也在不同岗位工作过,所以就尽量从不同角度来简要说一下。

国内程序员加班严重,首先问题不在程序员这个群体。


产品层面拍脑袋决策多

产品层面,拍脑袋决策多,美其名曰:互联网思维、小步快跑、试错思维,其实是没想清楚,反正我就需求一提,技术团队来做,上线后成功了我是产品天才,失败了也没啥坏处,找个借口说什么“互联网市场变化太快”也能搪塞过去,或者找个新项目,继续画大饼。

国内的产品经理实在是太多了,很多还是刚毕业的小鲜肉,没有一点经验积累,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提一个需求,就能让一帮技术专家为之操劳好几个月去实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产品经理很厉害,但人数一多,每个人都要业绩,都拼命想点子、提需求,技术团队怎么能招架得住那么多需求呢。于是就会这些现象:

  • 节假日来了,我们上一个活动,或者节日小彩蛋功能。
  • 竞品上了一个 xx 功能,看起来不错,我们也抓紧上一个。
  • 10个产品经理同时跟你说:这个需求我跟老板对过了,xx 之前必须上线。

产品经理没有想清楚某个功能的价值,或者带来的收益不痛不痒,而技术团队则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心血,也就是加班。当然这也不一定是产品经理的错,国内公司,老板的指令太多了,不说了,你懂的。

在美国这边,产品经理大多是行业经验非常丰富的人,要么是从工程师转过来,要么是从多年的商业领域经历然后读个 MBA转过来。上线一个功能,经过严谨的理论推演、多轮前期调研、科学的 AB test,从提出 idea 到最终用户看到更新,经常耗时半年或一年。很多不成功的 idea 还没面市,就因为数据不好而“胎死腹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产品需求的质量,另一方面也给技术团队足够多的时间来设计和实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架构。


技术团队话语权低

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往往更重视产品更新迭代,而忽视技术的建设。

比如说技术团队有100个小时,老板可能会把90小时都投入到实现产品功能,给技术优化、修补技术债务。于是就会出现技术实现非常粗糙的情况,举个栗子,给你一周时间,实现一个 IM 功能,你还会考虑什么模块化、可维护性、性能优化之类的吗?当然是怎么快怎么来,百度一下有没有别人实现过的代码,ctrl+v / ctrl+c,一点运行,诶,跑通了,上线。

所以国内很多程序员看别人的代码,感觉都是一团 shit,完全没法维护,干脆自己重写一个。

技术老大能跑到老板面前说“我们先把产品需求停一停,让我们的技术团队好好地优化一下基础设施吧。”吗?只要他不是傻子,都不会这样说。

话语权低还体现在,对产品几乎没有决策权,甚至不能质疑产品决策,提反对意见,总会被产品经理各种理由挡回来,产品经理有一句话终结争论的尚方宝剑:这是老板要做的。

久而久之,技术债务越堆越高,bug 越来越多,程序员不加班,谁加班?

而美国公司的现象是,技术话语权非常高,一个没想清楚的产品需求,能被技术团队直接打回去。同时,技术团队可以自主地花很多时间在技术优化上面。产品不能按时上线?经理说:没关系,延后,按照最优的技术方案来推进。有时候你想赶紧上线,提交一段粗制滥造的代码,会被同事鄙视死,被老板骂死。

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专门抽出精力,来弥补技术债务,产品需求放一边先。

在这样的环境下,短期看起来效率低,但长期是最高效的。国内是“欲速则不达”,美国是“慢工出细活”。


技术基础设施差

知乎上有一个比较热门的讨论:腾讯的技术建设是否落后?

这不但是腾讯的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公司的技术基础设施都非常差。

有多少个公司能养一个专门的 Infra 团队?有多少个技术团队能专门成立一个小团队,进行 Infra 优化?即使有,有多少个公司能保证 Infra 团队的成果能在全公司推行?

