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粤语语法讲义》,粤语助词按照意义和功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小类:
简单展开讲一下题主说到的那几个词。
「啦」用在表示请求的句子里,这种句子表达实施一个行为,用说的话来改变外界事物的状态,属于祈使助词。根据言语行为,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小类:请求、命令、宣布。
请求类的助词表示请求的语言行为,只能读作高平调 laa1,不能读中平调 laa3。语境需要的情况下读音可以拉长。
命令类的助词只能读高平调 laa1,不能读中平调 laa3。同时,它与表示请求的不同,不能拉长。
宣布类包括宣布、提醒、习语、承诺、应允、拒绝等不同的语言行为。这里只能读作中平调 laa3,不能读做高平调 laa1,也不能拉长。
「喇」可分别作时间助词和情态助词。
(一)时间助词
作时间助词时,它主要表示「新情况的开始」、情况「已经改变、将要改变,或期待它的改变」、「新情况的产生」、「事态已达到某种程度」,跟普通话的助词「了」差不多。它的核心意义跟情况的变化有关,读作 laa3。
「喇」还有一些变体,如元音弱化为 /lə/,略带「不悦、厌烦」的情绪;或读成「lo、lu」,带点「轻松、随意、不重视、不庄重」的态度。
(二)情态助词
作情态助词时,「喇」会带上一层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说话人有一个评价或一种认识。它可以分为三个小类:评价、肯定、认为。
评价类包括评价、推断、猜想,这里「喇」读作 laa3。
「喇」还可以读作 laa1,并可拉长。这时语气就从评价变为了肯定,甚至还有一些轻蔑的口吻。
认为类的情态助词,可以读 laa1 或 laa3,一般会加上「㗎(gaa3)」,用来加强语气,说起来也比较自然。
可以看到,在读音上「啦」和「喇」是有交集的,实际人们使用时它们的关系也并非泾渭分明。《粤语语法讲义》一书根据读音定字,把读作 laa1 的统写为「啦」、读作 laa3 的统写为「喇」,这样子祈使助词「啦」的宣布类就要写成「喇」了,和时间助词的「喇」同形;而情态助词「喇」的肯定类和认为类就要写成「啦」,和祈使助词「啦」同形。这里我的处理是根据意义定字,只要是祈使助词,无论读 laa1 还是 laa3 都写作「啦」;只要是时间助词或情态助词,无论读 laa3 还是 laa1 都写作「喇」,这样就避免了同形。
「啩」是一个情态助词,表示「揣测」、「推测」、说话者个人思想,体现出一种半信半疑、自己也不敢肯定、没有信心的感觉。可以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吧」。
「啫」是一个情态助词,表示限制性焦点的作用,有「仅此而已、只是」、「对句子中谓语所述的物类、程度、数量、时间、范围、情况表示低限」、「把事情往小里说」的意思。
同时,「啫」表达了说话者的主管评价,由此可以引申出「带估测色彩的认定」或「告诉对方一件事是对方所预料不到的,且略带有骄傲的意味」的意思。
「啫」还可以加上辅音音节尾 -k 或喉塞尾 -h,读成 zek1 或 zeh1,这时它保留了「啫(ze1)」的本意,只不过感情色彩浓得多,强调所说的内容是「新信息」或表示「鼓励、建议、询问并催促答复」的意思。这种用法给人感觉「语带阴柔,说话很嗲」,有一种女性化的味道。
《粤语语法讲义》中没有单列「㗎」为助词,但有提到「『㗎』(gaa3)本来是后缀『嘅』(ge3)的变体,黏附在定于之后」。《实用广州话语音教程》也有说 「㗎」「相当于『嘅』(的)加上『啊』」。根据实际使用情况,「㗎」有 gaa3 和 gaa4 两个读音,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
读作 gaa3 时,表示肯定,或者表示某种疑问或反问。
读作 gaa4 时,可理解成「嘅+啊」。
准确来说,「晒」不属于语气助词,而属于动词后缀。「晒」黏附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全盘概括」,相当于普通话的「全、都、光、完」。
「晒」在《粤语语法讲义》的引申解释较多,也说得很详细,这里不逐一展开了。
总地来说,粤语助词的「坑很大」(或者说「水很深」),绝大部分的母语者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只知道怎么使用,但为什么要这么使用、怎样将各种用法抽象总结成规律,就不知道了。另外,如何将口语中的助词书写成文字,目前也还没有非常权威统一的标注,不同的书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所以,比起看书本上复杂的条目解释,不如多听生活中的使用实例,这样可能会学得更快。
如果不想看《粤语语法讲义》里那么高深的语法解释,也可以参考《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里对语气助词的归纳。
题主更新了问题,那么我也来补充几句。
「考正字」应该是「考本字」吧。毕竟「正字」是规定的,「本字」才是考的。
粤语里的这些「口字旁」的字,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找一个读音相近的字加口字旁来记录口语中常用但又不明本字的音的俗字。有的俗字字形在人民群众中接受程度比较统一,便成为了所谓的「正字」,比如「咗」「咩」等。有的同一个字音会有不同的字来记录,尚未形成统一,就比较混乱,比如群众中常用的「噶」就依情况可以表示「嘅」或「㗎」。
不过,上述所谓的「正字」,其实也只是「群众公认最正」,并没有什么法定官方效力。横掂都系替用嘅字,你话 ge3 应该用「噶」,我话 ge3 应该用「嘅」,都无乜唔同啊。所以最「政治正确」的做法,就是把本字考出来。
然而考本字也是一个大坑。目前能考出来的令人信服的本字寥寥无几,很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有不少可能是百越语底层,根本没有本字。(比如「呢个」的「呢」,有的说本字是「尔」,有的说是百越语底层。)就像普通话常用的「吧、呢、吗」等,本质上也只是如出一辙的口字旁形声记音符号。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粤语区没有一个像「国家语委」一样专门管理规范语言文字的机构。广州自然没有。香港通用语是粤语没错,但正式文体还是以官话为基础的标准书面语,而非粤语白话文。所以不同的民间粤语字典上,可能对同一个音用不同字记录,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比较赞同的做法是,日常交流时,不刻意追求所谓「本字」,而是尽量使用约定俗成的、最为群众接受的「正字」,这样至少在现阶段大家都看得懂,方便交流。哪些是约定俗成、最为群众接受的呢?可以翻多几本字典找最大公约数,也可以多观察别人是怎么用的。至于考本字,留给专家们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