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别的亲说得很清楚。不过题主的描述部分是错的,东南亚除了瑞丽江—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及其支流被称作“江”,还存在许多其他的“江”。
一、缅甸境内:
打洛江
打洛江,又名南览河,是大湄公河的一条支流,江面宽30多米,水流平缓,打洛江的某些部分为中缅界河。
二、老挝境内:
1.南乌江
南乌江发源于丰沙里省海拔1400米的班兰堆高山地区,全长560公里,流域面积近2.6万平方公里。流经丰沙里省和琅勃拉邦省局部,在北乌汇入湄公河,据说为湄公河最大的支流之一,从源头至北乌的落差达1100米。
2.南康江
南康江发源于华潘、琅勃拉邦和川圹3省的交界地区,流经华潘省和琅勃拉邦省,在琅勃拉邦市汇入湄公河,全长175公里,流域面积6100平方公里。该河流水量季节变化显著。
3.朱江
国际河流,发源于老挝的会芬高原,在越南清化附近入海,有河汊和马江沟通。
三、越南境内:
1.明江
上游为盘龙河,又名“壶水”,是一条中越国际河流。河流全长253.1公里,流域面积 6497平方公里。该河源头在红河州蒙自市境内,出境后称为明江,而后与锦江交汇为泸江。
2.锦江
3.泸江
是越南红河左岸最大支流,在越南境内长280公里,在越池附近注入红河。该河水量稳定,据说可终年通航30吨左右的船只。
4.沱江
沱江即黑水河,是红河右岸最大支流,发源地中国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在我国境内叫李仙江,由把边江和墨江汇流而成。沱江在越南境内长543公里,流量约占红河总流量的一半。
5.求江
发源于北太省西北部山区,和沧江在泰瑞县境内汇合成太平江。
6.沧江
7.太平江
属于北部湾水系,发源于北太省西北部山区,上游称求江,普赖以下至河口称太平江,全长约69公里,在海防南部永宝县注入北部湾。
太平江水系的下游河道与红河水系纵横交错,共同创造了肥沃的红河三角洲。
8.急流江
该江沟通了红河水系和太平江水系。
9.白藤江
属于为太平江水系,系太平江在广宁省广安市社分出的河汊。白藤江宽约40公里,在海防市水源县境内注入下龙湾,是下龙湾通往河内市的门户。
10.马江
越南北部河流,发源于奠边省南部山区,长约500公里,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最终注入北部湾。该河上游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多瀑布。从永禄至河口段长仅63公里,水流缓慢,仅可通航小型船只。该河在北部湾附近形成以沙质土为主的三角洲。
11.贤良江
即边海河,全长66公里,位于越南中部广治省,基本与北纬17度纬线重合。
曾经的南北越政府以该河为界,河道把广治省分为南北两部分。
12.大江
发源于会芬高原附近,在荣市附近入南海。
13.九龙江
九龙江即湄公河,在湄公河进入三角洲,水流放缓,先在柬埔寨境内分为前江和后江,进入越南境内后再分出六支,同时河中沙洲分隔,计有九个河口入海。越南境内的湄公河三角洲部分又称九龙江三角洲。
14.平江
平江发源于我国广西那坡县,是珠江流域西江上游支流左江的支流。平江在我国境内叫水口河,“平江”是越南的叫法。该河出境后流经越南的克都、高平,而后在龙州县水口再度流入我国境内,流域面积4241平方公里(而水口河全流域面积则为5221平方公里)。平江流域内仅高平市到河广县有狭长的山谷坝子,其余为山地。
四、柬埔寨境内:
1.前江
2.后江
湄公河是柬埔寨最大的河流,在其境内长约500公里,是该国的黄金水道。湄公河在金边市附近分为两支,大体并行向东南流经越南南方而注入南中国海。其中一条称后江,即巴萨克河;另一条称前江,是金边市主要的出海通道。
由于题主的描述部分指向的是东南半岛,那么还有一个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西马部分在中南半岛南端(即马来西亚半岛)。马来西亚国内有条拉让江。
不过有趣的是拉让江不在西马,而在婆罗洲上的东马的砂拉越州,全长640公里,是砂拉越州第一长河。
实际上中南半岛被称为“江”的河流很多。越南境内的大多数河流都有以江为通名的汉文名称[1],明清时将伊洛瓦底江称为大金沙江,萨尔温江的汉名怒江(潞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这些河流的汉文名往往古已有之,名称上与域内的河流别无二致。
但随着西方殖民者进入中南半岛,出于与西方交流的需要,传统上的汉名逐渐和音译名并行,而由于它们原本的通名是江,音译后的名字也称为江,伊洛瓦底江(厄勒瓦谛江)、萨尔温江、湄公河这些音译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早期并没有外国河流必须翻译为“河”的约定,将湄公河下游称为湄江[2]、湄公江[3]的资料相当多,1887年顾厚焜著《巴西地理兵要》中甚至将亚马孙河也译为“亚马孙江”,翻译为“江”还是“河”全看译者个人的偏好。
因此,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地图对中南半岛四条大河的标注也相当混乱。红河的主流标注是汉名与越名并举的“富良江(红河)”,其支流黑水河也几乎都标注为汉名“李仙江”;澜沧江下游有依然标注为“澜沧江”的,也有标注为“湄公河”的,湄江、湄公江的叫法已经消失;但伊洛瓦底江和缅甸段萨尔温江的标注较为统一,虽然偶有地图标注为“伊洛瓦底河”“萨尔温河”,但“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恩梅开江”“迈立开江”“瑞丽江”“大盈江”这些名字在大多数地图上都可以找到,怒江的主流标注也是“怒江即萨尔温江”。一个合理的推测是伊洛瓦底江及其支流和怒江由于处在中缅边境,其名称在19世纪末的中英缅甸划界过程中被确定下来,并被民间所广泛接受,继而形成了固定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这些名称是一脉相承的,这两个名字从得名以来就一直是两条河流的主流称呼;换句话说,中南半岛各河流与域内河流一样,本就是被叫做“江”的。
到这里题主的问题倒是解决了,但是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湄公河和红河不再称“江”了?
红河好解释,它直接来自于越南语中的叫法Hồng Hà,这两个字一看就知道是汉越词“红河”,建国后不再称富良江就是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但湄公河的情况就很奇怪;它作为中南半岛最大的河流,又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从传统上理应叫江,而与中英缅甸勘界条约基本在同一时间的中法老挝勘界条约中也确实是用“湄江”称呼它的,和伊洛瓦底江、怒江的情况一模一样。但民国时期的地图中却弃用了这一名称,要么沿称澜沧江,要么改叫湄公河,个中缘由就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