我相信能做到这样的公司是凤毛麟角的。

中小公司不必说,在这样高度竞争环境下,哪有财力养一个不能直接带来 KPI 提升的团队,即使有钱,也没时间搞优化。

而大公司呢,即使腾讯这样的体量,有一个 TEG 事业群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现实情况是,依然没有全公司通用的内部工具,各个团队依然在重复造轮子。阿里算是做的很好的,前几年开始推行的大中台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解放了各个产品部门的生产力。

计算机程序这种东西,一个人写和一群人写,几千个用户使用和几千万用户使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没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团队越壮大,效率越低,用户数越多,bug 越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今天没有人关注基础设施,未来就会又无数个程序员为此加班。

而说回美国这边,专门的 Infra 团队几乎是每个公司的标配了。这也是工程师文化的结果,创始人、高管团队一定有很强的技术背景,走过了很多弯路,所以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畸形的职场文化

最后再来说说文化的差异。

美国人非常注重个人和家庭,牺牲自己的时间来给公司加班,这是不可能的。一到下班时间准点走,非上班时间完全不查邮件。很多公司入职培训就专门强调了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就是说:下班时间就是你的时间,你有权利不处理公司事务。

反观国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加班就是约定俗成的。还出现了看似很有道理的人生经验,比如“年轻人就应该多拼一下”,“加班能学到更多东西,对未来也有好处”。

加班,竟然成了光荣的、可以拿来攀比的现象,比如说加班到凌晨一两点,拍个照,发个朋友圈,收到老板的点赞很开心。而管理者呢,还就吃这一套,谁加班多、会来事儿,考核的时候就更有好处。

在这种加班氛围下,甚至还出现了“伪加班”。早上十点到公司,上个厕所、看会儿新闻、刷刷朋友圈,就到十一点半了,什么工作也没做,然后准备吃午饭;饭后逛一逛、睡个觉,又到2点上班时间了,写会儿代码、刷刷知乎,一下午又过去了,很多公司有免费晚餐,吃完饭回来7点左右,再写写代码,磨到10点。哦耶,又是充实的一天呢,发个朋友圈给老板知道。

其实一天有效工作时间还不够8小时,但就是“加班”了。



综上,大概就是国内加班严重的原因。

我觉得这也是某个时代特有的现象,谁都没有错,谁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在国内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公司为了生存必须跑快点,个人为了发展必须多做事,毕竟你不做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来抢。等到中国真的发展到美国这样的发达程度,生存的压力减小了,才有可能谈更好的生活品质。


关于找工作,我拿到过 Google/Facebook 等大大小小公司的众多offer,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在北美求职,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LJ说”(ID: LjNotes),回复“硅谷”查看独家秘籍~


user avatar   pang-q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user avatar   er-dong-5-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奇冤归冤,但是也算不得美利坚的纯臣,我们选几个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


3.12,福奇在国会听证会上预言如果不采取措施会有数百万人确诊,此时全体不戴口罩,同时福奇还说美国检测能力不够,是一个失败。

3.14,特朗普表示自己不会为检测能力不足负责,并声称“现在我们的状况非常非常好”

3.21,懂王说出了“深层政府(deep state)”,福奇战术擦汗,然后就消失了几天

3.26,福奇再次出席疫情发布会,此时世卫组织表扬中国的做法,福奇面对记者的提问一直回避谈及中国

3.30,懂王放弃复活节(4.4)复工,隔离至4月底,福奇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和懂王激烈争论

4.3,福奇接受CNN采访,继续diss懂王,懂王上一天刚表示没有必要发布全国的居家令,这边福奇就。。。。。。

4.6,福奇到此时为止仍然没有在任何公共场合戴过口罩!当然懂王更没有!我觉得中国那几个戴反口罩被疯狂diss的官员是真的冤。福奇还回答了不戴口罩的理由,“是为了防止自己传染给别人”,懂王表示非常喜欢这个答案,声称自己会继续不戴口罩,我tm黑人问号脸。此时CDC已经要求美国民众在公共场合佩戴面罩,结果政府首脑和首席专家都不戴,这示范效果。。。。。

