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领域。
如果是好比是数学、分析哲学、理论计算机科学这类形式科学,或物理化学天文这种纯自然科学,那么“我们”根本没有表示肯定或质疑的基础,因为根本看不懂,且最前沿的发展连“可科普性”都越来越不存在。对此,哪怕谈不上“敬畏”,也直接选择相信权威就是了,毕竟一般人完全不存在“不相信”的半点儿知识储备前提。一切所谓的“敬畏”或“蔑视”,如果真的存在且必要的话,就留给他们各自领域的内部去展开就是了。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大教授们私下彼此嗤之以鼻一辈子的比比皆是。
如果是工学,也不太谈得上敬畏或者是蔑视,毕竟这个领域的重点,并不是“观点”或“理论”,而是直接指向了实践应用结果。你家普惠F135能出多少力,我家长征5号起飞质量是多少,这都是白纸黑字的事情。你行你就牛逼,你弱你就继续努力,很简单直接。
如果是医学,“你”自己看着办。想蔑视就蔑视吧,只要甭死到临头才懂得敬畏就好。
如果是社会科学,典型如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一般人需要充分肯定的应该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因为在对应领域有长时间沉浸,于是必然具有信息优势,进而更有可能生产出更具参考价值的观点。对此,哪怕谈不上敬畏,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一般人需要避免的是,直接将仅是“更具参考价值”的观点,当成是客观结论,甚至是当下的真理。或者举个更直接的例子:“我”写的这篇答文,“你”若觉得有价值,有参考意义,很好;“你”若因为知道“我”的大概能力背景,于是认为“我”生成的观点,比一个小透明路人甲生成的观点,有更大参考价值的概率,也是合理态度;但如果“你”在任何时刻,把“我”的观点,把“我们”或“他们”的观点,当成了客观结论,甚至是当下的真理,直接拿来引用,以“诉诸权威”,那么“你”就已经是在盲信了。
如果是文学艺术这种对美的体验性的领域,可分为“生产”和“评鉴”。在“生产”领域,一般人基本上只能表示敬畏,毕竟不论是文学,还是音乐、演唱、舞蹈、绘画、雕塑,还是影视,都是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的,符合“你不服你上”的逻辑。而在“评鉴”领域,只要记住一句话就好:“一个专业的音乐人,一定比你我要懂得音乐鉴赏得多得多,但这并不影响你我就是喜欢Ta看不上的东西,就是不喜欢Ta看得上的东西”。而这句话也是无所谓敬畏或蔑视的态度的。
还有一些学科,和工科类似,是纯应用性的,纯技能性的。前面提到的医学是一例,其他能想到的例子还有,外语(非外国文学欣赏),财会,诉讼,农业,军事,等等。这些领域基本上是无关对外的“观点”或“论点”的(专业内部必然有观点冲突),而只会告诉你专业结论。好比“我”是CPA,而“你”不懂会计,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会计操作是错的,那就是错的,因为这不是我的观点,而是经我告知你的专业结论。再比如说诉讼,“他”是律师,而“你”是朴素的懂法守法但摊上事儿的好公民。此时,“你”对我国立法、执法、法制等话题的个人观点和态度,是无关紧要的。“他”所提供的,也不是观点,而是专业诉讼服务,“你”只能选择接受。如果“你”选择不接受,而去梗着脖子裸奔,那也自求多福就是了。
总之,如果对方真的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专业人士(在工业领域,拥有高级以上职称;在学术领域,起码博士毕业并继续了研究道路。“专业”以探究真理或提升实践应用为本,而不是设置用来生产特定主动社会建构的革命话术),“我们”一般的非专业人士,是没有任何理由和空间去表示蔑视的。如果“你”竟然心存蔑视了,基本上第一时间就步入愚昧了,被称为“反智”板上钉钉。而在另一个方向上,不去谈什么“敬畏”,而仅是说“信赖”或“直接视专业结论为客观真理”,那么可参考以上的讨论。
除此之外,我们一般人还需要普遍小心一点,那就是分清楚一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发表的一个观点,到底是其专业内的,还是专业外的。一个弹道学领域的顶级大儒,我们必须表示百分百的尊重;但如果Ta开始扯什么气功云云,那基本上无视即可。再比如说,一个演员的专业是表演,一个导演的专业是导演,我们理应对其中优秀的人的专业素养表示足够的尊敬。但他们发表的一切有关社会热点事件、政治意识形态之类的个人言论(而不是帮专业组织站台),相比任何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类似个人言论,是没有半点儿加成的,于是我们也不应给予任何高于我们对路人甲发表类似观点的额外重视。相反,每一个能意识到“人们容易盲信名人”的普通个体,更应该去积极营造一种舆论场,指向让这些具有天然高影响力的人,在其专业领域外的其他领域,特别是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法律、科技、能源、环境等领域,能闭嘴尽量闭嘴。