4.14,懂王误转发了推特,否认了解雇福奇的传闻,表示很喜欢福奇

以上这段时间可以视为福奇和懂王的“有限合作期”,双方互相diss,但是都有所让步,懂王还是听取了一些建议,福奇也出了“不建议戴口罩”这样的送命题,直到

6.18,福奇推翻了自己之前的论述,说一开始不建议戴口罩是为了防止普通人和医务人员抢口罩,求美国人民的心理阴影面积

他前后不一的说法还有死亡人数统计

4.9

5.13

前后不到一个月就了转反

当然,还有瑞德西韦。。。。。。4.29福奇说对新冠有效,5.2懂王就批准瑞德西韦紧急使用授权


但是实际上从四月中下旬开始,懂王就和福奇进入了“分道扬镳期”,撕逼力度逐渐升级

4.16,福奇反对懂王的五月一日复工计划

4.24,懂王反对福奇“检测能力不够”的说法

5.6,福奇反对懂王的“中国病毒”说法

之后双方就“复工”、“检测”、“保持社交距离”、“疫苗”、“口罩”等多次冲突,在媒体上的说法大相径庭,我觉得双方关系激化的时间点在5.6懂王宣布准备解散疫情工作组,

等到两个月之后的7.12,福奇说自己两个月没给懂王汇报了,懂王则一反之前的说法,宣称福奇犯了很多错误,毕竟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比懂王更懂新冠,此时可以认为懂王和福奇彻底决裂,懂王开始甩锅。

虽然之后双方有过缓和

7.16

但是直到7.31,懂王才再次和福奇出席同一场合,此时距离上次同框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

还有个比较有趣的消息,8.5福奇说自己直到白宫要什么,但是自己监管疫苗的研发,不手政治干扰,而懂王说疫苗可能会在大选前搞出来,这意思很明显了吧。

最近福奇的锅我们也都看到了,总体上这大半年,福奇和懂王的关系从有限合作到彻底分道扬镳甚至敌对,当然,这种敌对是单向的。

福奇在这个位置上能坐这么久,绝对不是一个不懂政治的纯科学家,他在一开始的表现并不完全符合科学。一方面限于美国当时的状况,比如口罩确实缺,但是缺的原因我们也知道是因为附马爷要捞钱,另一方面要依赖特朗普政府的行动,所以福奇对于懂王的一些反智言行都保持了沉默。

然后第一波疫情没搞定,懂王和福奇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主线是复工,支线是黑命贵等一系列街头运动,福奇实在是带不动了。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的作用在于

①控制疫情,但是懂王不能承受全面隔离的代价,我们甚至可以想的极端一点,如果懂王英明神武,起手全国隔离十四天,一波搞定疫情,美国人民能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吗?当然不会,毕竟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赢了疫情输了选举怎么办?更别说民主党肯定搞事,更妙的是之前才狠喷过中国没有人权,现在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所以5月份之前的福奇就是一个吉祥物,给美国人民和全世界展示一下懂王政府抗疫的决心,结果福奇真的想做事,那这冲突就开始了。而5月份破百万之后美国的疫情已经无可控制,福奇连花瓶都不如了,所以双方开始在媒体上互相打脸,但是福奇仍然保持了很高的素质,连阴阳怪气都没有,全程讲科学讲道理,甚至被人问及对懂王的负面评价,也是否认三连。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的作用只剩下

②搞出疫苗,而且要在大选前搞出疫苗,这样才能提振选情,这个时间点我估计是8月到10月,过早或者过晚都不能给懂王足够的助力。但是特么不巧的是,之前黑命贵等一系列街头运动结出硕果,美国的确诊在7月下旬有一波高峰,7.31日增8万5,赶上中国半年,15天内增长了100万,福奇又被que到,继续表示要真·停工,懂王转发了并评论说是因为美国检测多。。。。。。。

后面直到10月份福奇的消息都不多,大概是全力搞疫苗去了,也有消息说是被限制发言,然后疫苗直到现在也没搞出来,进度落后于中国,对于懂王而言,福奇现在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同时又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那当然要甩锅福奇。10月20日,注意这个时间点,美国很多州都已经有不少选民完成了投票,福奇此时就算搞出疫苗对于特朗普而言也回天无力了,懂王说“福奇是个灾难”,没错,福奇确实成了懂王的灾难。

但是我对懂王的行事风格并没有感到惊讶,毕竟之前班农被抓,懂王说自己跟他不熟,这可是2016年助他登上帝位的黑衣国师,尚可卸磨杀驴切割干净,遑论福奇。至于懂王的选民,那真的是四肢发达,我也不理解他们威胁要刺杀福奇是个什么操作,可能这就是美国精神吧。

我现在只希望懂王继续当选,带领美国走向更大的胜利。


user avatar   sang-we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克劳备忘录也好,凯南电报也好,有两大共同点。首先,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分析双方的关系。然后,给出的建议都是阳谋,并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执行起来需要的不是鸡鸣狗盗的小聪明,而是惊人的意志力。

而美国现在战略界现实主义被边缘化,我推测,布热津斯基,基辛格那帮人应该写过不少。不过没所谓,美国能执行大战略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这一代精英上半年能管下半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需要两代人以上持之以恒去完成的大战略,搞出来他们也执行不了。

冷战时期,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尼克松,最后到李根老布什,个人性格和政治偏好差距不要太大,但是都忠实地完成了他们历史任务,沿着围堵政策做下去。这种战略定力和延续性,世间少见。在中国领导集团上能看见一些相似的东西,但是我们离得距离太近,反而看不清。但在美国精英层身上完全看不到这一点。

个人愚见。


user avatar   maxxx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巴黎场完整版视频:

bilibili.com/video/av14

(直接从知乎看只能看前段)

会翻墙的话有Youtube完整版:

youtu.be/uO8iFfVuUmA

------------------------------------去年有幸在巴黎看了一场久石让指挥的Ghibli工作室演奏会。而那晚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晚。

我很早之前就把武道馆的录像看了不下一百遍。学习听做家务听,因为真的太喜欢了。我最喜欢的便是演奏魔女里的小提琴。真的太好听了。在武道馆拉小提琴的大叔便成了我的最爱之一。还有呀,天空之城里吹小号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小号吹成这么样的。语言形容不出来。对啦还有拉龙猫的大提琴的一个小胖子,大提琴的声音的力量,低沉,有力。可惜他们三一个都没来。来的是久石让,他女儿和欧洲这边的乐团。

即使是这样,演奏会上的歌一出来,我便起鸡皮疙瘩,然后一边觉得很欣慰很幸福一遍止不住得哭。那个音乐里的世界便是最美好的了吧。这不,我打下这话眼里又有泪水了。

我买的票比较靠后,所以久石让我也没看清。可是整场都能感受到大叔的可爱。大叔会一边笑一边上台。

票一张差不多两百欧,人民币大一千多。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超值。嗯。那一晚的音乐能温暖我很多年。我看过很多演唱会,Coldplay, Maroon 5, 苏打绿等等(大部分都是Mainstream). 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月狂热一下,然后就没了。而久石让的Ghibli音乐会,听完的心情,听的时候的满足感,与再听的满足感,回味无穷,都是现在所有Pop不能带给我的。

那晚,大部分时间也是我和男朋友手牵手看完的。有着一生我最爱最爱的人,还有难忘至今的音乐。那个晚上,真回味。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外交部回应美国所谓「授权撤离」,称「从最安全的地方撤出只会增加感染风险」? 
  怎么看美国楼塌后各种奇葩表现? 
  如何看待「美国少年确诊新冠身亡临终前喷血」这一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何评价「中国女童赴洛杉矶参加冬令营遭性侵」? 
  是否存在那种,已经复杂到无法继续有效维护的软件?如果没有,哪些是最接近的? 
  如何看待伊朗革命卫队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 
  美国两议员提案「禁止五角大楼承包商买中国稀土」,如何评价这一提案? 
  你听过的硅谷(湾区)最渣男和渣女的故事是什么? 
  如何看待网传字节跳动本月第二起员工抢救事件,现状如何? 
  如果美国把二战时援助苏联的物资交给蒋,日本人能打败苏联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癌症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
下一个讨论
如果美国禁用 Tensorflow 和 Pytorch 对中国的人工智能有何影响?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